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老师,一位很有名的长老──茗山老法师赠送他的墨宝,其中有一句:“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我们要研究的学问,太多太多了,像大海一样的没有边际,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应付的,必须以“苦”作为宝筏,也就是要下苦功去研究。
要怎么下苦功呢?我们看看古人求学的精神与态度,真是令人钦佩。举个例子说:“头悬梁,锥刺股”,什么意思呢?晚上用功,不停地打瞌睡,古人头上梳著发髻,就用条绳子把它吊在梁上,叫头悬梁,要打瞌睡,头垂下来的时候,绳子一拉著头发,惊醒啦,再继续用功。锥刺股,想睡觉的时候,用锥子在屁股上锥一下,把睡虫赶走了,再努力吧!为什么他们这样下苦功,希望能够求取功名,享受荣华富贵,荣宗耀祖,不这样下苦功求学行吗?
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你看看,从晚上念书,一直念到三更天,过不久,已经是五更天鸡啼叫了,他还没有睡觉呢,在做什么?他要做一个男儿、大丈夫,拚命地勤读书。不像现在的人,明天早上要考试,今晚才临渴掘井,赶快开夜车。可是,古人经常“十年寒窗苦读”,就是这样下苦功的。
以上所说的是做世间学问,是这样的下苦功。我们做一个佛弟子,要怎样呢?除了念佛参禅,还要充实自己,对佛法,不分宗别派,必须加以研究。尤其是学做菩萨,行菩萨道,更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所有的法门、学问,什么都要懂,而且要专精,所以说“菩萨当于五明处求”,什么是五明?就是五种专门的学问:
内明:就是我们的本行,做一个出家人,一个佛教徒,对于内典的佛学要研究。
声明:就是语言学。现在这么一个交通发达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要走遍世界,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并不是只讲自己的母语就够了,你能够多懂得一种语言,出门就多一个方便,何况还要用佛法度化外国人?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医方明:对医学、医药的常识也要了解,以医药来方便摄化众生。
工巧明:建筑工程、世间的一切技术,你懂了,就不是外行,好像广范法师,虽然他是位大法师,好多工程师都比不上他的,你们看,这几年来信愿寺那样伟大的建筑,都是他精心设计的,这就是工巧明。
因明:即是逻辑学,是做学问思辨的方式。弘法必须辩才无碍,因明,是佛教最完美的论理学。
所以,我们要学菩萨,行菩萨道,要度化人家,不是凭著一点学问就足够了,而且需要多方面去研究的。
总而言之,广学博究,对一个现代人,尤其是佛教徒来说,是很需要的,它虽然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只要我们能够下决心,有恒心去下苦功,“有恒为成功之本”,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的。
十二、除灭我慢难:除,消除、消灭的意思。慢,就是骄慢,也可以说是骄傲。骄与慢,好像是同胞兄弟一样,不过,在佛学上,两者是有分别的。骄,是自鸣得意,自认为了不得;慢,更进一步,是轻视、看不起别人,认为人家不如他。我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多多少少的都有一种心理,以为自己好,高人一等,瞧不起别人,这就是我慢,以“我”为中心,自高自大,这种心理实在要不得。
再看,“我”字是什么意思?依中国文字的结构,是由“手”与“戈”两个字组合起来的,所以,讲到“我”,就是要跟人家打架的。日本人的汉字,把“我”写成“私”,因此,讲到“我”,就是存有私心了,就是要用手拿枪来跟人家斗了,这都是认为我了不起,人家不如我,就是有一个“我”在作怪。要是把“私”“我”的观念打破了,那人类就永远和平,不会战争了。
至于慢,在唯识学中把它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七种,分析得很详细。总之,慢是六个根本烦恼当中的一个。我慢,就是自认为了不得,自高自大,再看看中国字,自大是什么意思呢?两个字结合起来成为“臭”,自大就“臭”了,所以一个自高自大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轻人家,人家也会瞧不起他,甚至见了他,还要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哩!
《普曜经》曾经记载,佛在世时所发生的一件事情,话说难陀刚出家的时候,他见到所有的出家人非常恭敬,都顶礼膜拜,唯独对在座的其中一个,他不要礼拜,为什么?那人就是优波离尊者。难陀心想:这个家伙当年是在我家里做工的,是个奴才,我本来是他的主人,我怎么可向他顶礼。
释迦牟尼佛看到他这种轻篾的态度,马上纠正道:
“难陀啊,出家后,是以戒律为先后,谁比你先出家、先受戒,你就应当尊敬他,绝对不可再以各人过去的身世、背景来分贵贱。哦,他是奴才,我是主子,是个尊贵的王子,没有这回事啦,学佛的人是一律平等的。必须尊重圣道,切切不可骄慢。”
从这件事,我们知道,佛教诫我们应当尊重别人,不可以随便瞧不起人家。
因此,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看得太大,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要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警惕,把心调好,那末,贡高我慢的心理,虽然不容易消灭,还是可以降伏的。
十三、不轻未学难:不轻,不要轻视;未学,指初学,或者没有学问的。关于没有学佛,或者刚刚学佛的人,并不表示他永远都学不会,只是还没有开始、或者刚刚开始学习罢了,我们对他要同样地尊重,千万不可存著轻蔑的心。如果自认为我是老参,我比你资格老,你才步入佛门,是新出家的,我是老和尚、老法师,这种态度非常要不得的。
因此,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有四种不可忽略轻视的:
火虽小,不可忽:别以为这么一点点火星,没有什么,它可以演变成为一个很大的火炬,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记得过去中国的东北,就是因为一个吸香烟的人,丢下了星星之火,结果整座森林烧了几个月。所以火种虽然小小的,是不能看轻它的力量。
龙虽小,不可忽:不要以为龙的形体小小的,就把它忽略了。龙的神变莫测,是可大可小的,可以翻江倒海,呼风唤雨,所以看到小小的龙,不可随便轻视它。
王子虽小,不可忽:别以为国王的太子还抱在怀里,他将来长大了,会当国王,统治整个江山的,他坐在椅子上,你还要拜他哩!所以,王储小,不能轻视。
沙门虽小,不可忽:刚刚出家的小沙弥,你不要以为他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将随著年龄的增长,渐渐用心去修学佛法,智慧日渐增长,可以做大法师、当祖师,将来还可以成佛的,所以,对年轻的出家人,不可随便的轻视他。
我们慈航菩萨在世的时候,对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是称“法师”的,为什么?不可轻视,他们大家将来都是做大法师的。所以我们对出家人,不要分别这位是老法师,那位是大师,我就供养他,向他顶礼,那个是小沙弥,小鬼,还不如我哩!我学佛比他早,他出家才几天哪,千万不要这样轻视人家。
你们在座好多的善友,都念过《法华经》,《法华经》里面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很了不起,他非常虚心,见到所有的人就拜,并且恭恭敬敬地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有一天,你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伟大,你是未来佛,我先礼拜你,这就是不轻未学。
我相信,我们如果向这位常不轻菩萨看齐,“不轻未学”并不难,是可以做到的。
十四、心行平等难:心行,是一种心理状态,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对待一切人平等,是不容易的。平常我们说自由平等,平等,是一个相对待的名词,它所对待的是差别,差别就是不一样。譬如我们坐的椅子是低的,这张桌子是高的,有高低、上下、浅深、贫富、贵贱……之分,这就是差别,不一样的。世间所有的现象,都是有差别的,假如我们能够做到对高低、上下、贫贱、富贵一律地看待,没有差别的话,称为平等。每一天从早到晚,我们的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的思想,突然地起了一个念头,由我们的心思付之于行动,所表现出来的,要能够达到平等,实在是不容易的。
大家都念过《金刚经》,在《金刚经》里面说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什么意思呢?这个“法”,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成了佛也是一样,在畜牲道,所有的小动物,同我们是平等平等,没有高下的,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心者,皆当作佛”,从我们的本性说:心也好,佛也好,众生也好,名称上看起来是有差别的,不一样,但是就它的理性讲起来,是完全平等平等的。可是在现实世间来说,经常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实在是很难做到平等。再说,我们常常讲到“冤亲平等”,对于冤家以及我们最亲爱的人,同样地看待,话是这样的说,要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做到的。
所以,我们在现实的世间,真正做到平等,是很困难的。譬如说分东西吧,都是从我们最亲密的人分起,对于那些不相干的,甚至不是中国人,是外国人,这个当中,都有亲疏的差别,真正要一视同仁,实在不容易办到,可见心行平等难,要把我们的心理拉平,实在是很困难的。
我们说大慈大悲,最大的慈是“无缘大慈”,最大的悲是“同体大悲”,就是说我们对一切的人类,乃至一切的众生,都是平等平等,不分上下,把他们看成好像我们的同一体一样的,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是到达最高的平等了。
十五、不说是非难: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在我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免不了会发生的,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就是乱吃不干净的东西,受到感染,就生病了。为什么无缘无故地跟人家吵架,祸是从那儿来的呢?是从口头惹来的,叫做祸从口出。因此,明朝的黄梦龙说:“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我们的嘴巴是最惹祸的一道门,一句话迸出来,就惹祸了。我们的舌头好像是斩我们的身体的一把刀一样的,所以这两句话也是很有警惕性的。
诸位看看我们的头部,生了两个眼睛、两个耳朵、鼻孔也有两个,就是嘴巴,只有一张,却已经惹了这么多祸了,要是嘴巴也有两张的话,那可不得…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