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P4

  ..續本文上一頁的老師,一位很有名的長老──茗山老法師贈送他的墨寶,其中有一句:“學海無涯苦作舟”。意思是我們要研究的學問,太多太多了,像大海一樣的沒有邊際,不是馬馬虎虎就可以應付的,必須以“苦”作爲寶筏,也就是要下苦功去研究。

  要怎麼下苦功呢?我們看看古人求學的精神與態度,真是令人欽佩。舉個例子說:“頭懸梁,錐刺股”,什麼意思呢?晚上用功,不停地打瞌睡,古人頭上梳著發髻,就用條繩子把它吊在梁上,叫頭懸梁,要打瞌睡,頭垂下來的時候,繩子一拉著頭發,驚醒啦,再繼續用功。錐刺股,想睡覺的時候,用錐子在屁股上錐一下,把睡蟲趕走了,再努力吧!爲什麼他們這樣下苦功,希望能夠求取功名,享受榮華富貴,榮宗耀祖,不這樣下苦功求學行嗎?

  所謂“叁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你看看,從晚上念書,一直念到叁更天,過不久,已經是五更天雞啼叫了,他還沒有睡覺呢,在做什麼?他要做一個男兒、大丈夫,拚命地勤讀書。不像現在的人,明天早上要考試,今晚才臨渴掘井,趕快開夜車。可是,古人經常“十年寒窗苦讀”,就是這樣下苦功的。

  以上所說的是做世間學問,是這樣的下苦功。我們做一個佛弟子,要怎樣呢?除了念佛參禅,還要充實自己,對佛法,不分宗別派,必須加以研究。尤其是學做菩薩,行菩薩道,更是要“法門無量誓願學”,所有的法門、學問,什麼都要懂,而且要專精,所以說“菩薩當于五明處求”,什麼是五明?就是五種專門的學問:

  內明:就是我們的本行,做一個出家人,一個佛教徒,對于內典的佛學要研究。

  聲明:就是語言學。現在這麼一個交通發達的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短了,要走遍世界,不是不可能的,所以,並不是只講自己的母語就夠了,你能夠多懂得一種語言,出門就多一個方便,何況還要用佛法度化外國人?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醫方明:對醫學、醫藥的常識也要了解,以醫藥來方便攝化衆生。

  工巧明:建築工程、世間的一切技術,你懂了,就不是外行,好像廣範法師,雖然他是位大法師,好多工程師都比不上他的,你們看,這幾年來信願寺那樣偉大的建築,都是他精心設計的,這就是工巧明。

  因明:即是邏輯學,是做學問思辨的方式。弘法必須辯才無礙,因明,是佛教最完美的論理學。

  所以,我們要學菩薩,行菩薩道,要度化人家,不是憑著一點學問就足夠了,而且需要多方面去研究的。

  總而言之,廣學博究,對一個現代人,尤其是佛教徒來說,是很需要的,它雖然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只要我們能夠下決心,有恒心去下苦功,“有恒爲成功之本”,一定能夠克服種種困難的。

  十二、除滅我慢難:除,消除、消滅的意思。慢,就是驕慢,也可以說是驕傲。驕與慢,好像是同胞兄弟一樣,不過,在佛學上,兩者是有分別的。驕,是自鳴得意,自認爲了不得;慢,更進一步,是輕視、看不起別人,認爲人家不如他。我們每一個人,有的時候多多少少的都有一種心理,以爲自己好,高人一等,瞧不起別人,這就是我慢,以“我”爲中心,自高自大,這種心理實在要不得。

  再看,“我”字是什麼意思?依中國文字的結構,是由“手”與“戈”兩個字組合起來的,所以,講到“我”,就是要跟人家打架的。日本人的漢字,把“我”寫成“私”,因此,講到“我”,就是存有私心了,就是要用手拿槍來跟人家鬥了,這都是認爲我了不起,人家不如我,就是有一個“我”在作怪。要是把“私”“我”的觀念打破了,那人類就永遠和平,不會戰爭了。

  至于慢,在唯識學中把它分爲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種,分析得很詳細。總之,慢是六個根本煩惱當中的一個。我慢,就是自認爲了不得,自高自大,再看看中國字,自大是什麼意思呢?兩個字結合起來成爲“臭”,自大就“臭”了,所以一個自高自大的人,自以爲了不起,看輕人家,人家也會瞧不起他,甚至見了他,還要退避叁舍,敬而遠之哩!

  《普曜經》曾經記載,佛在世時所發生的一件事情,話說難陀剛出家的時候,他見到所有的出家人非常恭敬,都頂禮膜拜,唯獨對在座的其中一個,他不要禮拜,爲什麼?那人就是優波離尊者。難陀心想:這個家夥當年是在我家裏做工的,是個奴才,我本來是他的主人,我怎麼可向他頂禮。

  釋迦牟尼佛看到他這種輕篾的態度,馬上糾正道:

  “難陀啊,出家後,是以戒律爲先後,誰比你先出家、先受戒,你就應當尊敬他,絕對不可再以各人過去的身世、背景來分貴賤。哦,他是奴才,我是主子,是個尊貴的王子,沒有這回事啦,學佛的人是一律平等的。必須尊重聖道,切切不可驕慢。”

  從這件事,我們知道,佛教誡我們應當尊重別人,不可以隨便瞧不起人家。

  因此,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大,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要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警惕,把心調好,那末,貢高我慢的心理,雖然不容易消滅,還是可以降伏的。

  十叁、不輕未學難:不輕,不要輕視;未學,指初學,或者沒有學問的。關于沒有學佛,或者剛剛學佛的人,並不表示他永遠都學不會,只是還沒有開始、或者剛剛開始學習罷了,我們對他要同樣地尊重,千萬不可存著輕蔑的心。如果自認爲我是老參,我比你資格老,你才步入佛門,是新出家的,我是老和尚、老法師,這種態度非常要不得的。

  因此,釋迦牟尼佛告誡我們,有四種不可忽略輕視的:

  火雖小,不可忽:別以爲這麼一點點火星,沒有什麼,它可以演變成爲一個很大的火炬,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記得過去中國的東北,就是因爲一個吸香煙的人,丟下了星星之火,結果整座森林燒了幾個月。所以火種雖然小小的,是不能看輕它的力量。

  龍雖小,不可忽:不要以爲龍的形體小小的,就把它忽略了。龍的神變莫測,是可大可小的,可以翻江倒海,呼風喚雨,所以看到小小的龍,不可隨便輕視它。

  王子雖小,不可忽:別以爲國王的太子還抱在懷裏,他將來長大了,會當國王,統治整個江山的,他坐在椅子上,你還要拜他哩!所以,王儲小,不能輕視。

  沙門雖小,不可忽:剛剛出家的小沙彌,你不要以爲他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將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用心去修學佛法,智慧日漸增長,可以做大法師、當祖師,將來還可以成佛的,所以,對年輕的出家人,不可隨便的輕視他。

  我們慈航菩薩在世的時候,對我們所有的同學都是稱“法師”的,爲什麼?不可輕視,他們大家將來都是做大法師的。所以我們對出家人,不要分別這位是老法師,那位是大師,我就供養他,向他頂禮,那個是小沙彌,小鬼,還不如我哩!我學佛比他早,他出家才幾天哪,千萬不要這樣輕視人家。

  你們在座好多的善友,都念過《法華經》,《法華經》裏面有一位常不輕菩薩很了不起,他非常虛心,見到所有的人就拜,並且恭恭敬敬地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有一天,你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偉大,你是未來佛,我先禮拜你,這就是不輕未學。

  我相信,我們如果向這位常不輕菩薩看齊,“不輕未學”並不難,是可以做到的。

  十四、心行平等難:心行,是一種心理狀態,要始終如一地保持對待一切人平等,是不容易的。平常我們說自由平等,平等,是一個相對待的名詞,它所對待的是差別,差別就是不一樣。譬如我們坐的椅子是低的,這張桌子是高的,有高低、上下、淺深、貧富、貴賤……之分,這就是差別,不一樣的。世間所有的現象,都是有差別的,假如我們能夠做到對高低、上下、貧賤、富貴一律地看待,沒有差別的話,稱爲平等。每一天從早到晚,我們的起心動念,也就是我們的思想,突然地起了一個念頭,由我們的心思付之于行動,所表現出來的,要能夠達到平等,實在是不容易的。

  大家都念過《金剛經》,在《金剛經》裏面說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什麼意思呢?這個“法”,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成了佛也是一樣,在畜牲道,所有的小動物,同我們是平等平等,沒有高下的,所以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凡有心者,皆當作佛”,從我們的本性說:心也好,佛也好,衆生也好,名稱上看起來是有差別的,不一樣,但是就它的理性講起來,是完全平等平等的。可是在現實世間來說,經常是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實在是很難做到平等。再說,我們常常講到“冤親平等”,對于冤家以及我們最親愛的人,同樣地看待,話是這樣的說,要真正做起來,是不容易做到的。

  所以,我們在現實的世間,真正做到平等,是很困難的。譬如說分東西吧,都是從我們最親密的人分起,對于那些不相幹的,甚至不是中國人,是外國人,這個當中,都有親疏的差別,真正要一視同仁,實在不容易辦到,可見心行平等難,要把我們的心理拉平,實在是很困難的。

  我們說大慈大悲,最大的慈是“無緣大慈”,最大的悲是“同體大悲”,就是說我們對一切的人類,乃至一切的衆生,都是平等平等,不分上下,把他們看成好像我們的同一體一樣的,真正做到這一點,才是到達最高的平等了。

  十五、不說是非難: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在我們日常生活,人際關系中,免不了會發生的,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爲什麼會生病?就是亂吃不幹淨的東西,受到感染,就生病了。爲什麼無緣無故地跟人家吵架,禍是從那兒來的呢?是從口頭惹來的,叫做禍從口出。因此,明朝的黃夢龍說:“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我們的嘴巴是最惹禍的一道門,一句話迸出來,就惹禍了。我們的舌頭好像是斬我們的身體的一把刀一樣的,所以這兩句話也是很有警惕性的。

  諸位看看我們的頭部,生了兩個眼睛、兩個耳朵、鼻孔也有兩個,就是嘴巴,只有一張,卻已經惹了這麼多禍了,要是嘴巴也有兩張的話,那可不得…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