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P3

  ..續本文上一頁君歌利王,你居然有眼不識青天,膽敢勾引我的這些宮女。”

  盛怒之下,歌利王反問:“你是什麼人呀?”

  “我是忍辱仙人!”

  “你是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應該沒有嗔恨心。”

  “是的!”

  “好!我要試試你是不是真的沒有嗔心。”

  歌利王轉過身去,對衛兵下令:

  “把他的耳朵割下來,鼻子也割掉!”

  就這樣,在國王的命令之下,有的挖忍辱仙人的眼睛,有的割鼻子,有的割手割腳,把忍辱仙人整個身體節節肢解了。

  但是,忍辱仙人始終並沒有動嗔心。

  這位忍辱仙人是誰呢?他就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是修忍辱行的。可見,被辱不嗔,雖然是件難事,在一個修行者來說,還是辦得到的。這樣子,釋迦牟尼佛經過了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舍棄了無數的頭目髓腦,終于成爲偉大的佛陀。

  要你們做忍辱仙人,當然辦不到!我也同樣辦不到。現在有一位多少可以辦到,他就是我們一進山門就看見的那一位大肚皮、笑嘻嘻的,他既不是“笑佛”,也不是“財神爺”,他是“彌勒菩薩”,將來繼承釋迦牟尼佛這個位子的,他又稱“布袋和尚”,手中拿著一個袋子,你們知道袋子裏面裝的是什麼嗎?就是看不下去的,忍不了的,他都放在袋子中,放在肚子裏面,所以他的肚子才會那麼大。

  彌勒菩薩曾經說了幾句偈語,是我們做人的格言,修身的法則,希望大家能夠記住。

  彌勒菩薩說: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因爲彌勒菩薩化現的布袋和尚,是位不修邊幅的邋遢僧,讓人家看見了,感覺很討厭,往往要咒罵他。面對著人家的譏罵,他毫無所謂,不去跟人家爭辯,只是笑嘻嘻地說:“對!對!對!你罵得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要是有人想打我,我如果站著給他打,恐怕他會以爲我要還手,跟他打架,所以,我幹脆躺下來,讓他打個夠。

  “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你罵我也罵了,打也打過了,還要吐口水的話,就讓你吐吧!吐在我面上的口水,我也不去擦掉,讓它自己幹好了,爲什麼我要這樣呢?

  “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因爲你罵我,我回你,我豈不是很辛苦?你打我,我打你也很辛苦呀!哦!你吐口水我就擦掉,你假如吐個不停,我就必須擦不停,多麻煩呀!不如索性不動,讓它自己幹了,我豈不是省點力氣?你罵夠、打夠、吐夠了,沒有事情了。你沒有煩惱,那就拉倒了。

  所以,我們要像彌勒菩薩的胸襟,這就是被辱不嗔。做人,多少要學一點忍辱波羅蜜,人與人之間,才能夠和睦相處,這是我要跟大家共同勉勵的。

  九、有勢不臨難:這個跟上面的“被辱不嗔難”,適得其反,由于我們是弱小,被人家欺負,沒有辦法反抗他,往往懷恨在心,一旦有了力量,非加以報複不可。也有許多人,多少會有一種覺得別人高高在上,自己也不甘卑微的心態,一朝掌握大權,難免就要向屬下發號施令,作威作福,因此,佛陀接著又說“有勢不臨難”。

  有勢,勢,就是勢力,是一股力量,好像世間很有錢,是一種財力,俗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有了錢,什麼問題好像都可以解決了,所以有錢,就有財勢。做官的有權,就有權勢,所以有權在手,就可以隨心所欲,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有武力,也有力量可以征服人家,這就是有勢。有勢,就有優越的地位。

  我們有的是勢力,但是“不臨難”。臨,可以說是居高臨下,站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俯視一切,含有一種壓迫的意味,因此,一個居高在上的人,他有權力、有財力,或者有武力,就難免不會有“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行”的行爲,這就是仗勢欺人。不過,有大權的人,如果抱著慈悲、容忍的心,時時能夠尊重別人,寬大爲懷,體諒人家,不驕傲,不炫耀,不濫用自己的權力,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的。另一方面,要是權力擺在你跟前而不去爭取,視“富貴如浮雲”,看“勢力如敝屣”,也實在是很難的,所以說“有勢不臨難”。所以,一個學佛的人,在這方面要有特別修養的功夫,必須學習超越凡夫的心地,追求希聖希賢的境界,“有勢不臨”就不難了。

  現在,我說一個有勢不臨的簡短故事。

  從前,有一個翰林官叫舒芬,他雖然是個文官,可是在皇帝的左右,可以直接向皇帝進言,說得上是很有勢力的。

  有一天,他在京城突然接到了萬分火急的家書,他連忙拆開,一看,原來是投訴他的鄰居要建一座牆,竟侵占了他家的地皮,未免太可惡了,希望他憑著優越的官勢,給對方一點顔色看,好好地教訓一番。誰知舒芬看後,居然一笑置之,並沒有采取行動,只是寫了一首詩答覆家人,于無形中把一場糾紛解決了。

  那首詩是這樣寫的:

  千裏來書只爲牆,讓他幾分又何妨;

  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意思是:你們這麼辛辛苦苦地從千裏之外,急如星火地寄了一封信來,我以爲發生了什麼了不得的事,原來只是爲了一堵牆在那兒爭奪不休,我們家有的是地,不要說只被他占了一點點,就算是讓給他幾分也沒有關系啊!爲什麼我們要忍讓呢?你們看看,當年最有勢力的秦始皇,他是秦朝的第一個皇帝,他想長生不老,想做萬古千秋的皇帝,希望永遠擁有江山,他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做皇帝,誰知道只傳到第二代,他的天下就完了,而他所建築的萬裏長城,直到現在依然存在。在座諸位,好多都到過北京,登上萬裏長城,做一個中國人,外國人,到了北京,不登萬裏長城不算好漢。你們都看過萬裏長城,對,萬裏長城現在還是存在,但是當初建築萬裏長城的秦始皇,那個時候聲勢是非常顯赫的,現在他還在不在?不在了,所以我勸你們要看破一點、忍讓一點,不要多計較,爲了一堵牆而跟人家爭執不休。

  這就是“有勢不臨”,假使這個翰林官舒芬,憑著他顯赫的地位權勢,是可以教訓對方的,但是他很慈悲,不仗勢淩人,那是種美德。可見如果寬厚仁心,“有勢不臨”並不難。

  十、觸事無心難。觸,是接觸,事,是事實,觸事,可以說是所接觸的境界,當我們與外境接觸的時候,能夠不動心、不動聲色、不隨境轉的話,實在是不容易的,一般人的情緒,經常隨著外境而現出喜、怒、哀、樂種種不同的波動。但是,我們如果有修養功夫,就不爲外境所動了。說個譬喻吧,我們的心,好像明鏡高懸,一個大圓鏡,很光明,一切都照得清清楚楚的,套上祖師的一句話:“佛來佛現、魔來魔現。”有什麼樣子的面貌,鏡子都會顯現出來,人來了,鏡中就現出一個人,貓來狗來,就現了一只貓、一只狗,鏡子對于所照的物件,既沒有計較,也沒有分別,它不會因爲佛來了,它就喜歡照;來了一個魔鬼,它不要照,不會的!它是魔也好、佛也好,人也好、畜牲也好,都無心,都無所謂,沒有分別的。所以我們接觸外境的時候,要像鏡子一樣的,能夠隨緣、任運自然的,面對現實(外境),既不去攀緣,也不會執著,這樣,我們就會以空靈的心境,泰然地面對一切。

  古時大德,曾經寫了一首偈語,形容對外境無心的功夫:

  鐵牛不怕獅子吼,猶如木人看花鳥。

  本來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你們到倫禮遝,就會看到那裏有兩頭大水牛,我不知道是什麼質料做的,不過,這首偈寫的是鐵牛。要知道,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一吼,百獸皆驚,也就是它在森林中,只要大聲一叫,所有的動物都會膽戰心驚的。可是,現在有一頭牛,是用鐵鑄的,獅子縱然再怎樣大聲地吼叫,它根本不會動心的,所以說“鐵牛不怕獅子吼”。“猶如木人看花鳥”,我們看這朵花,好漂亮,好香,我們很欣賞它。我家養的這只鳥兒,聲音非常嘹亮,見到我總是吱吱喳喳地叫不停,好可愛喔!大家都喜歡逗著它玩。但是,一個用木頭雕刻的人兒,盡管花再豔麗,鳥兒怎麼樣會叫、會講話,它會不會動心呢?當然無動于心。“本來無心于萬物”,如果對于花鳥,世間的萬事萬物無心,無動于衷,“何妨萬物常圍繞”,不論世間千差萬別的外境,纏繞著我們的周圍,在我們面前顯現了,我們都不去執取它,不爲它所包圍,所幹擾,這就是“觸事無心”,我們能不能做到呢?當然不容易。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觸事無心難”是人生二十種困難的事,其中的一種。

  平常一個人,好的境界當前,人家贊歎我們、誇獎我們幾句,我們往往飄飄然的,感覺到非常高興。對著違逆的境界,人家說了幾句壞話,我們就非常的生氣,甚至暴跳如雷,這就是我們對外境放不下,沒有做到無心的功夫。如果面對外境,人家罵我們,我們把他當做唱歌,豈不心平氣和了?前面我不是跟大家講過布袋和尚嗎?他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你罵得好,罵得好像在唱山歌哩!所以,聽過“觸境無心難”以後,慢慢地去咀嚼、思考,我想,對我們待人處世的人際關系,多少有一點幫助。

  十一、廣學博究難:廣,很廣泛的意思;學,就是學習;博,博覽;究,研究。廣學博究,是做學問的方法,不論是世間的學問也好,或是出世間的佛學也好,我們都必須博覽群書,廣泛地了解,同時深入地加以研究,這實在不容易做到的。

  近代中國的名學者胡適之博士,有句名言:“爲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埃及的金字塔,你們去周遊世界的時候,這一個名勝古迹,相信不會錯過的。這座金字塔的面積非常廣大,它的頂也非常高,所以胡適之告訴我們,做學問就要像金字塔那樣,範圍要能夠廣博,而且要能夠專精。譬如說做一個科學家,對于一般的科學常識要知道,尖端的科技,也要深入研究。就好像金字塔那樣偉大,那麼崇高的,我們做學問就要有這麼一個態度和功夫。

  有一天,我到華藏寺去探訪真心法師,看到他的寮房挂著一副對聯,是他…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