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卧具,生喜足心,并对断烦恼修圣道,生乐欲念。如其次第,名为衣服喜足圣种,饮食喜足圣种,卧具喜足圣种,乐断乐修圣种。总称为圣种者,因为依此能出生众圣的。婆沙百八十一说:“圣者即是佛、独觉、声闻,彼从此生,相续不断,故名圣种”。少欲喜足的无贪,既在四圣种上表现,可知四圣种亦足以无贪为性的,所以说亦尔。约体同前,固然没有问题,约界所系,那又是怎样的
婆沙百八一说:“界者,皆堕三界及不堕界。问:色界无饮食,无色界无前三,云何三界皆具四种
答:彼虽无食等,而有彼喜足功德。有说由下界具四种故,展转引生,上界者亦具四种。世友作如是说:上界虽无食等,而有彼对治”。再说:前三圣种通不通无漏子亦通无漏。然而无漏观门,不缘衣服等事,怎可说前三圣种亦通无漏
要知衣服等事,虽不是圣道生起之所缘的,然由对于衣服等生喜足心,而能引发圣道的生起,在圣道果上立缘衣服等因,所以说前三圣种亦通无漏。
前三唯喜足 此辨四圣种相。四圣种,在中含二十一说处经中,有这样的说明:“阿难!我本为汝说四圣种:比丘比丘尼者得粗衣,而知止足,非为衣故,求满其意。若未得衣,不忧悒,不啼泣,不槌胸,不痴惑;若得衣者,不染、不著、不欲、不贪,知出要,而用衣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谓止住旧圣种。如是食、住处,欲断乐断欲修乐修,彼因欲断乐断欲修乐修,故不自贵、不贱他,如是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谓止住旧圣种。阿难!此四圣种,汝当为诸少年比丘,说以教彼,若为诸少年比丘,说教此四圣种者,彼便得前隐、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修梵行”。唯此四中,前三的自体,唯在于喜足,即对衣服等,随有什么所得,没有不生喜足的。至于第四圣种,虽然不是喜足,但因能够弃舍欲贪及有贪,所以亦用无贪为性。如上听说,少欲喜足,都能对治贪,都以无贪为性,但为什么唯立喜足为圣种而非少欲呢
正理五九说:“以少欲者,容于衣等物有希求故。谓有意乐性下劣者,于未得境不敢多求,设已得多容求不歇;见喜足者,少有所得,尚不更求,况复多得
故唯喜足建立圣种”。第四圣种的乐断乐修,婆沙虽有四义解说,但以第一 “乐断烦恼,乐修圣道” ,最为殊胜。佛为什么要立这四圣种子答:
三生具后业 此明立四圣种的所以。一个人生存在这世间,不能没有他的生活资具,又不能没有他所作的事业,俗人如此,出家亦然。当知前三圣种,为助道的生具,最后一种圣种,为助道的事业。学佛的出家弟子,既舍弃了世俗的生具及世俗的事业,不能不有以代替之,释尊有感于此,所以立这助圣道的生具和事业,使诸弟子依此而行,不久当得解脱。论说:“汝等若能依前生具作后事业,解脱非久”,就是此意。然仍成问题的,就是为什么唯安立这二事
答:
为治四爱生 我佛世尊所以立此二事说四圣种,共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对治衣服、饮食、卧具、有无有的四爱。于中,前三易知,第四有无有爱,是什么意思
有爱,是于有情自体起爱,即自体爱,所以说:“于当来果报,赴爱名有爱”。无有爱,就是否定自我的爱。凡是缘起的存在,必有他相对的矛盾性,所以对于自己身心的存在,有时觉得可爱而热恋他,有时又觉得讨厌而欲舍弃他。其实这还是爱,还是以爱为动力。集异门足论解释这说:“此中有者,谓五取蕴,即色受想行识取蕴。无有者,谓此五取蕴,当来断灭。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愿我当来五蕴生起;复有一类作是念言:愿我死后五蕴断灭。于有无有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染爱,足名因有无有爱生”。依于这一解说,可以明白知道:现在五取蕴叫有,未来五取蕴为无有,若现在有,若未来无有,均起爱,名为有无有爱。
我所我事欲暂息永除故 这是以异门说明立四圣种的意义。我所事欲,意指在衣服、饮食、卧具的三事上所起的贪欲;我事欲,意指在个己的生命体上所起的贪欲。前者为我所爱,后者为我爱。佛为使令行者,暂息我所事上的贪爱,所以立前三圣种,为永拔除我所及我事上的贪爱,所以立第四圣种。此与前说不同者:如以对治言,前四各治一爱,今之前三,虽亦各治一爱,但第四圣种,能通洽四爱;如以所爱言,前通说四爱,今别判为我与我所;如以治说,前总叫治,今则别断,且有暂永的不同。由于有这种种差别,所以特说这一异门。
辛三 广明七加行
壬一 明五停心
癸一 总标二门
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 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
如是身器清净,依于佛道修行,最初所得的阶位,就叫五停心。意于在这阶段上,修行五法,停止五过。那五法呢?一、不净观,二、慈悲观,三、因缘观,四、界差别观,五、持息念。第一与第五,颂文会讲到。慈悲观者,观一切众生,生慈悲之念,为对治嗔恚的唯一方法。因缘观者,观诸法由因缘而生的道理,为对治愚痴的不二方法。界差别观者,观五蕴、十八界等的诸法差别,为对治执著我见的最主要的方法。于此五者之中,本颂为什么唯说初后二者?答:
入修要二门不净观息念 众生的根性有无量无边,修行的入门亦有无量无边,但今约最要说,入修略有二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不仅我们凡夫要以这为入道的要门,就是三世诸佛亦以这为入道的要门。婆沙七四说:“复次,二种色观,于入佛法为甘露门,谓不净观及持息念”。足不是诸行者都要以这二门入修?不!怎样
答:
贪寻增上者如次第应修 有情约有二类:一类是贪心猛利数数现前的贪行增上者,一类是寻多乱心妄想纷飞的寻行增上者,如其次第,前者应依不净观为人修要门,后者应依持息念为入修要门。依近对治门说,不净观固是对治贪的,持息念固是对治寻的,但若实在说来,不净观不唯能治贪病,亦能治余嗔等诸病,持息念不唯能治寻病,亦能治余痴等诸病。
癸二 别释二门
子一 明不净观
丑一 不净观相
为通治四贪 且辨观骨锁 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
除足至头半 名为已熟修 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
入修要门虽说有二,但为使人易于理解,今特分开,先辨不净观相,次明持息念观。就明不净观中,此两颂明不净相,后一颂明诸门分别。
为通治四贪且辨观骨锁 如前所说,不净观,观境界的不净相,为对治我人贪爱执著的方法;然能使人生起贪爱执著的客观境物,其种类是很多的,所以对之而起贪的种类亦复很多。现在先举出贪的种类,然后再说对治的方法。贪的种类虽多,然就那显著者言,要以发于外向的四种贪,过失最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这四种贪,有一时俱起者,有各别而起者。怎样对治这四种贪
其方法有二:一为别治法,就是以四法别别对治四贪;二为通治法,就是以一法通治四贪。先说别治四贪法:若见他身青黄赤白等的颜色,生起第一显色贪的时侯,立刻就取死者身上所现的膨胀、青瘀等相,作不净观而修,了知现今可贪爱的妙色,亦不过是如此,有什么可贪爱的
这么一想,那妙色的念头必然就去,而显色贪也就对治掉了。若见他身水眸、柳眉、纤指、细腰等的形态,生起第二形色贪的时候,立刻就取死者经日为乌鸦、饿狗、豺狼等瞰食后所现的诸相,作不净观而修,了知现今可贪爱的形色,亦不过是如此,有什么可贪爱的?这么一想,就可对治形色贪了。若触他身柔软光泽的皮肤肌肉等,生起第三妙触贪的时候,立刻就取死者经日为虫蛆,蝇蚋累累聚啖后所现的状态,作不净观而修,了知现今可贪爱的妙触,亦不过是如此,有什么可贪爱的
这么一想,妙触贪就被对治掉了。若见他身进止起坐等的威仪,生起第四供奉贪的时候,立刻就取死尸强直不动的状态,作不净观而修,了知现前可爱的供奉,亦不过是如此,有什么可爱的?这么一想,供奉贪就被对治掉了。如上所说,是别治法的大要,适治法又是怎样的呢
谓对可生贪爱的对象,不论是显色、形色,抑或为妙触、供奉,唯取一骨锁相而观,所以颂文说观骨锁。骨锁,是皮肉完全烂了以后所剩下的骨架连锁,易言之,就是一具骷髅,观此皮肉已斓的骨锁,试问有什么妍妍之颜、娇娇之容、肌肤之柔软、风姿之悦目,可为生起四贪的对象呢
所以唯一骨锁观,就可通治四贪。不过要知道的,就为修此骨锁不净观,只能伏贪合不现行,要断是不行的,因为断惑,必须遍缘一切才行,此骨锁观,只缘少分,所以不能彻底的断除烦恼。论说:“然瑜伽师,修骨锁观,总有三位:一、初习业,二、已熟修,三、超作意” 。今分别解释如下:
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 此明初习业位。正理五九说:“且观行者,欲修如是不净观时,应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于眉间,或鼻额中,或于额等,随所乐处专注不移,为合等持得坚牢故。从入已去名初习业,入言为显最初系心,假想自身足指等处,下至能见钱量白骨,由胜解力渐广渐增,乃至具见全身骨锁……见全身已复方便入,缘外白骨不净观门,谓为渐合胜解增故,观外骨锁在己身边,渐偏一床、一房、一寺、一园、一邑、一田、一国,乃至遍地以海为边,于其中间骨锁充满。为令胜解渐复增故,于所广事渐略而观,乃至唯观自身骨锁,齐此渐略不净观成,名瑜伽师初习业位” 。修此骨锁观,为什么以大海为边而不观大海
因大海之德,不留死尸的。
除足至头半名为已熟修 此明已熟修位。谓对前所修的略观,为了使他胜解力的更为增强,乃于一具白骨当中,先略去足骨,唯观其余的身骨,系于内心而住,如是渐次渐次的简略,乃至到达髑髅骨,舍头半骨,唯观半骨,系心而住,不净观成,名为已熟修位。
系心在眉间名超作意位 此明超作意位。谓对前所修的略观…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