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顯相亦複如是。)因爲「身心磁場」是相互影響、互爲交感的,「色身磁場能影響心念的走向」(如色身生病,不適、自然影響心念的好壞),「心念磁場也能影響、轉變色身磁場性質」(如心情憂郁、想不開,容易生胃病、肝病、肺病,甚至因爲免疫力降低而易生乳癌等各種癌症。又如心情開朗,百病不生,縱然癌症纏身,也能與「癌細胞和平共存」,不致影響日常生活),身、心磁場的互相影響、互爲交感的「正、負」原理,早已在人體實驗中(如氣功發功及禅定等影響腦波及自律神經等等變化)得到證明。
而由亡者「身、心磁場」的轉變爲「祥和、安穩、莊嚴」的顯相來看,這位亡者絕對不墮叁惡道,亦遠較人身磁場殊勝,也不會投生在人間,縱然沒有往生淨土(如果你無法證明亡者有沒有去淨土),至少也可以仗著臨命終前,聞法、忏悔、啓發一分菩提心念佛一直念佛至斷氣的功德力量,超升天界,繼續念佛修行,再輾轉往生淨土。
15.最下下品往生臨終亦需信、願、行具足
相對的,任何臨終人「念佛十聲」是否能如第十八願所說往生淨土?當然不是隨口稱念的「十聲念佛」就能往生淨土!故不可誤解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正確釋義,縱然最下下品往生,皆是必須在信、願、行具足的情況下,念佛至一心不亂,才能超生淨土,只是上品、中品、下品叁者對信、願、行內涵意義的體認與實踐、認知上有深淺不同而已,導致「念佛的成果」亦不同。而信、願、行中的「願」,就是「發菩提悲願心」念佛、發願求生淨土之義,就是造惡的下叁品往生亦然,最遲亦要在「臨終時」啓發一分菩提心念佛,才能與「彌陀大悲本願」相應,超生淨土,造惡者「臨終時」若是在聞法下,菩提心發得出來,就證明他「宿世善根深厚」,才會在「臨終前」于「衆善因緣會合下」,往生淨土。事實上,「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八個字,即已具備「聞法、啓信、入心、發一分菩提心的意涵在其中。」
16.任何人「臨終」能生淨土皆必須在「衆善因緣」和合下才能成就
進一步說,任何人「臨終念佛」能生淨土,皆一定在「衆善因緣和合下」才能成就往生。「包括身無病苦(或者雖然生病而心不迷)、預知時至、心不顛倒、正念分明、善知識開示、聞法入心、發菩提心念佛」。更須明白,下下品「臨終十念」的意義,不是「固定模式」,不是指臨終只要有「十句念佛」,不需要多念,就能成就往生。
因爲若是一位淨行者在「臨終十念」間能成就「一心不亂」,絕對是生平「經常念佛」,不然也要在臨終前一年、半年、叁個月、一個月、半個月…內,有善知識提攜念佛,才能因平素「念佛的習慣性」已經形成「定性」、「慣性」,而延續至臨終時因爲善友助念而「自知念佛」,「淨念相繼」。若是到臨命終時,才由善友提醒「念佛」,要在「心無雜念、不受病苦所擾」下念出具有信、願、行具足的「十聲念佛」,心光乍現,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是造業者在臨命終時,才逢遇善友,爲其開示佛法,勸導其念佛,若是沒有強而有力的「忏悔罪業心」與皈依叁寶、守持五戒的求戒心以及聽聞大乘佛法「發菩提心」的堅定向學心,豈能因聞法而啓發一分菩提心?豈能因聞法而深信大乘佛法是佛所說,是佛所證?豈能因此而深信:我依靠佛所證一分「菩提分法」念佛、就能求生淨土!
在「衆善因緣不能和合」的情況下,如何能與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相應?在「佛力光明」與「自力光明」不能相交融下,當然不能生淨土!
17.犯重戒者臨終若爲重病所苦意識昏迷如何能因「念佛」而生淨土?
故知觀無量壽佛經上雖然沒有明文開示造惡的下叁品行者,皆要在臨命終前,生慚愧心、忏悔心乃至于在生就要「深有悔意」,才能依臨終聞法生信、啓發一分菩提心念佛的功德力量現前下,超生淨土,但是「個中道理」已經隱藏其中。尤其現代的「造作重大惡業者」,大多死在牢獄中,或者「槍決之下」,臨終時如何能見聞善知識開示?更何況是善友提攜念佛?所以當然要在造下惡業後「家屬」就要爲其「製造」見聞善知識、聞法、忏悔、皈依、求戒、發菩提心、念佛的「衆善因緣」(尤其假釋出獄者,更需盡快忏悔、皈依叁寶,親近善知識,聞法、念佛),無論臨終能不能生淨土,均已經種下未來,「皈依、學佛、念佛」的「善因緣」!再則犯下重大禁戒的四衆弟子及不淨說法者,尤不可仗恃臨終只要「全心念佛」就可「罪障消除」,超生淨土!若是犯重戒者臨終時爲重病所苦,意識昏迷…,如何能因「助念」而生淨土!
(叁)下品下生
1.爲五逆十惡之人而說
觀無量壽佛經說:「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見化佛持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爲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者因造作十惡業而犯下地獄重罪,下品中生者因犯下重大禁戒(四重禁)及不淨說法(佛門四衆弟子)而形成地獄罪報,下品下生者不僅造下十惡業且犯下「五逆重罪」(後續自明),當然應該墮落地獄,而且是「無間地獄」,經曆多劫,受苦無窮。
2.爲臨終人說「觀想念佛」是「觀經」的原意
但是依「觀經說」,這位造惡者,在臨命終時,如果遇到具有淨土正見的善知識,先善巧方便的打開他的「罪惡心結」,教他忏悔,爲他開示「淨土法義」,再依「觀經」所說,觀想、憶念阿彌陀佛莊嚴身相與光明威神力所顯現的莊嚴功德景相,即「觀經」所說「觀想阿彌陀佛光明身相的觀想法」,即「觀想念佛」之法(請注意:「觀想念佛」,是「觀無量壽佛經」引渡下品下生者「念佛方法」的原意),只要造惡者臨終有此「殊勝因緣」依「觀經」所說「觀想念佛法」「觀佛成就」,一定可以超生淨土(按「觀經」所說「觀佛之法」甚深微細,非一般人所能觀想成就),如果造惡的「臨終人」真有此「觀佛因緣」,應重複讀誦「觀經所說」「觀佛經文」令「臨終人」聽聞、複習、入心、深信,當臨終人對「觀佛經文」深記在心,當下便已啓發一分菩提心,再引導他稱念佛號。請注意:這是在「臨終人」神志清醒,深有悔意,「時間又足」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麼做!倘若善友到時,臨終時間已經不夠,又「身心極其痛苦下」,如經文說:「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才取消「觀想念佛」,而直接「導引其稱念佛號」,然而不是不經「規勸、開導」下便直接「教導他稱念佛號」!
3.「觀經」並沒有說直接教臨終人念佛而不說開示
如「觀經」說:「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包括引導他皈依叁寶,發大忏悔心,忏悔罪業,可依「忏悔偈」引導他忏悔)。他一定要先有忏悔心,醒悟出他做出不可原諒的罪行,才會生出希求聽聞佛法的求救之心!再爲他開示大乘佛法,即扼要解釋佛、法、僧叁寶的意義,引導他皈依叁寶,他才聽得進去。皈依叁寶後,再爲他依「彌陀經」所說開示淨土法門,扼要說明往生淨土之法,必須信、願、行具足的意義,當他對淨土法門深信後,再引導他念佛,如此念佛才能入心、安心、靜心。
「觀經」並沒有說直接引導「臨終人」念佛,而不用爲其開示佛法。在造惡的臨終人對自己「所作所爲」若是沒有一點忏悔之心,又沒有一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的情況下,直接引導其念佛,聽得進去嗎?
所以「觀經」說:「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
4.爲何要爲五逆十惡者在臨終說法
爲何「觀經」要「善知識」爲造惡的「臨終人」種種安慰,爲說妙法?因爲經上說:「若一切衆生不種善根、苦不能滅,唯佛身是福田,然佛不能救拔、度脫未種善根之人。」尤其是「造惡者」生前不種善根,如何能在臨終時于「未對佛法深信下,因念佛而超生淨土?」一般生前沒有信佛者,臨終猶需引導其「皈依叁寶」,開示「淨土法門」,再引導其念佛,猶不能因「念佛」而絕對往生淨土?何況是「造惡者」?更何況是造下「重大惡業者」?若是「一般人」「臨終時」尚不能「因聞法、念佛」而生淨土,「造惡者」在臨終時,「地獄罪業」已經形成是「定業」感報,更是難渡?
請注意:此段經文:「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的經意,已經十分明顯地開導具有淨土正見的善知識,應該如何爲造作「五逆十惡」的臨終人開示,而且依「末法中」造惡者的根器而言:應該在犯下「重大罪業後」便應在「有因緣下」爲其進行「勸化」。至少也要在臨終前半年、數個月、一個月、一個星期就開始爲其「勸導、開示(通一般造惡者開示)」,現在將「此段經文」做詳細解釋:
(1)種種安慰
包括建立他有六道輪回的正確因果觀念,他今生所造五逆、十惡等重大罪行,傷害了許多人的生命、家計及在生家屬一顆顆受傷很重的心以及他自己在斷氣的一剎那間,直墮無間地獄,受苦無窮。所以應該勸導他發大慚愧心、大悔悟心、忏悔所造一切罪業。(如可依忏悔偈所說,引導他忏悔:此忏悔偈即:「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在佛前求忏悔。」一偈一拜,禮忏越多越好。一般沒有造惡者在平素皆需要依「忏悔偈」忏悔「無始以來因貪瞋癡所造罪障」,何況…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廣釋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