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P5

  ..續本文上一頁了。我們的嘴巴,好像總是閑不下來,總喜歡張家長、李家短,好像生下來就是喜歡說人家的是非,作爲茶余酒後消遣閑談的話題,這是一般人的通病。因此,佛法講身叁、口四、意叁,嘴巴方面特別訂了四種:兩舌、惡口、妄言、绮語,都是針對嘴巴來製定戒律的。

  有副對聯:“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他非”,我們有時間,最好靜下來,常常思考思考我們本身有沒有什麼過失,不要一天到晚向人家搬弄是非,講人家的長短,“莫談論他非”,不要去討論人家的對或者不對。

  宋朝懷深禅師曾經有一首詩,勸告我們要守口德,也是很有意義的。

  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

  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莫說他人短與長”,我們不要搬弄是非,也不要隨便批評人家,說人家長短、對、不對。爲什麼?“說來說去自遭殃”,你一天到晚把嘴擱到人家頭上,以爲你了不起,而你究竟有多少長處呢?佛教是講因果的,你說人家,人家也會說你的,說來說去,自己還不是同樣的遭殃。“若能閉口深藏舌”,假如我們能夠把嘴巴閉起來,把我們的舌頭藏得很深的,不要去動它,“便是修身第一方”,說要修身養性,這是第一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嘴巴閉起來,不要亂講話。

  記得我小孩子的時候,念過〈昔時賢文〉,說到“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不要聽這個說,那個說,這個搬來,那個搬去,你要是耳朵軟的話,是非是永遠聽不完的,大家都會搬來你這兒講。你假如遵照古人所訓導的:這個來搬弄是非的,他本身就是一個是非人,不要聽他的,下次,他就不會再在你面前搬了。所謂“是非終朝有,不聽自然無”,一天到晚聽人家講是談非,說得好難聽,我索性不聽它,這樣,不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自己要修口德,不要隨便犯惡口、毀謗、兩舌等口業,《地藏經》中很明白地告訴我們,犯口業會獲得種種的惡報,好像眷屬互相鬥诤、無舌、瘡口、百舌,以及有盲(眼睛看不到東西)、聾(耳朵聽不見聲音)、喑(聲帶有毛病)、啞(啞巴,不能說話),等種種報應,實在太可怕了,因此,奉勸大家一定要杜絕是非。

  還有一首勉勵我們不要說是非的偈子,也是很有名的: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爲了避免是非,我們應當少開口、少講話,那末,不講話,嘴巴不是閑著沒有事了?有的是事,“多念一句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無量壽佛、念藥師佛……念什麼佛號都好,你能夠一心念佛,以念佛來代替講閑話,就可以“打得念頭死”,這是什麼念頭呢?是一種妄念、胡思亂想、不好的念頭,這許多不清淨的念頭,都把它鏟除、打死了,這樣,就會“許汝法身活”,我們的法身慧命,才能夠複活起來。反過來說,我們假使一天到晚被煩惱無明是非包圍著,在是非閑話中過日子,那裏有辦法修持、成佛呢?所以,我們應該時時留心“口德”才好。

  十六、會善知識難:會,就是相會,善知識,《法華文句》的定義是:“聞名稱爲知,見形稱爲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聞名稱爲知:好像我們同人家,過去沒有見過面,今天第一次見了面,都說:“久仰大名。”我們已經知道某某人了,不過,還沒有緣見面,今天才見到,才相識,便是“見形稱爲識”,這是知識。說得簡單一點,佛教的善知識,是出世間的一位偉大的老師,教我們學佛,爲我們講解佛法,教導我們去除煩惱、了生脫死,指引我們走上成佛的大道,這就是善知識。

  我們社會上的老師,負有什麼任務?在古文〈師說〉一開始,就解釋當老師的有叁件任務:“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做一位老師,必須傳授儒家爲人處世的道理,解惑,教我們一個字、一句話,過去我們不了解的,現在了解了,疑惑消除了,這是世間的老師,但是佛教的善知識──無上師,正如《法華經》所說的:“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得,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除了世間的傳道、授業、解惑之外,主要是教我們怎樣離苦得樂、解脫生死、得大菩提,所以,世間的老師,是不可跟善知識相提並論的。

  根據經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講的善知識有好多種類,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有叁種:

  外護善知識:好像出家人,住在寺廟裏面,既沒有種田,也沒有做生意,在生活物質、經濟方面,由大家來供養、護持,使我們在安定當中精進修持道業,這就是大護法,也是善知識,稱爲外護善知識,也就是寺廟出家人之外,發心護持道場的善知識。

  同行善知識:我們學佛、要修持,最好要有一個同伴,同參道侶互相鼓勵、共同修學,在佛道上互相砥砺、砌磋,這種志同道合的道侶,稱爲同行善知識。

  教授善知識:我們一開始所講的,就是這一種善知識,能夠開示我們如何修學,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同時,也教誡我們去惡從善,趨向菩提大道。教授我們出世法的老師,稱爲教授善知識。

  在我們學佛的道路上,這叁類善知識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中常說我們要親近大善知識,要親近許多的上人,那末,我舉出一個模範供給大家作爲參考。你們要是讀誦《華嚴經》〈入法界品〉,有一位童子(即是菩薩)──善財童子,他參訪過的大善知識有五十叁位(其實是五十五位,不過有的是同一類的),有五十叁位大善知識做他的老師。所以,我們想要拜老師、要親近善知識,善財童子是我們的一個榜樣。還有,“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禅師到了八十高齡了,還去行腳──到各處去參訪名師,所爲何事?就是要去拜會善知識,爲他開示。

  現在,我再舉出日本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師,人家去親近他,他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教化人家呢?

  這位禅師名叫南隱禅師,在日本明治時代,沒有一個人不曉得他的大名的。可是,有一位大學教授,看見大家對他的崇敬,很不以爲然。他因爲在學術界知名度很高,就很自負,認爲自己的學問最高,世間是他第一,因此,感覺得南隱禅師沒有什麼了不起,有一天,他爲了試探虛實,就去拜訪南隱禅師。

  要知道,日本人很重視生活藝術化,插花有花道,寫字有書道,吃茶有茶道,是很講究的,都是要喝的時候才泡,而且是用茶杯來裝茶。因此,當這個大學教授來拜訪南隱禅師時,南隱禅師就招待他吃茶,但卻是默默無語地奉茶,把茶壺裏的茶向著杯子不停地倒、倒、倒,那個杯子本來就是小小的,倒了一點點,立刻就滿了,可是南隱禅師仍然不斷地倒。

  這位大學教授看到他的這種舉動,心裏感覺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在搞什麼玩意兒,眼看倒得滿桌子都是茶,實在忍不住了。

  “禅師呀!茶已經溢流出杯子外面了。”

  這個時候,南隱禅師向他看了一眼,才開口說:

  “你就像這個杯子,要來請教我,正好和這個杯子裏面裝了滿滿的茶一樣,我再怎樣同你講,你根本裝不進去了,那裏會接受呢!”

  禅師就是用倒茶來開示這位大學教授,所以這位禅師就是大善知識。那末,所開示的是什麼道理,就是佛教“緣起性空”的道理。當一個人充塞了滿腹的東西(成見),自以爲了不起,人家講的,你的耳朵還會聽進去嗎?

  以上所講的,不是講笑話,正說明了唯有虛心,才能接受教誨,才能夠終生受用不了。不要說:“你是一個小家夥,初學佛的,算什麼!”也不要說:“我的知識比你廣博,資格比你老。”這觀念是要不得的。

  我們要了解,杯子空空的,茶才能夠裝進去,反過來說,杯子裏面茶已經滿滿的,再好的茶,也是沒有辦法裝進去了。因此,要能夠空(虛心),不要以爲自己已經滿了,不然,如何獲得教益。

  這位大學教授,經過了南隱禅師的開示,于是五體投地的拜了南隱禅師做師父,所以南隱禅師成爲他的一位大善知識。

  十七、見性學道難:我們要修學佛法,主要是爲了明心見性,如何能夠明心見性,見到我們的本性,認識到本來的面目呢,這不是叁言兩語,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而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學道之所以困難,主要在于沒有修持的恒心,不能保持長久的精進勇猛心。佛教裏面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半天;學佛叁年,佛到西天。”什麼意思呢?當你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好精進,好用功喔,時時刻刻都把佛挂在心頭,可是日子久了,無形中慢慢放逸了,于是,跟佛的距離越來越遠,到最後,幹跪把佛送上西天去了,──心中沒有佛了。另一方面,一般人都喜歡向外求道,那裏可以和道相應呢?記得有一首偈說: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是我們所崇敬的,是我們學習的物件,他在那兒呢?在靈山,因此靈山,是我們追求佛法的目標,我們都到處去追求,希望能夠到達那個地方,那裏知道,靈山其實離開我們並不遠,它就在我們的心頭,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只要我們向著靈山塔,在它下面去修就行了,換句話說,我們要明心,要見到自己本來的真實面目,只要在我們的心頭下功夫,注意每一個起心動念,把當下的一念守住,除去不良的習氣,把心洗滌清淨了,相信見性學道也不是一件難事。

  十八、隨化度人難:我們能夠隨緣隨份,隨順教化、廣度衆生,也是不容易的。必需要觀機逗教、應病予藥。對于某一個衆生,他的根機是高的,或是低的;他是喜歡修密宗的,或者喜歡修淨土,或是參禅、持戒、研究教理,各人的根器都要了解,才能夠隨化──隨緣來教化,依著各種不同根器的人,開示不同的佛法,這不是簡單的事,一定要有功夫才辦得到。

  現在,我再講一個觀機逗教,而且是見了當時的情況來教化的小故事。

  在佛經裏面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婆婆,生了兩個女兒,沒有兒子。這兩個女兒都很勤勞,老婆婆非常疼愛她們,辛辛苦苦地把她們教養成人,而且都找到了…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