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P2

  ..續本文上一頁畏死,能犧牲的人,真是太偉大了。

  儒家又談到“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有的死得很有價值,有的死得像一根毛那樣的輕。看看,那許多爲國捐軀、成仁的烈士,爲了熱愛國家,保衛國家,他不惜犧牲了生命,死得轟轟烈烈的。曆史上的文天祥、史可法壯烈犧牲的事迹,凡是讀過中國曆史,都知道的。就談談近代吧,華僑義山楊總領事和抗日遊擊隊的紀念碑,都是華人在菲律賓,爲了衛國護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而灑熱血,抛頭顱,犧牲自己的生命。

  佛教許多的高僧,爲了維護聖教,不惜舍身以殉教,像過去越南,好多的高僧自焚,用汽油澆在身上把自己焚燒了,誰不怕死?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做?保衛佛教!這樣死法,實在是有重于泰山,那麼偉大,也是死得有價值的。

  在古文裏面,也說到“朝聞道,夕死可矣!”爲了追求真理,我們早上能夠聽到真理、聖道,縱然晚上死了也無所謂,這是爲法忘軀。在佛教裏面,許多佛菩薩,都有這樣的事迹記載,都是視死如歸的,這說明死有重于泰山。人生自古誰無死,傳說中的彭祖,活到八百歲,最後還是免不了一死,但是死要死得有價值。

  另有一種人,爲非作歹,铤而走險,搶家劫舍,爲政府逮捕,最後難逃法網,這種死太不值得了,好像鴻鳥的毛,輕微得不足輕重。舉個例子來說,臺灣有一個名叫馬曉濱的青年,是從大陸去的,因爲他綁票被抓到,政府再叁的審察,判決死刑。他的妹妹馬小琴,特地到臺灣,爲哥哥請求社會援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人權會,都極力爲他爭取免除死刑,但是,臺灣的治安太差了,亂世要行重典,所以,最後法庭還是宣布把馬曉濱和其他二人,一共叁個人都決定槍決伏法。根據報載,他妹妹馬小琴,前天才抱著他的骨灰哭哭啼啼地回大陸。

  一個二十八歲的青年,曾經還是一個義士,結果落得如此下場,這樣的死法,實在是輕于鴻毛。一個人在世爲非作歹,受到法律的製裁,固然是自食其果,對父母、祖先都說不過去。所謂生死事大,說我們棄命必死難,要認識死,要死得有意義,也要珍惜寶貴的生命。

  四、得睹佛經難:睹,就是看。佛經,是無上的法寶,在這個末法時代,我們能夠看到、或者讀誦佛經,或者修學佛法,都是不容易的,想想,六道有多少衆生,全世界有多少人口,能夠學佛看佛經的只占了極小的部份而已。難怪每部經典,一打開就是〈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什麼意思呢?無上,就是沒有再超過了,這一種很高深,很微妙的佛法,我們百千萬世都難得遇到,現在我們有福報,能夠看到、讀誦、受持佛經,就要珍惜、了解佛法甚深的奧義。所以,這首偈說明佛經是不容易遭遇的。

  佛法傳來中國以後,古代的高僧大德,不知道經過多大的辛苦,才翻譯成中文。好像本經,由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翻譯完了,朝廷把它珍藏在深宮的“蘭臺石室”第十四間,幾乎成了皇族的珍藏品,成爲國寶,外面民衆,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部經,更不用說可以看到這部佛經了。現在印刷術發達,佛經普遍地流通了,我們就應該珍惜這份福報,必須記住,佛法難聞,有機會,就要精進,很虔誠地讀誦、多爭取時間來研究、奉行。

  五、生值佛世難:生就是出生到這個世界來。值,就是遭遇、逢到。我們出生在佛出世的時代,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有首偈說:

  佛出世時我沈淪,我出生時佛滅度。

  忏悔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佛出世時我沈淪”,當初釋迦牟尼佛,乃至過去七佛、所有的佛出世的時候,我在什麼地方呢?我因業障深重,正在沈淪當中,不知道是在六道裏面那一道輪轉,我沒有這份福報生逢佛世,見佛聞法。

  “我出生時佛滅度”,現在,我出生了,可是釋迦牟尼佛早就已經入滅,離開這個世間了。

  “忏悔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爲什麼我不能生逢佛世?這就是我本身的業障太重了,沒有那份福報出生在佛世,所以見不到佛的金色法體、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的相貌。

  好像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世,我們生于佛後,而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出世到人間來,所以,對彌勒菩薩將來教化這個世間的時代來講,我們又是生在佛前。生在佛前佛後,就是佛教常說的八難之一,所以,生逢佛世,實在是不容易的。但是話又說回來,只要我們肯下功夫修持,能夠與法相應的話,“見因緣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深深體會到佛法緣起的妙義,證悟了法性,那時候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也就是見佛了,不必等到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道,也沒有“生值佛世難”的障礙了。

  六、忍色忍欲難:忍,就是抑製、控製。色,在這裏不是紅、黃、藍、白、黑……種種顔色,指的是色情,男女的色欲,男的看到女的生起歡喜心,或者女的看到男的生起喜歡心,互相愛慕、追求。孔子說:“食色性也。”一個人生下來,有兩件事本性就具備了,不需要經過父母教導,不必學習,自己先天的就知道的,就是飲食和男女關系(色)。

  說到忍色,要想控製男女之間的色欲,實在不容易的。俗語說:“英雄難過美人關。”縱使他是個大將軍、英雄,要是美色當前,也得低頭,沒有辦法逃避色欲的。所以,古今中外,有好多當皇帝、做總統的,不愛江山愛美人,往往爲了一個女孩子,他甯可抛棄江山,甯可丟掉所有的家當,也要跟那個女孩子在一起,爲什麼?他放不下色與情。

  再說欲,指物質方面的貪欲,佛教講欲有五種:財、色、名、食、睡,我們不要說得太多,就談名和利吧,這一關,實在不容易打破。古時候,曾經有一個國王跑到金山寺,登到塔上,遙望著長江的帆船來來往往,就問金山寺的老和尚:

  “老和尚,江中來往的船好多啊!你可知道一天往來的數量有多少嗎?”

  “簡單,只有兩只。”老和尚回答。

  國王聽了,睜著大眼睛,疑惑地問:

  “那麼多船,爲什麼在你的眼中只有兩只?”

  “不錯,不是爲“名”,就是爲“利”啊!”

  我們一天到晚奔波勞碌,爲了什麼?爲的是賺錢謀利,有錢滿足了嗎?我還要想當議員,做團體的領袖,競選總統哩!爲的什麼?爲了名,這就是一種欲。我們如果能夠把名利和色欲的難關突破了,那才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忍色忍欲,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夠以智導情,運用佛法,以正知正見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以布施來對治物質的欲望,以持戒來對治愛色的心,多少還是可以做到忍色忍欲的。

  七、見好不求難:好,指非常珍貴的,很美麗的東西,看到了,不想擁有,也是很不容易的,舉個例子:珠寶、鑽石,玉環,都是大家喜歡的,也有人喜歡搜集古董書畫,看到了這些東西,心中難免不産生渴求,想占爲己有。好像現在很流行在戒指上鑲著一只玉蟾蜍,有的人還特地到臺灣去買,這是爲了什麼?喜歡上這個珍奇的玩意兒。再說,我們學佛的人,世間的俗物不要,卻喜歡搜集各式各樣的念珠,同樣是“星月菩提”,往往還會比長論短,說我這串星月菩提珠是圓圓的,你的卻是長長的。人家有水晶的、琥珀的,我卻沒有,于是動心了,非去把它搜尋回來不可,所以,見到好的東西,珍奇的玩意兒,能夠無動于衷,不希求,不起貪心,也是不容易呀!諸位自己想想,是不是這樣子?看到人家有好的東西,你不想要,那你就了不起了。

  有句格言:“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就是喜歡追求,沒有的東西,總是想盡千方百計,要把它追求到手;有了,又怕它失掉,整個心也隨著它而煩惱叢生。假如對這些物質,能夠看得破,不爲它所動,人到了無所求的時候,他的品格、氣質,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不爲物質所束縛。因此,希望大家能夠隨緣,不必羨慕人家有什麼東西,也不必跟隨著人家要擁有什麼東西,這樣才不會生起貪欲,也才不會徒然地增加自己的苦惱。

  八、被辱不嗔難: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要是我得罪了你,你往往會以牙還牙,我罵你一句,你回我一聲;我打你一下,你回我一拳,這樣就扯平了。可是,有時候我們無緣無故地挨人家罵,受欺負、被侮辱,一般人這一口氣怎能吞得下去?所以君子報仇,叁年還要同對方算個賬。我們華僑社會,就是“爭氣不爭財”,結果,把命爭掉了,可見,被辱不嗔難。換句話說,遭受到沒有道理的欺負和侮辱,還能夠不動無明、不動肝火、不氣忿,甚至還要向對方低頭,是不容易辦到的。但是,佛教徒要學習“忍”,忍字就是將一把刀插在心裏面,這是要下功夫的。

  在座諸位不是常常誦《金剛經》嗎?《金剛經》裏面說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什麼典故呢?我簡單地告訴大家: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名叫歌利王。一天,他帶著宮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獵,打得倦了,就倚著樹幹休息、打盹。宮女們乘著這個機會到處遊玩,當她們看到山洞裏有位老修行在那兒入定,就叽叽喳喳地笑。

  這一哄笑,仙人睜開了眼睛,隨即指著垂在洞口上的牽牛花,告訴這些宮娥彩女:

  “你們諸位好開心喔!你們就好像這些垂著的牽牛花,長得很鮮麗,討人喜歡,但是再過兩叁天,它就凋謝了。你們遲早總有一天,也會像我這麼白發蒼蒼、視力茫茫,因爲人生是無常的啊!”

  仙人就這麼樣跟他們講道理,大家都聽得聚精會神。

  這個時候,國王突然醒來,見到旁邊連一個宮女的人影也沒有,心中不免嘀咕起來。

  “這些死丫頭,跑到那裏去野了?”

  回頭一看,不遠的地方有個山洞,哇!她們都圍在那兒,做什麼啊?不由怒火千丈,于是上前,忿憤地責問那洞中的老人:

  “你爲什麼勾引我的宮女?”

  “你是什麼人啊?”老人慢條斯理地問他。

  “你不知道我是什麼人?我是一國之…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