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P5

  ..续本文上一页了。我们的嘴巴,好像总是闲不下来,总喜欢张家长、李家短,好像生下来就是喜欢说人家的是非,作为茶余酒后消遣闲谈的话题,这是一般人的通病。因此,佛法讲身三、口四、意三,嘴巴方面特别订了四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都是针对嘴巴来制定戒律的。

  有副对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我们有时间,最好静下来,常常思考思考我们本身有没有什么过失,不要一天到晚向人家搬弄是非,讲人家的长短,“莫谈论他非”,不要去讨论人家的对或者不对。

  宋朝怀深禅师曾经有一首诗,劝告我们要守口德,也是很有意义的。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莫说他人短与长”,我们不要搬弄是非,也不要随便批评人家,说人家长短、对、不对。为什么?“说来说去自遭殃”,你一天到晚把嘴搁到人家头上,以为你了不起,而你究竟有多少长处呢?佛教是讲因果的,你说人家,人家也会说你的,说来说去,自己还不是同样的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假如我们能够把嘴巴闭起来,把我们的舌头藏得很深的,不要去动它,“便是修身第一方”,说要修身养性,这是第一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嘴巴闭起来,不要乱讲话。

  记得我小孩子的时候,念过〈昔时贤文〉,说到“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不要听这个说,那个说,这个搬来,那个搬去,你要是耳朵软的话,是非是永远听不完的,大家都会搬来你这儿讲。你假如遵照古人所训导的:这个来搬弄是非的,他本身就是一个是非人,不要听他的,下次,他就不会再在你面前搬了。所谓“是非终朝有,不听自然无”,一天到晚听人家讲是谈非,说得好难听,我索性不听它,这样,不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自己要修口德,不要随便犯恶口、毁谤、两舌等口业,《地藏经》中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犯口业会获得种种的恶报,好像眷属互相斗诤、无舌、疮口、百舌,以及有盲(眼睛看不到东西)、聋(耳朵听不见声音)、喑(声带有毛病)、哑(哑巴,不能说话),等种种报应,实在太可怕了,因此,奉劝大家一定要杜绝是非。

  还有一首勉励我们不要说是非的偈子,也是很有名的: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为了避免是非,我们应当少开口、少讲话,那末,不讲话,嘴巴不是闲著没有事了?有的是事,“多念一句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无量寿佛、念药师佛……念什么佛号都好,你能够一心念佛,以念佛来代替讲闲话,就可以“打得念头死”,这是什么念头呢?是一种妄念、胡思乱想、不好的念头,这许多不清净的念头,都把它铲除、打死了,这样,就会“许汝法身活”,我们的法身慧命,才能够复活起来。反过来说,我们假使一天到晚被烦恼无明是非包围著,在是非闲话中过日子,那里有办法修持、成佛呢?所以,我们应该时时留心“口德”才好。

  十六、会善知识难:会,就是相会,善知识,《法华文句》的定义是:“闻名称为知,见形称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闻名称为知:好像我们同人家,过去没有见过面,今天第一次见了面,都说:“久仰大名。”我们已经知道某某人了,不过,还没有缘见面,今天才见到,才相识,便是“见形称为识”,这是知识。说得简单一点,佛教的善知识,是出世间的一位伟大的老师,教我们学佛,为我们讲解佛法,教导我们去除烦恼、了生脱死,指引我们走上成佛的大道,这就是善知识。

  我们社会上的老师,负有什么任务?在古文〈师说〉一开始,就解释当老师的有三件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做一位老师,必须传授儒家为人处世的道理,解惑,教我们一个字、一句话,过去我们不了解的,现在了解了,疑惑消除了,这是世间的老师,但是佛教的善知识──无上师,正如《法华经》所说的:“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除了世间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主要是教我们怎样离苦得乐、解脱生死、得大菩提,所以,世间的老师,是不可跟善知识相提并论的。

  根据经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讲的善知识有好多种类,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三种:

  外护善知识:好像出家人,住在寺庙里面,既没有种田,也没有做生意,在生活物质、经济方面,由大家来供养、护持,使我们在安定当中精进修持道业,这就是大护法,也是善知识,称为外护善知识,也就是寺庙出家人之外,发心护持道场的善知识。

  同行善知识:我们学佛、要修持,最好要有一个同伴,同参道侣互相鼓励、共同修学,在佛道上互相砥砺、砌磋,这种志同道合的道侣,称为同行善知识。

  教授善知识:我们一开始所讲的,就是这一种善知识,能够开示我们如何修学,了生脱死,离苦得乐,同时,也教诫我们去恶从善,趋向菩提大道。教授我们出世法的老师,称为教授善知识。

  在我们学佛的道路上,这三类善知识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中常说我们要亲近大善知识,要亲近许多的上人,那末,我举出一个模范供给大家作为参考。你们要是读诵《华严经》〈入法界品〉,有一位童子(即是菩萨)──善财童子,他参访过的大善知识有五十三位(其实是五十五位,不过有的是同一类的),有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做他的老师。所以,我们想要拜老师、要亲近善知识,善财童子是我们的一个榜样。还有,“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禅师到了八十高龄了,还去行脚──到各处去参访名师,所为何事?就是要去拜会善知识,为他开示。

  现在,我再举出日本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人家去亲近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教化人家呢?

  这位禅师名叫南隐禅师,在日本明治时代,没有一个人不晓得他的大名的。可是,有一位大学教授,看见大家对他的崇敬,很不以为然。他因为在学术界知名度很高,就很自负,认为自己的学问最高,世间是他第一,因此,感觉得南隐禅师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一天,他为了试探虚实,就去拜访南隐禅师。

  要知道,日本人很重视生活艺术化,插花有花道,写字有书道,吃茶有茶道,是很讲究的,都是要喝的时候才泡,而且是用茶杯来装茶。因此,当这个大学教授来拜访南隐禅师时,南隐禅师就招待他吃茶,但却是默默无语地奉茶,把茶壶里的茶向著杯子不停地倒、倒、倒,那个杯子本来就是小小的,倒了一点点,立刻就满了,可是南隐禅师仍然不断地倒。

  这位大学教授看到他的这种举动,心里感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在搞什么玩意儿,眼看倒得满桌子都是茶,实在忍不住了。

  “禅师呀!茶已经溢流出杯子外面了。”

  这个时候,南隐禅师向他看了一眼,才开口说:

  “你就像这个杯子,要来请教我,正好和这个杯子里面装了满满的茶一样,我再怎样同你讲,你根本装不进去了,那里会接受呢!”

  禅师就是用倒茶来开示这位大学教授,所以这位禅师就是大善知识。那末,所开示的是什么道理,就是佛教“缘起性空”的道理。当一个人充塞了满腹的东西(成见),自以为了不起,人家讲的,你的耳朵还会听进去吗?

  以上所讲的,不是讲笑话,正说明了唯有虚心,才能接受教诲,才能够终生受用不了。不要说:“你是一个小家伙,初学佛的,算什么!”也不要说:“我的知识比你广博,资格比你老。”这观念是要不得的。

  我们要了解,杯子空空的,茶才能够装进去,反过来说,杯子里面茶已经满满的,再好的茶,也是没有办法装进去了。因此,要能够空(虚心),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满了,不然,如何获得教益。

  这位大学教授,经过了南隐禅师的开示,于是五体投地的拜了南隐禅师做师父,所以南隐禅师成为他的一位大善知识。

  十七、见性学道难:我们要修学佛法,主要是为了明心见性,如何能够明心见性,见到我们的本性,认识到本来的面目呢,这不是三言两语,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而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学道之所以困难,主要在于没有修持的恒心,不能保持长久的精进勇猛心。佛教里面有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半天;学佛三年,佛到西天。”什么意思呢?当你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好精进,好用功喔,时时刻刻都把佛挂在心头,可是日子久了,无形中慢慢放逸了,于是,跟佛的距离越来越远,到最后,干跪把佛送上西天去了,──心中没有佛了。另一方面,一般人都喜欢向外求道,那里可以和道相应呢?记得有一首偈说: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是我们所崇敬的,是我们学习的物件,他在那儿呢?在灵山,因此灵山,是我们追求佛法的目标,我们都到处去追求,希望能够到达那个地方,那里知道,灵山其实离开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灵山塔,只要我们向著灵山塔,在它下面去修就行了,换句话说,我们要明心,要见到自己本来的真实面目,只要在我们的心头下功夫,注意每一个起心动念,把当下的一念守住,除去不良的习气,把心洗涤清净了,相信见性学道也不是一件难事。

  十八、随化度人难:我们能够随缘随份,随顺教化、广度众生,也是不容易的。必需要观机逗教、应病予药。对于某一个众生,他的根机是高的,或是低的;他是喜欢修密宗的,或者喜欢修净土,或是参禅、持戒、研究教理,各人的根器都要了解,才能够随化──随缘来教化,依著各种不同根器的人,开示不同的佛法,这不是简单的事,一定要有功夫才办得到。

  现在,我再讲一个观机逗教,而且是见了当时的情况来教化的小故事。

  在佛经里面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婆婆,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这两个女儿都很勤劳,老婆婆非常疼爱她们,辛辛苦苦地把她们教养成人,而且都找到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