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104

  ..續本文上一頁不住故”。依于此義,所謂法樂,是對欲樂說的,就是善法樂。

  爲得勝知見修淨天眼通 這是解釋爲得勝知見修叁摩地。法蘊足論第七,對這有很好的解釋說:“清淨眼識相應勝慧,說名爲知,亦名爲見”。即天眼識相應勝慧,領受觀察彼彼諸色,是名此中殊勝知見。正理七九又說:“若依諸定修天眼通,便能獲得殊勝知見,此依何義立知見名

  本靜慮中有遍照智,此遍照故立以見名,見體即知故名知見。眼根名見世所極成,爲簡異彼以知標見”。

  爲得分別慧修諸加行善 這是解釋爲得分別慧修叁摩地。謂諸行者,假使能夠修叁界的諸加行善以及無漏有爲善,那他就可獲得分別慧。所以從欲界乃至有頂的一切聞思修所成的有漏善法,以及諸余無漏有爲,總說名爲加行善法。因爲他能引發慧的生起,于諸境中差別而轉,所以說修了這個,就能得分別慧。

  爲得諸漏盡修金剛嚨定 這是解釋爲諸漏永盡修叁摩地。謂諸行者,不要諸漏永盡便罷,如果要的話,就得修金剛喻定,只要一修金剛喻定,就能夠諸漏永盡了。正理七九說:“謂若修習第四靜慮金剛喻定並隨轉法,便能獲得諸漏永盡,第四靜慮佛依自說,無上菩提依此得故,金剛喻定頓證漏盡,引盡智生是故偏說”。

  庚二 能依功德

  辛一 四無量

  無量有四種 對治嗔等故 慈悲無嗔性 喜喜舍無貪

  此行相如次 與樂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緣欲界有情

  喜初二靜慮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斷諸惑 人起定成叁

  前面既已說了所依止的定,那依定而生的能依功德,現在更當說之。然而于諸功德中,先來辨別四無量。于中初句總標,第二句顯唯有四,叁四兩句出體,五六七叁句明行相,第八句明所緣,九十兩句明所依地,第十一句明不斷惑,第十二句明處及成。

  無量有四種 所謂四無量者,就是慈、悲、喜、舍的四心。義章說:“四無量者,化物心也,化心不同,一門說四”。經中名此以爲無量,是從叁種無量鈎鎖而來的,就是由緣無量的有情,而得無量的福,由得無量的福,而得無量的果,因此四行有叁無量,所以名爲無量。于叁者中,初爲境無量,次爲因無量,後爲果無量。如正理七九說:“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爲所緣故,此四能引無量福故,無量愛果此爲因故”。爲什麼無量唯此四種而不增不減呢

  答:

  對治嗔等故 要知佛說四無量,是爲對治瞋等的四種障的。衆生心中的障,本來是很多的,可是對治瞋、害、不欣慰、欲貪瞋的四多行障,只有四無量,所以如次建立慈悲喜舍。如契經說:“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慈能斷瞋,悲能斷害,喜斷不欣慰,舍斷欲貪瞋,故唯有四”。無量唯四的原因,已經知道了,但其自體是什麼呢

  答:

  慈悲無瞋性喜喜舍無貪 謂第一慈妩量心,唯以無瞋爲體,能對治瞋恚的煩惱;第二悲無量心,或以無瞋、或以不害爲體,能對治害的煩惱;第叁喜無量心,以喜受爲體,能對治不欣慰;第四舍無量心,以無貪或無貪無瞋的二者爲體,能對治欲界貪瞋的煩惱。如是說四無量的自性,是就各別而說,假定並諸眷屬的話,那就應該說是以五蘊爲體。自體差別如是,行相差別又是怎樣的呢?答:

  此行相如次與樂及拔苦欣慰有情等 講到四無量的行相,如其次第是這樣的:謂能給子衆生的安樂,是修慈的行相。即先思惟自己所受的快樂,或聽說他佛菩薩等所受的最上妙樂,心裏就作這樣的想:願諸一切有情,皆得齊受如是快樂,因作這樣的思惟,所以就入于慈等至。若爲拔諸有情的痛苦,是修悲的行相。即先思惟自己所感受的痛苦,或聽說他諸有情所受的極重苦楚,于是心裏就生起這樣的想念:願諸一切有情,皆得遠離如是痛苦,因作這樣的思惟,所以就入于悲等至。假定諸有情類,真的離苦得樂,豈不是一件極大快慰的事嗎

  世間有那一件事,比衆生離苦得樂的事,更值得慶喜的嗎

  因作這樣的思惟,所以就入于喜等至。當行者觀于衆生的時候,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怨親的差別,因作這樣的思惟,所以就入于舍等至。這樣不同的運觀,是爲四者行相的差別。

  緣欲界有情 此明四無量的所緣。謂四無量,普以欲界一切有情爲所緣境,但必不能緣于色無色界。爲什麼唯緣欲界境

  因能對治緣彼瞋等諸障的。爲什麼不緣色無色界

  因上界中沒有瞋等諸障的。于此仍成問題的唯緣欲界境的四無量,假定說是唯緣有情,爲什麼經說修習慈等思惟一方一切世界

  如中含二一說處經說:“阿難!我本爲汝說四無量,比丘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及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正理七九說:“此由勝解,總緣器中一切有情,故無有失”。

  喜初二靜慮余穴或五十 此明四無量的所依地。謂彼第叁喜無量,因爲就是喜受,唯是由修所成,所以應說他唯是依于初二定立,什麼道理?以于余地沒有喜根的緣故。其余慈、悲、舍的叁無量,通依四靜慮、未至、中間的六地;或有其他的學者說,唯依四靜慮、中間的五地,而不依于未至地,因所修的無量,是容有的功德,要已離欲者方能生起,未至定是還未曾離欲,怎麼能爲無量所依

  或者還有學者說:此四無量,一一通依欲界,四根本定、四禅近分、中間的十地。寶疏對此加以說明道:“此師意說:定、不走地、根本、加行,以皆緣無量有情,授與饒益,除去衰損,慶慰得舍,忘懷平等故”。

  不能斷諸惑 此明四無量不能斷惑。謂上雖說此四能夠對治瞋等,而實無量不能斷諸煩惱,爲什麼?一、能夠斷惑的是真實作意,無量是由勝解作意相應而起的,所以不能斷惑。二、能夠斷惑的是緣法作意,無量既然是只遍緣一切有情,所以不能斷惑。叁、能夠斷惑的是要通緣叁世或非世,無量既是唯能緣于現在的境,所以不能斷惑。四、能夠斷惑的必須無問道,但無量是在解脫道可得的,所以不能斷惑。五、前面說過,要諸無漏定或諸淨近分定,方能斷惑,此四無量既是屬于有漏根本靜慮所攝,當就不能斷惑了。至于前說能治瞋等的四障,那是約加行位製伏瞋等說,並不是說無量真能斷惑。

  于此,再說一說初修四無量心的修法:當然,開始的時候,是從自己所受的快樂,而想像到如何使令一切有情,也能等受如是快樂。但是,如果自身煩惱本來增盛,不能一下子就能運此平等之心,是則不妨將有情分爲叁品,所謂親友、處中、怨仇。又于其親,複分上(父母)、中(法與財之交)、下(唯財之交)的叁品;處中唯一;怨亦分下(奪親友的資具)、中(奪己身的資具) 、上(奪名譽與命及親友):如是總成七品。對這七品的有情,先于上親起真誠與樂的勝解,如是漸增而至上怨,使上怨的有情,亦與上親的有情平等,離怨親的差別,生同一與樂的心,造更普及一切有情,由一村而一鄉,由一鄉而一縣,由一縣而一省,由一省而一國,次第擴充,畢竟對一切世界有情,皆唯有這一個平等與樂的心,是爲慈無量心的修行。慈無量心的修行是如此,悲喜舍的叁無量心,當知也是如此。不過修舍無量時,在七品的有情中,初由處中的有情開始,次及怨親,最後至于上親。爲什麼這樣

  因怨親處中叁者,處中與怨,比較說來,是還屬于易舍的,最難舍的無過于親愛,是以以上親爲最後舍。

  人起定成叁 此明四無量的處所及成。處所,是以五趣分別。舊論說:“四無量是何道起

  偈曰:人道生”。可見此四無量,唯人趣起,非余趣生。光記說是現起分別,是不對的。成是成具分別:謂于初二定中,不得則已,如得的話,不論得到那一無量,必然是成四無量的,但是到了叁禅以上,除不成喜,余隨得一時,必成慈、悲及舍的叁種。

  辛二 八解脫

  解脫有八種 前叁無貪性 二二一一定 四無色定善

  滅受想解脫 微微無間生 由自地淨心 及下無漏出

  叁境欲可見 四境類品道 自上苦集減 非擇滅虛空

  四無量的大意,已經辨別過了;八解脫的一切,亦當略爲辨別。于中初句總標,次兩句別明前叁解脫,第四句別明次四解脫,第二行頌別明第八解脫,後一行頌總明所緣。

  解脫有八種 這是總標。八解脫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于內身有色想的貪愛,爲了除去這貪愛,而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以使貪不現起,所以名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謂于內身無有色想的貪愛,雖說其貪已經去除,但爲使其益加堅固,亦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以使貪不現起,所以名爲解脫;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觀淨色,使令貪不現起,這叫做淨解脫,證得這淨解脫于身中,具足圓滿,安住于定,名爲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晚;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此四解脫,各能棄舍下地的貪,所以名爲解脫。八、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這就是滅盡定,此定厭舍受想等心,永遠安住于無心,所以名爲解脫。婆沙八四說:“問:解脫是何義

  答:棄背義是解脫義。問:何等解脫棄背何心

  答:初二解脫棄背色貪心,第叁解脫棄背不淨觀心,四無色解脫棄背次下地心,想受滅解脫棄背一切有所緣心”。

  前叁無貪性二二一一定 此別明前叁解脫。謂前叁解脫,以無貪爲他的體性,因爲近能對治貪的緣故。但叁者稍有差別的:就是初二在不淨相上轉,而作青瘀等的諸行相;第叁解脫在清淨相上轉,而作淨光鮮白的行相。叁者如約助伴說,都以五蘊爲性。此第二句,應讀爲二二定、一一定。二二的前一“二”字,是指的初二解脫,後一“二”字,是指的初二靜慮。合起來的意思是說:初二解脫是依于初二靜慮而起…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