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品上生者在臨命終時所啓發的菩提心,是建立在對大乘佛法: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內涵要意的理解力、智慧力、信心力而啓發的「菩提心」,下品中生者在臨命終時所啓發的一分菩提心,是建立在對阿彌陀佛的神通力用「佛的十種度化衆生的方便智慧力用及佛的光明威神力……」深信而啓發的菩提心,純屬「信力得救」,故兩者雖然皆啓發一分「菩提心」念佛,但是啓發菩提心的源動力不同,故「念佛的果報」也不一樣。究其兩者爲何啓發菩提心的因緣會有不同的原因,乃是因爲下品上生者宿世熏習過大乘佛法,並且在生沒有懷疑及誹謗「大乘經典」,這是非常重要的「聞法能入心、啓信」的推動力,造惡又比下品中生者爲輕(雖然皆是地獄業)。故臨終時惡業顯相較輕(包括生理痛苦因素、心識煩亂因素與周遭人事、冤魂幹擾因素皆比下品中生者爲輕),才能因聞法入心、理解、生信而啓發菩提心念佛,往生淨土後,四十九日就能見佛。
下品中生者是針對受戒又犯戒及不淨說法的佛教中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四衆弟子而言,如犯下殺、盜、淫、妄四重禁,又因犯戒因緣,影響信衆對佛教的信心,不再學佛,甚至因此斷人慧命,與佛道絕緣,此罪最重,因爲牽涉到大衆現在、未來的慧命、學佛業緣;當知犯戒者或因不淨說法者遺誤信衆未來學佛的業緣、業軌多少時間,你未來墮地獄的時間就有多長。經上說,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可想而知,若因此犯戒因緣及不淨說法因素(如誹謗大乘佛法),遺誤信衆不信大乘法義,甚至因此偏離佛道業軌,喪失人身,萬劫難複,其間的惡增上的差別因緣足以牽纏其人遠離叁寶,在叁惡道中漂流,不知去向,萬劫不複……,破戒者與不淨說法者及誹謗大乘佛法者其「墮地獄的時間」,就如地藏經所說:「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若是破戒者及不淨說法者,在生盡情享用名、聞、利、養,沒有一點慚愧、忏悔之心,此人臨命終時,地獄業火必然現前,以其生前所造「破戒、破法」罪行,在臨命終時不會有聽聞大乘佛法的因緣出現,就是有也因「心識」過于驚慌、雜亂,不能「聞法入心」,結果當然不能往生淨土。
(2)破戒之人不可救拔的重要原因
如果破戒者在生有慚愧、忏悔之心,並且又有護法、持法、讀誦大乘經典、弘法之功德力,依涅槃經說,此人可救度。
如涅槃經卷十說:「世尊,是義雲何?持戒、毀戒有何差別?
佛言:唯除一人,余一切施皆可贊歎?
純陀問言:雲何名爲唯除一人?
佛言:如此經中所說破戒。
純陀複言:我今未解,唯願說之。
佛告純陀言:破戒者謂一闡提,其余在所一切布施皆可贊歎,獲大果報。
純陀複問:一闡提者,其義雲何?
佛告純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粗惡言,誹謗正法(如誹謗大乘佛法非佛說…),造是重罪,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爲趣向一闡提。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罪,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如不肯在佛像前向佛菩薩發露忏悔),于佛正法永無獲惜建立之心,毀呰輕賤,言多過怨,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若複說言:無佛、法、僧,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唯除如此一闡提輩,施其余者一切贊歎。
爾時純陀複白佛說:世尊,所言破戒其義雲何?
佛告純陀:若犯四重及五逆罪、誹謗正法,如是等人名爲破戒(故知曆來只要有著書、立說誹謗大乘佛法者,皆名破戒)。
純陀複問:如是破戒可拔濟不?
『佛告純陀:有因緣故,則可拔濟,若披法服,猶未舍遠,其心常懷慚愧、恐怖而自責,咄哉何爲犯斯重罪,何其怪哉,造斯苦業,深自改悔,生護法心,欲建正法,有護法者,我當供養,若有讀誦大乘經典者,我當谘問、受持、讀誦,既通利已,複當爲他分別廣說,我說是人不爲破戒。』
善男子,譬如日出能除一切塵翳暗冥,是大涅槃微妙經典出興于世亦複如是,能除衆生無量劫中所作衆罪。是故此經說,護正法者得大果報,拔濟破戒。若有毀謗正法者,能自改悔,還歸正法,自念所作一切不善,如人自害,心生恐怖,驚懼慚愧,除此正法,更無救護。是故應當還歸正法,若能如是如說歸依,布施是人得福無量,亦名世間應受供養。
若犯如上惡業之罪,若經一月或十五日後,不生歸依發露之心,若施是人果報甚少(即犯戒後愈早忏悔愈好),犯五逆者亦複如是,能生悔心內懷慚愧,今我所作不善之業甚爲大苦,我當建立護持正法,是則不名五逆罪(但不表示每一個犯五逆罪者皆不用到地獄受苦,必須視其『宿世善根』及今世『護持正法』的功德力量厚薄而言,是否形成殊勝的純淨『定業』感報問題,不是一概而論。然而在生護持佛法,已經爲其未來從地獄出種下速聞佛法的善增上緣。)若施是人,得福無量。犯逆罪已,不生護法歸依之心,有施是者,福不足言。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汝今谛聽:我當爲汝分別廣說,應生是心,謂正法者,即是如來微密之藏,是故我當護持建立,施是人者,得勝果報。善男子,譬如女人懷妊垂産,值國荒亂,遠至他土,在一天廟,即便産育,後聞舊邦安穩豐熟,攜持其子,欲還本土,路經恒河水漲暴急,荷負是兒,不能得渡,即自念言,我甯與子一處並命,終不舍棄而獨濟也,作是念已,與子俱沒,命終之後,尋生天中,以慈念子欲令得渡,而是女人本性弊惡,以愛子故得生天中,犯四重禁、五無間罪,生護法心,亦複如是;雖複先爲不善之業,以護法故得爲世間無上福田,是護法者有如是等無量果報。
純陀複言:世尊,若一闡提能自改悔,恭敬供養贊歎叁寶,施如是人得大果不?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應作如是說。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庵羅果,吐核置地,而複念言,是果核中應有甘味,即複還取破而嘗之,其味極苦心生悔恨,恐失果種,即還收拾種之于地,勤加修治,以蘇油乳隨時灌溉,于意雲何,甯可生不?不也,世尊,假使天降無上甘雨猶亦不生。善男子,彼一闡提亦複如是,燒滅善根,當于何所而得除罪?善男子,若生善心,是則不名一闡提也。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所施所得果報非無差別。何以故?施諸聲聞所得報異,施辟支佛得報亦異,唯施如來獲無上果,是故說言一切所施非無差別。」
(3)破戒者臨終能救度一定有其「宿世因緣」
由此可知,若是破戒者在生有慚愧、忏悔之心,又有熏修大乘佛法的基礎(如經上所說),臨命終時,雖然「地獄業火」已經呈現,已是「定業」現前,猶能以「聞法及念佛的信力」得救,足以證明此人宿世一定要有深厚的聞法、念佛善根,而且在臨命終時因爲宿福所感,不慌不亂,神志清晰,並且要有忏悔罪業之心,才能在聽聞善知識爲他開示阿彌陀佛十力威德與光明神力等內容後,堅信不疑,因爲對阿彌陀佛的神通力用信心堅定而啓發「求生淨土,見佛、聞法之心」而至誠念佛,往生淨土後,六劫才能見佛。
由此可知,下品上生者與下品中生者雖然皆是臨終「信力念佛」成就往生淨土,但是因爲下品上生者在生前沒有造下「斷送信衆學法、慧命」的罪障,而感招于臨命終時猶有「聽聞大乘佛法十二部經首題名字內容扼要釋義的因緣」,因聞法、理解、啓信而發菩提心念佛,與下品中生者在生前因嚴重破戒、或因不淨說法,遺誤衆生,斷人學佛善根、甚至斷人「佛種善根」,猶能于臨命終時,仰仗對佛的神通力用深信力而啓發菩提心念佛、得救,導致往生淨土後,見佛、聞法的時間延至「淨土六劫」後,與下品上生者有天壤之別。
10.諸佛救拔地獄衆生脫苦與佛力救拔造惡者臨終生淨土有何不同?
問:觀無量壽佛經上並沒有說下品上生、下品中生與下品下生,皆要在生時生忏悔心,才能于臨命終時念佛往生淨土,你爲何說下叁品往生皆要發忏悔心念佛,才能往生淨土?
(1)經上說下叁品往生有叁種意義
答:「觀經」所說的下叁品往生,有叁層意義:其一,是對現世造惡之人方便提攜之意,令任何造惡者在臨命終時,均有聞法、念佛的機會,種下未來世中,皈依叁寶、學佛修行、往生淨土的善因緣。其二,是對宿世有佛緣善根的造惡者方便提攜之意,只要任何造惡者對自己所造罪過有慚愧、反省、忏悔、改過之心,便證明你有宿世善根,你必須發願:終生禮忏,念佛、讀誦大乘經典(如地藏經、慈悲叁昧水忏、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到了臨命終時,仍然一心一意保持這顆忏悔、念佛、讀誦淨土經典的至誠心不斷,一定有希望往生淨土。其叁,是針對宿世有深厚善根,熏修過念佛資糧的佛弟子(四衆弟子,而以下以在家居士爲例),今世輾轉承接至五濁惡世的業軌(當然由宿劫造作許多差別業緣而輾轉轉生其間),宿世怨親債主際會,瞋習現前,雖然信佛卻遇緣造惡(諸如倒會、欠債不還,導致他人家破人亡、叁餐不繼……甚至自殺,或因感情因素而自殺、殺人,或者殺生很重,包括殺畜生、墮胎、教人墮胎,或因某種因素,意外失手殺人……),但是造作惡業後,深有悔意,卻沒有善因緣,引導其如何忏悔罪業。臨命終時,逢遇善知識依下品上生法或者下品中生法,爲其開示大乘法義,其間一定要用善巧方便打開他的「心結」,令其在方便開導間「心開意解」,忏悔罪業,才能令其聞法,入心、生信、啓發一分「菩提心」念佛。
(2)佛放光普照地獄救拔地獄衆生要有「特殊因緣」
甲、佛不能救拔未種善根之人脫離地獄苦
當知佛不能救拔在生前未種善根者。如大乘悲分陀利經說:「若一切衆生不種善根、苦不能滅。唯佛身是福田,然不能度脫未種善根者。」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任何一尊佛菩薩,皆不能救拔宿世未種善根之人。若是衆生造惡,應墮地獄,佛不能救。若是衆生行善,應生天界,佛不能製止。既然如此,爲何在大乘經…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