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重「佛法正见」(发菩提心),若依下三品临终必须为造恶者开示「佛法」的内容来看,「净土宗」实际上是「解、行并重」的法门。纵然到了「临命终时」亦要提携造恶者听闻大乘佛法,发菩提心引导念佛。这是一般弘扬净土者忽略的地方。因为大多「舍临终开示」及「舍生前听闻佛法」而直接念佛,致使一般人误解「净土宗」只重「念佛」(定门),不重「慧学」!有人说:临终念佛时间都不够,那有时间「听闻佛法」,只需念佛,赶快度他去净土才是。若是,「观经」内为何在中品下生及下三品往生中,皆说明必须为临终人「开示佛法」?就是下品下生也是先「种种安慰,为说妙法,再于彼人苦逼不遑念佛」的情况下,教其执持名号即可,绝对不是仅劝临终人「念佛」而已(后续自明)。甚至在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正途的「下品往生」法中的下下品往生,即第十八愿:「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经文,也是在说明「解、行并重」的道理,因为「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经文,已经有「发菩提心、读诵净土经典」的深意在其中(前已说明),如果没有「净土正见」引导念佛(即对净土没有一点概念),临终如何能有「十念正念现前」?所以莲友千万不可误解「临终十念」的意义,误以为临终人「赶时间助念」,就能度他往生净土?不仅造恶者临终往生净土,要众善因缘和合,就是正途的下三品往生,也必须在临终时「众善因缘合和现前下」,才能超生净土。
11.如何为临终人开示、助念
(1)对没有佛教信仰者在临终不可「照本宣说」
因为如果你有助念经验,便会明白对于一个生前没有造作重大恶业,也没有对佛法启信的临终人,若要直接为他开示佛法,或者劝他念佛,大多不会接受的,因为他有「心结」没有打开(诸如对父母、夫妻、子女、事业…等因素的挂念),如果又是英年早逝,更是对人世挂念极深,不想就此死去,你如何为他直接开示佛法?或者直接引导他念佛?举一个例子来说,如多年前,有一位年轻比丘,有机缘为一位校长做临终开示,这位比丘照着阿含经所说,为校长开示人生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校长听后,竟然流出泪来,这位比丘非常欣慰,以为校长接受他开示的道理,就高兴地出去了。当时一位家属趁法师出去后,问校长说:「刚才法师为你开示,你为什么哭泣?」校长说:「我不想死呀!」这是比丘第一次为临终人开示,却得到这种结果,非常难过。后来比丘将他这次的临终开示的经验,请示某老法师:为什么临终人听不进去人生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老法师回答说:「傻孩子,你怎么可以『照本宣说』呢?…」。
一般人在临终时尚且难舍对人世的情执,对佛法当然听不进去,何况是造作重大杀、盗、淫、妄等罪行的临终人,「其心结更是深重」,在其思想里就是因为没有「因果报应的观念」,才会去作奸犯科,如何能直接依经上所示为其「照本宣说」呢?
(2)对造恶者的临终开示
除非他「深有悔意」,你才能善巧方便的以「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忏悔」的四句忏悔偈,引导他忏悔、再为他开示「人生假相」的真理,引导他对世俗的六亲眷属看破、放下,再引导他皈依三宝,才能依「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下品上生法,或者下品中生法为其善巧方便的解说大乘经义(如前所述依白话浅释经意),只要造恶的临终人能对大乘经义,或者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听得进去』,不生疑虑,信心坚定,就已经启发一分「菩提之心」,再引导他念佛、求生净土,往生净土才有希望。但是这必须在临终前两三天或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内进行「劝化、说教」的。
(3)一般人误解「助念」的意义
否则以「五浊恶世」的造恶者根器来说,以及一般没有造恶又没有宗教信仰者而言,甚至虽然信佛教而不知念佛乃至虽然平素有念佛而情执、散乱心深重者来说,若是一直等到断气前数小时,才请善知识为其方便劝导、开示,他的「心结」没有打开,听得进去吗?一般人皆误解「临命终时」的意义,以为断气前数分钟,或者数小时,才叫做「临命终时」,而且一直等到「亲人」「大喘时」,或者断气后,才请善友来助念,若是亡者「心结没有打开」,加上重病缠身,神识不清,开示当然听不进去,「念佛不能入心」,如何能依「善友助念」,往生净土?
(4)断气后「助念」的重要性
纵然在临终人断气前一天,请人来开示、助念,大多「念佛犹不能入心」,何况是断气后才来助念?以亡者这颗散乱、昏沉及情执深重的阴暗心念佛,尤其是意外事故(车祸、火灾、自杀…),若是没有在生时对佛法、对净土、对念佛强而有力的「信愿力」,甚难在「断气后」的一两天内因「超渡、助念」而完全扭转刚死之际及意外死亡间所呈现的惊慌、杂乱、无助的阴暗磁场成为清净、光明的显相。虽然一般人托到「断气后」才请善友(助念团)前去助念,因缘如此,还是要去助念,至少能仰仗「助念功德」减少临终人或者「亡者」身旁鬼魂的干扰,当其「神识离体」时便会清清楚楚听到「念佛、诵经」声,潜移默化下,有善根的「亡者」一定会跟着念佛,仗此「回向力、自心念佛力」,当然可以脱离中阴身,往生善道。
(5)若欲度化「临终人」更应将「临命终前」的时间延长
然而家属若欲引度「亲人」往生净土,便不可误解「临命终时」如何有利「临终人」往生净土的正确意义。在此「末法时期」应该将『临命终前』的释意延长为「亲人或者朋友」在重病时至死亡前一、两年前,就要开始制造令其闻法,念佛的善因缘,才能助其临命终时能逢遇善知识为其开示、念佛,往生净土,才有希望。
(6)一般造作鬼业之人临终尚受鬼魂干扰何况犯下重大戒法者?
尤其对受戒又犯下重大戒法,或者「不净说法」(前已说明)的临终人,若是自己在生没有惭愧、忏悔、改过、誓不再犯之心,临命终时,纵然有善知识现前为其开导,很可能因为罪障太重,招感死去家属或者其他鬼魂在旁干扰,或有鬼卒(狱卒)在旁勾勒,欲托去审判甚至托至地狱,令其闻法不能入心,念佛不能入心,何能往生善道,何况净土?一般造作鬼业的临终人,尚且在临终时遭到鬼魂扰乱…,令其对「善知识」视而不见,闻如耳聋,障碍其「念佛」信念,何况已经造作「地狱重罪」的临终人?
若是造恶者只要在临命终时依「观经」所示「照本宣说」就能往生净土,那么一般佛弟子一定会误解:反正佛可以在造恶者临命终时用「佛的威神力」救他,超生净土,那么佛教徒为什么又要努力行善,念佛修行呢?世间人大可以在生时尽情享乐,等到临终时靠「佛力」来救即可!而大大误解「观经」所说「造恶者」临终为何能生净土的真义,更大大误解「临终十念」为何能往生净土的原义!
12.临终人听闻大乘经典一句一偈及一句佛号不堕三恶道的原因
这个道理,就好比地藏经所说:「临终人若是听闻大乘经典一句一偈及听闻一句佛号,就能不堕三恶道」的原理一样。
问题是临终人若是「情执难舍」,「又有造作三恶道的业因」,虽然临终之前听闻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或者听闻一句佛号,乃至称念一句佛号,若是不能因此对大乘佛法的一句偈颂启信、入心,不能「净念生起」,如何能「舍离情爱的执心」?「扭转三恶道的黑暗业果」?如何能不堕三恶道?相对的,若是临终人在听闻大乘佛经一句一偈及听闻佛号时,能够因此闻法启信、念佛、心不慌乱,仗此闻法、念佛功德,当然不堕三恶道。
13.长阿含经说去印度朝圣不堕三恶道的原理
长阿含经也说:「若是后世佛弟子能到印度四个地方朝圣,便不堕三恶道,命终生天。此四个地点,即是1.佛成佛处(印度菩提迦叶),2.佛涅槃处,3.佛诞生处(尼泊尔境界蓝毗尼园),4.佛初转*轮处(印度鹿野苑)。」
问题是:虽然发虔诚心去印度朝圣,但是回家后没有经常保持及延续这颗虔诚朝圣的纯善心、礼忏心、供佛心、忆佛心、学佛心、学法心至日常生活中不退,若是依然我行我素,不守五戒、十善,甚至因恶增上的「差别因缘」际会,用「阴心害人」(即用嫉妒心或瞋恚心制造人事之间的混乱、离间…),如何能因「朝圣」而不堕三恶道?何况生天?
14.造恶者临终「心光现前」的证明
同理可知,造恶的临终人能否往生净土,当然要看他「临终之前」听闻大乘经典「首题名字」的内涵要义,能不能入心、生信、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指下品上生),或者犯戒者(不净说法者)在临终听闻阿弥陀佛十力威德与阿弥陀佛光明神力等内容时,是否能对阿弥陀佛历劫由修学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成就的「大悲本愿」有强而有力的信心,坚定不疑,由深信阿弥陀佛的「悲愿威神力用」能救我脱离「地狱苦」而努力念佛?但是虽然念佛,是否有念佛入心而心不散乱?虽然念佛入心,是否有「净念相继」?若是净念相继,绝对「佛光照身」,令其觉知:自己内心呈现不惊、不惧、祥和、安稳、庄严、清净的心量,此即「心光现前」的明证,只要他在「此刻」求生净土的心愿强烈,信、愿、行具足,佛必然不违本愿,前来接引,他一定会亲见「化佛」现相接引,纵然口不能言,还来不及对旁人述说,便已断气,但是「亡者身心」绝对呈现祥和、安稳、柔软、庄严的显相,因为「佛光触身」扭转其尸身「阴暗的磁场」而致「身心柔软」。从亡者面貌、四肢、全身呈现祥和、安稳、庄严的显相来看,证明他的「心念已经转为祥和、安稳、清净」的能量,才能使「身相磁场」转变,这即是说明「相由心生」、「心能转物」的实证(一般念佛人临终因念佛至「心光现前」而转变其「尸身阴暗磁场」,呈现「身心柔软」的…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