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临终之际」及「散乱心深重的中阴身期间」所能完全掌控的!
所以生前「精进念佛」是临终「超生净土」的保障,若是沦入「中阴身间」才想要念佛求生净土,大部分已经太迟了!纵然不能因在「中阴身间」念佛转生净土,亦可仗着在「中阴身间」的「用功念佛净业」及大众「诵念、念佛」回向之功德力投生人道或天道,或者他方「善性世界」,再转生一世至多世,亦可辗转超生净土,亦可谓善也!
(九)死后「因超荐得力」往生净土的实例
虽然本书有一篇说「超渡是引渡者与亡者双方面的知见、心态问题」,并不容易,但是在近世之中,依然有宿世善根深厚及今世种下念佛因缘者,于突然重病死后在「有正知见者有力拔荐下」,并且亡者(中阴身间)愿意配合忏悔、发菩提心、精进念佛的各种因缘和合下,顿转「中阴身」的阴暗磁场,成为「光明的净业」,亲见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的实例。
如「净土圣贤录易解(六)」说:民国、陆敏君居士。名婷瑛,原籍江苏宝山,生长于上海。生性端庄贤淑,从来不曾生气发怒,待人接物,一片慈祥。民国五十一年,与湖南张剑芬居士结婚于台北市,丈夫即劝以信佛、念佛,陆敏君虽然嘴里答应而心中未信。等到民国五十六年,忏云法师在莲友念佛团主持佛七,丈夫送她去住在念佛园内,而获皈依。于是发勇猛心,努力念佛,以大悲咒、〈普门品〉为平常的功课。每年十二月的佛七,无不参加精进念佛。平日有说法讲经,也常常与丈夫一同前往参加,从无间断。
民国六十一年(西元一九七二年),右眼患病,开刀四次,最后在荣民总医院动手术,因视神经受震导致牵动脑血管破裂,昏迷五日而逝世。时为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亥时(晚上九至十一点),年五十七岁。张剑芬因思念痛苦,无法自己超越,家中有扶乩的沙盘和乩笔,因此有一天试用,即降乩书写一个『婷』字。很高兴是妻子陆敏君来,即问曰:「不是误死的吗?」答曰:「命也。」问:「如今住在哪里?」答曰:「住在公墓旁所焚烧的纸屋。」问:「此后何往?」答曰:「将生人道。」问:「何地?」答曰:「海南岛,仍为女众身而贫穷,只是还可以出家修行!」张剑芬于是赶紧请忏云法师到家中,为念佛开示,劝她发愿往生西方,不要投生人天道。随召请念佛团,放大蒙山,并为念往生咒一万遍,以助往生西方净土。
隔日,再扶乩,则云:「已获见阿弥陀佛,告知于三日后将来接引,大势至菩萨持银台,观世音菩萨洒甘露,清凉润泽,一如经中所说。」问:「是否真的往生西方?」答曰:「当然是真的。」问:「往生西方后,是否可以托土地神来告知?」答曰:「可以。」并嘱咐家中不可设乩,以防鬼魂作怪。念咒圆满后,恰为第三日,即十二月初七日晚上,再扶乩,土地神到,说:「陆敏君托我来告诉你,她已往生,希望你用功念佛。」(张龄撰先室生西记)
(十)在中阴身间必须在「众善因缘和合下」才能超生净土
按此人在中阴身间经过二十五日才因超荐得宜及自己念佛得力,超生净土,可说是特例中的特例,足以证明此人在生念佛并未成就一心不乱,乃是「散心念佛」者,才会令其在「中阴身间」飘忽了二十日左右,亦不知「自己用功念佛」,求生净土,或有其他差别因缘现前亦未可知,亦足以证明在中阴身间「未来生缘尚未成熟之际」,均属「不定业期间」,皆有转生净土的机缘,但是这必须是「宿世善根深厚」又今世在生曾经用功念佛一段期间,如其人在生时,生性端庄贤淑,从来不曾生气发怒,待人接物一片慈祥,并且曾经于五、六年间多次参加精进佛七而且勤快听经闻法(已启发菩提心念佛)所致,乃至于中阴身间超荐得力及念佛至一心不乱,才能在「众善因缘和合下」,形成「生西净业纯熟之兆」,顿转「中阴境界」,超生净土,可谓因缘殊胜,稀有、难得,不可思议!一般生前没有用功念佛,「散心念佛者」,甚至生前不知念佛者,大多是不能「往生净土」的,若欲于死去七日后至二十五日间才超生净土,是令人质疑的,若是不能因此证明其人是否真的转生净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人必因「念佛因缘」而令身心有光明显相,超脱「中阴身」间善恶浮沉不定的过渡境界,投生天界或善道,亦可谓善也!
(十ㄧ) 分辨「中阴身间」往生净土的品位
按若是在断气后、中阴身初现之际,所获得的品位不一,不是一概而论,然通下三品莲位,甚至中品下生(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中品下生是特例中的特例(见中册「中品往生愿」)。必须视其宿世善根与生前以何知见引导念佛及是否有广修福德资粮,以及在生「念佛功力如何」而定,乃至于临终至断气后的「念佛心力」是否因某种因素现前而令「心识惊吓、不安、昏沉、间断念佛」?间断多久?何时持续念佛?乃至何时念佛至一心专注、求生净土……等种种因素,皆会影响「中阴身间」往生的品位。
有人问:中阴身间往生净土,为何不能获得中品或上品果位?当知若是在生「念佛正定力成就」,便已「形成纯善定业」之果报,绝对不会「沦入中阴身间」,按大多数大善之人(生天者)及大多数大恶之人(堕地狱者),皆不会有中阴身,何况胜于天界果报的净土?试问:一位在生「念佛正定已成就」者,会有「中阴身现前」吗?
当知纵然是「下品上生」者在生念佛便已证入「一心不乱」,何况「中品行者」?见「中册」所说,非以「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中品往生为基准」。上品往生更须在生以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人,并且以般若正见引导念佛,乃至念佛定力与「空性相应」,更不会经过「中阴身」才超生净土,故莲友若是落入「中阴身间」,就证明你「在生念佛心力」犹处于『散心念佛』阶段,才会有「中阴身」的境界出现,焉能获得中品或上品往生?故知「中阴身间」能超生净土者,皆是特例中的特例。
若是生前曾经用功念佛,而于临终前忽然遭遇意外身亡或者突然因重病而猝死,如果在「断气之际」因此「突发事件而影响你的『念佛正念』」,令「念佛心念」间断而「沦入中阴身间」,就证明你尚有障碍今世往生净土的「宿障」应当在今世现受,犹因「业障现前」而障碍「临终的心念」,不能在「命终当下往生净土」,并证明你在生「念佛功力」尚未至「一心不乱」,才会受「突发事故」影响,而沦入「中阴身间」,可以说只要「沦入中阴身间」,便会影响「往生的品位」,若能在死后当日至七日间,因善知识开示、善友助念及自心经提醒而自动念佛,因此「超荐因缘」而转生净土,其「往生品位」亦通下三品及中品下生果位(观经所说中品下生),此亦是特例中的特例。若是在生已经成就念佛三昧者,如「般舟三昧经所说」,在临终因「宿障现前」突发重症死亡或者突然遭遇意外事故死去,在「断气后」,就能因「自心念佛相续下」上品往生,不会经过「中阴身」才超生净土(包括殊胜的中品上生及中品中生者)。
如果「散心念佛者」在死去七日后才超生净土者,品位应当在「下品下生」(而且是下品下生中较差的品位),甚至「净土边地中。」因为下品上生者,是在生「发菩提心」,毕生精进念佛,从来没有懈怠过,并且在今生念佛间便能成就「一心不乱」者所获得的品位。就是下品中生者亦必须平日经常专心念佛,累积无数个日月「慈心精进」,如经文说:「十日十夜间发菩提心念佛,而且成就『念佛定心』的真实义」(见前所述),非一般散心念佛者在一生中只有在一次「十日十夜间用功念佛」所能承办,如「本书于前述『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中所举下品上生及『下品中生』者往生实例可资证明」。就是下品下生中的最下下品果位者亦须具备「以至心信乐净土之心念佛至临终之际成就「一心不乱」,才能因命终之际「十正念念佛之心现前」,超生净土,纵然是「净土边地受生」,均属「今世生西因缘定业成熟」范围(见前所述)。尤其堕入「中阴身间」,与「中阴境界相应的阴暗、杂乱的业识、业场已经现前」,欲念佛或修定至一心不乱,实属不易,非如「中阴经」所说每一个亡者在「中阴身间皆具备灵敏的神识,易于闻法、修行、超渡」(仅限于具有福德、定慧修因的正道修行人),因为现世众生大多因宿世业障深重才会承接到「五浊恶世」的业轨、业网、业缘、业果、业报,并且在现世之中,有许多「度亡实例可资证明」。
地藏经更说:「死后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
故「散心念佛者」沦落「中阴身间」,大多因「业识昏暗飘飘渺渺」,更由于对「世间的牵挂」、「亲情的眷恋」及在不可预知的于各种差别因缘接触中,不能自主念佛,随业而转。若是能因「开示得宜、拔荐得力」,因而提醒念佛至「念佛得力」而扭转「中阴境界」超生净土,而能获得「下品下生」或往生「净土边地」,均是宿世善根深厚者及在生曾经多年用功念佛者,实属稀有、难得,令人赞叹,但是这种在「中阴身间往生净土的例子」万人之中难得其一!故现世莲友不可见在死后的二十五日犹有「超生净土」的机会,便放下心来,在生抱着「有参加念佛会念佛就好」,而平日少念佛,或者每日在家中多少有念佛就好的想法,依然对「世间俗事、情爱看不破、放不下」,而期待「死后有善知识开示、超度、助念、提携念佛」的因缘,致使广大莲友皆在平素「散心念佛」,而误解「下品修行之法」的「正确经义」(见前所述)。奉劝「有心成就下品果位的莲友」,甚至只求「往生净土边地」的莲友,一定要在平素,「发菩提心,读诵净土经典、用功念佛」才是临终「往生净土」的保障,因为今生能「超生净土者」绝对是「生西的定业纯熟」,才能在临终因「念佛至一心不乱」而往生净土,绝对不是一般人在死后于「善恶业缘浮沉不定的过渡期间」的「中阴身的散乱心念及业识」所能完全掌控的。
《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