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所以名無間道。婆沙九十說:“無間道能斷煩惱,隔煩惱得令下績故(這就是俱舍所依的根據);亦能證減,引離系得,令生起故(這就是正理所依的根據)” 。俱舍、正理各據婆沙一義,並沒有什麼沖突的。八智爲什麼叫做解脫道?因在這時已了知了四聖谛的真理,一方面解脫了惑體,一方面又與離系得俱時而起,所以名解脫道。無間道與解脫道的主要差別點:“諸無間道唯一刹那,諸解脫道或相續故”,這就是二道重要差別所在。
子四 明見修道別
前十五見道 見未曾見故
八忍八智的十六心,都是見于四聖谛理的,但可不可說都是屬于見道所攝?不可!怎樣子應該說是這樣的:
前十五見道見未曾見故 十六七的前十五心,就是從第一苫法智忍,乃至第十五道類智忍,名爲見道,因在這過程中,見到了從來所未曾見的四聖谛理,所以獲得見名。至第十六道類智時,雖亦有一先未知谛,但無一谛先未見者,因一切忍皆是見性,而且在道類忍位,于諸谛中見已圓滿,是以到十六心時,不複名爲見道。或者有人這樣問:第十五心道類忍,是道谛理,到第十六心,方見道類忍,是則第十六心見第十五心,亦是見到從來所未見的谛理,爲什麼說十六心是修道而非見道
要知此中但約上下八谛而言,不是約十六刹那心而言,即在道類智位,對于上下界的四聖谛理,已經普偏的見到了,只道類忍少分一刹那心未見,不可因爲少分未見,就說他是屬見道所攝。論說:“非一刹那未見今見,可名今見未見谛理”;正理六叁說:“非于一谛多刹那中,未見一刹那,可名未見谛” 。同時要知道的:如是十六心,分爲因果二位,因謂預流向,果謂預流果。換句話說:聖谛現觀的前十五心位,叫做預流向,第十六心位,叫做預流果。前十五心,爲趣向第十六心預流果的因道,所以名預流向。第十六心道類智,既是屬于果攝,如余修道,當然不是見道所攝。或者又有這樣的問道:八忍對于谛理,未見而今始見,可以說是見道,八智的前七智,既是巳見今見,怎麼也是見道所攝
要知前七智,于自分見,雖說已經明了,但余谛還未見,中間所起,知谛未盡,所以也是見道所攝。
癸二 依位建立
子一 依前十五心建立
名隨信法行 由根鈍利別 具修惑斷一 至五向初果 離八地向叁
見修二道生起的差別,如前所辨已經明了,現當進一步的依于此道分位差別,建立衆聖補特伽羅。依見道十五心位,如何建立衆聖的差別?這是此中頌文所要說的。
名隨信法行由根鈍利別 小乘在見道位中,立有兩類聖者的不同:一是隨信行人,一是隨法行人。爲什麼會有這兩類聖者
要知這是約根機的利鈍而安立的:如鈍根者,就立名爲隨信行;若利根者,就立名爲隨法行。隨信行,就是信行人,謂彼行者,由于自己的根鈍,沒有判別抉擇的力能,一味的隨信他言,憑他生解,他人是怎麼說的,自己就怎麼信解,而且依此信解去行,所以名爲隨信行。隨法行,就是法行人,謂彼行者,由于自己的根利,仗藉自己的智力,讀誦諸經諸論,從經論中獲得信解,依此所信解的而行,所以名爲隨法行。簡單的說:信行人,憑教入道;法行人,依智人道。
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果 如上所建立的兩類聖者,于見道位,又立爲叁向。這兩句頌,是立初果向。具是具有修惑,謂彼二類聖者,在過去世的時候,沒有運用世俗的有漏六行,斷除修所斷的煩惱,所以名爲具縛。假使在先凡夫位上,已用有漏的六行,斷了欲界一品乃至五品的修惑,到了見道位中,就名初果向了,因爲他是趣向于初果的。初果,就是預流果,此于一切沙門果中,一定是最初得的。
斷次叁向二 這是立二果向。謂彼二類聖者,在先凡位中,如已斷了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斷次叁。所謂次叁者,因這叁品,是在前五品之後的。這個斷次叁品的行人,到了見道位的時候,就又名爲二果向了,因爲他是趣向于二果的。二果,就是一來果,在遍得果中,這是居于第二。
離八地向叁 這是立叁果向。謂彼二類聖者,在先凡夫位中,如斷欲界九品修惑盡,或先已斷初靜慮地的一品,乃至斷無所有處地的九品惑盡,到了見道位的時候,就又名爲叁果向了,因爲他是趣向于叁果的。叁果,就是不還果,在遍得果中,這是居于第叁。
子二 依第十六心建立
醜一 建立聖果
至第十六心 隨叁向住果 名信解見至 亦由鈍利別
依見道十五心建立衆聖差別,我們已經知道;依修道十六心建立衆聖差別,又是怎樣的呢?頌文爲之解答說:
至第十六心隨叁向住果 謂前所說隨信、隨法兩類行者,到第十六道類智心的時候,隨前叁向,今住叁果,不複再名爲向了。是怎樣的
即前爲預流向的,到了這類智時,就安住于預流果;在前爲一來向的,到了道類智時,就安住于一來果,在前爲不還向的,到了道類智時,就安住于不還果。
名信解見至亦由鈍利別 謂住果位的行者,舍去原來隨信行、隨法行的名稱,轉得現在名爲信解及名見至的二名,而此二名亦由根的利鈍差別而安立的。明白點說:諸鈍根者,先名隨信行,今則名爲信解;諸利根者,先名隨法行,今則名爲見至。什麼叫做信解
信謂淨信,就是信心所,解謂勝解,就是勝解心所,由信增上,勝解心起,名爲信解。什麼叫做見至?見是慧的別名,至者來至,謂由慧增上力而正見顯,由彼向見至此果見,名爲見至。
醜二 住果非向
諸得果位中 未得勝果道 故未起勝道 名住果非向
從上“隨前叁向今住叁果”的話,于是便産生這樣一個問題:在先幾夫位時,斷修所斷的煩惱,斷了欲界一品至五品,爲什麼不叫一來向而名爲預流果
斷了欲界的七八品,爲什麼不叫不還向而名爲一來果
斷了上七地的諸品,爲什麼不叫阿羅漢向而名爲不還果?關于這個問題,現在舉頌爲答:
諸得果位中未得勝果道 我們知道,八聖的建立,是依于聖道,但當正得預流、一來、不還果的時候,那他對于五品等的勝果道,一定是還未得的,怎麼知道
因所斷的煩惱離系得生,道類忍沒有力量能夠斷彼系得,假定道力能夠斷那系得,因而引彼離系得生,固然可說此道能證彼滅,可是事實不是這樣,所以此道不能證于彼滅。
故未起勝道名住果非向 由于在得前果的時候,沒有得彼勝果道,所以雖先已斷修所斷惑欲一品等,但名住果不名後向。分開來講:斷欲五品,至道類智,因爲未起五品的勝果道,所以但名預流果,不得名一來向;斷欲七八品,至道類智,因爲未起七八品的勝果道,所以但名一來果,不得名不還向;斷上七地諸品,至道類智,因爲未得七地諸品的勝果道,所以但名不還果,不得名阿羅漢向。所謂盼果道是什麼意思
是向道的意思,因爲向道,勝于前之果道,或爲趣向後果之道,所以名爲勝果道。于住果位,所以未起勝果道,因勝果道是向後果之道,現既安住于果位上,當然不能得勝果道。
壬二 約無學道明
癸一 明德失數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叁
依于十六心位,建立衆聖差別,已如前面詳細分析過了,現當進一步的,約修所斷的煩惱,辨別漸次生起能對治道的分位差別。
地地失德九下中上各叁 地地,是指叁界九地,意于叁界九地中,每一地每一地,都有他的九品過失,每一地每一地,亦都有他的九品功德。過失是什麼
就是所治的障;功德是什麼?就是能治的道。功德與過失,怎樣各分九品于是這樣的:其根本品有下、中、上叁,此叁又各分叁,所以就成九品。下品叁者,就是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中品叁者,就是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品叁者,就是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地地的過失各有九品,九九總有八十一品思惑;地地的功德亦各有九品,九九總有八十一品無間道,八十一品解脫道。德失雖各有九品,而能所治正相反,這話怎講?就是下下品的道,能斷上上品的障,乃至上上品的道,能斷下下品的障。爲什麼這樣
舉例說:如洗衣裳,一定是粗垢先除,然後再漸除細垢,因爲粗垢落在衣服上頭,不怎麼堅著,只要稍爲用點功力,以水浣洗便能遣除,細垢不同,他落在衣服上,已經很有力量,如不多加功用,是不能遣除的。又如粗合,小小的光明,就將他消滅,但是細合,沒有大明,是不能滅的。功德與過失的相對,其道理也是這樣。能對治的道力量強,所對治的障力量弱,所以一刹那頃的下下品道,能斷無始上上品的惑。如經長時期間所集衆病,只要吃一點點的良藥,就可使他立刻痊愈;又如在長時間中所集衆合,只要一刹那頃的光明,就可使他立即消滅。
癸二 曆位廣明
子一 預流七生
未斷修斷失 住果極七返
功德過失的各有九品,亦已辨別,其次當再依彼差別,建立聖者的不同。現在先約修惑完全未斷的來建立。
未斷修斷失住果極七返 一個見道的聖者,對于九地的修惑,如果一品還未斷的話,那他住預流果,往來天上人間,各有七返受生。住預流果,本來有受七生、叁生、五生、乃至一生的,現在論說極言,這就顯示了受生最多不過七返,並不是說諸預流者,一定要受七返生死,叁生、兩生、一生都可以的。預流的流,是指諸無漏道,因到這時始參預此流,所以名爲預流。不過我們還要問的,就是這預流的名稱,究竟是依什麼而得的
爲約最初得道而得名預流的
爲約最初得果而得名預流的
若約最初得道名爲預流,那就應當以苦法忍名爲預流,因爲這是最初得道的;若約最初得果名爲預流,那超越人至道類智,得二叁果應名預流,因爲這是最初得果的。現在解答這個問題說:預流這個名稱,唯約最初得果說,因在四沙門果中,這是一定最初得的,超越人得二、叁果,雖也可以說是初得,但不一定是初得,而此定是初得,所…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