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P15

  ..续本文上一页显相亦复如是。)因为「身心磁场」是相互影响、互为交感的,「色身磁场能影响心念的走向」(如色身生病,不适、自然影响心念的好坏),「心念磁场也能影响、转变色身磁场性质」(如心情忧郁、想不开,容易生胃病、肝病、肺病,甚至因为免疫力降低而易生乳癌等各种癌症。又如心情开朗,百病不生,纵然癌症缠身,也能与「癌细胞和平共存」,不致影响日常生活),身、心磁场的互相影响、互为交感的「正、负」原理,早已在人体实验中(如气功发功及禅定等影响脑波及自律神经等等变化)得到证明。

  而由亡者「身、心磁场」的转变为「祥和、安稳、庄严」的显相来看,这位亡者绝对不堕三恶道,亦远较人身磁场殊胜,也不会投生在人间,纵然没有往生净土(如果你无法证明亡者有没有去净土),至少也可以仗着临命终前,闻法、忏悔、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一直念佛至断气的功德力量,超升天界,继续念佛修行,再辗转往生净土。

  15.最下下品往生临终亦需信、愿、行具足

  相对的,任何临终人「念佛十声」是否能如第十八愿所说往生净土?当然不是随口称念的「十声念佛」就能往生净土!故不可误解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确释义,纵然最下下品往生,皆是必须在信、愿、行具足的情况下,念佛至一心不乱,才能超生净土,只是上品、中品、下品三者对信、愿、行内涵意义的体认与实践、认知上有深浅不同而已,导致「念佛的成果」亦不同。而信、愿、行中的「愿」,就是「发菩提悲愿心」念佛、发愿求生净土之义,就是造恶的下三品往生亦然,最迟亦要在「临终时」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才能与「弥陀大悲本愿」相应,超生净土,造恶者「临终时」若是在闻法下,菩提心发得出来,就证明他「宿世善根深厚」,才会在「临终前」于「众善因缘会合下」,往生净土。事实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八个字,即已具备「闻法、启信、入心、发一分菩提心的意涵在其中。」

  16.任何人「临终」能生净土皆必须在「众善因缘」和合下才能成就

  进一步说,任何人「临终念佛」能生净土,皆一定在「众善因缘和合下」才能成就往生。「包括身无病苦(或者虽然生病而心不迷)、预知时至、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善知识开示、闻法入心、发菩提心念佛」。更须明白,下下品「临终十念」的意义,不是「固定模式」,不是指临终只要有「十句念佛」,不需要多念,就能成就往生。

  因为若是一位净行者在「临终十念」间能成就「一心不乱」,绝对是生平「经常念佛」,不然也要在临终前一年、半年、三个月、一个月、半个月…内,有善知识提携念佛,才能因平素「念佛的习惯性」已经形成「定性」、「惯性」,而延续至临终时因为善友助念而「自知念佛」,「净念相继」。若是到临命终时,才由善友提醒「念佛」,要在「心无杂念、不受病苦所扰」下念出具有信、愿、行具足的「十声念佛」,心光乍现,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是造业者在临命终时,才逢遇善友,为其开示佛法,劝导其念佛,若是没有强而有力的「忏悔罪业心」与皈依三宝、守持五戒的求戒心以及听闻大乘佛法「发菩提心」的坚定向学心,岂能因闻法而启发一分菩提心?岂能因闻法而深信大乘佛法是佛所说,是佛所证?岂能因此而深信:我依靠佛所证一分「菩提分法」念佛、就能求生净土!

  在「众善因缘不能和合」的情况下,如何能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相应?在「佛力光明」与「自力光明」不能相交融下,当然不能生净土!

  17.犯重戒者临终若为重病所苦意识昏迷如何能因「念佛」而生净土?

  故知观无量寿佛经上虽然没有明文开示造恶的下三品行者,皆要在临命终前,生惭愧心、忏悔心乃至于在生就要「深有悔意」,才能依临终闻法生信、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的功德力量现前下,超生净土,但是「个中道理」已经隐藏其中。尤其现代的「造作重大恶业者」,大多死在牢狱中,或者「枪决之下」,临终时如何能见闻善知识开示?更何况是善友提携念佛?所以当然要在造下恶业后「家属」就要为其「制造」见闻善知识、闻法、忏悔、皈依、求戒、发菩提心、念佛的「众善因缘」(尤其假释出狱者,更需尽快忏悔、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闻法、念佛),无论临终能不能生净土,均已经种下未来,「皈依、学佛、念佛」的「善因缘」!再则犯下重大禁戒的四众弟子及不净说法者,尤不可仗恃临终只要「全心念佛」就可「罪障消除」,超生净土!若是犯重戒者临终时为重病所苦,意识昏迷…,如何能因「助念」而生净土!

  

  (三)下品下生

  1.为五逆十恶之人而说

  观无量寿佛经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见化佛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者因造作十恶业而犯下地狱重罪,下品中生者因犯下重大禁戒(四重禁)及不净说法(佛门四众弟子)而形成地狱罪报,下品下生者不仅造下十恶业且犯下「五逆重罪」(后续自明),当然应该堕落地狱,而且是「无间地狱」,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2.为临终人说「观想念佛」是「观经」的原意

  但是依「观经说」,这位造恶者,在临命终时,如果遇到具有净土正见的善知识,先善巧方便的打开他的「罪恶心结」,教他忏悔,为他开示「净土法义」,再依「观经」所说,观想、忆念阿弥陀佛庄严身相与光明威神力所显现的庄严功德景相,即「观经」所说「观想阿弥陀佛光明身相的观想法」,即「观想念佛」之法(请注意:「观想念佛」,是「观无量寿佛经」引渡下品下生者「念佛方法」的原意),只要造恶者临终有此「殊胜因缘」依「观经」所说「观想念佛法」「观佛成就」,一定可以超生净土(按「观经」所说「观佛之法」甚深微细,非一般人所能观想成就),如果造恶的「临终人」真有此「观佛因缘」,应重复读诵「观经所说」「观佛经文」令「临终人」听闻、复习、入心、深信,当临终人对「观佛经文」深记在心,当下便已启发一分菩提心,再引导他称念佛号。请注意:这是在「临终人」神志清醒,深有悔意,「时间又足」的情况下才可以这么做!倘若善友到时,临终时间已经不够,又「身心极其痛苦下」,如经文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才取消「观想念佛」,而直接「导引其称念佛号」,然而不是不经「规劝、开导」下便直接「教导他称念佛号」!

  3.「观经」并没有说直接教临终人念佛而不说开示

  如「观经」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包括引导他皈依三宝,发大忏悔心,忏悔罪业,可依「忏悔偈」引导他忏悔)。他一定要先有忏悔心,醒悟出他做出不可原谅的罪行,才会生出希求听闻佛法的求救之心!再为他开示大乘佛法,即扼要解释佛、法、僧三宝的意义,引导他皈依三宝,他才听得进去。皈依三宝后,再为他依「弥陀经」所说开示净土法门,扼要说明往生净土之法,必须信、愿、行具足的意义,当他对净土法门深信后,再引导他念佛,如此念佛才能入心、安心、静心。

  「观经」并没有说直接引导「临终人」念佛,而不用为其开示佛法。在造恶的临终人对自己「所作所为」若是没有一点忏悔之心,又没有一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的情况下,直接引导其念佛,听得进去吗?

  所以「观经」说:「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4.为何要为五逆十恶者在临终说法

  为何「观经」要「善知识」为造恶的「临终人」种种安慰,为说妙法?因为经上说:「若一切众生不种善根、苦不能灭,唯佛身是福田,然佛不能救拔、度脱未种善根之人。」尤其是「造恶者」生前不种善根,如何能在临终时于「未对佛法深信下,因念佛而超生净土?」一般生前没有信佛者,临终犹需引导其「皈依三宝」,开示「净土法门」,再引导其念佛,犹不能因「念佛」而绝对往生净土?何况是「造恶者」?更何况是造下「重大恶业者」?若是「一般人」「临终时」尚不能「因闻法、念佛」而生净土,「造恶者」在临终时,「地狱罪业」已经形成是「定业」感报,更是难渡?

  请注意:此段经文:「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的经意,已经十分明显地开导具有净土正见的善知识,应该如何为造作「五逆十恶」的临终人开示,而且依「末法中」造恶者的根器而言:应该在犯下「重大罪业后」便应在「有因缘下」为其进行「劝化」。至少也要在临终前半年、数个月、一个月、一个星期就开始为其「劝导、开示(通一般造恶者开示)」,现在将「此段经文」做详细解释:

  (1)种种安慰

  包括建立他有六道轮回的正确因果观念,他今生所造五逆、十恶等重大罪行,伤害了许多人的生命、家计及在生家属一颗颗受伤很重的心以及他自己在断气的一剎那间,直堕无间地狱,受苦无穷。所以应该劝导他发大惭愧心、大悔悟心、忏悔所造一切罪业。(如可依忏悔偈所说,引导他忏悔:此忏悔偈即:「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忏悔。」一偈一拜,礼忏越多越好。一般没有造恶者在平素皆需要依「忏悔偈」忏悔「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所造罪障」,何况…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