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畏死,能牺牲的人,真是太伟大了。
儒家又谈到“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有的死得很有价值,有的死得像一根毛那样的轻。看看,那许多为国捐躯、成仁的烈士,为了热爱国家,保卫国家,他不惜牺牲了生命,死得轰轰烈烈的。历史上的文天祥、史可法壮烈牺牲的事迹,凡是读过中国历史,都知道的。就谈谈近代吧,华侨义山杨总领事和抗日游击队的纪念碑,都是华人在菲律宾,为了卫国护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而洒热血,抛头颅,牺牲自己的生命。
佛教许多的高僧,为了维护圣教,不惜舍身以殉教,像过去越南,好多的高僧自焚,用汽油浇在身上把自己焚烧了,谁不怕死?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保卫佛教!这样死法,实在是有重于泰山,那么伟大,也是死得有价值的。
在古文里面,也说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追求真理,我们早上能够听到真理、圣道,纵然晚上死了也无所谓,这是为法忘躯。在佛教里面,许多佛菩萨,都有这样的事迹记载,都是视死如归的,这说明死有重于泰山。人生自古谁无死,传说中的彭祖,活到八百岁,最后还是免不了一死,但是死要死得有价值。
另有一种人,为非作歹,铤而走险,抢家劫舍,为政府逮捕,最后难逃法网,这种死太不值得了,好像鸿鸟的毛,轻微得不足轻重。举个例子来说,台湾有一个名叫马晓滨的青年,是从大陆去的,因为他绑票被抓到,政府再三的审察,判决死刑。他的妹妹马小琴,特地到台湾,为哥哥请求社会援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人权会,都极力为他争取免除死刑,但是,台湾的治安太差了,乱世要行重典,所以,最后法庭还是宣布把马晓滨和其他二人,一共三个人都决定枪决伏法。根据报载,他妹妹马小琴,前天才抱著他的骨灰哭哭啼啼地回大陆。
一个二十八岁的青年,曾经还是一个义士,结果落得如此下场,这样的死法,实在是轻于鸿毛。一个人在世为非作歹,受到法律的制裁,固然是自食其果,对父母、祖先都说不过去。所谓生死事大,说我们弃命必死难,要认识死,要死得有意义,也要珍惜宝贵的生命。
四、得睹佛经难:睹,就是看。佛经,是无上的法宝,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能够看到、或者读诵佛经,或者修学佛法,都是不容易的,想想,六道有多少众生,全世界有多少人口,能够学佛看佛经的只占了极小的部份而已。难怪每部经典,一打开就是〈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什么意思呢?无上,就是没有再超过了,这一种很高深,很微妙的佛法,我们百千万世都难得遇到,现在我们有福报,能够看到、读诵、受持佛经,就要珍惜、了解佛法甚深的奥义。所以,这首偈说明佛经是不容易遭遇的。
佛法传来中国以后,古代的高僧大德,不知道经过多大的辛苦,才翻译成中文。好像本经,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翻译完了,朝廷把它珍藏在深宫的“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几乎成了皇族的珍藏品,成为国宝,外面民众,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经,更不用说可以看到这部佛经了。现在印刷术发达,佛经普遍地流通了,我们就应该珍惜这份福报,必须记住,佛法难闻,有机会,就要精进,很虔诚地读诵、多争取时间来研究、奉行。
五、生值佛世难:生就是出生到这个世界来。值,就是遭遇、逢到。我们出生在佛出世的时代,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有首偈说:
佛出世时我沉沦,我出生时佛灭度。
忏悔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佛出世时我沉沦”,当初释迦牟尼佛,乃至过去七佛、所有的佛出世的时候,我在什么地方呢?我因业障深重,正在沉沦当中,不知道是在六道里面那一道轮转,我没有这份福报生逢佛世,见佛闻法。
“我出生时佛灭度”,现在,我出生了,可是释迦牟尼佛早就已经入灭,离开这个世间了。
“忏悔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为什么我不能生逢佛世?这就是我本身的业障太重了,没有那份福报出生在佛世,所以见不到佛的金色法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的相貌。
好像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世,我们生于佛后,而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出世到人间来,所以,对弥勒菩萨将来教化这个世间的时代来讲,我们又是生在佛前。生在佛前佛后,就是佛教常说的八难之一,所以,生逢佛世,实在是不容易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只要我们肯下功夫修持,能够与法相应的话,“见因缘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深深体会到佛法缘起的妙义,证悟了法性,那时候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也就是见佛了,不必等到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道,也没有“生值佛世难”的障碍了。
六、忍色忍欲难:忍,就是抑制、控制。色,在这里不是红、黄、蓝、白、黑……种种颜色,指的是色情,男女的色欲,男的看到女的生起欢喜心,或者女的看到男的生起喜欢心,互相爱慕、追求。孔子说:“食色性也。”一个人生下来,有两件事本性就具备了,不需要经过父母教导,不必学习,自己先天的就知道的,就是饮食和男女关系(色)。
说到忍色,要想控制男女之间的色欲,实在不容易的。俗语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纵使他是个大将军、英雄,要是美色当前,也得低头,没有办法逃避色欲的。所以,古今中外,有好多当皇帝、做总统的,不爱江山爱美人,往往为了一个女孩子,他宁可抛弃江山,宁可丢掉所有的家当,也要跟那个女孩子在一起,为什么?他放不下色与情。
再说欲,指物质方面的贪欲,佛教讲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我们不要说得太多,就谈名和利吧,这一关,实在不容易打破。古时候,曾经有一个国王跑到金山寺,登到塔上,遥望著长江的帆船来来往往,就问金山寺的老和尚:
“老和尚,江中来往的船好多啊!你可知道一天往来的数量有多少吗?”
“简单,只有两只。”老和尚回答。
国王听了,睁著大眼睛,疑惑地问:
“那么多船,为什么在你的眼中只有两只?”
“不错,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啊!”
我们一天到晚奔波劳碌,为了什么?为的是赚钱谋利,有钱满足了吗?我还要想当议员,做团体的领袖,竞选总统哩!为的什么?为了名,这就是一种欲。我们如果能够把名利和色欲的难关突破了,那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忍色忍欲,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以智导情,运用佛法,以正知正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以布施来对治物质的欲望,以持戒来对治爱色的心,多少还是可以做到忍色忍欲的。
七、见好不求难:好,指非常珍贵的,很美丽的东西,看到了,不想拥有,也是很不容易的,举个例子:珠宝、钻石,玉环,都是大家喜欢的,也有人喜欢搜集古董书画,看到了这些东西,心中难免不产生渴求,想占为己有。好像现在很流行在戒指上镶著一只玉蟾蜍,有的人还特地到台湾去买,这是为了什么?喜欢上这个珍奇的玩意儿。再说,我们学佛的人,世间的俗物不要,却喜欢搜集各式各样的念珠,同样是“星月菩提”,往往还会比长论短,说我这串星月菩提珠是圆圆的,你的却是长长的。人家有水晶的、琥珀的,我却没有,于是动心了,非去把它搜寻回来不可,所以,见到好的东西,珍奇的玩意儿,能够无动于衷,不希求,不起贪心,也是不容易呀!诸位自己想想,是不是这样子?看到人家有好的东西,你不想要,那你就了不起了。
有句格言:“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就是喜欢追求,没有的东西,总是想尽千方百计,要把它追求到手;有了,又怕它失掉,整个心也随著它而烦恼丛生。假如对这些物质,能够看得破,不为它所动,人到了无所求的时候,他的品格、气质,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不为物质所束缚。因此,希望大家能够随缘,不必羡慕人家有什么东西,也不必跟随著人家要拥有什么东西,这样才不会生起贪欲,也才不会徒然地增加自己的苦恼。
八、被辱不嗔难: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是我得罪了你,你往往会以牙还牙,我骂你一句,你回我一声;我打你一下,你回我一拳,这样就扯平了。可是,有时候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人家骂,受欺负、被侮辱,一般人这一口气怎能吞得下去?所以君子报仇,三年还要同对方算个账。我们华侨社会,就是“争气不争财”,结果,把命争掉了,可见,被辱不嗔难。换句话说,遭受到没有道理的欺负和侮辱,还能够不动无明、不动肝火、不气忿,甚至还要向对方低头,是不容易办到的。但是,佛教徒要学习“忍”,忍字就是将一把刀插在心里面,这是要下功夫的。
在座诸位不是常常诵《金刚经》吗?《金刚经》里面说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什么典故呢?我简单地告诉大家: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名叫歌利王。一天,他带著宫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猎,打得倦了,就倚著树干休息、打盹。宫女们乘著这个机会到处游玩,当她们看到山洞里有位老修行在那儿入定,就叽叽喳喳地笑。
这一哄笑,仙人睁开了眼睛,随即指著垂在洞口上的牵牛花,告诉这些宫娥彩女:
“你们诸位好开心喔!你们就好像这些垂著的牵牛花,长得很鲜丽,讨人喜欢,但是再过两三天,它就凋谢了。你们迟早总有一天,也会像我这么白发苍苍、视力茫茫,因为人生是无常的啊!”
仙人就这么样跟他们讲道理,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
这个时候,国王突然醒来,见到旁边连一个宫女的人影也没有,心中不免嘀咕起来。
“这些死丫头,跑到那里去野了?”
回头一看,不远的地方有个山洞,哇!她们都围在那儿,做什么啊?不由怒火千丈,于是上前,忿愤地责问那洞中的老人:
“你为什么勾引我的宫女?”
“你是什么人啊?”老人慢条斯理地问他。
“你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我是一国之…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