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75

  ..續本文上一頁常、非我等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就是以能觀的智力,向四谛的一一,作四種的觀解。如向苦聖谛的觀察,起觀非常、苦、空、非我的四行相,向集聖谛的觀察,起觀因、集、生、緣的四行相,向減聖谛的觀察,起修滅、靜、妙、離的四行相,向道聖谛的觀察,起修道、如、行、出的四行相。初向苦谛作非常、苦、空、非我觀者:苦爲叁界的果報,即一切世間之法。此法在有情的身心上,以逼迫惱害爲性,所以叫苦。此法從我人的身心乃至妻子眷屬自余的諸物,無一可爲真實我的所有,所以叫空。此法稱衆緣和合,待因緣而生,亦以因緣之散而滅,所以叫非常。此法既無常住的意義,亦無獨一或主宰的意義,所以叫非我。次向集谛作因、集、生、緣觀者:集爲迷的原因,就是起惑造業,由惑業産生苦果,猶如種子的能生芽等,所以叫做因。此惑業集積苦果而使現生,所以叫做集。此惑業複有一股力量,使所生的苦果相績不絕,所以叫做生。同時又能爲助緣而成辦苦果,所以叫做緣。次向滅谛作滅、靜、妙、離觀者:減谛就是涅槃,涅槃界中斷絕五蘊,所以叫做滅。止息貪、瞋、癡叁毒的煩惱,所以叫做靜。無有一切的過患,所以叫做妙。解脫一切的災難,所以叫做離。後向道谛作道、如、行、出觀者:道爲悟的原因,就是無漏法,此法爲聖者的實踐履行,所以叫做道。契于正理,所以

  做如。趣向涅槃果,所以叫做行。超出叁有的生死,所以叫做出。如此四谛,各起四種觀解,合稱十六行相。

  次生頂亦然 修前暖善根的行者,由下而中,由中而上,漸次漸次的增長,到達最極成滿的時光,更生殊勝的善根,這叫做頂法。在此頂位之中,亦觀四谛十六行相,如前暖位一樣,所以說亦然。爲什麼稱爲頂

  這有二種解說:一、在四善根中,忍位以上,稱“忍不墮惡趣” ,暖與項二位,稱爲動善根,有進退的可能性,進而可以起忍、世第一的不動善根,退而仍可起惑造業墮入惡趣。今頂善根,于動善根中,稱爲最勝,如人身的有項,所以叫做項。二、此頂位居于進退兩位的中間,向前進可至後之忍位,漸漸入于見道,決定不再有退,向後退可以退至暖位,動辄有退墮罪惡之趣的危險,如山頂的在進退中間,所以叫做項。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後四 如是像上所說暖及項的二善根,在初安足(初起)的時候,都是唯觀法念住的,什麼道理

  因此暖項的行者,以十六行相,最初遊履于四聖谛迹。四聖谛迹者,謂叁世諸佛依此門爲人道之迹。雜含十五說:“苦滅道迹聖谛”。中含七說:“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谛”。于見道中初起,所以唯法念住,因暖頂位, 是順于見道的。及後增進的時候,不特唯修法念住,且可通修四念住,所以與初起不同。

  次忍唯法念 修頂善根的行者,由下品而中品,由中品而上品,漸次漸次的增長,到達最極成滿的時光,更生殊勝的善根,這就叫做忍法。在這忍位中,行者對四谛理,信認印可,稱爲最勝,而且再無退墮之虞,所以名忍。世第一法,于四谛理,既無退墮,忍可亦勝,且無間的入于見道,然因不能具觀四聖谛法,所以不得名忍。在此忍位,不論是初起,或是後增進,因爲接近見道,無稍容預,所以初後唯觀法念住,不能具觀四念住。

  下中品同頂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刹那 這忍善根,有下、中、上的叁品。于下,中二品的階位,如前頂位一樣的,具觀四聖谛,修十六行相。然四聖谛,以界分別,有欲界四谛與上二界的四谛差別。行者對這上下八谛,各起十六行相,合修而爲叁十二行相。至于上品忍位,唯觀欲界苦谛,以一刹那心起一行相,直入後之世第一法位。現就中忍位減緣減行一說:中忍品位,雖初具十六行相而觀上下八谛,但爲欲作入見道的准備,修銳利的觀慧,漸次省略所緣及行相,名爲減緣減行。緣指上下八谛,因這是所緣的境;于這所緣境上而起觀解,爲十六行相就是行,因這是能緣的行。所以減緣減行,是就十六行相而將觀智力集中于一點所行的方法。如下表觀第一周,從一至第叁十一,減去第叁十二,即上界道谛下出之一行相(減行);觀第二周,從一至第叁十,減去第叁十一,即上界道谛下行之一行相(減行);觀第叁周,從一至第二十九,減去第叁十,即上界道谛下如之一行相(減行);觀第四周,從一至第二十八,減去第二十九,即上界道谛下道之一行相(此因不全緣上界道谛,所以名爲減緣,不過減緣之時,亦並減行,但屬減緣攝,所以不名減行)。如此第五、第六等,每觀一周,從下逆次減一行相,直至叁十一周時,稱一行二刹那,以二刹那之心,唯觀留欲界苦谛下的一行相。余之叁十一行相,悉已減去。所謂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即在叁十一周中,每四周減去叁行相及一緣。在道理上,實在說來,應是叁十一周減行,但因其余的七行,屬于減緣所攝,所以但言二十四。今表如下:

  

  如此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唯觀留欲界苦谛下的一行相,是爲中忍滿。爲什麼唯觀留一行相

  因若觀于上下八谛理,如下忍位,起叁十二行解,那就觀智散漫而不猛利,不能爲發起無漏真智的勝緣,所以于此位中,漸漸減少,以便智力漸歸猛利。婆沙第五以喻示其相說:“譬如有人,欲從己國,適于他國,多有財産,不能持去,遂以易錢,猶嫌其多,複以易金,猶嫌金重,複以貿易大價寶珠,持此寶珠,隨意所往,行者亦然” 。此中忍的滿位,一行二刹那,無間起殊勝的善根,就名爲上忍位了。在此我們仍不得不知的,就是入見道者的根機,有利鈍的差別;利根之中,有著我者及著我所者的兩類;鈍根之中,有我慢增者及懈怠增者的兩類。其著我者的入于見道,是從非我的這一行相而入;其著我所者的入于見道,是從空的這一行相而入;其我慢增者的入于見道,是從非常的這一行相而入;其懈怠培者的入于見道,是從苦的這一行相而入:所以于中忍位中,所觀留的行相,亦隨其根機而各有不同。前表只是就其一類,以觀留非常的這一行相爲例,並不是每一行者都這樣的。

  世第一亦然 從前上忍一行一刹那中,無間生起最極殊勝的善根,名爲世第一法。此位所發的善根,在有漏世間法中,是最爲殊勝的,所以名爲世第一法。論說:“此有漏故,名爲世間;是最勝故,名爲第一。此有漏法世間中勝,是故名爲世第一法” 。于此成爲問題的:所謂最勝,是約都勝說

  抑約分勝說産假定說都勝,世俗智爲見道的眷屬,難道這可勝于世俗智

  假定說分勝,不應唯此是世第一,暖等前叁,亦應名世第一,因爲也是分勝的。現在告訴責問者說:世第一法,于有漏中,名爲都勝,爲什麼?因能開聖道門,世俗智無此勝能,不得名世第一,不唯如此,而且世俗智,要由世第一法方得生的,怎可相提並論

  在此世第一法位,唯緣欲界的苦,唯有一行一刹那心,同前上忍所行的一樣,所以說亦然。

  皆慧五除得 暖等四善根法以什麼爲體

  一一皆以慧爲自體,若並助伴而言,那就皆五蘊攝,因定俱必有隨轉色的,如定共戒名爲色蘊。暖等所以皆以慧爲自體,因爲是以念住爲性的。謂總相念住居法念住,從此而生暖法等。此暖等四,雖有能得的得,但助伴體中的得,不是暖等四善根體,所以說除得。爲什麼不可以得爲體?要知聖者出見道後,有法後得得此暖等,暖等上的得,聖是咎可現行的,假定暖等以得而爲自體,難道聖者還有暖等善根重現在前

  正理六一說:“勿諸聖者暖等善根重現前故,然已見谛不許暖等重現在前,已見谛者加行現前成無用故”。

  子二 善根差別

  此順抉擇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叁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爾 聖由失地舍 異生由命終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見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所生善根相體,如前已辨,至于彼差別義,現在當說。于中,前十一句觀相,相是相狀的意思;最後一句出體,體是體性的意思。

  此順抉擇分 這是釋名。謂前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名順解脫分。解脫就是涅槃,分是因的意思,謂五停心觀等的善法,能順解脫而爲其因,所以名順解脫分。而此暖、頂、忍、世第一法,名順抉擇分。抉是抉斷的意思,擇是簡擇的意思,分是一分的意思。謂諸聖道,名爲抉斷簡擇。但是講到諸聖道,主要的是說見道,因爲有苦等四,所以說之爲諸。總見道名爲抉擇,見道中的一分,所以名爲抉擇分。今此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爲引其抉擇分的緣,順益于彼,所以名爲順抉擇分。此順解脫分、順抉擇分,亦名七方便位,因爲是獲得聖果的資糧方便之故。

  四皆修所成 這是明叁慧所攝。暖等四善根法,唯依定地而有,所以于聞思修的叁慧中,唯是修所成,非聞思所成。

  六地二或七 這是明所依地。暖等四善根,依正義說,皆依六地,就是依于四靜慮、未至、中間。爲什麼欲界沒有

  因欲界不是定地;爲什麼無色界無有?因暖等四,是見道的眷屬,無色界沒有見道,所以暖等亦無;還有,無色界心不緣欲界見道,可是任何一個人,對于欲界見道,都應先修,所以彼無色界無有。二或七的二字,是指暖與頂的二善根。此二善根,依妙昔尊者的意思,是以七地爲所依的,就是于前六地外,更加欲界。婆沙百八十八及雜心五,都有此說。他爲什麼要加欲界爲所依

  因聳者妙音,認暖項是思慧,所以可依欲界。假定真的如此,四皆修所成的,這話又怎麼通

  當知這是依正義說,非依妙吾尊者義說,不可例比!

  依欲界身九 這是明所依身。暖等四善根法,唯依欲界人天身起。欲界天有六,人有四,合爲十處,但可爲四善根所依的,只有九處,即于人中除去北俱盧洲,而依其余的九處之身,得入于離生。不過約初起說:暖等前叁善根,固是叁洲初起,但是後生六天,亦仍繼續現前;第四世第…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