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犹眼目,以同体故,莫问始终,皆名为贤,并得称圣。二、贤圣体别,别有五种,其第五约位分别,见道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说三贤十圣。三、通局分别,贤通圣局,从始至终,皆名为贤,故经说云贤者,舍利弗等,见谛已上方得名圣”。今颂约体别说为贤圣。至本品说在随眠品后,因为贤圣的差别,是由随眠的强弱来的,离了随眠的强弱,就无法辨别贤圣,所以于随眠后,次明贤圣。法胜昆昙四卷说:“已说使品,贤圣品今当说”;六卷又说:“已说流转次第,不流转次第今当说”。杂心五说:“已说诸烦恼,修行今当说”。都是此意。
丁二 明无漏之因果
戊一 明无漏果
己一 总明道体性
已说烦恼断 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 修道通二种
关于烦恼及其俱有相应法的如何而断,在前随眠品本已详细的说过了,但断不是无因而自然的,必藉圣道而后始得,然这所由道的状态怎样,这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首先须知的,就是此颂的颂文,虽正理与这一样,但显宗却全改了,如彼颂说:“已说烦恼断,由见修道故,见道见圣谛,修道修九品”。因此,别行的本颂卷下,此一颂文,全同显宗,想来不是奘公亲译,而是后人所录出的。正理虽未擅改颂文,但对下雨句曾有破斥,如彼论五七说:“此中问答,俱不应说,前已说故。谓前说忍所害随眠,有顶地摄唯见断等。彼言已显有项见修所断随眠,如其次第唯圣见道,修道所断下八地摄,见断随眠,圣见道断,凡修道断,修断圣凡俱修道断。既说见道唯依圣身,岂不已威唯是无漏?既说修道通依凡圣身
岂不已成通有漏无漏子是则今说义不异前,由此不应造颂再说,说已复说成无用故”。今依义门反复推寻,觉得正理论主所说,其理由是不充分的,要知前显九十八随眠几何所断,只是随其所应分别见修,并未论说什么道体,现正明其道体,所以须明唯无漏与通二种,不可以相似义而壤义门的差别。依法相分别法门,如理推之,不惜多句,其事虽已具足,但初学的行人,就这样是不能晓了的,所以依义门的差别,各各分别显示。论主的颂文,非常的正当,实不必改动。
已说烦恼断由见谛修故 这两句是结前。论诸烦恼,依世尊说,只有二种:一是属于见所断的,一是属于修所断的。如契经说:“诸漏有二:谓有诸漏是见所断,或有诸漏是修所断”。可是后来的佛子造论,有将二类开为见苦所断乃至修道所断五种的,这在前随眠品开始的第四第五两颂,已详细的说过了。不过略摄起来,还是由见谛道断及修道断二种,所以说“已说烦恼断,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 这两句是出道体。断烦恼的道体,如以漏无漏分别:见道唯是无漏不通有漏,因于十五心位,见道速能对治三界的见惑。颂疏说:“于四谛下,一刹那中,顿断九品见所断故,非有漏道有此堪能,故唯无漏”。正理破顿断九品因说:“所说见道唯无漏因,谓一刹那断九品故。此因非证!有漏亦能一刹那中断五部故,岂能顿断便无漏摄”
宝疏举出很有力的理由反破他说:“其断惑者,九品顿断难,必用无漏道,五部合断易,凡位唯合断。九品顿断难,见道顿断九,所以唯无漏,我以九品顿断为因,何为将五部合断为难”
修道,不仅通于无漏,且亦通于有漏,所以说通二种。因为修道,不是速断三界的烦恼,又不是顿断九品的烦恼,与见道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可通有漏。不过要了知的:修道通有漏,是约以世俗智断烦恼说的,若约真实修道说,亦即唯限于无漏了,所以三无漏根的已知根,不适有漏。为什么见惑九品是顿断而修惑九品是别断呢?这因见惑的九品相望,系缚力特别坚强,所以圣者要以无漏圣道一时顿断;修惑的九品相望,同部异品,其系缚力不怎样强,所以圣者亦可以有漏道渐次别断。
己二 明道所证谛
庚一 明四谛
子一 正明四谛
谛四名已说 谓苦集灭道 彼自体亦然 次第随现观
见谛,这是学佛者的唯一要求,不见谛,就不能见苦边际,而长夜在生死中与苦搏斗。不错,见谛是很要紧的,是但所见谛的相貌怎样的呢
不能不先知道,所以现在来说明见谛相。
谛四名已说谓苦集减道彼自体亦然 这三句是显四谛的名体。行者所见的圣谛有四,关于四谛的名字,在前界品已经说过:如彼颂说“无漏谓道谛”,就是说的道谛;“择灭谓离系”,就是说的灭谛;“及苦集世问”,就是说的苦集二谛。界品所指出的四谛之名,其次第是不是也是那样呢
不!四谛的次第,应该是这样的:一、苦,二、集,三、灭,四、道。于此仍成问题的:就是这品所列四谛,与彼界品所说谛体,有没有差别
没有
为什么!因列名的次第容有不同,而名所显的体是无别的,所以说“彼自体亦然”。四谛的各各自体是什么
三界的有漏诸法,为苦谛体;三界的有漏业及烦恼,为集谛体;择灭无为的空寂之理,为灭谛体;断惑证真的无漏慧,为道谛体。因论生论,有人又这样问:无为有三,为什么唯以择灭为灭谛体,而余二无为则非四谛摄呢
能不能立为谛,这主要是在看法怎样:若法是苦果、苦因、苦灭、苦对治者,那就可以立为谛,否则就不能立为谛。看看虚空及非择灭二无为的性质,为四位的任何一位所不能属,所以不立为谛。为什么是这样的
因他们是无为法,不能归纳在道谛中,是无记法,不能归纳在减谛中,是无漏法,不能归纳在苦集二谛中,所以非四谛摄。
次第随现观 这一句是明四谛的次第。四谛之所以这样次第,说明他的理由,本来是很多的,但主要的一点,是随现观的次第而次第的:谓于现观位,最初观察生死流转的苦痛,其次观察苦痛以什么为因,进而观察苦痛怎样得以消灭,最后观察消灭苦痛的方法。如害病求医,先要从病象而测知病因,然后为求病痛的痊愈,再进一步运用对治病因的药方,使病者吃下,真正得到病体的康复。“因此,学佛者有首先推究因缘的必要。知道了世间苦迫的所以生、所以灭的条件,才能合理的解决他,使应生的生起,应灭的灭除”。论引良医经说:““夫医王者,谓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状;二、善知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药。如来亦尔!为大医王,如实了知苦、集、灭、道”。故加行位如是次观,现观位中次第亦尔,由加行力所引发故,如已观地纵马奔驰”。四谛就叫四谛好了,为什么经中又说为圣谛
因这是圣者的圣慧所通达的,如实见苦是苦,乃至如实见道是道,所以名为圣谛。凡夫虽也观于四谛,但因苦计为乐,道计非道,颠倒而见,所以不名几谛。论引颂说:“圣者说是乐(谓诸圣者说涅槃是乐),非圣说为苦(谓诸外道说涅槃是苦,如彼说道:我见世间,无一目者尚以为苦,况彼涅槃诸根总灭而得有乐?所以妄计为苦);圣者说为苦(有漏之法,圣说为苦),非圣说是乐(非圣于中,妄说乐受,唯是其乐,所以成为颠倒)”。杂含十三有颂与这相似,如说:“贤圣见苦者,世间以为乐;世间之所苦,于圣则为乐”。
辛二 别明苦谛
苦由三苦合 如所应一切 可意非可意 余有漏行法
于五受中,为苦之自体的,唯是一分苦受,所余有漏,悉皆非苦,诸有漏行怎么皆是苦谛
现以此颂来解答这问题。
苦由三苦合 苦谛之所以名为苦谛,是由三苦与之和合的关系。所谓三苦,就是苦苦、壤苦、行苦。苦苦,是由苦受来的,因彼苦受,其性就是苦的,所以经说:苦受,生时苦,住时苦,名为苦苦。坏苦,是由乐受来的,因彼乐受,其性本是乐的,但由坏灭而成苦性,所以经说: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名为坏苦。行苦,是由舍受来的,因彼舍受,本是非苦非乐的,但因生灭无常,迁流不安,所以行成苦性。如契经说:“若非常即是苦”,就是此意。
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 一切有漏,如其所应,与三苦合,皆名苦谛。诸有漏行,虽说很多,类别有三,就是可意有漏行法,非可意有漏行法,所余有漏行法。可意有漏行法,是指乐受及彼资具说的,如其所应,假定与坏苦合,那就说名为苦,因未离染的凡夫,于彼坏时,必定会生忧愁苦恼的。诸非可意有漏行法,是指苦受及彼资具说的,如其所应,假定与苦苦合,那就说名为苦,因苦受的自体及顺苦法现前,必然能恼我人身心的。所余有漏行法,是指不苦不乐受及彼资具说的,如其所应,假定与行苦合,那就说名为苦,因众缘所造的诸法,无一不是无常的,而有漏无常性,无一不是苦的。这样说来,可见有漏行法,悉皆是苦。但这是依不共说的,若约道理来讲,可意及不可意,都应名为行苦,因为都是无常性的。话虽这么说,但因行苦做细,一般人不易觉察,唯圣者所能观见,所以有这么一首颂说;“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由此可见凡夫厌上品苦苦,不及圣人厌下品行苦。怎么知道
如诸愚夫,堕落在无间狱中所受的剧烈痛苦,虽能引起他的恐怖心而生厌离,但比之圣者厌怖有顶天的行苦,那还差得很多。可是在此,成实论师提出问难说:如凡有为性就是苦的话,那道谛也应是行苦摄,因是有为性的,如诸有漏。论主答覆这问题说:圣道虽则是有为性的,但同时又是无漏性的,不可说他是苦,苦之所以为苦,主要在于违逆圣心,圣道生起,不特不违逆圣心,且由此能引众苦永尽,所以虽是无常,不得名之为苦。至于经说“观诸有为涅槃寂静”,那是约有漏有为说的,即苦是有为有漏,有其择灭名涅槃寂静,不是约无漏有为说的,这点我们必须分别清楚。经说:二切无常悉皆是苦”,当知这是唯约有漏非常说的,无漏非常不在此例。
庚二 明二谛
彼觉破便无 慧析余亦尔 如瓶水世俗 …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