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P12

  ..续本文上一页下品上生者在临命终时所启发的菩提心,是建立在对大乘佛法: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内涵要意的理解力、智慧力、信心力而启发的「菩提心」,下品中生者在临命终时所启发的一分菩提心,是建立在对阿弥陀佛的神通力用「佛的十种度化众生的方便智慧力用及佛的光明威神力……」深信而启发的菩提心,纯属「信力得救」,故两者虽然皆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但是启发菩提心的源动力不同,故「念佛的果报」也不一样。究其两者为何启发菩提心的因缘会有不同的原因,乃是因为下品上生者宿世熏习过大乘佛法,并且在生没有怀疑及诽谤「大乘经典」,这是非常重要的「闻法能入心、启信」的推动力,造恶又比下品中生者为轻(虽然皆是地狱业)。故临终时恶业显相较轻(包括生理痛苦因素、心识烦乱因素与周遭人事、冤魂干扰因素皆比下品中生者为轻),才能因闻法入心、理解、生信而启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净土后,四十九日就能见佛。

  下品中生者是针对受戒又犯戒及不净说法的佛教中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四众弟子而言,如犯下杀、盗、淫、妄四重禁,又因犯戒因缘,影响信众对佛教的信心,不再学佛,甚至因此断人慧命,与佛道绝缘,此罪最重,因为牵涉到大众现在、未来的慧命、学佛业缘;当知犯戒者或因不净说法者遗误信众未来学佛的业缘、业轨多少时间,你未来堕地狱的时间就有多长。经上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可想而知,若因此犯戒因缘及不净说法因素(如诽谤大乘佛法),遗误信众不信大乘法义,甚至因此偏离佛道业轨,丧失人身,万劫难复,其间的恶增上的差别因缘足以牵缠其人远离三宝,在三恶道中漂流,不知去向,万劫不复……,破戒者与不净说法者及诽谤大乘佛法者其「堕地狱的时间」,就如地藏经所说:「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若是破戒者及不净说法者,在生尽情享用名、闻、利、养,没有一点惭愧、忏悔之心,此人临命终时,地狱业火必然现前,以其生前所造「破戒、破法」罪行,在临命终时不会有听闻大乘佛法的因缘出现,就是有也因「心识」过于惊慌、杂乱,不能「闻法入心」,结果当然不能往生净土。

  (2)破戒之人不可救拔的重要原因

  如果破戒者在生有惭愧、忏悔之心,并且又有护法、持法、读诵大乘经典、弘法之功德力,依涅槃经说,此人可救度。

  如涅槃经卷十说:「世尊,是义云何?持戒、毁戒有何差别?

  佛言:唯除一人,余一切施皆可赞叹?

  纯陀问言:云何名为唯除一人?

  佛言:如此经中所说破戒。

  纯陀复言:我今未解,唯愿说之。

  佛告纯陀言:破戒者谓一阐提,其余在所一切布施皆可赞叹,获大果报。

  纯陀复问:一阐提者,其义云何?

  佛告纯陀: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如诽谤大乘佛法非佛说…),造是重罪,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罪,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如不肯在佛像前向佛菩萨发露忏悔),于佛正法永无获惜建立之心,毁呰轻贱,言多过怨,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若复说言:无佛、法、僧,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唯除如此一阐提辈,施其余者一切赞叹。

  尔时纯陀复白佛说:世尊,所言破戒其义云何?

  佛告纯陀:若犯四重及五逆罪、诽谤正法,如是等人名为破戒(故知历来只要有著书、立说诽谤大乘佛法者,皆名破戒)。

  纯陀复问:如是破戒可拔济不?

  『佛告纯陀:有因缘故,则可拔济,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其心常怀惭愧、恐怖而自责,咄哉何为犯斯重罪,何其怪哉,造斯苦业,深自改悔,生护法心,欲建正法,有护法者,我当供养,若有读诵大乘经典者,我当谘问、受持、读诵,既通利已,复当为他分别广说,我说是人不为破戒。』

  善男子,譬如日出能除一切尘翳暗冥,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出兴于世亦复如是,能除众生无量劫中所作众罪。是故此经说,护正法者得大果报,拔济破戒。若有毁谤正法者,能自改悔,还归正法,自念所作一切不善,如人自害,心生恐怖,惊惧惭愧,除此正法,更无救护。是故应当还归正法,若能如是如说归依,布施是人得福无量,亦名世间应受供养。

  若犯如上恶业之罪,若经一月或十五日后,不生归依发露之心,若施是人果报甚少(即犯戒后愈早忏悔愈好),犯五逆者亦复如是,能生悔心内怀惭愧,今我所作不善之业甚为大苦,我当建立护持正法,是则不名五逆罪(但不表示每一个犯五逆罪者皆不用到地狱受苦,必须视其『宿世善根』及今世『护持正法』的功德力量厚薄而言,是否形成殊胜的纯净『定业』感报问题,不是一概而论。然而在生护持佛法,已经为其未来从地狱出种下速闻佛法的善增上缘。)若施是人,得福无量。犯逆罪已,不生护法归依之心,有施是者,福不足言。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广说,应生是心,谓正法者,即是如来微密之藏,是故我当护持建立,施是人者,得胜果报。善男子,譬如女人怀妊垂产,值国荒乱,远至他土,在一天庙,即便产育,后闻旧邦安稳丰熟,携持其子,欲还本土,路经恒河水涨暴急,荷负是儿,不能得渡,即自念言,我宁与子一处并命,终不舍弃而独济也,作是念已,与子俱没,命终之后,寻生天中,以慈念子欲令得渡,而是女人本性弊恶,以爱子故得生天中,犯四重禁、五无间罪,生护法心,亦复如是;虽复先为不善之业,以护法故得为世间无上福田,是护法者有如是等无量果报。

  纯陀复言:世尊,若一阐提能自改悔,恭敬供养赞叹三宝,施如是人得大果不?佛言: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庵罗果,吐核置地,而复念言,是果核中应有甘味,即复还取破而尝之,其味极苦心生悔恨,恐失果种,即还收拾种之于地,勤加修治,以苏油乳随时灌溉,于意云何,宁可生不?不也,世尊,假使天降无上甘雨犹亦不生。善男子,彼一阐提亦复如是,烧灭善根,当于何所而得除罪?善男子,若生善心,是则不名一阐提也。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所施所得果报非无差别。何以故?施诸声闻所得报异,施辟支佛得报亦异,唯施如来获无上果,是故说言一切所施非无差别。」

  (3)破戒者临终能救度一定有其「宿世因缘」

  由此可知,若是破戒者在生有惭愧、忏悔之心,又有熏修大乘佛法的基础(如经上所说),临命终时,虽然「地狱业火」已经呈现,已是「定业」现前,犹能以「闻法及念佛的信力」得救,足以证明此人宿世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法、念佛善根,而且在临命终时因为宿福所感,不慌不乱,神志清晰,并且要有忏悔罪业之心,才能在听闻善知识为他开示阿弥陀佛十力威德与光明神力等内容后,坚信不疑,因为对阿弥陀佛的神通力用信心坚定而启发「求生净土,见佛、闻法之心」而至诚念佛,往生净土后,六劫才能见佛。

  由此可知,下品上生者与下品中生者虽然皆是临终「信力念佛」成就往生净土,但是因为下品上生者在生前没有造下「断送信众学法、慧命」的罪障,而感招于临命终时犹有「听闻大乘佛法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内容扼要释义的因缘」,因闻法、理解、启信而发菩提心念佛,与下品中生者在生前因严重破戒、或因不净说法,遗误众生,断人学佛善根、甚至断人「佛种善根」,犹能于临命终时,仰仗对佛的神通力用深信力而启发菩提心念佛、得救,导致往生净土后,见佛、闻法的时间延至「净土六劫」后,与下品上生者有天壤之别。

  10.诸佛救拔地狱众生脱苦与佛力救拔造恶者临终生净土有何不同?

  问:观无量寿佛经上并没有说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皆要在生时生忏悔心,才能于临命终时念佛往生净土,你为何说下三品往生皆要发忏悔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

  (1)经上说下三品往生有三种意义

  答:「观经」所说的下三品往生,有三层意义:其一,是对现世造恶之人方便提携之意,令任何造恶者在临命终时,均有闻法、念佛的机会,种下未来世中,皈依三宝、学佛修行、往生净土的善因缘。其二,是对宿世有佛缘善根的造恶者方便提携之意,只要任何造恶者对自己所造罪过有惭愧、反省、忏悔、改过之心,便证明你有宿世善根,你必须发愿:终生礼忏,念佛、读诵大乘经典(如地藏经、慈悲三昧水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到了临命终时,仍然一心一意保持这颗忏悔、念佛、读诵净土经典的至诚心不断,一定有希望往生净土。其三,是针对宿世有深厚善根,熏修过念佛资粮的佛弟子(四众弟子,而以下以在家居士为例),今世辗转承接至五浊恶世的业轨(当然由宿劫造作许多差别业缘而辗转转生其间),宿世怨亲债主际会,瞋习现前,虽然信佛却遇缘造恶(诸如倒会、欠债不还,导致他人家破人亡、三餐不继……甚至自杀,或因感情因素而自杀、杀人,或者杀生很重,包括杀畜生、堕胎、教人堕胎,或因某种因素,意外失手杀人……),但是造作恶业后,深有悔意,却没有善因缘,引导其如何忏悔罪业。临命终时,逢遇善知识依下品上生法或者下品中生法,为其开示大乘法义,其间一定要用善巧方便打开他的「心结」,令其在方便开导间「心开意解」,忏悔罪业,才能令其闻法,入心、生信、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

  (2)佛放光普照地狱救拔地狱众生要有「特殊因缘」

  甲、佛不能救拔未种善根之人脱离地狱苦

  当知佛不能救拔在生前未种善根者。如大乘悲分陀利经说:「若一切众生不种善根、苦不能灭。唯佛身是福田,然不能度脱未种善根者。」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任何一尊佛菩萨,皆不能救拔宿世未种善根之人。若是众生造恶,应堕地狱,佛不能救。若是众生行善,应生天界,佛不能制止。既然如此,为何在大乘经…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