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73

  ..续本文上一页,为了使他胜解力的获得自在,乃又将前所留观的头部半骨舍去,系心于眉宇问,专注一缘,湛然而住。因这已达不可计议的境界,所以名为超作意位。

  立二 义门分别

  无贪性十地 缘欲色人生 不净自世缘 有漏通二得

  关于不净观,还有许多问题须要解决:第一以什么为性

  第二依于几地?第三缘于什么境界

  第四在什么地方得生

  第五有什么行相

  第六缘那几世?第七是有漏还是无漏子第八为离染得抑加行得

  现依颂文的次第,来答覆这些问题。

  无贪性 这是解答第一问题。婆沙对此,本有多家的说法不同:有的以慧为他的体性,有的以厌为他的体性,但评家说以无贪为他的体性,今说此观以无贪为性,就是根据评家来的。因修此观门时,以思所成慧,观察内身的不净,能伏四贪令不现行,从所治而说以无贪为体,若并眷属而言,应以四蕴五蕴为性。

  十地 这是解答第二问题。十地,就是四根本静虑及四近分、中间、欲界。于此十地,皆容能缘欲界中色,所以通依十地。

  缘欲色 这是解答第三问题。谓不净观,唯缘欲界所见的色境,为什么

  因以欲界显形色,为此观所缘对象的缘故。正理五九说:“此不净观力能遍缘欲界所摄一切色处” 。

  人生 这是解答第四问题。能修令不净观现起的,唯有在我们人趣中,而在人类的四洲,唯有东南西的三洲,北洲人们亦不能修。为什么天趣无有此观?因此观的行相,唯在不净上转,天上无有青瘀等的诸不净相,所以不能生起不净观。

  不净 这是解答第五问题。不净观是善性,从他的自体说,应该是清净的,现在所以说他不净,那是约他的行相说的。正理五九说:“此观行相唯不净转”,就是此意。

  自世缘 这是解答第六问题。不净观,若已生法,过去世色为过去不净观所缘,未来世色为未来不净观所缘,现在世色为现在不净观所缘,即能缘的不净观,与所缘的色法,为一具有,同于一世,所以名自世缘。若不生法,那就可以通缘三世,谓能缘的不净观,虽因缘缺不生,但所缘法,或在未来,或至现在,或谢过去,所以能通缘于三世。

  有漏 这是解答第七问题。此不净观的行相,非无常等的十六行相所摄,只是一种假想观而已,所以在道理上讲,唯属有漏。

  通二得 这是解答第八问题。此小净观,通离染得及加行得,所以说通二得。何谓离染得

  就是离下地染时,得上地的不净观,如离欲界烦恼时,得初禅近分并初禅及中间三地的小净观,离初禅烦恼时,得二禅近分并二禅不净观;离二禅烦恼时,得三禅近分并三禅不净观;离三禅烦恼时,得四禅近分并四禅不净观,欲界不净观,无离染得。离染得巳,于后后时,亦由加行令得现起,未离染者唯加行得。光记说:“此且据一相说。若细分别,曾得、未曾得,俱通二种:曾得离染得者,谓离下地染得上地观;曾得加行得,谓非离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未曾得离染得者,谓离有项染时得;未曾得加行得者,谓非由离染,由加行力,修得未曾得者” 。光师所说未曾得有离染得,足指尽智位言,因在尽智位中,一切有漏无漏的功德,小管足曾得未曾得,全山离有顶染而得的。

  子二 明持息念

  丑一 九门明念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前明不净观,此说持息念观,持息念,就是数息观。义章说:“于自气息,系心数之,不舍忘失,名数息观” 。宝疏说有九门,颂疏只说八门,即将释名与出体合为一门,今依宝疏分别如下:

  息念 这是第一释名门。息就是风,念持息故,名为息念。印度名为阿那阿波那念,或名安那般那念,或简单的叫做念安般,或极略的名为安般。如杂含二九说:“世尊告诸比丘:当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增含第二广演品说:“世耸告比丘,有一法,当修行,有名誉,成大果,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一法者,谓念安般”。杂心八说:“安般念,今当说。安那者持来,般那者持去,亦名阿湿婆娑阿湿婆娑念者亿念”。解脱道论七说:“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等”。因此知道:所谓阿那,译云持来,就是入息;阿波那,译云持去,就是出息。婆沙二六说:“经曰:有持来,有持去。此中持来者,谓入息,持去者出息。故施设论说:吸风入内名持来,引风出外名持出”。通常所以叫做数息观者,那是约义说的,即数从一以至十的数字。

  慧 这是第二出体门。此持息念,以什么为体

  当知慧为自体。既以慧为自体,为什么说念不说慧?因此品的念的功用殊胜,所以特得念名。这话怎讲?我们知道,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他对我们出入息的数量,有亿念记持的功用,慧虽以息为所观境,假使没有念为助力,那是很难修得成的。显宗二九说:“此品念胜,故得念名,由念力记持入出息量,故显缘息定慧得成,由念功能故说为念”。宝疏说念力持慧,既违正理、显宗,亦背次上持息念名,所以为今之所不取。

  五地 这是第三依地门。此念所依,唯通五地,就是欲界、静虑中间、初禅近分、二禅近分、三禅近分,不通其他诸地。为什么唯以这五地为所依?因此念唯与舍受相应,所以不在根本诸地。欲界苦乐,能顺引寻,而此念正是对治寻的,所以不得俱起。苦摄于忧,乐摄于喜,色界喜乐,违于专注出入息境,而此念唯于出入息境专注所修成的,两者刚刚是相违背的,所以不得俱起。至于第四禅已上,诸定现在前时,虽说有彼舍受,但因息已无有,不能起此持息念观,所以亦非此观所依。

  缘风 这是第四所缘门。此念所缘的对象,唯以出入息风为境,除了这个而外,不缘任何其他的东西。

  依欲身 这是第五依身门。此念唯依欲界人天趣的有情身起,非余有情身,不过在人趣中,还要除去北洲有情,因依北洲人身,是不能修此观的。

  二得 这是第六辨得门。依俱舍说,通于离染得及加行得;依正理说,唯加行得非离染得。因而正理者向俱舍者提出这样的责问说:持息念是胜品徽细的观门,唯内道所起的功德,专由胜加行得即可,怎么可说通于离染得

  况欲界并下三禅近分,都不是离染地,怎么可说有离染得

  俱舍者同答正理者说:灭尽定中,佛无一德不是离染而得的,又离非想第九品染,三乘之人,尽智初心,修九地中有漏功德,又中问定为离染地摄,无一不是离染得,怎么可说非离染得

  实 这是第七作意门。此念唯与真实作意相应,显示不是假想的。光记说:“汇理论云:“此唯真实作意相应,有说亦通胜解作意”。此论同正理前师,杂心、婆沙同正理后师……前师唯据根本,故唯真实;后师亦通加行,故通胜解”。本义抄说:“若依当卷初释(初师解释),余处第二释者,今论意:加行、根本同唯真实作意相应;若依当卷第二释,余处初释者,今论意:加行通胜解,根本唯真实作意相应” 。

  外无 这是第八内外门。佛法与异教学者,谁能修这法门?这里告诉我们:唯有依于正法而修的有情,方能确切的依此而修,诸余异教学者,不能修这法门。什么道理?第一、在异敦群中,无有能说这法门者,说尚无说,况有人修?第二、诸异教学者,对此极做细法,不能有所自觉,自觉尚无,何况云修

  第三、此持息念与我执,二者是最极相违的,有此则无彼,有彼则无此,异致者既有我执存在,当就没有这持息念了。

  有六谓数等 这是第九辨相门。辨此观相,要具六因,方得圆满。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数谓系心缘入出息,从一至十不减不增。所谓从一至十者,就是五入息五出息,而以入息为始。婆沙二六说:“净数者,于五入息数为五入,于五出息数为五出” 。杂心八说:“五出息,五入息,此为十数”。为什么以入息为始

  婆沙二六说:“先数入息,后数出息,以生时息入,死时息出故。又如是观身心安隐,非颠倒故;又如是观显于生死先入后出,非颠倒故”。为什么不多不少刚刚十数?为恐心的极狭略聚,所以不得减于十数;为恐心的广逸散乱,所以不得增于十数。唯于数入出息的过程中,可能有三种过失产生:一、数减失,就是于二谓一,于三谓二,乃至于十谓九。二、数增失,就是于一谓二,于二谓三,乃至于九谓十。三、杂乱失,就是于五入数为出,于五出数为入,易言之,就是于入谓出,于出谓入。必须离此三种过失,方可说是正数。假定中间错乱数得不对了,应立刻的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不可错了就让他错下去。随谓系心,随入出息,念入出息,为短

  为长

  为远到什么地方

  然后再回转头来,且念入息,为行遍身

  为行一分子随息而行。止谓系念,或唯在鼻端,或唯在眉问,或唯在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是名为止。观谓观察了息风巳后,更观息俱大种造色,并依色住的心及心所,具观五蕴以为境界。婆沙说:“为风大故,等观四大,观四大已,次观四大所造之色,所谓色声香味触色。依何法能有造作

  谓依心法故,次观察受想行识。观察是等,名之为观”。转是移转的意思,就是转此入出息观,起身念住,展转乃至趄世第一法位,名之为转。净是升进的意思,就是从苦法智忍开始,一直升进到见道而修道,修道而无学道。

  丑二 六门明息

  入出息随身 依二差别转 情数非执受 等流非下缘

  这一顼,是明息相的差别。所谓数息的息,一定有他的状态,现以六门来分别他。

  入出息随身 这是第一依身门。婆沙对此,本有随身地和随心地的两说,评家取随身地,今亦同评家说。为什么说入出息是随身而非随心

  因这是属于身的一分所摄,是物质而不是精神的。

  依二差别转 这是第二依转门。依二的二字,指身与…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