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77

  ..續本文上一頁是已起了順解脫分的,不然,現生決不會生起順抉擇分的,什麼道理

  要知不管那一個有情,在他初種順解脫分的時候,迅速得不得再迅速的,也要叁生方得解脫,就是于第一生中,初起順解脫分,于第二生中,生起順抉擇分,于第叁生中,入聖乃至得解脫。論說:“譬如下種、苗成、結實,叁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脫,叁位亦爾”。聲聞極速,固然只要叁生,如果極遲,那就要六十幼。獨覺又不同:最快不得少于四生,址慢那就須要百劫。所謂四生者:一、最初發心生;二、起順解脫分生;叁、順抉擇分生;四、入聖生。叁生六十劫與四生百劫,就根機說,誰鈍誰利

  從修行的時分長短來看,共根機的利鈍,已很清楚的劃分出來了。如經叁無數大劫而修行的佛,是最極利根;經百大劫長時間而修行的麟角,是極利根;經六十劫而修行的聲聞,如身子等是極利根。反過來說,叁生得脫的聲聞,四生得脫的獨覺,由于修行時分極爲短促,所以大都是屬鈍根性的有情。

  聞思成叁業 此明叁慧及業體。謂順解脫分的完成,全在聞思二慧,非由修慧所成,因這是屬敞地所有的。所成的順解脫分,以什麼爲體呢

  以叁業爲體,不過就最勝言,唯是意地意業,就最勝說,雖以聞思相應的意業爲主,但此聞思相應的思願所攝起的身語二業,亦得名爲順解脫分。種殖順解脫分,是不是須要很多的施戒聞等諸善

  這不一定,如果殊勝意樂至誠相續,那怕足極少分的施戒聞等善法,也可種殖順解脫分,否則的話,就是修習很多的善法,也不能殖成順解脫分。

  殖在人叁洲 在什麼地方可以種殖順解脫分子唯在人中叁洲能殖,因爲唯有人趣,厭離般若均極殊勝的。如叁惡趣,雖有厭離苦的功能,但缺乏了殊勝般若;天趣有情,雖有殊勝般若的作用,但因苦痛的輕微,又缺乏厭離的一個條件;至于北俱盧洲,既無甚深的厭離,又無殊勝的般若:所以不能種殖順解脫分。人趣叁洲,不管是在什麼時候,有佛出世也好,無佛出世也好,都可種殖順解脫分。

  庚二 約叁道辨人

  辛一 明叁道建立

  王一 約現觀位明

  癸一 明十六心

  子一 正明十六心

  世第一無間 即緣欲界苦 生無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緣余界苦 生類忍類智 緣集滅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聖谛現觀 此總有叁種 謂見緣事別

  所謂十六心者: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叁、苦類智忍;四、苦類智;五、集法智忍;六、集法智;七、集類智忍;八、集類智;九、滅法智忍;十、滅法智;十一、滅類智忍;十二、滅類智;十叁、道法智忍;十四、道法智;十五、道類智忍;十六、道類智。如是八忍八智的十六心怎樣生起,現在當爲分別。

  世第一無間即緣欲界苦生無漏法忍忍次生法智 由世第一法位,無問發無漏十六心,觀上下八谛之埋,而斷叁界見惑的八十八使。首先緣欲界的苦聖谛境,生起無漏法,名苦法智忍,從此苦忍無問,再緣欲界苦谛,其次生起法智,名爲苦法智。于此須要知道的:前四善根中的忍,是屬有漏性,現在這裏所說的忍,是屬無漏性。怎麼知道這屬無漏性攝

  因從世第一法後無間而生起的。如契經說:“世第一無問,入正性決定,或正性離生,爾時名越異生地” 。此苦法智忍,既是決定、離生一分所攝,當然是屬于無漏的了。所謂入正性離生者:見所斷的煩惱,令諸有情墮在叁惡趣中,受種種不可言說的劇苦,就如生硬的飲食,在有情的生命體中,作出種種苦惱的事一樣,所以名之爲生;或說見惑煩惱這種東西,令諸有情所修的善根,不得淳熟,所以名之爲生。現在所得的見道,能夠超越這些,所以名爲離生。正性,或說就是涅槃,或說就是見道,依前者言,正性的離生,名爲正性離生,依後者言,正性即離生,名爲正性離生。所謂入正性決定者:或說取決涅槃,或說決了谛相,名爲決定。此緣欲界苦聖谛境所生的無漏法,爲什麼名之爲忍

  這因我人從無始時來,對于苦法這東西,爲身見所迷惑,妄執有個實有的我我所,現從佛法的實踐中,創見那唯是苦法性,並沒有個實在的我我所,對于此法,忍可現前,名苦法忍。這苦法忍,能夠引發後面的苦法智生,是彼智生障的對治,所以特又名爲苦法智忍。這一苦法智忍,爲什麼叫做入

  因是最初入于正性決定,或是最初入于正性離生,所以說名爲人。假定這樣的話,爲什麼于無漏慧,唯初見谛得決定名産這因在見谛時,始于四聖谛理,獲得難以毀壞之決定見的。

  次緣余界苦生類忍類智 謂于苦法智無間,次緣余上二界的苦聖谛境,首先有類智忍生,名爲苦類智忍,從此類忍無間,複再緣于此境,有類智的生起,名爲苦類智。這裏所得的忍智,爲什麼叫做類?正理六一說:“最初證知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與前相似,故得類名,是後隨前而證境義,或從前生故,後得前類名,如世間言幹是父類,即是從欲界苦決定覺,所生余界苦決定覺義”。

  緣集滅道谛各生四亦然 如緣欲及上界的苦谛,生法忍、法智、類忍、類智的四心,當知緣余叁谛,各各有四心生,亦複如是。謂即于前苦類智後,次緣欲界集聖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無間而緣欲界集谛,有法智生各集法智;次緣余界集聖谛境,有類智忍生名集類智忍,此忍無問即緣上界集谛,有類智生名集類智;次緣欲界滅聖谛境,有法智生名減法智忍,此忍無問即緣欲界滅谛,有法智生名減法智;次緣余界滅聖谛境,有類智忍生名滅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上界滅谛,有類智生名減類智;次緣欲界道聖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無問即緣欲界道谛,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緣余界道聖谛境,有類智忍生名道類智忍,此忍無間即緣余界道谛,有類智生名道類智。

  如是十六心名聖谛現觀此總有叁種謂見緣事別 如是次第有十六心,總說名爲聖谛現觀,因這是對叁界的四聖谛境,次第現前而如實觀的。現觀,是一種親切、直接而明明白白的體驗;是一種直覺到的經驗,不是意識的分別,不是抽象的說明,也不是普通生活的經驗;他足內心深入對象的一種特殊經驗。講到聖谛現觀,向有四谛漸現觀與四谛頓現觀的不同。四谛漸現觀,就是先觀苦谛,然後觀集谛,見苦時不見集,漸次證見,所以叫漸現觀。四谛現觀完滿,就是證得初果。四谛頓現觀,就是將四谛作一種共相空無我觀,所以一念智生,就能一了百了,頓下現觀四谛,證得初果,所以叫頓現觀。漸現觀的,先收縮其觀境,集中于一苦谛上,見苦谛不見其他叁谛;如是從苦谛而集谛、而減谛、而道谛,漸次證見,要等四谛都證見了,才能得道。頓現觀的,對四谛的分別思辨,先已用過一番工夫,所以見道時,只收縮集中觀境在一滅谛上;一旦生如實智,證入了滅谛,就能四谛皆了。總之,四谛頓現觀是見滅谛得道,四谛漸現觀是見四谛得道。四谛漸現觀,是有部宗的學者所主張的,他們認爲行者觀四谛時,在苦谛沒有觀成功前,決不能現觀集谛。四谛漸現觀,固然未嘗不可,但爲什麼先觀于苦乃至最後現觀于道

  這是就四谛的粗細而觀的,苦谛最粗,所以先觀,乃至道谛最細,所以後觀。照這麼說,漸次現觀,是很對的了,爲什麼人衆系的學者又主張頓現觀

  關于這個問題,首先要了知的,就是現觀有叁種:一、兌現觀,這唯是無漏慧,于諸四聖谛境,如實的覺了,名見現觀,就是由見分明現前,如實而觀四谛境義。二、緣現觀,這就是無漏慧及慧相應的心心所法,同一所緣,名緣現觀,即由見等的心心所法,同能取于所緣的四谛境義。叁、事現觀,這就是前所說的諸相應法及余俱有,同一事業,名事現觀。余俱有者,就是道共戒及生等四相,俱有因故,名爲俱有。彼大衆者所說頓現觀,約事現觀說則可,約余二現觀說則不叮。爲什麼

  因事現觀最初觀見苦聖谛時,即能斷除苦下的集谛煩惱,證得苦下的滅谛擇滅,斷集證滅,由于能治能證的道谛,如是在現觀見苦時,于集、減、道叁,有斷、證、修習的力用,所以事現觀是頓的。汲大衆者,如約事現觀說頓,不但沒有過失,而且應贊言善。至于見、緣二現觀,只可說他是漸非頓:以見現觀于四聖谛的一一自相,各各現見,如契經說:諸聖弟子,于苦的行相思惟于苦,于集的行相思惟于集,于滅的行相思惟于滅,于道的行相思惟于道。此四聖谛的別別自相,行者現觀時,必不能頓時俱見,所以見現觀是漸非頓。緣現觀是緣迷境的,迷于苦谛有我執生,若于現觀中緣此我執,悟達他的我相不可得,就可對治實有的我執。但這不是頓觀諸法無我,若是頓觀諸法無我,那就不能于谛別別了知。所以唯緣苦谛非我時,得名爲現觀,非泛指緣一切無我。因此,緣現觀是漸非頓。有部學者,亦即依這見、緣的二種現觀,說爲漸現觀;若從事現觀說,有部也承認是頓觀的。

  子二 明十六依地

  皆與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

  上來已說明了現觀俱有十六心,但這十六七依于何地而起作用呢?,現以兩句頌來說明他。

  皆與世第一同依于一地 如前所說世第一法,依于四靜慮、未至、中間的六地,當知這十六心,一一皆與世第一同樣的依于六地。至爲什麼唯依六地,如前明世第一法中所說可知,不再贅說。

  子叁 明忍智次第

  忍智如次第 無間解脫道

  如前所說,八忍八智,是前後次第,相雜而起的,但爲什麼必然是這樣的

  不可沒有一個明白的說明,這雨句頌就是解答這問題的。

  忍智如次第無間解脫道 八忍八智,如其次第,前者是無間道,後者是解脫道。八忍爲什麼叫做無間道?依論文說,間是間隔,意謂在忍尚未生起來時,前之惑得能爲障礙,令不能夠證于聖果,現在忍生起了,斷除了那惑得,令彼惑得,不再能爲隔礙,所以名無間道。夥正理說,從忍至智,中間無有余道能爲隔礙,合不從忍生…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