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104

  ..续本文上一页不住故”。依于此义,所谓法乐,是对欲乐说的,就是善法乐。

  为得胜知见修净天眼通 这是解释为得胜知见修三摩地。法蕴足论第七,对这有很好的解释说:“清净眼识相应胜慧,说名为知,亦名为见”。即天眼识相应胜慧,领受观察彼彼诸色,是名此中殊胜知见。正理七九又说:“若依诸定修天眼通,便能获得殊胜知见,此依何义立知见名

  本静虑中有遍照智,此遍照故立以见名,见体即知故名知见。眼根名见世所极成,为简异彼以知标见”。

  为得分别慧修诸加行善 这是解释为得分别慧修三摩地。谓诸行者,假使能够修三界的诸加行善以及无漏有为善,那他就可获得分别慧。所以从欲界乃至有顶的一切闻思修所成的有漏善法,以及诸余无漏有为,总说名为加行善法。因为他能引发慧的生起,于诸境中差别而转,所以说修了这个,就能得分别慧。

  为得诸漏尽修金刚咙定 这是解释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谓诸行者,不要诸漏永尽便罢,如果要的话,就得修金刚喻定,只要一修金刚喻定,就能够诸漏永尽了。正理七九说:“谓若修习第四静虑金刚喻定并随转法,便能获得诸漏永尽,第四静虑佛依自说,无上菩提依此得故,金刚喻定顿证漏尽,引尽智生是故偏说”。

  庚二 能依功德

  辛一 四无量

  无量有四种 对治嗔等故 慈悲无嗔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前面既已说了所依止的定,那依定而生的能依功德,现在更当说之。然而于诸功德中,先来辨别四无量。于中初句总标,第二句显唯有四,三四两句出体,五六七三句明行相,第八句明所缘,九十两句明所依地,第十一句明不断惑,第十二句明处及成。

  无量有四种 所谓四无量者,就是慈、悲、喜、舍的四心。义章说:“四无量者,化物心也,化心不同,一门说四”。经中名此以为无量,是从三种无量钩锁而来的,就是由缘无量的有情,而得无量的福,由得无量的福,而得无量的果,因此四行有三无量,所以名为无量。于三者中,初为境无量,次为因无量,后为果无量。如正理七九说:“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此四能引无量福故,无量爱果此为因故”。为什么无量唯此四种而不增不减呢

  答:

  对治嗔等故 要知佛说四无量,是为对治瞋等的四种障的。众生心中的障,本来是很多的,可是对治瞋、害、不欣慰、欲贪瞋的四多行障,只有四无量,所以如次建立慈悲喜舍。如契经说:“若习若修若多所作,慈能断瞋,悲能断害,喜断不欣慰,舍断欲贪瞋,故唯有四”。无量唯四的原因,已经知道了,但其自体是什么呢

  答:

  慈悲无瞋性喜喜舍无贪 谓第一慈妩量心,唯以无瞋为体,能对治瞋恚的烦恼;第二悲无量心,或以无瞋、或以不害为体,能对治害的烦恼;第三喜无量心,以喜受为体,能对治不欣慰;第四舍无量心,以无贪或无贪无瞋的二者为体,能对治欲界贪瞋的烦恼。如是说四无量的自性,是就各别而说,假定并诸眷属的话,那就应该说是以五蕴为体。自体差别如是,行相差别又是怎样的呢?答:

  此行相如次与乐及拔苦欣慰有情等 讲到四无量的行相,如其次第是这样的:谓能给子众生的安乐,是修慈的行相。即先思惟自己所受的快乐,或听说他佛菩萨等所受的最上妙乐,心里就作这样的想:愿诸一切有情,皆得齐受如是快乐,因作这样的思惟,所以就入于慈等至。若为拔诸有情的痛苦,是修悲的行相。即先思惟自己所感受的痛苦,或听说他诸有情所受的极重苦楚,于是心里就生起这样的想念:愿诸一切有情,皆得远离如是痛苦,因作这样的思惟,所以就入于悲等至。假定诸有情类,真的离苦得乐,岂不是一件极大快慰的事吗

  世间有那一件事,比众生离苦得乐的事,更值得庆喜的吗

  因作这样的思惟,所以就入于喜等至。当行者观于众生的时候,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怨亲的差别,因作这样的思惟,所以就入于舍等至。这样不同的运观,是为四者行相的差别。

  缘欲界有情 此明四无量的所缘。谓四无量,普以欲界一切有情为所缘境,但必不能缘于色无色界。为什么唯缘欲界境

  因能对治缘彼瞋等诸障的。为什么不缘色无色界

  因上界中没有瞋等诸障的。于此仍成问题的唯缘欲界境的四无量,假定说是唯缘有情,为什么经说修习慈等思惟一方一切世界

  如中含二一说处经说:“阿难!我本为汝说四无量,比丘者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及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正理七九说:“此由胜解,总缘器中一切有情,故无有失”。

  喜初二静虑余穴或五十 此明四无量的所依地。谓彼第三喜无量,因为就是喜受,唯是由修所成,所以应说他唯是依于初二定立,什么道理?以于余地没有喜根的缘故。其余慈、悲、舍的三无量,通依四静虑、未至、中间的六地;或有其他的学者说,唯依四静虑、中间的五地,而不依于未至地,因所修的无量,是容有的功德,要已离欲者方能生起,未至定是还未曾离欲,怎么能为无量所依

  或者还有学者说:此四无量,一一通依欲界,四根本定、四禅近分、中间的十地。宝疏对此加以说明道:“此师意说:定、不走地、根本、加行,以皆缘无量有情,授与饶益,除去衰损,庆慰得舍,忘怀平等故”。

  不能断诸惑 此明四无量不能断惑。谓上虽说此四能够对治瞋等,而实无量不能断诸烦恼,为什么?一、能够断惑的是真实作意,无量是由胜解作意相应而起的,所以不能断惑。二、能够断惑的是缘法作意,无量既然是只遍缘一切有情,所以不能断惑。三、能够断惑的是要通缘三世或非世,无量既是唯能缘于现在的境,所以不能断惑。四、能够断惑的必须无问道,但无量是在解脱道可得的,所以不能断惑。五、前面说过,要诸无漏定或诸净近分定,方能断惑,此四无量既是属于有漏根本静虑所摄,当就不能断惑了。至于前说能治瞋等的四障,那是约加行位制伏瞋等说,并不是说无量真能断惑。

  于此,再说一说初修四无量心的修法:当然,开始的时候,是从自己所受的快乐,而想像到如何使令一切有情,也能等受如是快乐。但是,如果自身烦恼本来增盛,不能一下子就能运此平等之心,是则不妨将有情分为三品,所谓亲友、处中、怨仇。又于其亲,复分上(父母)、中(法与财之交)、下(唯财之交)的三品;处中唯一;怨亦分下(夺亲友的资具)、中(夺己身的资具) 、上(夺名誉与命及亲友):如是总成七品。对这七品的有情,先于上亲起真诚与乐的胜解,如是渐增而至上怨,使上怨的有情,亦与上亲的有情平等,离怨亲的差别,生同一与乐的心,造更普及一切有情,由一村而一乡,由一乡而一县,由一县而一省,由一省而一国,次第扩充,毕竟对一切世界有情,皆唯有这一个平等与乐的心,是为慈无量心的修行。慈无量心的修行是如此,悲喜舍的三无量心,当知也是如此。不过修舍无量时,在七品的有情中,初由处中的有情开始,次及怨亲,最后至于上亲。为什么这样

  因怨亲处中三者,处中与怨,比较说来,是还属于易舍的,最难舍的无过于亲爱,是以以上亲为最后舍。

  人起定成三 此明四无量的处所及成。处所,是以五趣分别。旧论说:“四无量是何道起

  偈曰:人道生”。可见此四无量,唯人趣起,非余趣生。光记说是现起分别,是不对的。成是成具分别:谓于初二定中,不得则已,如得的话,不论得到那一无量,必然是成四无量的,但是到了三禅以上,除不成喜,余随得一时,必成慈、悲及舍的三种。

  辛二 八解脱

  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减 非择灭虚空

  四无量的大意,已经辨别过了;八解脱的一切,亦当略为辨别。于中初句总标,次两句别明前三解脱,第四句别明次四解脱,第二行颂别明第八解脱,后一行颂总明所缘。

  解脱有八种 这是总标。八解脱者: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有色想的贪爱,为了除去这贪爱,而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以使贪不现起,所以名为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无有色想的贪爱,虽说其贪已经去除,但为使其益加坚固,亦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以使贪不现起,所以名为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观净色,使令贪不现起,这叫做净解脱,证得这净解脱于身中,具足圆满,安住于定,名为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晚;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此四解脱,各能弃舍下地的贪,所以名为解脱。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这就是灭尽定,此定厌舍受想等心,永远安住于无心,所以名为解脱。婆沙八四说:“问:解脱是何义

  答:弃背义是解脱义。问:何等解脱弃背何心

  答:初二解脱弃背色贪心,第三解脱弃背不净观心,四无色解脱弃背次下地心,想受灭解脱弃背一切有所缘心”。

  前三无贪性二二一一定 此别明前三解脱。谓前三解脱,以无贪为他的体性,因为近能对治贪的缘故。但三者稍有差别的:就是初二在不净相上转,而作青瘀等的诸行相;第三解脱在清净相上转,而作净光鲜白的行相。三者如约助伴说,都以五蕴为性。此第二句,应读为二二定、一一定。二二的前一“二”字,是指的初二解脱,后一“二”字,是指的初二静虑。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初二解脱是依于初二静虑而起…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