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歸宿。兩個女婿雖然是勞動階級,但生活都過得很不錯。俗語說:“女婿是半子。”老婆婆對兩個女婿,都當做親生兒子一樣的愛惜。大女婿經營雨傘,次女婿是製造面線的。老婆婆因爲疼愛女婿,對他們的生産事業也特別的關心。
還沒有告訴大家哩,這位老婆婆渾名叫哭婆,她很喜歡哭,每一天看到大太陽出來了,她就哭,因爲出了太陽,用不上雨傘,銷售不出去,就爲這個女婿擔心,于是一天到晚哭不停。那末,碰到了下雨天呢?她還是哭,哭二女婿的面線沒有太陽光曬,那怎麼辦呢?就這樣一年到頭總是哭。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經過,看見她在哭,就上前問:
“老婆婆,是什麼事讓你這樣哭呢?”
“唉!你不知道,看見大晴天,我就爲大女婿的雨傘賣不出去而耽心;下了大雨,我二女婿的面線曬不成了,怎麼不叫我操心,我怎能不哭呢?”
知道了原委以後,釋迦牟尼佛溫柔地告訴她:
“老婆婆,別哭了,你應該笑呀!下雨的時候,你應該爲大女婿的雨傘,銷售很好而高興;要是現在出太陽了,也要爲二女婿的面線生産量提升而高興,所以,不要做哭婆,要做笑婆啊!”
聽了佛陀的開示,從此以後,每天她都歡歡喜喜的,不再哭了。
我爲什麼要引這個故事來講,這就是隨緣度化,釋迦牟尼佛具有大智慧,居然能夠把一個終日哭喪著臉的人,變成每天笑嘻嘻的,這就是隨機教化。在座的諸位,你們要弘揚佛法,要勸導人家來學佛、皈依,就要看你的智慧和辯才了,把那些說是非的功夫,節省下來談佛法,不是很好嗎?
十九、睹境不動難:睹,就是看,境,指境界。什麼叫境界,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物件,好像我看到這朵花,這朵花就是一種境界;我們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那也是境界;我們鼻子所嗅到的香臭氣味,也是一種境界。可以說,凡是六根對著六境所産生的觀念、感覺,要我們不動心,那是很不容易做的。
講到不動心,口頭上講起來,好像很容易,事實上,境界當前的時候,真正能夠做到不動心,的確是不簡單的。這必須斷除了愛欲和習氣,才能夠在宇宙萬物的變化當中如如不動,不受外境的影響。經典中說:“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如來就是佛,佛已經斷除了所有的愛欲、煩惱、習氣,時時都在定中,不爲境界所動,卻能夠平等地以大悲心去度化一切衆生,這種功夫,才真正達到了睹境不動。
既然說到睹境不動,我突然想起大家聽過的一個故事,不過,有些初學佛的善友,可能還沒有聽過,我再重複一次,幫助大家對佛教的掌故有深刻的印象。
故事是發生在宋朝,宋朝有位大學士,名叫蘇東坡。蘇東坡這一生在官場上並不得意,有一次朝廷把他貶到江蘇長江以北的瓜州去做官,瓜州就在鎮江金山寺的對岸,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有位很有名的禅師,就是佛印禅師。佛印禅師和東坡居士兩個人相處得非常好,經常在一起談禅論道,互相交換心得。
蘇東坡是一位大文豪,作詩填詞都相當有一手,稱得上是脍炙人口。有一天,他的靈感來了,寫了一首五言詩,那是贊禮佛陀的,也可以說是表明他自己學佛的一種境界。這首詩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稽首天中天”,稽首,就是頂禮。天中天,我們看見天是非常高,非常偉大的。孔夫子是世間的聖人,但是,我們要知道,天中還有天,聖中還有聖呀!蘇東坡說:我最崇敬的,不是世間的聖人,而是出世間的佛陀,因此,我向天中之天,聖中之聖頂禮。
“毫光照大千”,佛陀成道了以後,具足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的福德智慧,實在太偉大,也太慈悲了,他的毫光,照遍了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也可以說,蘇東坡頂禮佛陀的時候,佛的慈光加被他,保佑他,賜他智慧,因此,他才寫成這一首詩。
“八風吹不動”,佛是很偉大的,恁憑八風怎樣吹,他都如如不動。換句話說,有八種境界的風,佛陀是不會爲這外境之風所動的。這暗示了蘇東坡學佛到今天,已經幾十年了,也是有功夫的,也是不爲外境所動的。
“端坐紫金蓮”,佛陀高高在上,端端正正地坐在紫色的蓮臺之上,接受我們頂禮膜拜。
說句公道話,這首詩的確寫得非常好,因此,有的時候我們宣讀疏文,好多法師一開始就先念這四句的。蘇東坡面對這首他自鳴得意的傑作,再叁吟詠之後,就令書僮趕快送過江,去給佛印禅師,請他印證印證。
佛印禅師看了以後,馬上寫了兩個字,叫書僮帶回去給蘇東坡。
再說蘇東坡自從把詩送到金山寺去以後,在家裏一直苦等著佛印禅師的回覆。他認爲這一次,佛印禅師對他的傑作,一定是很欣賞贊歎的,所以,當書僮一回來,他就迫不及待地把佛印禅師的書劄打開。
哇!不看則已,一看差點昏了過去,原來裏面批了歪歪斜斜的“放屁”兩個字。
“豈有此理!我縱然字行裏用詞推敲不當的話,你這位禅師也不應該罵人呀!”蘇東坡不油怒發沖冠,拍著桌子吼道。
在盛怒之下,他翹著胡子對書僮說:
“走!馬上同佛印評理去!”
誰知佛印禅師是位有德行的高僧,不待蘇東坡到金山寺找他,早已經在江邊等候了。當蘇東坡的船一靠岸,就笑嘻嘻地迎上前去了。
蘇東坡一見到佛印禅師,頓時火爆叁丈,聲色俱厲地說:
“佛印!我們相處這麼多年了,稱得上是莫逆之交。我今天很誠意地贊歎佛陀,也表達我學佛的一種境界,縱然是寫得差勁,還不到家,你可以指教,也不應該惡口罵人呀!”
“什麼?你講什麼呀?我罵你什麼?”佛印禅師向蘇東坡微笑著,若無其事地說。
這個時候的蘇東坡,滿臉通紅,氣得講不出話來,只好顫抖著手,指著「放屁”兩個字讓佛印禅師自己看。
佛印禅師不禁哈哈大笑,道:
“原來如此啊!我的大學士,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就把你打過江來啦!”
蘇東坡這時才恍然大悟,非常羞慚地低頭不語。──他只是口頭上表現他學佛的功夫,並沒有真正做到睹境不動,沒有到達那種不動心的功夫。
講到這個地方,你們或許要問:所謂“八風吹不動”,是那八種風呢?我順便介紹一下,就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稱:稱贊,我們看見人家有好的地方,當面稱贊、誇獎人家,叫做稱。譬如說:“啊!心理法師,你很慈悲,你爲人很忠厚哦!”這就是稱。我們靜下來自己想一想,大凡人家贊歎我們,稱贊、恭維我們,把我們捧上叁十叁天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感覺得飄飄然的,好得意啊,這就是爲境界的第一種風所動了。你們看看心理法師,我稱贊他很隨和、很慈悲、很喜歡幫助人家,他如如不動,不論人家如何贊歎,他都不動心,這就是功夫。
譏:譏笑人家,當面地責罵人家。有的人很狂妄,動不動就“你不要以爲你有什麼了不起,我要當面指責你怎麼不對、怎麼不好……”他,有的時候連人家的祖宗叁代都罵下來,譏諷人家,當面叫人家難堪,很是要不得。前面我們說到人家“唾面自幹”、人家“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那是彌勒菩薩的境界。而一個凡夫俗子,當面受到人家的侮辱,也沒有這種功夫吞忍下去。
毀:即是毀謗,這是背後說人家的壞話。在你面前,他可能對你很好,“哎呀!你很好,很慈悲。”可是,在後面,“什麼慈悲?假慈悲!貓哭老鼠。”啊!背後把他說得一文不值,這就毀。當面指責人家還無所謂,面前對他很好,背後批評他,說他的壞話,即是毀謗,更要不得了。所以,當我們知道人家背後毀謗,說了幾句不好的話,往往會“如叁百矛刺心”,好像弓箭射到我們心裏面,好痛心的。
譽:贊譽,不過是背後褒獎人家。我們當面奉承人家,有的時候,還是出于敷衍,當某人不在場的時候,我們說:“某人真了不起。”“某人爲人處世,真是我們學不來的。”“某人真是慈悲,真樂意幫助人家。”背後贊歎人家,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稱贊,所以稱爲譽。
利:就是順利、通達的意思。比如做一件事情,沒有障礙,很順利的。我們做一筆生意,賺了好多錢。當我們的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感覺到好得意,這就爲外境的風所動了。
衰:衰敗,也就是觸黴頭,違背的意思,是一種逆境。所以我們碰到順利的事,不動心,是不容易的;我們遭遇到逆境的時候,能夠不動心,更是不容易。
苦:更是引起我們身心的煩惱,有打擊性的,當然就很痛苦,是一種逼迫性。
樂:要是讓我們身心感覺得愉快的,使我們很高興,很歡喜的,就是樂了。所以,苦和樂是一對。
以上所說的這八種境界的風,每天都在我們的四周包圍著我們,我們要如何擺脫它,不爲它所動呢?我們必須以堅定的信心,運用般若的觀照功夫,用心去體會佛教所講的緣起性空的道理。人家贊歎我一句,我也沒有多什麼;人家罵我一句,我也沒有少什麼,就等于說,我們說“火”,是不是就把我們的口燒傷了呢?沒有嘛!我們說“刀”,這把刀如果是真實的,我們的嘴巴豈不是被割傷了?所以,能夠想到佛教“空”的道理,就不爲這世間的八種境界風所動了。
《心經》說:“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要把人生的苦難,把人生不如意的事解除,該怎麼樣?觀照空的道理。你能夠看破世間的森羅萬象,不爲它所束縛,這個時候,才能夠得到解脫,才真正達到“八風吹不動”的自在。我們學佛,學什麼呢?就是學習、體會空的道理,才能夠做到“睹境不動”。我特別如此不殚其煩地告訴大家,是互相勉勵,希望彼此多少做一點。
二十、善解方便難:善,就是好好的。解,就是了解、認識。方便,是指巧妙地接近,施設、安排,是一種開導人們向上進展的方法。在佛學上,方便是對究竟而講的。佛陀住世時,爲什麼說了叁藏十二部這麼多的佛法,橫說豎說,說空說有,而分門別類爲十宗,一切無非是爲了順應衆生的根機,運用種種的方便,加以施予教化。所以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我們爲什麼要學佛,目的只有一個,要成佛。所歸的源頭沒有兩個,只有一個,但是我們要達到那個目的,需要好多的方法(法門),才能夠達到我們所希望、理想的那個目的。就譬如說我們到菲律賓馬尼拉來,或者到南島某一個地方去,我們可以乘飛機,也可以乘車,或者乘船,有種種的交通工具(方便),但是目的地只有一個。
我們學佛,目的只有一個,是爲了成佛,但是,就我們的根性、智慧來說,我們的程度就是念佛,你就修淨土。你喜歡參禅,可以修禅宗。你喜歡持咒,就修密宗。修持淨土法門,念佛求生到西方去。參禅打坐,去除煩惱,明心見性。持咒修密法,希望即身成佛。總之,這是依各人的程度和根機,你的興趣適合那一方面,就采用那一種法門。因此,需要好多好多的法門,所以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就等于到隱秀寺來,爲了進入這個太虛講堂,你從大門可以進來,從後門同樣可以進來的。
《法華經》的第二品,就是〈方便品〉,這一品的內容,說明“一乘”跟“叁乖”的差異。什麼是叁乘?即是聲聞、緣覺和菩薩,這都是方便,真正的一乘,才是最高的目標,是佛乘。因此,〈方便品〉說:“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聲聞、緣覺、菩薩,都是方便法門,最高的是佛陀。無上道,是最究竟的,所以一切的方便法門,到最後都要把它舍掉。
我們人有二十難,最後一難是善解方便難。我們身爲傳教師,我們每一個善友,希望感化人家來學佛,要用什麼方法去影響人家呢?必須好好地了解種種方便──善巧的法門,才能接引人家,廣度衆生。因此,在二十難當中,最後特別強調這一點。
說到度衆生,要有善巧,要觀機逗教,據《大莊嚴經論》記載:目連尊者曾經教化了兩個弟子,一個是從事冶金的(提煉黃金);一個是爲人家洗衣服的。目連尊者就分別教他們各修持一個法門。教那位冶金的,修“不淨觀”,起種種不幹淨的觀想。而那位替人家洗衣服的,就教他修“數息觀”。
可是,好久好長的時間過去了,兩個弟子什麼都沒有修成功,爲什麼?就是對他們的根機不適宜。
後來,目連尊者就向他的同門兄弟,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請教。
舍利弗尊者說:
“你把法門弄錯了,應該讓兩人的修持法門互相對換才好。想想,你那冶金的徒弟,每日所面對的是金光燦燦,叫他觀想不幹淨,跟他不相投嘛!他煉金的時候,要拉風箱,風箱一送一拉,火才會大,才能把金煉好,應該讓他修數息觀才恰當。”
又說:“衣服肮髒了,才要洗滌,你教洗衣服的人修不淨觀,才投機嘛!你不妨把他們修持的法門重新安排一下。”
結果,沒有多久,這兩個弟子都開悟證果了。
這故事,說明度衆生,一定要了解他們的根性,要能夠投機,不然,就沒有用,可見善解方便,是多麼重要啊!但,這必須通達諸法、智慧如海,才能夠無所障礙,也就是不“難”,希望大家多多留意,多多充實、體會佛法。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