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所以名爲二二定。一一的前一 “一字”,是指的第叁解脫,後一“一”字,是指的第四靜慮。合起來的意思是說:第叁解脫是依于第四靜慮而起的,所以名爲一一定。爲什麼第四靜慮有此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因第四禅,離八災患,內心澄淨,所以有淨解脫。
四無色定善 這是別明四無色解脫。謂四無色解脫,以四無色的善定,爲他的自體。不可說是無記或染,因爲不是解脫的緣故;亦不可以說是散善,因爲其性是微劣的緣故。
滅受想解脫微微無間生 此下有四句明第八解脫。滅受想解脫:有人解說爲只是厭背受想,有人解說爲厭背一切有所緣心,又有解說爲是解脫定障,所以名爲解脫。此定現前,是在微微心後,所以說微微無闾生。什麼是微微心?要明白這個,先要知道入定心有叁種:一是想心,就是粗想心;二是微細心,就是細想心;叁是微微心,就是最細心。微細心望于前面的想心,已經說得上微細的了,而此第叁種心,比微細心更要微細,所以說名微做心。行者入滅盡定,唯從此微微心入,不從想心或微細心入。
由自地淨心及下無漏出 此明出滅定心。謂這或起有頂淨定心而出,或起下地無所有處的無漏心而出。這樣說來,我們知道:滅定的人心,唯獨是屬有漏的;出心,通于有漏無漏二心的。
叁境欲可見四境類晶道自上苦集減非擇滅虛空 此總明八解脫的所緣。謂前叁驿晚,唯以欲界可見色處爲境。所不同的:初二解脫觀不淨的可惜境,第叁解脫觀可愛的淨色境。其次,四無色解脫,各緣自地及上地的苦集滅谛,並諸九地類智品遺,爲所緣境,同時,亦緣自地及上地的苦集谛上非擇滅,並諸九地類智品道上非澤威,以及虛空無爲爲所緣境。無色解脫爲什麼不緣下地苦集行相?因爲下劣及棄背下地,所以不緣。
于此或有人問:八解脫中,爲什麼唯有第叁及第八得身證名而非其余的六種
這有兩個原因:一、殊勝,所謂殊勝者,第叁解脫,唯取淨相,不能起惑;第八解脫,定無心定,異于前七的有心。從此義望于余六解脫,特爲殊勝。二、二界之邊,所謂二界邊者,第叁解脫,依于色界邊際的第四靜慮;第八解脫,依于無色界邊際的有頂地。由于這兩種原因,所以第叁、第八獨得身證之名。
辛叁 八勝處
勝處有八種 二如初解脫 次二如第二 後四如第叁
八解脫的差別,已經辨別過了;八勝處的意思,亦當有所辨別。現在順著頌文,略爲分別如下:
勝處有八種 這定總標。八勝處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叁、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五、內無色想觀外色青;六、內無色想觀外色黃;七、內無色想觀外色赤;八、內無色想觀外色白。如是八種,爲什麼叫做勝處
婆沙八五說:“勝所緣境,複勝諸煩惱,故名勝處”。百四一又說:“降伏所緣,摧滅貪愛,故名勝處”。意謂境或煩惱叫做處,而此觀勝于彼,所以名爲勝處。此觀所觀的同樣是色,爲什麼有多少差別?義章說:“于外色中,始觀一身,以爲不淨,名爲觀少。何故不多
龍樹釋言:學觀之始,畏心難攝,不取多觀”。反之,學觀如果已久,是就可以多觀了。
二如初解脫次二如第二後四如第叁 此八勝處是從八解脫的前叁種中所開出來的,所以自性、境、地等,都同于前叁解脫。如明白的說:八中初二的一切,如前初解脫;次二如第二解脫,後四如第叁解脫。或者也可這樣說:初二勝處是初解脫果;次二勝處是第二解脫果;後四勝處是第叁解脫果。所以要從前叁解脫開出八勝處者,正理第八十說:“前叁解脫于諸色中,但能總取不淨淨相,今八勝處于諸色中,分別少多青等異相;故前解脫但于色中,棄背欲貪及不淨想,今八勝處能于所緣,分析製伏合隨心轉”。
辛四 十遍處
遍處有十種 八如淨解脫 後二淨無色 緣自地四蘊
八勝處的差別,亦已辨別過了;十遍處的差別,又是怎樣的呢
現在再來爲之略爲分別。中含五五第一得經說:“有十一切處。雲何爲十
比丘!無量地處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無量水處、無量火處、無量風處、無量青處、無量黃處、無量赤處、無量白處、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諸方不二,衆生如是樂一切處,意解者變易有異”。
遍處有十種 這是總標。十遍處者:一、地大遍一切處;二、水大局一切處;叁、火大遍一切處;四、風大遍一切處;五、青色遍一切處;六、黃色遍一切處;七、赤色遍一切處;八、白色遍一切處;九、空無盡遍一切處;十、識無盡遍一切處。如是十種,爲什麼叫做遍處
正理第八十說:“于一切處無闾無隙,周遍思惟故名遍處,遍于處故立遍處名,或此善根即名爲處,行相遍故立遍處名一。
八如淨解脫 謂上十遍處中的前八遍處,如前八解脫中的第叁淨解脫,是以無貪爲他的自性,假定並加助伴,那就都以五蘊爲性;依于第四靜慮;緣欲界可見之色爲境。
後二淨無色緣自地四蘊 謂上十遍處中的後二遍處,如其次第,以空、識之善無色爲體,各以自地的受等四蘊爲所緣境。
頌疏分別說明解脫、勝處、遍處的漸次增勝說:“應知此中修觀行者,從諸解脫入諸勝處,從諸勝處入諸遍處,以後後起勝前前故。謂修解脫,但于所緣,總取淨相,未能分別青黃赤白,後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黃赤白,而未能作無邊行相,前四遍處,謂觀青等一一無邊,複思青等爲何所依
知依大種故,次觀地等一一無邊,複思此所覺色由何廣大
知由虛空故,次觀空無邊處,複思此能覺誰爲所依
知依廣識故,觀識無邊處,此所依識,無別所依故,別更不修上地遍處”。
辛五 得依身
滅定如先辨 余皆通二得 無色依叁界 余唯人趣起
如上聽說解脫、勝處、遍處的叁門功德,是由于什麼而獲得的
依于怎樣的身而起的
關于這兩問題,也有知道的必要,頌答如下:
滅定如先辨 謂于八解脫中,第八滅盡定解脫,在前根品已經說過,就是這唯有聖者得,異生不起,唯加行得,非離染得,而初起時,滅定決在人中。欲知其詳,參閱根品聽說。
余皆通二得 謂除滅定外,余解脫等,悉皆通于二得,就是假定曾經修習過的,那就由離染得,假定從未修習過的,那就由加行得。正理第八十說:“前八遍處初修習時,皆以眼識爲其加行,空處遍處初修亦爾,以初必緣空界色故,由勝解力後成滿時,通緣自地四蘊爲境。識處遍處初修習時,但以意識爲其加行,以初必緣識爲境故,由勝解力後成滿時,亦緣自地四蘊爲境”。
無色依叁界 謂四無色解脫、空識二遍處,一一通依叁界身起,不過在其初起的時候,大多是依于下地,依自下地皆容後起,唯無所有亦依上地。
余唯人趣起 謂諸所余一切依欲界身,唯在人中叁洲除北,因爲余慧力劣,而又沒有聖致,所以無有;因爲是治欲貪,所以上二界無。或說初起唯依人趣,因爲要由敦力,始能被引起的,天趣既然無敦,當然也就不起。人中由教力起,不論異生聖者,都足能現起的。
辛六 起定緣
二界由因業 能起無色定 色界起靜慮 亦由法爾力
在此還得要研究的,就是色無色界,既然沒有說者,生于色界,起四靜慮,是以什麼別緣而生起的?生無色界,起四空定,又是以什麼別緣而生起的?
二界由因業能起無色定 謂生色無色界,假定是起四無色定,那是由于二緣:一、由因力:“謂于先時近及數修爲起因故”。即前生的順生業爲近修,現前數習的順現業爲數修,如是近修及數修,此二並爲因力。由此因力,能起四無色定。二、由業力:“謂先曾造感上地生順後受業,彼業異熟將起現前,勢力能合進起彼定,以若未離下地煩惱,必定無容生上地故”。簡單的說:唯順後業爲業力,那不定業,囚不一定爲因力或爲業力,所以這裏不說。其次要知道的:生上二界,起無色定,除了由因業力外,決不由法爾力,因爲無雲等天,是不爲叁災之所壤的。
色界起靜慮亦由法爾力 謂生色界天中,起色界的四靜慮,除了由因業力的二緣外,而且亦可由法爾力,起諸靜慮。所謂法爾力者,就是在器世界將欲壞時,下地有情,自然而然的能起上地靜慮,爲什麼
因在這時候,所有的善法,由法爾力,自然都增盛起來了。假定是生欲界,而起上界定時,那除了前叁緣外,還要更加一由致力的緣。如是約叁界別辨,我們可以知道:無色由二力,色界由叁力,欲界則由四力。
己二 正法住世
佛正法有二 謂教證爲體 有持說行者 此便住世間
前來分別的諸勝法門,都是爲了弘持如來的正法,但是問題又來了:什麼叫做正法呢
其住世間當經幾時呢
頌解答說:
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爲體 這是解答第一問題。講到如來的正法,雖則說是很多,但就其體而言,實不出于兩種,就是敦正法與證正法。所謂教正法,就是如來現身于世間,爲適應各類不同的衆生,而宣說的言教,遺留于後世,以致化有情者,雖說在當時,僅有言說,無有文字,但如今我們所研究的叁藏十二部教典,都是屬于教正法。所謂證正法,就是如來聖智所親切體證到的宇宙萬有的實相真理,亦即叁乘所有的菩提分法並叁乘的聖果,婆沙百八叁說:“勝義正法者,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正理亦說:叁一乘諸無漏道”。雜心十說:“有漏修慧雖離名轉,有垢,不說第一義正法”。反顯第一義正法是無漏的。
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 這是解答第二問題。講到如來的正法,究竟住世好久,問題不在于正法的本身,而在于住持正法的人。假定世間不斷的有受持及正說的人,如來的教法也就不斷的住在世間;假定世間不斷的有依教而如法修行的人,如來的證法也就不斷的住在世間。正理第八十說:“然非行者唯證法依,敦法亦應依行者故,謂有無倒修行法者,能合證法久住世間,證法住時教法亦住。故教法生由持、說、行,但由行者合正法住。故佛正法隨此叁人,住爾所時便住于世”。真是所謂“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總說一句,不論時間的年數,但隨能持人的有無。雜含二五說:“我之教法則千歲不動”;又說:“過千歲我敵法滅”。中含二八瞿昙彌經說:“阿難!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藏中,至信舍家無家學道者,正法當住千年,今失五百歲,余有五百年”。五分律二九說:令尼行八敬法,正法複住千年。這些都是警策後人的說法,使世人知道,唯有學佛者,如實受持、上說、奉行,佛法才能住在世間,假使學佛者,懈怠、放逸,不知佛法是什麼,不知如何叫修行,那佛法就要從世間毀滅了!
甲叁 結論
迦濕彌羅議理成 我多依彼釋對法 少有貶量爲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
前來所說,是正宗八品的大要,對此正宗的六百頌,更有七言一頭,爲第叁大科文,是結己所造,述謙讓佛,相當于一般說的流通分。于中,初句示毗婆沙善成,次句結己所造,第叁句顯謙,後一句讓佛。正理第八十說:“阿毗達摩此論所依,此攝彼中真實要義,彼論中義釋有多途,今此論中依何義釋”
頌解答說:
迦濕彌羅議理成我多依彼釋對法 迦濕彌羅,是當時北印度諸國之一,爲說一切有部的大本營,有部學者以教理二證所成立(議)的義理,的確是很能善爲成立的,因此我現在造這部俱舍,大多也是依彼釋對法宗。是不是完全照那樣的解說
不!是這樣的:
少有貶量爲我失判法正理在牟尼 從多數說,我雖依于婆沙而造此論,但是于中,時以經部義宗,對婆沙的道理,少少加以貶量,這當然爲我的過失,但此所貶量的究竟對不對,我也不願在此多所申辯,因真正的決製諸法正理,唯在真實大牟尼尊,不是我們說是就是,說非就非的。前句承認爲自己的過失,是自謙,後句推尊大聖釋迦世尊,爲讓佛,由此亦可見論主的偉大了!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