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如何對往生的親友臨終開示)▪P7

  ..續本文上一頁。並將此禮忏所發清淨大願,回施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均能和我一樣,生生世世,力行忏悔、滅罪、發菩薩成佛行願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叁稱叁拜)(引磬導引……)

  或雲:並將此禮忏所發清淨大願,回向西方極樂世界,願承此功德,令弟子于中陰身中(或雲:令弟子于臨命終時,或雲:令弟子于此身之中),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于剎那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花開見佛,聞佛說法,了脫生死。不離淨土,供養十方無量諸佛,廣修諸佛成佛行願,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普度衆生,共證佛道。(叁稱叁拜)(引磬導引)

  (5)法師引導臨終人或亡者受八關齋戒及十善戒

  甲、法師開示爲何要求受八關齋戒?

  亡者○○,你已經在佛前求受叁皈五戒,又發出成佛心求生淨土,現在更要進一步在佛前求受八關齋戒及十善戒,爲什麼要求受八關齋戒及十善戒?

  依《觀無量壽佛經》說:「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就是十善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衆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衆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依《觀經》說:若是念佛之人,如法受學八關齋戒,以此戒行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未來往生彌陀淨土中,便能在修學「苦、集、滅、道」四聖谛及叁十七助道品,以及六度波羅蜜的精進修持下,很快地證得聲聞最高的果位─四果阿羅漢。爲什麼畢生受持八關齋戒,臨終往生淨土的當下,就能在聽聞贊歎「苦、集、減、道」四谛真義的微妙法音下,及修持叁十七助道品,以及六度波羅蜜的精進中,速了生死,獲得六種神通的殊勝果報呢?

  亡者○○,請注意聽,《觀經》說,持八戒的修行之人,命終之時,阿彌陀佛放金色光,來到他的面前,爲他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出家修行法。爲什麼佛不爲他說發菩提心的方法,也不爲他說忏悔罪業的下品往生法,而爲他說「出家修行法」呢?這就叫做「相應修行法」。所謂「相應」,就是說這個持戒修行者的「發心」,必須與阿彌陀佛所贊歎的出家修行法的「發心相應」,才能感得彌陀來爲他開示:「苦、空、無常、無我」的解脫真理。由此開示,你便能清楚的覺悟,如果想求中品往生,應當發什麼心來受持八關齋戒?

  亡者○○,你必須明白,出家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同樣的,淨土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淨宗祖師大德一再訓誡我們,願生極樂世界,首先一定要發「出苦」之心,要深刻地發出「出離生死苦海」的堅固信願心,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現在應該深刻的反省自己在生前有沒有確實發出彌陀贊歎的「苦、空、無常、無我」的出家修行「心態」來求出生死苦海,求生極樂世界。

  你必須明白:不僅中品往生,才要發出「苦、空、無常、無我」的出家修行心態來守持八戒,就是下品往生,也是要在發出成佛心的同時,啓發「苦、空、無常、無我」的心來精進念佛,才能徹底出離生死苦海,往生極樂世界。尤其末法衆生的根器薄弱,不論求生下品蓮位,或者是中品蓮位,皆必須深刻地發出「苦、空、無常、無我」的出家修行心態來守持八戒,來精進念佛,才能徹底達到「出離生死苦海」、「往生清淨世界」的堅固信願。所以你現在應該深切的反省自己在生前有沒有確實發出阿彌陀佛所贊歎的「苦、空、無常、無我」的「出家修行心態」來精進念佛,來守持八戒?如果雖然受持八戒,但是內心仍然「貪求世樂」,不能體會「苦、空、無常、無我」的持戒意義,那是和往生淨土不相應的。所以你現在要發至誠心,求受八關齋戒。

  亡者○○,現在就扼要的爲你開示什麼是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的齋,就是洗心─洗滌你的心靈,淨心─淨化你的妄心的意思。關,就是關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意思。八戒,就是要守持八條戒律。八關齋戒,就是說要求受八條戒律,用八種方法來關閉我們的六根,慢慢的就能達到克製、清淨身心的目的。

  相對的,如果能夠用清淨心來守持這八條戒法,就能漸次達到六根禁閉的理想。而關閉六根,不爲塵染的目的,爲的就是讓你種下清淨修行的信念,在淨土精進修行,了脫生死。

  而且要發心像阿羅漢(就是了脫生死的聖人)一樣的用一顆追求真理解脫的心來守持八關齋戒,就是要用一顆「出苦心」、「無常心」、「無我心」來守持八關齋戒,才能從現在起,徹底出離世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及「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境界,往出離生死苦海的解脫之道前進,來世往生淨土,速了生死。(引磬引導……)

  乙、法師引導臨終人或亡者求受八關齋戒

  法師(或善知識)念:(法師或善知識念一句,孝子跟著念一句)

  (1)第一戒─不殺生戒。我弟子○○,現在發至誠心,願意學阿羅漢受持此戒(就是發心如真正具足解脫正見,修持正道的人);阿羅漢隨意所欲,無有殺意,無有捶擊衆生之意,無有怨恨衆生之心,常懷慚愧心,絕不賊害蠕動之類(就是絕對不會殺害一切畜生之類),亦不教人殺生,慈心愍念一切衆生,我現在發願,盡未來際,用清淨心學阿羅漢守持此不殺生戒。(一稱一拜)

  (2)第二戒─不偷盜戒。我弟子○○,現在發至誠心,願意學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永不盜竊,無所貪慕于世間,常懷歡喜、潔淨、恭敬布施之心,樂處閑靜之處,我現在發清淨心,盡未來際,學阿羅漢守持此不偷盜戒。(一稱一拜)

  (3)第叁戒─不淫欲戒。我弟子○○,現在發至誠心,願意學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不畜婦人、不念婦人、不貪女色,沒有淫意、不念房事,常修梵行,清淨無穢而以禅定自娛樂,我現在發清淨心,盡未來際,學阿羅漢守持此不淫欲戒。(一稱一拜)

  (4)第四戒─不妄語戒。我弟子○○,現在發至誠心,願意學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沒有妄語之意,僞詐之念,傷人之意,常行自省,安定徐言,心口相應,語時即說佛經所言,不語時便心念諸善,我現在發清淨心,盡未來際,學阿羅漢守持此不妄語戒。(一稱一拜)

  (5)第五戒─不飲酒戒。我弟子○○,現在發至誠心,願意學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不飲酒、不念酒、不思酒,不昏醉、不迷亂、不失志、不放逸,我現在發清淨心,盡未來際,學阿羅漢守持此不飲酒戒。(一稱一拜)

  (6)第六戒─不著香華、不歌舞戲樂戒。我弟子○○,現在發至誠心,願意學阿羅漢一樣的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不念歌舞之事,也不喜歡聽到音樂之聲,也不穿著香華的衣飾,不用脂粉馇擦塗身體,我現在發清淨心,盡未來際,學阿羅漢守持此不著香華、不歌舞戲樂戒。(一稱一拜)

  (7)第七戒─不臥好床戒。我弟子○○,現在發至誠心,願意學阿羅漢一樣的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沒有享受之念,不臥高廣好床,常睡卑床(小床)、草席,不貪睡臥之樂,念念反省、思惟、觀照佛經中所說修行、解脫的道理,我現在發清淨心,盡未來際,學阿羅漢守持此不臥好床戒。(一稱一拜)

  (8)第八戒─過午不食戒。我弟子○○,現在發至誠心,願意學阿羅漢受持此戒;阿羅漢隨意所欲,不念飲食、不貪美食,少食、淡食,過午之後,不再飯食,只飲蜜漿(飲料),我現在發清淨心,盡未來際,學阿羅漢守持此過午不食戒。(一稱一拜)。(按此八戒,重複稱念叁遍,皆是一稱一拜,最後問訊,再由引磬引導……)

  (6)法師引導臨終人或亡者修學「十善戒」

  甲、法師開示爲何要修學「十善戒」

  亡者○○,你已經在佛前,求受叁皈、五戒及八關齋戒,現在應當更進一步發心守持十善戒。爲什麼要進一步修學十善戒?因爲在世間戒過渡到出世間戒的戒法中,除了五戒與八戒(就是八關齋戒,引導你淨化身、口、意、叁業的學習),還有「十善戒」,更能令你深入的達到徹底清淨身、口、意叁業的行持,加速你往生淨土後,精進修行,了脫生死。如何說明呢?

  因爲十善戒中,其中的叁種善業是屬于清淨身業的善行,如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叁、不淫欲。其中的叁種善業是屬于清淨口業的善行,如第四、不妄語,第五、不兩舌,第六,不惡口,第七、不绮語。其中的叁種善業是屬于清淨意業的善行。如第八、不貪欲,第九、不瞋恚,第十、不愚癡。

  從以上說明了十善戒所以能夠達到徹底淨化身、口、意叁業的原因,便是在于修學十善十善戒的佛弟子,在斷除「貪、瞋、癡」叁毒的學習上,更進一層的在「心地上」下功夫。事實上,如果能夠做到貪、瞋、癡斷盡,不起現行因緣,不僅是做到身、口、意叁業根本清淨,也是解脫生死的印證。

  所以說,「十善戒」修學徹底,就是了脫生死。而且更要深入地用一顆「心如諸佛」與「心如阿羅漢」的修道心、正見心、慈悲心來修學十善戒,才能真正達到依修持「十善戒」,就能了脫生死的目的,如果不能夠深入地用一顆「心如諸佛」與「心如阿羅漢」的修道心、正見心、慈悲心、禅定心、解脫心來修學十善戒,當然「十善戒」便成了世間戒。

  亡者○○,爲了要讓你往生淨土後,加速你精進修行,了脫生死的因緣,所以你現在要發至誠心求受「十善戒」。(引磬導引……)

  乙、法師引導臨終人或亡者求受「十善戒」

  法師(或善知識)念:

  …

《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如何對往生的親友臨終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