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归宿。两个女婿虽然是劳动阶级,但生活都过得很不错。俗语说:“女婿是半子。”老婆婆对两个女婿,都当做亲生儿子一样的爱惜。大女婿经营雨伞,次女婿是制造面线的。老婆婆因为疼爱女婿,对他们的生产事业也特别的关心。
还没有告诉大家哩,这位老婆婆浑名叫哭婆,她很喜欢哭,每一天看到大太阳出来了,她就哭,因为出了太阳,用不上雨伞,销售不出去,就为这个女婿担心,于是一天到晚哭不停。那末,碰到了下雨天呢?她还是哭,哭二女婿的面线没有太阳光晒,那怎么办呢?就这样一年到头总是哭。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经过,看见她在哭,就上前问:
“老婆婆,是什么事让你这样哭呢?”
“唉!你不知道,看见大晴天,我就为大女婿的雨伞卖不出去而耽心;下了大雨,我二女婿的面线晒不成了,怎么不叫我操心,我怎能不哭呢?”
知道了原委以后,释迦牟尼佛温柔地告诉她:
“老婆婆,别哭了,你应该笑呀!下雨的时候,你应该为大女婿的雨伞,销售很好而高兴;要是现在出太阳了,也要为二女婿的面线生产量提升而高兴,所以,不要做哭婆,要做笑婆啊!”
听了佛陀的开示,从此以后,每天她都欢欢喜喜的,不再哭了。
我为什么要引这个故事来讲,这就是随缘度化,释迦牟尼佛具有大智慧,居然能够把一个终日哭丧著脸的人,变成每天笑嘻嘻的,这就是随机教化。在座的诸位,你们要弘扬佛法,要劝导人家来学佛、皈依,就要看你的智慧和辩才了,把那些说是非的功夫,节省下来谈佛法,不是很好吗?
十九、睹境不动难:睹,就是看,境,指境界。什么叫境界,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件,好像我看到这朵花,这朵花就是一种境界;我们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那也是境界;我们鼻子所嗅到的香臭气味,也是一种境界。可以说,凡是六根对著六境所产生的观念、感觉,要我们不动心,那是很不容易做的。
讲到不动心,口头上讲起来,好像很容易,事实上,境界当前的时候,真正能够做到不动心,的确是不简单的。这必须断除了爱欲和习气,才能够在宇宙万物的变化当中如如不动,不受外境的影响。经典中说:“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如来就是佛,佛已经断除了所有的爱欲、烦恼、习气,时时都在定中,不为境界所动,却能够平等地以大悲心去度化一切众生,这种功夫,才真正达到了睹境不动。
既然说到睹境不动,我突然想起大家听过的一个故事,不过,有些初学佛的善友,可能还没有听过,我再重复一次,帮助大家对佛教的掌故有深刻的印象。
故事是发生在宋朝,宋朝有位大学士,名叫苏东坡。苏东坡这一生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有一次朝廷把他贬到江苏长江以北的瓜州去做官,瓜州就在镇江金山寺的对岸,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有位很有名的禅师,就是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和东坡居士两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互相交换心得。
苏东坡是一位大文豪,作诗填词都相当有一手,称得上是脍炙人口。有一天,他的灵感来了,写了一首五言诗,那是赞礼佛陀的,也可以说是表明他自己学佛的一种境界。这首诗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稽首天中天”,稽首,就是顶礼。天中天,我们看见天是非常高,非常伟大的。孔夫子是世间的圣人,但是,我们要知道,天中还有天,圣中还有圣呀!苏东坡说:我最崇敬的,不是世间的圣人,而是出世间的佛陀,因此,我向天中之天,圣中之圣顶礼。
“毫光照大千”,佛陀成道了以后,具足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的福德智慧,实在太伟大,也太慈悲了,他的毫光,照遍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说,苏东坡顶礼佛陀的时候,佛的慈光加被他,保佑他,赐他智慧,因此,他才写成这一首诗。
“八风吹不动”,佛是很伟大的,恁凭八风怎样吹,他都如如不动。换句话说,有八种境界的风,佛陀是不会为这外境之风所动的。这暗示了苏东坡学佛到今天,已经几十年了,也是有功夫的,也是不为外境所动的。
“端坐紫金莲”,佛陀高高在上,端端正正地坐在紫色的莲台之上,接受我们顶礼膜拜。
说句公道话,这首诗的确写得非常好,因此,有的时候我们宣读疏文,好多法师一开始就先念这四句的。苏东坡面对这首他自鸣得意的杰作,再三吟咏之后,就令书僮赶快送过江,去给佛印禅师,请他印证印证。
佛印禅师看了以后,马上写了两个字,叫书僮带回去给苏东坡。
再说苏东坡自从把诗送到金山寺去以后,在家里一直苦等著佛印禅师的回覆。他认为这一次,佛印禅师对他的杰作,一定是很欣赏赞叹的,所以,当书僮一回来,他就迫不及待地把佛印禅师的书劄打开。
哇!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昏了过去,原来里面批了歪歪斜斜的“放屁”两个字。
“岂有此理!我纵然字行里用词推敲不当的话,你这位禅师也不应该骂人呀!”苏东坡不油怒发冲冠,拍著桌子吼道。
在盛怒之下,他翘著胡子对书僮说:
“走!马上同佛印评理去!”
谁知佛印禅师是位有德行的高僧,不待苏东坡到金山寺找他,早已经在江边等候了。当苏东坡的船一靠岸,就笑嘻嘻地迎上前去了。
苏东坡一见到佛印禅师,顿时火爆三丈,声色俱厉地说:
“佛印!我们相处这么多年了,称得上是莫逆之交。我今天很诚意地赞叹佛陀,也表达我学佛的一种境界,纵然是写得差劲,还不到家,你可以指教,也不应该恶口骂人呀!”
“什么?你讲什么呀?我骂你什么?”佛印禅师向苏东坡微笑著,若无其事地说。
这个时候的苏东坡,满脸通红,气得讲不出话来,只好颤抖著手,指著「放屁”两个字让佛印禅师自己看。
佛印禅师不禁哈哈大笑,道:
“原来如此啊!我的大学士,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啦!”
苏东坡这时才恍然大悟,非常羞惭地低头不语。──他只是口头上表现他学佛的功夫,并没有真正做到睹境不动,没有到达那种不动心的功夫。
讲到这个地方,你们或许要问:所谓“八风吹不动”,是那八种风呢?我顺便介绍一下,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称:称赞,我们看见人家有好的地方,当面称赞、夸奖人家,叫做称。譬如说:“啊!心理法师,你很慈悲,你为人很忠厚哦!”这就是称。我们静下来自己想一想,大凡人家赞叹我们,称赞、恭维我们,把我们捧上三十三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感觉得飘飘然的,好得意啊,这就是为境界的第一种风所动了。你们看看心理法师,我称赞他很随和、很慈悲、很喜欢帮助人家,他如如不动,不论人家如何赞叹,他都不动心,这就是功夫。
讥:讥笑人家,当面地责骂人家。有的人很狂妄,动不动就“你不要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我要当面指责你怎么不对、怎么不好……”他,有的时候连人家的祖宗三代都骂下来,讥讽人家,当面叫人家难堪,很是要不得。前面我们说到人家“唾面自干”、人家“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那是弥勒菩萨的境界。而一个凡夫俗子,当面受到人家的侮辱,也没有这种功夫吞忍下去。
毁:即是毁谤,这是背后说人家的坏话。在你面前,他可能对你很好,“哎呀!你很好,很慈悲。”可是,在后面,“什么慈悲?假慈悲!猫哭老鼠。”啊!背后把他说得一文不值,这就毁。当面指责人家还无所谓,面前对他很好,背后批评他,说他的坏话,即是毁谤,更要不得了。所以,当我们知道人家背后毁谤,说了几句不好的话,往往会“如三百矛刺心”,好像弓箭射到我们心里面,好痛心的。
誉:赞誉,不过是背后褒奖人家。我们当面奉承人家,有的时候,还是出于敷衍,当某人不在场的时候,我们说:“某人真了不起。”“某人为人处世,真是我们学不来的。”“某人真是慈悲,真乐意帮助人家。”背后赞叹人家,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称赞,所以称为誉。
利:就是顺利、通达的意思。比如做一件事情,没有障碍,很顺利的。我们做一笔生意,赚了好多钱。当我们的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感觉到好得意,这就为外境的风所动了。
衰:衰败,也就是触霉头,违背的意思,是一种逆境。所以我们碰到顺利的事,不动心,是不容易的;我们遭遇到逆境的时候,能够不动心,更是不容易。
苦:更是引起我们身心的烦恼,有打击性的,当然就很痛苦,是一种逼迫性。
乐:要是让我们身心感觉得愉快的,使我们很高兴,很欢喜的,就是乐了。所以,苦和乐是一对。
以上所说的这八种境界的风,每天都在我们的四周包围著我们,我们要如何摆脱它,不为它所动呢?我们必须以坚定的信心,运用般若的观照功夫,用心去体会佛教所讲的缘起性空的道理。人家赞叹我一句,我也没有多什么;人家骂我一句,我也没有少什么,就等于说,我们说“火”,是不是就把我们的口烧伤了呢?没有嘛!我们说“刀”,这把刀如果是真实的,我们的嘴巴岂不是被割伤了?所以,能够想到佛教“空”的道理,就不为这世间的八种境界风所动了。
《心经》说:“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要把人生的苦难,把人生不如意的事解除,该怎么样?观照空的道理。你能够看破世间的森罗万象,不为它所束缚,这个时候,才能够得到解脱,才真正达到“八风吹不动”的自在。我们学佛,学什么呢?就是学习、体会空的道理,才能够做到“睹境不动”。我特别如此不殚其烦地告诉大家,是互相勉励,希望彼此多少做一点。
二十、善解方便难:善,就是好好的。解,就是了解、认识。方便,是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是一种开导人们向上进展的方法。在佛学上,方便是对究竟而讲的。佛陀住世时,为什么说了三藏十二部这么多的佛法,横说竖说,说空说有,而分门别类为十宗,一切无非是为了顺应众生的根机,运用种种的方便,加以施予教化。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目的只有一个,要成佛。所归的源头没有两个,只有一个,但是我们要达到那个目的,需要好多的方法(法门),才能够达到我们所希望、理想的那个目的。就譬如说我们到菲律宾马尼拉来,或者到南岛某一个地方去,我们可以乘飞机,也可以乘车,或者乘船,有种种的交通工具(方便),但是目的地只有一个。
我们学佛,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成佛,但是,就我们的根性、智慧来说,我们的程度就是念佛,你就修净土。你喜欢参禅,可以修禅宗。你喜欢持咒,就修密宗。修持净土法门,念佛求生到西方去。参禅打坐,去除烦恼,明心见性。持咒修密法,希望即身成佛。总之,这是依各人的程度和根机,你的兴趣适合那一方面,就采用那一种法门。因此,需要好多好多的法门,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等于到隐秀寺来,为了进入这个太虚讲堂,你从大门可以进来,从后门同样可以进来的。
《法华经》的第二品,就是〈方便品〉,这一品的内容,说明“一乘”跟“三乖”的差异。什么是三乘?即是声闻、缘觉和菩萨,这都是方便,真正的一乘,才是最高的目标,是佛乘。因此,〈方便品〉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声闻、缘觉、菩萨,都是方便法门,最高的是佛陀。无上道,是最究竟的,所以一切的方便法门,到最后都要把它舍掉。
我们人有二十难,最后一难是善解方便难。我们身为传教师,我们每一个善友,希望感化人家来学佛,要用什么方法去影响人家呢?必须好好地了解种种方便──善巧的法门,才能接引人家,广度众生。因此,在二十难当中,最后特别强调这一点。
说到度众生,要有善巧,要观机逗教,据《大庄严经论》记载:目连尊者曾经教化了两个弟子,一个是从事冶金的(提炼黄金);一个是为人家洗衣服的。目连尊者就分别教他们各修持一个法门。教那位冶金的,修“不净观”,起种种不干净的观想。而那位替人家洗衣服的,就教他修“数息观”。
可是,好久好长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弟子什么都没有修成功,为什么?就是对他们的根机不适宜。
后来,目连尊者就向他的同门兄弟,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请教。
舍利弗尊者说:
“你把法门弄错了,应该让两人的修持法门互相对换才好。想想,你那冶金的徒弟,每日所面对的是金光灿灿,叫他观想不干净,跟他不相投嘛!他炼金的时候,要拉风箱,风箱一送一拉,火才会大,才能把金炼好,应该让他修数息观才恰当。”
又说:“衣服肮脏了,才要洗涤,你教洗衣服的人修不净观,才投机嘛!你不妨把他们修持的法门重新安排一下。”
结果,没有多久,这两个弟子都开悟证果了。
这故事,说明度众生,一定要了解他们的根性,要能够投机,不然,就没有用,可见善解方便,是多么重要啊!但,这必须通达诸法、智慧如海,才能够无所障碍,也就是不“难”,希望大家多多留意,多多充实、体会佛法。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