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76

  ..續本文上一頁一法,不特叁洲可以初起,就是六天亦可初起,什麼道理

  因第四善,只有一念,所以人天皆得初起。天的初起是這樣的:先在人中修前叁種善根剛剛完成,忽然命終而生天上,到了天上更起暖等,于是世第一法也就生起。爲什麼唯依欲身不依上界天身

  因唯欲界有厭苦的功能,上界不厭苦,所以非所依。

  叁女男得二 這是明男女得別。暖等四善根法,唯依正常的男女身得,不可依畸形的扇搋等得。頌文第一個叁字,是指前叁善根。意謂前叁善根,不論是男是女,都可得二。所謂男得二者,就是作爲一個男子,一方面可得男善根,一方面亦得女善根,名爲得二。依古人的解說:男身男善根的現起,女善根亦成就而保持之,怎麼知道

  因在暖頂忍位轉根的時候,男可轉形而爲女的。所謂女得二者,就是作爲一個女子,一方面可得女善根,一方面亦得男善根,名爲得二。依古人的解說:女身女善根的現起,男善根亦成就而保持之,怎麼知道

  因在暖頂忍位轉根的時候,女可轉形而爲男的。

  第四女亦爾 這是明女得第四善根的情形。第四世第一法,在女子方面得二種,如前暖等是一樣的,所以說亦爾。所謂女得二者,就是作爲一個女子,一方面可得女善根,一方面亦得男善根,名爲得二。爲什麼如此

  因在第四善根位,女亦容可轉形爲男的。但此第四善根,在男身方面,唯得一男善根,而不能得女善根,什麼道理?這是由于他本來是男身,證聖已後,無有再轉爲女的可能,對于女身已得非擇滅了,所以不得女善根。假定本來是女,那就不是這樣,如羅漢尼,仍是屬于女性的。

  聖由失地舍異生由命終 這是明舍善根義。得四善根,不是永遠得而不舍的,若聖若凡,都有舍的可能,不過舍有不同罷了。就聖者說,依于那一地而得這善根的,一旦失去那一地時,其善根也就舍了。如在初靜慮地得四善根,由初靜慮上升至二靜慮,其初靜慮善根必然就舍去。如在初靜慮地得四善根,就在初靜慮地命終,複更生于初靜慮地,由于地未失的關系,暖等善根也就不舍。就異生說,于所依地,不論失與不失,只要一旦命終,暖等善根就舍,因在異生身中,沒有見道的力量去資助他,所以生命一結束就舍。聖凡舍的不同,總說一句:異生決定沒有失地而舍,聖者決定沒有命終而舍。

  初二亦退舍 謂于四善根中的初二暖頂善根,如在異生方面來講,亦可由于退舍,但就聖人而言,那是不會退舍的;至于後二善根,聖者固然不會退舍,就是異生亦無退舍,這是我們不可不知的。

  依本必見谛 諸異生類,假定依于四根本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生中必然得見于谛,爲什麼

  一因他的根性猛利,二因他的厭離心深,所以能夠做到這步田地。假使依于未至地及中間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生中就不一定得見于谛,爲什麼

  一因根有利鈍,二因厭有淺深,根利而厭深的,于現生中可以見谛,根純而厭淺的,于現生中不得見谛,所以這是沒有一定的。有余師說:依根本定而起暖等的四善根,于現生中就必定町以到達涅槃,因厭患叁有的心,是非常深切的。

  舍已得非先 這是明重得的所得。一個得了暖等善根的行者,由于某種特殊的因緣,將所得的暖等舍去了,後來經過一個相當時期,複又重行修得,當知此所修得的,絕對不是原先所舍的,而是得先所未得的,因暖等四善根,就我們衆生講,從無始來未曾熟修,現在要想修得,必要大加功用,然後始成。光記說:“于未曾得生欽重故得先未得,于已曾得不欣樂故非得曾得。以趣聖求升進,若得余定,以曾熟修,非由大功,故後重得,得先所得”。若在異生命終而舍去暖等,不遇明白了達暖等分位的善知識,固然還須從暖修習而得,假使遇到這樣的大善知識,指示我們修頂的方法,我們照那方法去修,就可從暖而次第的生于頂;從頂生忍,當知亦複如此。

  二舍性非得 這是明失退出體。二舍,就是由失舍和由退舍,退舍雖然必起過患,但是失舍卻未必然。然而不論失舍、退舍,因爲是舍得的,所以其性非得。換句話說,失退二舍,不是以得爲體的。

  子叁 善根勝利

  暖必至涅槃 頂終不斷善 忍不墮惡趣 第一人離生

  善根的觀行,善根的差別,我們都已說過了,但得此善根後,究有什麼勝利,這也是一般人所要知道的,如沒有勝利可言,那行者又何必辛苦的去修他

  頌文四句,分別說明四善根的勝利。

  暖必至涅槃 這是暖善根的勝利。謂諸行者,于修學的過程中,假定得到這暖法,不說是不退,即使退起邪見,以邪見的力量,斷其善根,造無間業,墮叁惡趣,然而不論怎樣,必不長久流轉于生死中,而很迅速的成爲聖者,以至入于涅槃。

  頂終不斷善 這是頂善根的勝利。謂諸行者,若從暖位進一步的得到頂位,不說是不退,可以保持善根,即使退失其位,甚至造惡業而墮到地獄裏去,也畢竟不再斷善根,因以觀察叁寶殊勝功德爲門,而引生清淨信心的。假定得頂而不再斷善根的話,爲什麼經說退頂?“由彼曾起近頂善根,依未得退密作是說,”並不是真正得頂的,還可再斷善根。

  忍不墮惡趣 這是忍善根的勝利。謂諸行者,若從頂位再進一步的入于忍位,即就下中忍來說,不特不斷善根,而且再也不造五無間業,由于不造五無間業的關系,惡趣也就不再墮入了。正理六一說:“得忍不墮諸惡趣者,已遠趣彼業煩惱故,得惡趣生非擇滅故”。如就上忍位說,那就不但不會再墮惡趣,而且複得五種不生:一、生,就是不再受生卵生、濕生的生命,因爲這類有情的生命,愚癡是特別重的。二、處,就是從此以後,不再生于無想天、大梵天、北俱盧洲等處,因爲這些地方是難處,不能修學佛法的。叁、身,就是從此以後,不會再招感到扇搋、半擇迦、二形的生命體,因爲這類有情身,依佛法說,是不能接受佛法的。四、有,就是從此以後,必不再受第八等有。第八有者,預流聖者,極七返受生,盡于欲界之生,不更受第八有生。等是等色界一處二生業,謂于色界十六天,一處只受一生,更不再受第二生,因于第二生業,已得非擇滅了。欲界第八生業,色界第二生業,都是障得上品忍的,現在既已獲得上品忍了,當就不會再受欲界的第八生,色界諸天的第二生了。五、惑,就是從此以後,不再生起見所斷的煩惱了。爲什麼對此五種能得不生?因于此五得非擇減的緣故。

  第一入離生 這是世第一善根的勝利。謂諸行者,若從忍位進而趣入世第一位,雖說是還站于異生的立場,但已能夠趣入正性離生。假定是這樣的話,異生豈不就是聖者了嗎

  因世第一法現在前時,是有見道上的得的。不然!當知苦法忍在生相,雖說有得在身,但還沒有成就,是以不得名爲聖者。

  子四 叁乘轉根

  轉聲聞種性 二成佛叁余 麟角佛無轉 一坐成覺故

  佛法的修行者,由于有聲聞、獨覺、佛的叁種種性的差別,因而暖等的四善根法也就有叁品不同,不管是隨聲聞種性所已生起的善根,或者是隨獨覺種性所已生起的善根,乃至隨于佛陀所已生超的善根,他們可不可以由這一乘而轉向于另一乘呢

  頌解答說:

  轉聲聞種性二成佛叁余 謂有一類根性,事前雖未種植佛乘的順解脫分,但依聲聞乘的種性,生起暖頂位的善根,那是容可轉生佛乘暖頂善根的,轉成佛乘的暖頂善根後,同樣是可成佛的。不過,我們還得知道的:這兒所謂轉,不是說轉就轉的,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就是先轉起佛種性的順解脫分善,然後再經叁大阿僧祗劫的長期修行,方能轉起暖頂位善。聲聞種性的有情,如果已得忍位,那就不能趣向佛乘,也就是沒有成佛的可能了。因聲聞乘所修的加行,最久不過是經六十劫,就可證得聲聞聖果,但是人心菩薩,爲了多作利益他事,爲了拔濟無邊有情,弘誓莊嚴經無量劫,所以往生惡趣,就如遊于園苑一樣,必須如此,然後方得成佛,假定不是這樣,那就無成佛義。可是忍位善根一起,就斷絕丫衆多利他之事,再也不得趣向佛乘,所以聲聞暖頂可轉向佛乘,起忍則無轉成佛義。若依聲聞種性起暖頂忍叁位善根,那是都町轉生獨覺乘道的,因聲聞種性的忍法生起,對于獨覺菩提是無能爲障的,獨覺亦如聲聞不往惡趣的,所以起彼忍位,亦可轉于獨覺,而此獨覺在于佛外,所以頌文說余。唯須要知道的,就是從聲聞轉成獨覺,也不是說轉就轉,而是先要轉起獨覺種性的順解脫分善,然後再經百劫的長期修行;方能轉起暖頂位善。聲聞種性有轉有不轉,已經知道,獨覺種性所起的暖項,可不可以轉向余乘呢

  答:

  麟角佛無轉一坐成覺故 講到獨覺,約有兩類:一是如先所說的部行獨覺,起暖頂善,同聲聞一樣的,容可轉生佛乘暖頂;二是現在所說的麟角獨覺,起暖頂善,與佛乘一樣的,不可轉爲余乘,因爲此二聖者,皆以第四靜慮爲依,一坐便成自乘之覺。我們知道,第四靜慮爲最極明利的叁摩地,不動不搖,堪爲麟角,大覺所依,所以麟角喻及佛種性,暖等善根都是不可轉的。所言一坐者:有說從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名爲一坐;有說從小淨觀乃至菩提,不起于座名爲一坐。什麼叫做麟角獨覺

  光說:“如麟一角,獨出如佛”,所以名爲麟角。他們最初發心,雖也還是由于教力,但到後來將要入聖的時候,因是獨自悟道的,所以得獨覺名。

  癸二 便明順解脫分差別

  前順解脫分 速叁生解脫 聞思成叁業 殖在人叁洲

  有人這樣問道:一個發心修行的行者,在現生中剛剛開始種下順解脫分善根的時候,是不是在現生中就能生起順抉擇分

  不是這麼簡單的,所以此頌特別便明順解脫分差別。初句總標,第二句明修果久近,第叁句的上叁字是顯叁慧所成,後二字是明業體,第四一句,明所起處。

  前順解脫分速叁生解脫 行者在現實生命體中,如果生起順抉擇分,那他在前生中,一定…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