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74

  ..續本文上一頁心的二者。意思是說:入出息的轉動,不但要依于身,同時要依于心,無身固無息轉,無心思轉亦無。爲什麼必須依此二者

  原來息的轉動,須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息所依地,就是欲界及色界的初二叁禅;二、鳳道適,就是口與鼻;叁、毛紮開,就是身分上的毛孔不閉;四、人出息地的粗心在前。于此四者中,前叁名身差別,後一名心差別。必須四者具備,然後息方得轉,若缺任何一種,其息必然不轉。如無心定的有情,雖具其他的叁個條件,但因缺少粗心現前的一緣,所以息不得轉;若生無色界的有情,由于四個條件完全不具,所以息亦不轉;至于諸根未滿未熟的羯刺藍、頰部昙、閉屍、健南四位的有情,雖具粗心現前及入出息地的兩個條件,但因風道未通,毛孔未開,所以息亦不轉。總之,不管那一類的有情,只要有一個條件不具,息就不轉,所以說依二差別轉。

  情數 這是第叁依情門。謂在有情數與非有情數中,息是屬于有情數而非屬于非情數,因這是身根的一分,外在的非情,是沒有息的。有說息出了身,非出入息,就非有情數,這是不對的,要知息雖離身出外,但他畢竟是有情的息風,所以不可說不是有情數攝。正理六十說:“此入出息有情數收,無覺身中息無有故,是雖從外來而系屬內義”。外入的尚爲情類系屬,內出的當亦情類系屬。

  非執受 這是第四非執受門。謂在有執受與無執受中,息是屬于非執受而不是屬于執受,所謂執受,一定要與根合,息既如毛發等不與根合,毛發等不是執受,此息當亦非執受了。

  等流 這是第五五門類。謂息在五類中,唯是等流性,不適所長養等,因爲他是同類因所生的,所以是等流性。因爲身增長位息便損減,身損減時息便增長,不是所長養的東西,所以非所長養。因爲這個斷丁以後還更相續,諸余異熟色斷不更續的,所以非異熟生。因爲是前後相績的,所以不是刹那。因爲這是生滅無常法,所以不是無爲實法。

  非下緣 這是第六息觀門。謂出入息,只可爲自地心及上地心的所緣,不可爲下地心的所緣,換句話說,下地心是不能緣上地息的。舉例來說是這樣的:欲界息,可爲欲界自地心所緣,亦可爲初二叁禅上地心所緣;初禅息,可爲初禅自地心所緣,亦可爲二叁禅上地心所緣,但不可爲欲界下地心所緣;二禅息,可爲二禅自地心所緣,亦可爲叁禅上地心所緣,但不可爲欲界及初禅的下地心所緣;叁禅息,唯可爲叁禅自地心所緣,不可爲二禅以下的下地心所緣,所以頌說非下緣。

  壬二 明四念住

  癸一 別相念住

  依已修成止 爲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余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由前五停心位,逐步漸進,就到達了別相念住位。此位以能觀的觀智,別別觀察身受心法,以對治四倒爲目的。于中,初二句依前總標;次二句明觀之相;又二句辨叁種體;第七一句明次第;末後一句明唯說四的所以。

  依已修成止爲觀修念住 這是依前總標。謂依前不淨觀及持息念的二門,已經修成止的工夫了,現在爲了修觀,應更進一步的修四念住。正理六十說:, “已修成止以爲所依,爲觀速成修四念住,非不得定者,能如實見故” 。根據正理所說的意思,我們可以知道:在五停心位上,不論是修不淨觀或持息念,主要的目的是止息行者心念的散動,所以偏修于止。現在入于念住位,修四念住觀,取身受心法的差別相,以破除常樂等的顛倒,生起如實見,所以名爲觀。四念住觀應如何而修呢

  答:

  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 這是明觀之相。謂或以自相觀身受七法,或以共相觀身受心法。何謂自相別觀h就是觀身受心法的自性,以對治淨樂我常的四倒。身以什麼爲自性

  以大種、造色、五根、五境爲他的自性,觀此身的自性,可以對治淨的顛倒。受以什麼爲自性

  以領納苦樂舍爲他的自性,觀此受的自性,可以對治樂的顛倒。心以什麼爲自性

  以六識心王爲他的自性,集起名之爲心,以能集起叁業事的,觀此心的自性,可以對治常的顛倒。法以什麼爲自性

  以身受心外所余的諸法爲他的自性,觀此法的自性,可以對治我的顛倒。何謂共相別觀

  就是觀身受心法的共相,各爲非常、苦、空、非我,因非常等,不是那一法所專有,而是一切法所共有的,所以名爲共相。例如觀身,此身與余諸有爲法,同樣的是屬非常,與余諸有漏法,同樣的是屬苦性,與余一切法,同樣是空的,亦複同是非我的。這樣的觀,名爲身共相別觀。身共相是如此,當知受心法叁者,亦複如是。

  自性聞等慧余相雜所緣 這是辨叁種體。所修念住,大別起來,約有叁種:一、自性念住,以慧爲體。什麼慧爲自性念住體

  就是聞思修的叁慧。既名念住,爲什麼以慧爲體

  因要有念的力量,而後始能合慧安住于境,或說由于慧力,可使念安住境,因這樣的關系,所以得名念住。論說:“理實應言慧合念住,是故于慧立念住名,隨慧所觀能明記故”。正理六十說:“此即是慧,于斷煩惱趣涅槃中,慧最勝故。如契經說:“姊妹當知:諸聖弟子執智慧劍,能斷一切結縛隨眠,直趣涅槃無挂礙故”。又契經說:“若有于身住循身觀名身念住,于受心法,說亦如是”。諸循觀名唯目慧體,非慧無有循觀用故……故知唯慧得念住名”。二、相雜念住,光記依正理、顯宗的意思,說慧及慧相應並俱有四相爲體;寶疏于相雜位,以義保存慧體。兩師所說,寶義爲勝。所謂相雜,就是慧俱有法與慧俱時,相雜而住,名爲相雜。叁、所緣念住,此以慧所緣的身受心法爲他的自體,或以慧所緣的一切諸法爲他的自體,因一切法無不是慧所緣的。如是所說叁種念住,那一種有斷煩惱的功用?唯第二相雜念住,具有斷惑的特能,非余二種念住。爲什麼自性念住不能斷惑

  因離慧的助伴,但唯慧的力量,是不能斷惑的。爲什麼所緣念住不能斷惑

  因彼緣諸法的作意,是太過于普散了,不能集中力量破惑。爲什麼相雜念佳能夠斷惑

  這因他俱有兩個優勝的條件:一是不但有慧,而且攝有助伴;二是彼之作意,能夠總略所緣。由于這樣的關系,所以叁中唯相雜能斷煩惱,非余二種。

  說次第隨生 這是明次第生。四念住的生起次第,是這樣的:先身,次受、心、法。爲什麼必然如是次第?因是相隨相順的。謂諸有情,大多數喜歡受用于色,而此以情深欣樂于受爲緣,欣樂于受的原因,在于內心的不調,內心的不調,由于煩惱的活動,隨順觀察此理,四念住就次第生起。或隨所緣粗細不同,所以生起有此次第:謂身最粗,粗老先觀,所以身念住初生;次爲受粗,所以受念住次生;心細于受,所以心念住後生;法最做細,因于其中有最極做細的涅槃的,所以法念住在最後生。

  治倒故唯四 此論說四所以。所修念住,爲什麼不多不少剛好四種

  這因所治的顛倒有四,所以能治的行門亦唯四。謂爲對治不淨淨想顛倒,所以說身念住;爲了對治于苦樂想顛倒,所以說受念住;爲了對治無常常想顛倒,所以說心念住;爲了對治無我我想顛倒,所以說法念住。反過來說:以不淨觀觀身不淨,能治淨想顛倒;以苦觀觀受是苦,能治樂想顛倒;以無常觀觀心無常,能治常想顛倒;以無我觀觀法無我,能治我想顛倒。因此,四念住觀,不增不減。

  最後依論一說雜緣不雜緣的差別:雜緣,謂于法雜有身等;不雜緣,謂即單觀于法。依四念住分別:身受心叁者,只有不雜緣,沒有雜緣;法念住,通于雜緣不雜緣。論說:“若唯觀法名不雜緣;若于身等二、叁或四,總而觀察名爲雜緣”。今依此意,列表如下:

  

  

  癸二 總相念住

  彼居法念住 總觀四所緣 修無常及苦 空無我行相

  從上別相念住漸進之位,叫做總相念住位。诮前于不雜緣法念住無問,引所緣雜法念住生,現應進一步的修總緣共相法念住生,然而這法念住的狀態是怎樣的呢

  這就是現在這一頌中所要說明的。

  彼居法念住總觀四所緣 別相念住中,雖有二二合緣,叁叁合緣,或四合緣,但都不是唯獨的直接的緣于四法;現在由于觀智的增進,所以能總緣身受心法的四法。總別相的念住,所以有這樣的不同,是依位的淺深而來,位淺,或時二合觀,或時叁合觀,或時四總觀,位深,是就唯總觀四,而不再作別緣。

  修無常及苦空無我行相 所謂總緣身等四所緣境,以觀于非常、苦、空、非我的四行相。婆沙第二說:“若順次第說功德者,應先說不淨觀,或持息念等,次說念住,次說叁義觀(次第觀蘊處界,名爲叁義觀) ,次說七處善(觀色苦、觀色集、觀色滅、觀色道、觀色愛味、觀色過患、觀色出離,如是七觀,名七處善),次說暖頂忍等”:今論爲什麼不說叁義觀、七處善

  要知今論所要說的,是說諸法的法要,不是欲將婆沙每一論題,都要講完,所以略而不論。

  壬叁 明四善根

  癸一 正明暖等四善根體

  子一 善根觀行

  從此生暖法 具觀四聖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頂

  上唯觀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既已修了從未修的十六行相,那末,從此無間而進一步的生何善根呢?現在就來說明四善根體,先論善根的觀行。

  從此生暖法 上來所修的觀智,雖已上達而得自在,然而欲起真正的無漏智力,斷除迷理的煩惱,親切的入于見道,必須更修加行之功,以起殊勝的善根爲要。那殊勝善根在最初的,就是暖法,所以說從此生暖法。爲什麼叫做暖?如火將要燃燒的時候,先有暖氣的現前。當知焚燒煩惱之薪的無漏聖道智火,在他剛剛要生的前相,說名暖位。

  具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 于此暖位,究修如何之行

  謂能具觀苦集減道的四聖谛境,而修苦、空、非…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