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105

  ..续本文上一页的,所以名为二二定。一一的前一 “一字”,是指的第三解脱,后一“一”字,是指的第四静虑。合起来的意思是说:第三解脱是依于第四静虑而起的,所以名为一一定。为什么第四静虑有此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因第四禅,离八灾患,内心澄净,所以有净解脱。

  四无色定善 这是别明四无色解脱。谓四无色解脱,以四无色的善定,为他的自体。不可说是无记或染,因为不是解脱的缘故;亦不可以说是散善,因为其性是微劣的缘故。

  灭受想解脱微微无间生 此下有四句明第八解脱。灭受想解脱:有人解说为只是厌背受想,有人解说为厌背一切有所缘心,又有解说为是解脱定障,所以名为解脱。此定现前,是在微微心后,所以说微微无闾生。什么是微微心?要明白这个,先要知道入定心有三种:一是想心,就是粗想心;二是微细心,就是细想心;三是微微心,就是最细心。微细心望于前面的想心,已经说得上微细的了,而此第三种心,比微细心更要微细,所以说名微做心。行者入灭尽定,唯从此微微心入,不从想心或微细心入。

  由自地净心及下无漏出 此明出灭定心。谓这或起有顶净定心而出,或起下地无所有处的无漏心而出。这样说来,我们知道:灭定的人心,唯独是属有漏的;出心,通于有漏无漏二心的。

  三境欲可见四境类晶道自上苦集减非择灭虚空 此总明八解脱的所缘。谓前三驿晚,唯以欲界可见色处为境。所不同的:初二解脱观不净的可惜境,第三解脱观可爱的净色境。其次,四无色解脱,各缘自地及上地的苦集灭谛,并诸九地类智品遗,为所缘境,同时,亦缘自地及上地的苦集谛上非择灭,并诸九地类智品道上非泽威,以及虚空无为为所缘境。无色解脱为什么不缘下地苦集行相?因为下劣及弃背下地,所以不缘。

  于此或有人问:八解脱中,为什么唯有第三及第八得身证名而非其余的六种

  这有两个原因:一、殊胜,所谓殊胜者,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不能起惑;第八解脱,定无心定,异于前七的有心。从此义望于余六解脱,特为殊胜。二、二界之边,所谓二界边者,第三解脱,依于色界边际的第四静虑;第八解脱,依于无色界边际的有顶地。由于这两种原因,所以第三、第八独得身证之名。

  辛三 八胜处

  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 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

  八解脱的差别,已经辨别过了;八胜处的意思,亦当有所辨别。现在顺著颂文,略为分别如下:

  胜处有八种 这定总标。八胜处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五、内无色想观外色青;六、内无色想观外色黄;七、内无色想观外色赤;八、内无色想观外色白。如是八种,为什么叫做胜处

  婆沙八五说:“胜所缘境,复胜诸烦恼,故名胜处”。百四一又说:“降伏所缘,摧灭贪爱,故名胜处”。意谓境或烦恼叫做处,而此观胜于彼,所以名为胜处。此观所观的同样是色,为什么有多少差别?义章说:“于外色中,始观一身,以为不净,名为观少。何故不多

  龙树释言:学观之始,畏心难摄,不取多观”。反之,学观如果已久,是就可以多观了。

  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后四如第三 此八胜处是从八解脱的前三种中所开出来的,所以自性、境、地等,都同于前三解脱。如明白的说:八中初二的一切,如前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或者也可这样说:初二胜处是初解脱果;次二胜处是第二解脱果;后四胜处是第三解脱果。所以要从前三解脱开出八胜处者,正理第八十说:“前三解脱于诸色中,但能总取不净净相,今八胜处于诸色中,分别少多青等异相;故前解脱但于色中,弃背欲贪及不净想,今八胜处能于所缘,分析制伏合随心转”。

  辛四 十遍处

  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蕴

  八胜处的差别,亦已辨别过了;十遍处的差别,又是怎样的呢

  现在再来为之略为分别。中含五五第一得经说:“有十一切处。云何为十

  比丘!无量地处修一思惟,上下诸方不二;无量水处、无量火处、无量风处、无量青处、无量黄处、无量赤处、无量白处、无量空处、无量识处。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诸方不二,众生如是乐一切处,意解者变易有异”。

  遍处有十种 这是总标。十遍处者:一、地大遍一切处;二、水大局一切处;三、火大遍一切处;四、风大遍一切处;五、青色遍一切处;六、黄色遍一切处;七、赤色遍一切处;八、白色遍一切处;九、空无尽遍一切处;十、识无尽遍一切处。如是十种,为什么叫做遍处

  正理第八十说:“于一切处无闾无隙,周遍思惟故名遍处,遍于处故立遍处名,或此善根即名为处,行相遍故立遍处名一。

  八如净解脱 谓上十遍处中的前八遍处,如前八解脱中的第三净解脱,是以无贪为他的自性,假定并加助伴,那就都以五蕴为性;依于第四静虑;缘欲界可见之色为境。

  后二净无色缘自地四蕴 谓上十遍处中的后二遍处,如其次第,以空、识之善无色为体,各以自地的受等四蕴为所缘境。

  颂疏分别说明解脱、胜处、遍处的渐次增胜说:“应知此中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从诸胜处入诸遍处,以后后起胜前前故。谓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遍处,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所依

  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

  知由虚空故,次观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

  知依广识故,观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故,别更不修上地遍处”。

  辛五 得依身

  灭定如先辨 余皆通二得 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

  如上听说解脱、胜处、遍处的三门功德,是由于什么而获得的

  依于怎样的身而起的

  关于这两问题,也有知道的必要,颂答如下:

  灭定如先辨 谓于八解脱中,第八灭尽定解脱,在前根品已经说过,就是这唯有圣者得,异生不起,唯加行得,非离染得,而初起时,灭定决在人中。欲知其详,参阅根品听说。

  余皆通二得 谓除灭定外,余解脱等,悉皆通于二得,就是假定曾经修习过的,那就由离染得,假定从未修习过的,那就由加行得。正理第八十说:“前八遍处初修习时,皆以眼识为其加行,空处遍处初修亦尔,以初必缘空界色故,由胜解力后成满时,通缘自地四蕴为境。识处遍处初修习时,但以意识为其加行,以初必缘识为境故,由胜解力后成满时,亦缘自地四蕴为境”。

  无色依三界 谓四无色解脱、空识二遍处,一一通依三界身起,不过在其初起的时候,大多是依于下地,依自下地皆容后起,唯无所有亦依上地。

  余唯人趣起 谓诸所余一切依欲界身,唯在人中三洲除北,因为余慧力劣,而又没有圣致,所以无有;因为是治欲贪,所以上二界无。或说初起唯依人趣,因为要由敦力,始能被引起的,天趣既然无敦,当然也就不起。人中由教力起,不论异生圣者,都足能现起的。

  辛六 起定缘

  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 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

  在此还得要研究的,就是色无色界,既然没有说者,生于色界,起四静虑,是以什么别缘而生起的?生无色界,起四空定,又是以什么别缘而生起的?

  二界由因业能起无色定 谓生色无色界,假定是起四无色定,那是由于二缘:一、由因力:“谓于先时近及数修为起因故”。即前生的顺生业为近修,现前数习的顺现业为数修,如是近修及数修,此二并为因力。由此因力,能起四无色定。二、由业力:“谓先曾造感上地生顺后受业,彼业异熟将起现前,势力能合进起彼定,以若未离下地烦恼,必定无容生上地故”。简单的说:唯顺后业为业力,那不定业,囚不一定为因力或为业力,所以这里不说。其次要知道的:生上二界,起无色定,除了由因业力外,决不由法尔力,因为无云等天,是不为三灾之所壤的。

  色界起静虑亦由法尔力 谓生色界天中,起色界的四静虑,除了由因业力的二缘外,而且亦可由法尔力,起诸静虑。所谓法尔力者,就是在器世界将欲坏时,下地有情,自然而然的能起上地静虑,为什么

  因在这时候,所有的善法,由法尔力,自然都增盛起来了。假定是生欲界,而起上界定时,那除了前三缘外,还要更加一由致力的缘。如是约三界别辨,我们可以知道:无色由二力,色界由三力,欲界则由四力。

  己二 正法住世

  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前来分别的诸胜法门,都是为了弘持如来的正法,但是问题又来了:什么叫做正法呢

  其住世间当经几时呢

  颂解答说:

  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 这是解答第一问题。讲到如来的正法,虽则说是很多,但就其体而言,实不出于两种,就是敦正法与证正法。所谓教正法,就是如来现身于世间,为适应各类不同的众生,而宣说的言教,遗留于后世,以致化有情者,虽说在当时,仅有言说,无有文字,但如今我们所研究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属于教正法。所谓证正法,就是如来圣智所亲切体证到的宇宙万有的实相真理,亦即三乘所有的菩提分法并三乘的圣果,婆沙百八三说:“胜义正法者,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正理亦说:三一乘诸无漏道”。杂心十说:“有漏修慧虽离名转,有垢,不说第一义正法”。反显第一义正法是无漏的。

  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这是解答第二问题。讲到如来的正法,究竟住世好久,问题不在于正法的本身,而在于住持正法的人。假定世间不断的有受持及正说的人,如来的教法也就不断的住在世间;假定世间不断的有依教而如法修行的人,如来的证法也就不断的住在世间。正理第八十说:“然非行者唯证法依,敦法亦应依行者故,谓有无倒修行法者,能合证法久住世间,证法住时教法亦住。故教法生由持、说、行,但由行者合正法住。故佛正法随此三人,住尔所时便住于世”。真是所谓“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总说一句,不论时间的年数,但随能持人的有无。杂含二五说:“我之教法则千岁不动”;又说:“过千岁我敌法灭”。中含二八瞿昙弥经说:“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藏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正法当住千年,今失五百岁,余有五百年”。五分律二九说:令尼行八敬法,正法复住千年。这些都是警策后人的说法,使世人知道,唯有学佛者,如实受持、上说、奉行,佛法才能住在世间,假使学佛者,懈怠、放逸,不知佛法是什么,不知如何叫修行,那佛法就要从世间毁灭了!

  甲三 结论

  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多依彼释对法 少有贬量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前来所说,是正宗八品的大要,对此正宗的六百颂,更有七言一头,为第三大科文,是结己所造,述谦让佛,相当于一般说的流通分。于中,初句示毗婆沙善成,次句结己所造,第三句显谦,后一句让佛。正理第八十说:“阿毗达摩此论所依,此摄彼中真实要义,彼论中义释有多途,今此论中依何义释”

  颂解答说:

  迦湿弥罗议理成我多依彼释对法 迦湿弥罗,是当时北印度诸国之一,为说一切有部的大本营,有部学者以教理二证所成立(议)的义理,的确是很能善为成立的,因此我现在造这部俱舍,大多也是依彼释对法宗。是不是完全照那样的解说

  不!是这样的:

  少有贬量为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从多数说,我虽依于婆沙而造此论,但是于中,时以经部义宗,对婆沙的道理,少少加以贬量,这当然为我的过失,但此所贬量的究竟对不对,我也不愿在此多所申辩,因真正的决制诸法正理,唯在真实大牟尼尊,不是我们说是就是,说非就非的。前句承认为自己的过失,是自谦,后句推尊大圣释迦世尊,为让佛,由此亦可见论主的伟大了!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