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講座88:善用其心
講題:佛學講座一88 主講:普獻法師
地點:士林公民會館 日期:2009年7 月25 日
心地法門:「牛頓:『我可以測量天體,但沒有辦法測量人心。』」
這是一個很有名的科學家牛頓說的話。「萬有定律」就是牛頓發明的。天體,比如說月球與地球有多少公裏,地球離開太陽又有多少公裏,我們可以用叁角數學、種種的原理來測量它。我們並沒有一把尺從地球拉到月球,但是我們可以從物與物在轉動當中的時間位置,從影子可以測量出這個距離,這是天文學上的一種常識。一個天文單位甚至可以用光年來計算,科學家都可以去算出來。
但是,我們的內心的起心動念,比光速還要快。各位,我們現在一個念頭說:「我們到美國去」,心就已經到了美國;我們動個念頭說:「到月球去」,我們就飛到月球去了。心念的快速,是世界上我們所理解的當中最快速的了。
那我們凡夫的毛病在哪裏呢?前念、後念不能相連,前念往東,後念往西。就像一部車子一下往東一下往西,還要去回轉。但是我們心念不用回轉,直接從美國到英國、到太空、到月球、到九大行星,簡直就是幾秒鍾之內我們都完成了。
佛經裏面記載這種心念速度之快,它譬喻說我們手這麼一彈指,這一彈指不到一秒的時間就有九十個剎那,一個剎那裏面就有九百個生滅。如果我們背《心經》,兩百六十個字,從第一個字背到最後一個字,快的話不到一分鍾,可是據那些高僧大德說,在我們背《心經》的時候,仍然還有妄念出現。我們念佛的時候,它也是隨時隨地伺機而入。
也就是說,心念之快速,如果沒有正知正念的話,妄念是不斷的出現。而我們更深的毛病是:前念後念是顛叁倒四,前念往北,後念往南,南轅北轍,而且是快速的轉變。我們說一般人的心情是一下高興一下痛苦,比翻書都還快。你看那個小孩子很天真,哭的時候拿糖果給他吃,他馬上就笑了。這個就是我們衆生的情緒不穩定,因爲我們的妄念不斷在改變、不斷在出現。
如果我們打坐、誦經、念佛、持咒有點功夫的時候,會發現到這個妄念就像水裏面的泡不斷冒出來。一個靜止不動的水裏,因爲死水不藏龍,水放久了以後會發臭,水裏面的水草腐爛了,它就會冒出氣泡。如果我們站在岸邊很仔細的觀察,我們會發現一個一個水泡從泥土裏邊冒出來。那粗心大意的人只會看到水面上的氣泡破掉了;如果是細心的人可以看到水泡在水的中間慢慢起來了;如果是更仔細、視力更好的人,水泡從泥巴裏面開始冒的時候,他就看到了。
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如果透過訓練,我們會發現這個心念在醞釀的時候、它開始冒出來的時候、它已經成形了,然後浮現在我們表層意識,這個是我們靜坐止觀的時候,會有這個現象。當我們用功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妄念的力量越來越薄弱,我們只要起正念盯著它。它隨時隨地就想冒出來,可是我們盯久了以後,它不會冒出來了。
古代的人就形容像貓,貓看到一只老鼠鑽進洞裏邊,它肚子餓了,守在這個洞口。老鼠在洞裏邊沒東西吃,老鼠就會想出來。當老鼠想出來的時候,洞口的貓就會逮捕它。萬一這個貓睡著了,老鼠就逃跑了。我們也是這樣子的,只要我們正念健全,這個妄念自然就止息,停止了。
但是,如果我們的妄念停止了,我們並不能開悟,這是修「止」的一個功夫而已,還必須修「觀」,去反觀身心的無常無我。我們衆生最大的執著,以及這個妄念會不斷出現的原因在哪裏呢?也就是不管我們有意或無意,我們不斷的有一個錯覺:我的生命、我的整體、我的靈魂、我的名譽、我的財富、我的地位、我的眷屬,我們時時刻刻不斷的自己告訴自己,這是無量劫來養成的一種習氣。
這個就是爲什麼生命是無常,但是是永遠相續下去,因爲我們不斷的有這種錯覺,把五蘊合和的色身認爲有一個生命的本體在操縱,所以多生多劫來我們就是被這個錯覺所誤。我們之所以造業,我們之所以起煩惱,也就是因爲有妄念、執著、錯覺有一個「我」。
所以,最難控製的是我們的心,因爲它的速度太快了,超過光速,超過天文單位,所以牛頓就說了這句話,他可以了解到衆生的心是最難控製的。
☆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之所以煩惱,也就是我們有一顆不安的心靈。這顆不安的心靈,如果我們讓它放逸的話,就會造成我們很大的煩惱。因爲這個不安的心靈始終就想抓到一個什麼,粘著一個什麼,似乎有一個東西被它抓住,它就安下來了。但是它又不能安于本分,抓同一個東西抓久了,它會喜新厭舊。
我們的心有喜新厭舊的毛病,所以我們的心不肯停留在一個人事物上,不肯久留在這個境界上,它不斷的更換。舉個例子來講,你喜歡吃番薯,天天吃番薯,吃久了也會膩。再好吃的糖果,多吃幾塊你就不想吃,你想變化。心也是如此,它要不斷的變化。
講修行,也就是了解到我們內心有這種特色:心不斷的想變化。心如果是在不斷的變化當中,它的力量就很薄弱了。但是,以追求知識來講,不斷的變化會有創意産生,你可以發明許多東西。可是在一個修道者的話,讓心在靜止的狀態當中,去觀察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無我,這個時候就是把生命的束縛掙脫了。
所以,在我們還沒有轉凡成聖之前,我們有一種無明,有一種無形的繩索來束縛我們的生命,我們不斷的告訴我自己:「我的生命...我的才智...我得到什麼...我失去什麼...」,都是以「我」來成爲一種生活方式、生命模式,所以我們就有一個無形的束縛,讓我們不得自由、不得自在。
舉個例子來講,比如晚上你睡覺,你一個人在黑暗當中,突然間你聽到一個聲音,你馬上會恐懼,你會想是不是有魔鬼啊?因爲我們故事書看多了,有這個魔鬼、吸血鬼啊,他會掐我的脖子、吸我的血,我就會死。你越想越可怕,在黑暗當中你開始發抖,然後第一步會喊救命。
這就是說,我們之所以不自由、不自在,是因爲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我們不斷的妄念,不斷用「我」跟「我所」的概念,這就是「春蠶做繭自縛」。本來無我,但是我們幻想有一個「我」,所以我們就被這個幻想、這個我執、這個「我」的概念錯覺,來束縛我們自己。我們患得患失,我們怕孤寂無聊,我們希望有許許多多的朋友作伴,找不到伴的話就找一只阿狗阿貓來做伴。這個孤寂的生命總是要找一個伴,人、事、物不管什麼都好。有些人是用財富來做伴,壯大聲勢,有財有地位,人人尊敬了,他感受到生命的一種可以耀武揚威。
每一個人的內心就是有一顆很可怕的妄念妄心,但是,這個妄念妄心也是我們轉凡成聖的,非他莫屬,如果沒有這個妄心妄念的話,我們就不能成佛。就像一把刀,有些人用一把刀做壞事,殺人放火、劫財害命,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又缺不了一把刀,你可以切菜、你可以割斷繩子,你縫衣服還要利用這個剪刀來剪斷。同樣一把刀,我們可以發揮它的功能,用途不同,千差萬別。
所以,我們修行佛法的人千萬記得,不是說我們修行修到沒有妄念,不是這樣子,而是說把這個妄念轉向,去思考了解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們通常不斷有一個「我」的概念,現在我們就對「我」去觀察,什麼叫做「我」。
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什麼叫做「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問這個問題:「我是誰?我是從哪裏來?我爲什麼會在這個世界上?到底什麼是我?世界怎麼會有這個我蹦出來?」我記得那時候是八歲左右,蹲在地上思考這個「我」。
當我專心思考這個問題,心念只有這個問號,前念後念只有這一個問號的時候,我發現到我看到的山很奇怪的慢慢的消失,這是第一個有形的外在世界消失了。然後再集中這個問題上的時候,我發現到手腳肉體沒有了,這是第二個現象。第叁個現象是所有的聲音消失了。我們在鄉下不是都有狗啊、雞啊、鴨啊,吱吱喳喳的叫,可是你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這些聲音都消失了,一切聲音都消失了。就像在月球的寂靜海,身心世界聲音消失了。
再進一步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房子、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消失了,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光明體。但是我們的老毛病又出現了,你就在這個地方感受到孤伶伶的一顆心。世界上什麼都沒有,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消失了,連肉體都消失了,就剩下一顆孤伶伶的心,那個心叫做「我」;因爲我們還有「我」這個概念。
然後在這個「我」的念頭當中,突然間會冒出一個念頭:「如果我再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裏來,那連我都會消失,我不是滅絕了嗎?我不是沒有了嗎?」一念的恐懼心産生了,不能再思考這個問題。斷了這個問號之後,慢慢的手腳身體回複了,山河大地慢慢呈現了,最後聲音出現了,又回到現實人生。這是小的時候常常會玩的遊戲。各位有沒有玩過這個遊戲?禅宗叫做「參話頭」。
很可惜沒有善知識告訴我們,在那個境界的時候,怎麼樣去進一步的打破我執。所以我深深的體會到,要打破我執真的是很不容易。那麼我們有我執的話,我們的妄念就紛飛了。
我們現在學佛還來得及,我們了解到一切問題的核心,就是我們有妄念,好事也是它,壞事也是它。我們修道之所以可貴,就是我們會把很厲害的角色,把它轉迷爲悟,轉凡成聖。當我們打破了自我的執著,破除我執我見的時候,並不是我們沒有生命了,照樣還是會有這個生命,但是我們已經解除了那個無形的束縛——我執我見。
☆
打破我執我見的人,他不會像我們有孤寂無聊的感覺,他不會有恐懼的感覺,他對…
《善用其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