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的二者。意思是说:入出息的转动,不但要依于身,同时要依于心,无身固无息转,无心思转亦无。为什么必须依此二者
原来息的转动,须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息所依地,就是欲界及色界的初二三禅;二、凤道适,就是口与鼻;三、毛扎开,就是身分上的毛孔不闭;四、人出息地的粗心在前。于此四者中,前三名身差别,后一名心差别。必须四者具备,然后息方得转,若缺任何一种,其息必然不转。如无心定的有情,虽具其他的三个条件,但因缺少粗心现前的一缘,所以息不得转;若生无色界的有情,由于四个条件完全不具,所以息亦不转;至于诸根未满未熟的羯刺蓝、颊部昙、闭尸、健南四位的有情,虽具粗心现前及入出息地的两个条件,但因风道未通,毛孔未开,所以息亦不转。总之,不管那一类的有情,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具,息就不转,所以说依二差别转。
情数 这是第三依情门。谓在有情数与非有情数中,息是属于有情数而非属于非情数,因这是身根的一分,外在的非情,是没有息的。有说息出了身,非出入息,就非有情数,这是不对的,要知息虽离身出外,但他毕竟是有情的息风,所以不可说不是有情数摄。正理六十说:“此入出息有情数收,无觉身中息无有故,是虽从外来而系属内义”。外入的尚为情类系属,内出的当亦情类系属。
非执受 这是第四非执受门。谓在有执受与无执受中,息是属于非执受而不是属于执受,所谓执受,一定要与根合,息既如毛发等不与根合,毛发等不是执受,此息当亦非执受了。
等流 这是第五五门类。谓息在五类中,唯是等流性,不适所长养等,因为他是同类因所生的,所以是等流性。因为身增长位息便损减,身损减时息便增长,不是所长养的东西,所以非所长养。因为这个断丁以后还更相续,诸余异熟色断不更续的,所以非异熟生。因为是前后相绩的,所以不是刹那。因为这是生灭无常法,所以不是无为实法。
非下缘 这是第六息观门。谓出入息,只可为自地心及上地心的所缘,不可为下地心的所缘,换句话说,下地心是不能缘上地息的。举例来说是这样的:欲界息,可为欲界自地心所缘,亦可为初二三禅上地心所缘;初禅息,可为初禅自地心所缘,亦可为二三禅上地心所缘,但不可为欲界下地心所缘;二禅息,可为二禅自地心所缘,亦可为三禅上地心所缘,但不可为欲界及初禅的下地心所缘;三禅息,唯可为三禅自地心所缘,不可为二禅以下的下地心所缘,所以颂说非下缘。
壬二 明四念住
癸一 别相念住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由前五停心位,逐步渐进,就到达了别相念住位。此位以能观的观智,别别观察身受心法,以对治四倒为目的。于中,初二句依前总标;次二句明观之相;又二句辨三种体;第七一句明次第;末后一句明唯说四的所以。
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 这是依前总标。谓依前不净观及持息念的二门,已经修成止的工夫了,现在为了修观,应更进一步的修四念住。正理六十说:, “已修成止以为所依,为观速成修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如实见故” 。根据正理所说的意思,我们可以知道:在五停心位上,不论是修不净观或持息念,主要的目的是止息行者心念的散动,所以偏修于止。现在入于念住位,修四念住观,取身受心法的差别相,以破除常乐等的颠倒,生起如实见,所以名为观。四念住观应如何而修呢
答:
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 这是明观之相。谓或以自相观身受七法,或以共相观身受心法。何谓自相别观h就是观身受心法的自性,以对治净乐我常的四倒。身以什么为自性
以大种、造色、五根、五境为他的自性,观此身的自性,可以对治净的颠倒。受以什么为自性
以领纳苦乐舍为他的自性,观此受的自性,可以对治乐的颠倒。心以什么为自性
以六识心王为他的自性,集起名之为心,以能集起三业事的,观此心的自性,可以对治常的颠倒。法以什么为自性
以身受心外所余的诸法为他的自性,观此法的自性,可以对治我的颠倒。何谓共相别观
就是观身受心法的共相,各为非常、苦、空、非我,因非常等,不是那一法所专有,而是一切法所共有的,所以名为共相。例如观身,此身与余诸有为法,同样的是属非常,与余诸有漏法,同样的是属苦性,与余一切法,同样是空的,亦复同是非我的。这样的观,名为身共相别观。身共相是如此,当知受心法三者,亦复如是。
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 这是辨三种体。所修念住,大别起来,约有三种:一、自性念住,以慧为体。什么慧为自性念住体
就是闻思修的三慧。既名念住,为什么以慧为体
因要有念的力量,而后始能合慧安住于境,或说由于慧力,可使念安住境,因这样的关系,所以得名念住。论说:“理实应言慧合念住,是故于慧立念住名,随慧所观能明记故”。正理六十说:“此即是慧,于断烦恼趣涅槃中,慧最胜故。如契经说:“姊妹当知:诸圣弟子执智慧剑,能断一切结缚随眠,直趣涅槃无挂碍故”。又契经说:“若有于身住循身观名身念住,于受心法,说亦如是”。诸循观名唯目慧体,非慧无有循观用故……故知唯慧得念住名”。二、相杂念住,光记依正理、显宗的意思,说慧及慧相应并俱有四相为体;宝疏于相杂位,以义保存慧体。两师所说,宝义为胜。所谓相杂,就是慧俱有法与慧俱时,相杂而住,名为相杂。三、所缘念住,此以慧所缘的身受心法为他的自体,或以慧所缘的一切诸法为他的自体,因一切法无不是慧所缘的。如是所说三种念住,那一种有断烦恼的功用?唯第二相杂念住,具有断惑的特能,非余二种念住。为什么自性念住不能断惑
因离慧的助伴,但唯慧的力量,是不能断惑的。为什么所缘念住不能断惑
因彼缘诸法的作意,是太过于普散了,不能集中力量破惑。为什么相杂念佳能够断惑
这因他俱有两个优胜的条件:一是不但有慧,而且摄有助伴;二是彼之作意,能够总略所缘。由于这样的关系,所以三中唯相杂能断烦恼,非余二种。
说次第随生 这是明次第生。四念住的生起次第,是这样的:先身,次受、心、法。为什么必然如是次第?因是相随相顺的。谓诸有情,大多数喜欢受用于色,而此以情深欣乐于受为缘,欣乐于受的原因,在于内心的不调,内心的不调,由于烦恼的活动,随顺观察此理,四念住就次第生起。或随所缘粗细不同,所以生起有此次第:谓身最粗,粗老先观,所以身念住初生;次为受粗,所以受念住次生;心细于受,所以心念住后生;法最做细,因于其中有最极做细的涅槃的,所以法念住在最后生。
治倒故唯四 此论说四所以。所修念住,为什么不多不少刚好四种
这因所治的颠倒有四,所以能治的行门亦唯四。谓为对治不净净想颠倒,所以说身念住;为了对治于苦乐想颠倒,所以说受念住;为了对治无常常想颠倒,所以说心念住;为了对治无我我想颠倒,所以说法念住。反过来说:以不净观观身不净,能治净想颠倒;以苦观观受是苦,能治乐想颠倒;以无常观观心无常,能治常想颠倒;以无我观观法无我,能治我想颠倒。因此,四念住观,不增不减。
最后依论一说杂缘不杂缘的差别:杂缘,谓于法杂有身等;不杂缘,谓即单观于法。依四念住分别:身受心三者,只有不杂缘,没有杂缘;法念住,通于杂缘不杂缘。论说:“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于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今依此意,列表如下:
癸二 总相念住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无常及苦 空无我行相
从上别相念住渐进之位,叫做总相念住位。诮前于不杂缘法念住无问,引所缘杂法念住生,现应进一步的修总缘共相法念住生,然而这法念住的状态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现在这一颂中所要说明的。
彼居法念住总观四所缘 别相念住中,虽有二二合缘,三三合缘,或四合缘,但都不是唯独的直接的缘于四法;现在由于观智的增进,所以能总缘身受心法的四法。总别相的念住,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依位的浅深而来,位浅,或时二合观,或时三合观,或时四总观,位深,是就唯总观四,而不再作别缘。
修无常及苦空无我行相 所谓总缘身等四所缘境,以观于非常、苦、空、非我的四行相。婆沙第二说:“若顺次第说功德者,应先说不净观,或持息念等,次说念住,次说三义观(次第观蕴处界,名为三义观) ,次说七处善(观色苦、观色集、观色灭、观色道、观色爱味、观色过患、观色出离,如是七观,名七处善),次说暖顶忍等”:今论为什么不说三义观、七处善
要知今论所要说的,是说诸法的法要,不是欲将婆沙每一论题,都要讲完,所以略而不论。
壬三 明四善根
癸一 正明暖等四善根体
子一 善根观行
从此生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既已修了从未修的十六行相,那末,从此无间而进一步的生何善根呢?现在就来说明四善根体,先论善根的观行。
从此生暖法 上来所修的观智,虽已上达而得自在,然而欲起真正的无漏智力,断除迷理的烦恼,亲切的入于见道,必须更修加行之功,以起殊胜的善根为要。那殊胜善根在最初的,就是暖法,所以说从此生暖法。为什么叫做暖?如火将要燃烧的时候,先有暖气的现前。当知焚烧烦恼之薪的无漏圣道智火,在他刚刚要生的前相,说名暖位。
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 于此暖位,究修如何之行
谓能具观苦集减道的四圣谛境,而修苦、空、非…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