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用其心

  佛学讲座88:善用其心

  讲题:佛学讲座一88 主讲:普献法师

  地点:士林公民会馆 日期:2009年7 月25 日

  

  

  

  心地法门:「牛顿:『我可以测量天体,但没有办法测量人心。』」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科学家牛顿说的话。「万有定律」就是牛顿发明的。天体,比如说月球与地球有多少公里,地球离开太阳又有多少公里,我们可以用三角数学、种种的原理来测量它。我们并没有一把尺从地球拉到月球,但是我们可以从物与物在转动当中的时间位置,从影子可以测量出这个距离,这是天文学上的一种常识。一个天文单位甚至可以用光年来计算,科学家都可以去算出来。

  

  但是,我们的内心的起心动念,比光速还要快。各位,我们现在一个念头说:「我们到美国去」,心就已经到了美国;我们动个念头说:「到月球去」,我们就飞到月球去了。心念的快速,是世界上我们所理解的当中最快速的了。

  

  那我们凡夫的毛病在哪里呢?前念、后念不能相连,前念往东,后念往西。就像一部车子一下往东一下往西,还要去回转。但是我们心念不用回转,直接从美国到英国、到太空、到月球、到九大行星,简直就是几秒钟之内我们都完成了。

  

  佛经里面记载这种心念速度之快,它譬喻说我们手这么一弹指,这一弹指不到一秒的时间就有九十个剎那,一个剎那里面就有九百个生灭。如果我们背《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从第一个字背到最后一个字,快的话不到一分钟,可是据那些高僧大德说,在我们背《心经》的时候,仍然还有妄念出现。我们念佛的时候,它也是随时随地伺机而入。

  

  也就是说,心念之快速,如果没有正知正念的话,妄念是不断的出现。而我们更深的毛病是:前念后念是颠三倒四,前念往北,后念往南,南辕北辙,而且是快速的转变。我们说一般人的心情是一下高兴一下痛苦,比翻书都还快。你看那个小孩子很天真,哭的时候拿糖果给他吃,他马上就笑了。这个就是我们众生的情绪不稳定,因为我们的妄念不断在改变、不断在出现。

  

  如果我们打坐、诵经、念佛、持咒有点功夫的时候,会发现到这个妄念就像水里面的泡不断冒出来。一个静止不动的水里,因为死水不藏龙,水放久了以后会发臭,水里面的水草腐烂了,它就会冒出气泡。如果我们站在岸边很仔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个一个水泡从泥土里边冒出来。那粗心大意的人只会看到水面上的气泡破掉了;如果是细心的人可以看到水泡在水的中间慢慢起来了;如果是更仔细、视力更好的人,水泡从泥巴里面开始冒的时候,他就看到了。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透过训练,我们会发现这个心念在酝酿的时候、它开始冒出来的时候、它已经成形了,然后浮现在我们表层意识,这个是我们静坐止观的时候,会有这个现象。当我们用功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会觉得这个妄念的力量越来越薄弱,我们只要起正念盯着它。它随时随地就想冒出来,可是我们盯久了以后,它不会冒出来了。

  

  古代的人就形容像猫,猫看到一只老鼠钻进洞里边,它肚子饿了,守在这个洞口。老鼠在洞里边没东西吃,老鼠就会想出来。当老鼠想出来的时候,洞口的猫就会逮捕它。万一这个猫睡着了,老鼠就逃跑了。我们也是这样子的,只要我们正念健全,这个妄念自然就止息,停止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妄念停止了,我们并不能开悟,这是修「止」的一个功夫而已,还必须修「观」,去反观身心的无常无我。我们众生最大的执着,以及这个妄念会不断出现的原因在哪里呢?也就是不管我们有意或无意,我们不断的有一个错觉:我的生命、我的整体、我的灵魂、我的名誉、我的财富、我的地位、我的眷属,我们时时刻刻不断的自己告诉自己,这是无量劫来养成的一种习气。

  

  这个就是为什么生命是无常,但是是永远相续下去,因为我们不断的有这种错觉,把五蕴合和的色身认为有一个生命的本体在操纵,所以多生多劫来我们就是被这个错觉所误。我们之所以造业,我们之所以起烦恼,也就是因为有妄念、执着、错觉有一个「我」。

  

  所以,最难控制的是我们的心,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超过光速,超过天文单位,所以牛顿就说了这句话,他可以了解到众生的心是最难控制的。

  

  ☆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之所以烦恼,也就是我们有一颗不安的心灵。这颗不安的心灵,如果我们让它放逸的话,就会造成我们很大的烦恼。因为这个不安的心灵始终就想抓到一个什么,粘着一个什么,似乎有一个东西被它抓住,它就安下来了。但是它又不能安于本分,抓同一个东西抓久了,它会喜新厌旧。

  

  我们的心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所以我们的心不肯停留在一个人事物上,不肯久留在这个境界上,它不断的更换。举个例子来讲,你喜欢吃番薯,天天吃番薯,吃久了也会腻。再好吃的糖果,多吃几块你就不想吃,你想变化。心也是如此,它要不断的变化。

  

  讲修行,也就是了解到我们内心有这种特色:心不断的想变化。心如果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它的力量就很薄弱了。但是,以追求知识来讲,不断的变化会有创意产生,你可以发明许多东西。可是在一个修道者的话,让心在静止的状态当中,去观察生命的本质是无常无我,这个时候就是把生命的束缚挣脱了。

  

  所以,在我们还没有转凡成圣之前,我们有一种无明,有一种无形的绳索来束缚我们的生命,我们不断的告诉我自己:「我的生命...我的才智...我得到什么...我失去什么...」,都是以「我」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命模式,所以我们就有一个无形的束缚,让我们不得自由、不得自在。

  

  举个例子来讲,比如晚上你睡觉,你一个人在黑暗当中,突然间你听到一个声音,你马上会恐惧,你会想是不是有魔鬼啊?因为我们故事书看多了,有这个魔鬼、吸血鬼啊,他会掐我的脖子、吸我的血,我就会死。你越想越可怕,在黑暗当中你开始发抖,然后第一步会喊救命。

  

  这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不自由、不自在,是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我们不断的妄念,不断用「我」跟「我所」的概念,这就是「春蚕做茧自缚」。本来无我,但是我们幻想有一个「我」,所以我们就被这个幻想、这个我执、这个「我」的概念错觉,来束缚我们自己。我们患得患失,我们怕孤寂无聊,我们希望有许许多多的朋友作伴,找不到伴的话就找一只阿狗阿猫来做伴。这个孤寂的生命总是要找一个伴,人、事、物不管什么都好。有些人是用财富来做伴,壮大声势,有财有地位,人人尊敬了,他感受到生命的一种可以耀武扬威。

  

  每一个人的内心就是有一颗很可怕的妄念妄心,但是,这个妄念妄心也是我们转凡成圣的,非他莫属,如果没有这个妄心妄念的话,我们就不能成佛。就像一把刀,有些人用一把刀做坏事,杀人放火、劫财害命,但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又缺不了一把刀,你可以切菜、你可以割断绳子,你缝衣服还要利用这个剪刀来剪断。同样一把刀,我们可以发挥它的功能,用途不同,千差万别。

  

  所以,我们修行佛法的人千万记得,不是说我们修行修到没有妄念,不是这样子,而是说把这个妄念转向,去思考了解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通常不断有一个「我」的概念,现在我们就对「我」去观察,什么叫做「我」。

  

  各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什么叫做「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就开始问这个问题:「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我?世界怎么会有这个我蹦出来?」我记得那时候是八岁左右,蹲在地上思考这个「我」。

  

  当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心念只有这个问号,前念后念只有这一个问号的时候,我发现到我看到的山很奇怪的慢慢的消失,这是第一个有形的外在世界消失了。然后再集中这个问题上的时候,我发现到手脚肉体没有了,这是第二个现象。第三个现象是所有的声音消失了。我们在乡下不是都有狗啊、鸡啊、鸭啊,吱吱喳喳的叫,可是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些声音都消失了,一切声音都消失了。就像在月球的寂静海,身心世界声音消失了。

  

  再进一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房子、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消失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光明体。但是我们的老毛病又出现了,你就在这个地方感受到孤伶伶的一颗心。世界上什么都没有,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消失了,连肉体都消失了,就剩下一颗孤伶伶的心,那个心叫做「我」;因为我们还有「我」这个概念。

  

  然后在这个「我」的念头当中,突然间会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再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那连我都会消失,我不是灭绝了吗?我不是没有了吗?」一念的恐惧心产生了,不能再思考这个问题。断了这个问号之后,慢慢的手脚身体回复了,山河大地慢慢呈现了,最后声音出现了,又回到现实人生。这是小的时候常常会玩的游戏。各位有没有玩过这个游戏?禅宗叫做「参话头」。

  

  很可惜没有善知识告诉我们,在那个境界的时候,怎么样去进一步的打破我执。所以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打破我执真的是很不容易。那么我们有我执的话,我们的妄念就纷飞了。

  

  我们现在学佛还来得及,我们了解到一切问题的核心,就是我们有妄念,好事也是它,坏事也是它。我们修道之所以可贵,就是我们会把很厉害的角色,把它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当我们打破了自我的执着,破除我执我见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生命了,照样还是会有这个生命,但是我们已经解除了那个无形的束缚——我执我见。

  

  ☆

  

  打破我执我见的人,他不会像我们有孤寂无聊的感觉,他不会有恐惧的感觉,他对…

《善用其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享受当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