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如何对往生的亲友临终开示)▪P7

  ..续本文上一页。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施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均能和我一样,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灭罪、发菩萨成佛行愿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三称三拜)(引磬导引……)

  或云: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愿承此功德,令弟子于中阴身中(或云:令弟子于临命终时,或云:令弟子于此身之中),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剎那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花开见佛,闻佛说法,了脱生死。不离净土,供养十方无量诸佛,广修诸佛成佛行愿,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剎,普度众生,共证佛道。(三称三拜)(引磬导引)

  (5)法师引导临终人或亡者受八关斋戒及十善戒

  甲、法师开示为何要求受八关斋戒?

  亡者○○,你已经在佛前求受三皈五戒,又发出成佛心求生净土,现在更要进一步在佛前求受八关斋戒及十善戒,为什么要求受八关斋戒及十善戒?

  依《观无量寿佛经》说:「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就是十善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依《观经》说:若是念佛之人,如法受学八关斋戒,以此戒行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未来往生弥陀净土中,便能在修学「苦、集、灭、道」四圣谛及三十七助道品,以及六度波罗蜜的精进修持下,很快地证得声闻最高的果位─四果阿罗汉。为什么毕生受持八关斋戒,临终往生净土的当下,就能在听闻赞叹「苦、集、减、道」四谛真义的微妙法音下,及修持三十七助道品,以及六度波罗蜜的精进中,速了生死,获得六种神通的殊胜果报呢?

  亡者○○,请注意听,《观经》说,持八戒的修行之人,命终之时,阿弥陀佛放金色光,来到他的面前,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出家修行法。为什么佛不为他说发菩提心的方法,也不为他说忏悔罪业的下品往生法,而为他说「出家修行法」呢?这就叫做「相应修行法」。所谓「相应」,就是说这个持戒修行者的「发心」,必须与阿弥陀佛所赞叹的出家修行法的「发心相应」,才能感得弥陀来为他开示:「苦、空、无常、无我」的解脱真理。由此开示,你便能清楚的觉悟,如果想求中品往生,应当发什么心来受持八关斋戒?

  亡者○○,你必须明白,出家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同样的,净土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净宗祖师大德一再训诫我们,愿生极乐世界,首先一定要发「出苦」之心,要深刻地发出「出离生死苦海」的坚固信愿心,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你现在应该深刻的反省自己在生前有没有确实发出弥陀赞叹的「苦、空、无常、无我」的出家修行「心态」来求出生死苦海,求生极乐世界。

  你必须明白:不仅中品往生,才要发出「苦、空、无常、无我」的出家修行心态来守持八戒,就是下品往生,也是要在发出成佛心的同时,启发「苦、空、无常、无我」的心来精进念佛,才能彻底出离生死苦海,往生极乐世界。尤其末法众生的根器薄弱,不论求生下品莲位,或者是中品莲位,皆必须深刻地发出「苦、空、无常、无我」的出家修行心态来守持八戒,来精进念佛,才能彻底达到「出离生死苦海」、「往生清净世界」的坚固信愿。所以你现在应该深切的反省自己在生前有没有确实发出阿弥陀佛所赞叹的「苦、空、无常、无我」的「出家修行心态」来精进念佛,来守持八戒?如果虽然受持八戒,但是内心仍然「贪求世乐」,不能体会「苦、空、无常、无我」的持戒意义,那是和往生净土不相应的。所以你现在要发至诚心,求受八关斋戒。

  亡者○○,现在就扼要的为你开示什么是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的斋,就是洗心─洗涤你的心灵,净心─净化你的妄心的意思。关,就是关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意思。八戒,就是要守持八条戒律。八关斋戒,就是说要求受八条戒律,用八种方法来关闭我们的六根,慢慢的就能达到克制、清净身心的目的。

  相对的,如果能够用清净心来守持这八条戒法,就能渐次达到六根禁闭的理想。而关闭六根,不为尘染的目的,为的就是让你种下清净修行的信念,在净土精进修行,了脱生死。

  而且要发心像阿罗汉(就是了脱生死的圣人)一样的用一颗追求真理解脱的心来守持八关斋戒,就是要用一颗「出苦心」、「无常心」、「无我心」来守持八关斋戒,才能从现在起,彻底出离世间「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境界,往出离生死苦海的解脱之道前进,来世往生净土,速了生死。(引磬引导……)

  乙、法师引导临终人或亡者求受八关斋戒

  法师(或善知识)念:(法师或善知识念一句,孝子跟着念一句)

  (1)第一戒─不杀生戒。我弟子○○,现在发至诚心,愿意学阿罗汉受持此戒(就是发心如真正具足解脱正见,修持正道的人);阿罗汉随意所欲,无有杀意,无有捶击众生之意,无有怨恨众生之心,常怀惭愧心,绝不贼害蠕动之类(就是绝对不会杀害一切畜生之类),亦不教人杀生,慈心愍念一切众生,我现在发愿,尽未来际,用清净心学阿罗汉守持此不杀生戒。(一称一拜)

  (2)第二戒─不偷盗戒。我弟子○○,现在发至诚心,愿意学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永不盗窃,无所贪慕于世间,常怀欢喜、洁净、恭敬布施之心,乐处闲静之处,我现在发清净心,尽未来际,学阿罗汉守持此不偷盗戒。(一称一拜)

  (3)第三戒─不淫欲戒。我弟子○○,现在发至诚心,愿意学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不畜妇人、不念妇人、不贪女色,没有淫意、不念房事,常修梵行,清净无秽而以禅定自娱乐,我现在发清净心,尽未来际,学阿罗汉守持此不淫欲戒。(一称一拜)

  (4)第四戒─不妄语戒。我弟子○○,现在发至诚心,愿意学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没有妄语之意,伪诈之念,伤人之意,常行自省,安定徐言,心口相应,语时即说佛经所言,不语时便心念诸善,我现在发清净心,尽未来际,学阿罗汉守持此不妄语戒。(一称一拜)

  (5)第五戒─不饮酒戒。我弟子○○,现在发至诚心,愿意学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不饮酒、不念酒、不思酒,不昏醉、不迷乱、不失志、不放逸,我现在发清净心,尽未来际,学阿罗汉守持此不饮酒戒。(一称一拜)

  (6)第六戒─不着香华、不歌舞戏乐戒。我弟子○○,现在发至诚心,愿意学阿罗汉一样的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不念歌舞之事,也不喜欢听到音乐之声,也不穿著香华的衣饰,不用脂粉馇擦涂身体,我现在发清净心,尽未来际,学阿罗汉守持此不着香华、不歌舞戏乐戒。(一称一拜)

  (7)第七戒─不卧好床戒。我弟子○○,现在发至诚心,愿意学阿罗汉一样的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没有享受之念,不卧高广好床,常睡卑床(小床)、草席,不贪睡卧之乐,念念反省、思惟、观照佛经中所说修行、解脱的道理,我现在发清净心,尽未来际,学阿罗汉守持此不卧好床戒。(一称一拜)

  (8)第八戒─过午不食戒。我弟子○○,现在发至诚心,愿意学阿罗汉受持此戒;阿罗汉随意所欲,不念饮食、不贪美食,少食、淡食,过午之后,不再饭食,只饮蜜浆(饮料),我现在发清净心,尽未来际,学阿罗汉守持此过午不食戒。(一称一拜)。(按此八戒,重复称念三遍,皆是一称一拜,最后问讯,再由引磬引导……)

  (6)法师引导临终人或亡者修学「十善戒」

  甲、法师开示为何要修学「十善戒」

  亡者○○,你已经在佛前,求受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现在应当更进一步发心守持十善戒。为什么要进一步修学十善戒?因为在世间戒过渡到出世间戒的戒法中,除了五戒与八戒(就是八关斋戒,引导你净化身、口、意、三业的学习),还有「十善戒」,更能令你深入的达到彻底清净身、口、意三业的行持,加速你往生净土后,精进修行,了脱生死。如何说明呢?

  因为十善戒中,其中的三种善业是属于清净身业的善行,如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欲。其中的三种善业是属于清净口业的善行,如第四、不妄语,第五、不两舌,第六,不恶口,第七、不绮语。其中的三种善业是属于清净意业的善行。如第八、不贪欲,第九、不瞋恚,第十、不愚痴。

  从以上说明了十善戒所以能够达到彻底净化身、口、意三业的原因,便是在于修学十善十善戒的佛弟子,在断除「贪、瞋、痴」三毒的学习上,更进一层的在「心地上」下功夫。事实上,如果能够做到贪、瞋、痴断尽,不起现行因缘,不仅是做到身、口、意三业根本清净,也是解脱生死的印证。

  所以说,「十善戒」修学彻底,就是了脱生死。而且更要深入地用一颗「心如诸佛」与「心如阿罗汉」的修道心、正见心、慈悲心来修学十善戒,才能真正达到依修持「十善戒」,就能了脱生死的目的,如果不能够深入地用一颗「心如诸佛」与「心如阿罗汉」的修道心、正见心、慈悲心、禅定心、解脱心来修学十善戒,当然「十善戒」便成了世间戒。

  亡者○○,为了要让你往生净土后,加速你精进修行,了脱生死的因缘,所以你现在要发至诚心求受「十善戒」。(引磬导引……)

  乙、法师引导临终人或亡者求受「十善戒」

  法师(或善知识)念:

  …

《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如何对往生的亲友临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