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78

  ..续本文上一页智,所以名无间道。婆沙九十说:“无间道能断烦恼,隔烦恼得令下绩故(这就是俱舍所依的根据);亦能证减,引离系得,令生起故(这就是正理所依的根据)” 。俱舍、正理各据婆沙一义,并没有什么冲突的。八智为什么叫做解脱道?因在这时已了知了四圣谛的真理,一方面解脱了惑体,一方面又与离系得俱时而起,所以名解脱道。无间道与解脱道的主要差别点:“诸无间道唯一刹那,诸解脱道或相续故”,这就是二道重要差别所在。

  子四 明见修道别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八忍八智的十六心,都是见于四圣谛理的,但可不可说都是属于见道所摄?不可!怎样子应该说是这样的:

  前十五见道见未曾见故 十六七的前十五心,就是从第一苫法智忍,乃至第十五道类智忍,名为见道,因在这过程中,见到了从来所未曾见的四圣谛理,所以获得见名。至第十六道类智时,虽亦有一先未知谛,但无一谛先未见者,因一切忍皆是见性,而且在道类忍位,于诸谛中见已圆满,是以到十六心时,不复名为见道。或者有人这样问:第十五心道类忍,是道谛理,到第十六心,方见道类忍,是则第十六心见第十五心,亦是见到从来所未见的谛理,为什么说十六心是修道而非见道

  要知此中但约上下八谛而言,不是约十六刹那心而言,即在道类智位,对于上下界的四圣谛理,已经普偏的见到了,只道类忍少分一刹那心未见,不可因为少分未见,就说他是属见道所摄。论说:“非一刹那未见今见,可名今见未见谛理”;正理六三说:“非于一谛多刹那中,未见一刹那,可名未见谛” 。同时要知道的:如是十六心,分为因果二位,因谓预流向,果谓预流果。换句话说:圣谛现观的前十五心位,叫做预流向,第十六心位,叫做预流果。前十五心,为趣向第十六心预流果的因道,所以名预流向。第十六心道类智,既是属于果摄,如余修道,当然不是见道所摄。或者又有这样的问道:八忍对于谛理,未见而今始见,可以说是见道,八智的前七智,既是巳见今见,怎么也是见道所摄

  要知前七智,于自分见,虽说已经明了,但余谛还未见,中间所起,知谛未尽,所以也是见道所摄。

  癸二 依位建立

  子一 依前十五心建立

  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 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 离八地向三

  见修二道生起的差别,如前所辨已经明了,现当进一步的依于此道分位差别,建立众圣补特伽罗。依见道十五心位,如何建立众圣的差别?这是此中颂文所要说的。

  名随信法行由根钝利别 小乘在见道位中,立有两类圣者的不同:一是随信行人,一是随法行人。为什么会有这两类圣者

  要知这是约根机的利钝而安立的:如钝根者,就立名为随信行;若利根者,就立名为随法行。随信行,就是信行人,谓彼行者,由于自己的根钝,没有判别抉择的力能,一味的随信他言,凭他生解,他人是怎么说的,自己就怎么信解,而且依此信解去行,所以名为随信行。随法行,就是法行人,谓彼行者,由于自己的根利,仗藉自己的智力,读诵诸经诸论,从经论中获得信解,依此所信解的而行,所以名为随法行。简单的说:信行人,凭教入道;法行人,依智人道。

  具修惑断一至五向初果 如上所建立的两类圣者,于见道位,又立为三向。这两句颂,是立初果向。具是具有修惑,谓彼二类圣者,在过去世的时候,没有运用世俗的有漏六行,断除修所断的烦恼,所以名为具缚。假使在先凡夫位上,已用有漏的六行,断了欲界一品乃至五品的修惑,到了见道位中,就名初果向了,因为他是趣向于初果的。初果,就是预流果,此于一切沙门果中,一定是最初得的。

  断次三向二 这是立二果向。谓彼二类圣者,在先凡位中,如已断了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断次三。所谓次三者,因这三品,是在前五品之后的。这个断次三品的行人,到了见道位的时候,就又名为二果向了,因为他是趣向于二果的。二果,就是一来果,在遍得果中,这是居于第二。

  离八地向三 这是立三果向。谓彼二类圣者,在先凡夫位中,如断欲界九品修惑尽,或先已断初静虑地的一品,乃至断无所有处地的九品惑尽,到了见道位的时候,就又名为三果向了,因为他是趣向于三果的。三果,就是不还果,在遍得果中,这是居于第三。

  子二 依第十六心建立

  丑一 建立圣果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依见道十五心建立众圣差别,我们已经知道;依修道十六心建立众圣差别,又是怎样的呢?颂文为之解答说:

  至第十六心随三向住果 谓前所说随信、随法两类行者,到第十六道类智心的时候,随前三向,今住三果,不复再名为向了。是怎样的

  即前为预流向的,到了这类智时,就安住于预流果;在前为一来向的,到了道类智时,就安住于一来果,在前为不还向的,到了道类智时,就安住于不还果。

  名信解见至亦由钝利别 谓住果位的行者,舍去原来随信行、随法行的名称,转得现在名为信解及名见至的二名,而此二名亦由根的利钝差别而安立的。明白点说:诸钝根者,先名随信行,今则名为信解;诸利根者,先名随法行,今则名为见至。什么叫做信解

  信谓净信,就是信心所,解谓胜解,就是胜解心所,由信增上,胜解心起,名为信解。什么叫做见至?见是慧的别名,至者来至,谓由慧增上力而正见显,由彼向见至此果见,名为见至。

  丑二 住果非向

  诸得果位中 未得胜果道 故未起胜道 名住果非向

  从上“随前三向今住三果”的话,于是便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在先几夫位时,断修所断的烦恼,断了欲界一品至五品,为什么不叫一来向而名为预流果

  断了欲界的七八品,为什么不叫不还向而名为一来果

  断了上七地的诸品,为什么不叫阿罗汉向而名为不还果?关于这个问题,现在举颂为答:

  诸得果位中未得胜果道 我们知道,八圣的建立,是依于圣道,但当正得预流、一来、不还果的时候,那他对于五品等的胜果道,一定是还未得的,怎么知道

  因所断的烦恼离系得生,道类忍没有力量能够断彼系得,假定道力能够断那系得,因而引彼离系得生,固然可说此道能证彼灭,可是事实不是这样,所以此道不能证于彼灭。

  故未起胜道名住果非向 由于在得前果的时候,没有得彼胜果道,所以虽先已断修所断惑欲一品等,但名住果不名后向。分开来讲:断欲五品,至道类智,因为未起五品的胜果道,所以但名预流果,不得名一来向;断欲七八品,至道类智,因为未起七八品的胜果道,所以但名一来果,不得名不还向;断上七地诸品,至道类智,因为未得七地诸品的胜果道,所以但名不还果,不得名阿罗汉向。所谓盼果道是什么意思

  是向道的意思,因为向道,胜于前之果道,或为趣向后果之道,所以名为胜果道。于住果位,所以未起胜果道,因胜果道是向后果之道,现既安住于果位上,当然不能得胜果道。

  壬二 约无学道明

  癸一 明德失数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依于十六心位,建立众圣差别,已如前面详细分析过了,现当进一步的,约修所断的烦恼,辨别渐次生起能对治道的分位差别。

  地地失德九下中上各三 地地,是指三界九地,意于三界九地中,每一地每一地,都有他的九品过失,每一地每一地,亦都有他的九品功德。过失是什么

  就是所治的障;功德是什么?就是能治的道。功德与过失,怎样各分九品于是这样的:其根本品有下、中、上三,此三又各分三,所以就成九品。下品三者,就是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中品三者,就是中下品、中中品、中上品:上品三者,就是上下品、上中品、上上品。地地的过失各有九品,九九总有八十一品思惑;地地的功德亦各有九品,九九总有八十一品无间道,八十一品解脱道。德失虽各有九品,而能所治正相反,这话怎讲?就是下下品的道,能断上上品的障,乃至上上品的道,能断下下品的障。为什么这样

  举例说:如洗衣裳,一定是粗垢先除,然后再渐除细垢,因为粗垢落在衣服上头,不怎么坚著,只要稍为用点功力,以水浣洗便能遣除,细垢不同,他落在衣服上,已经很有力量,如不多加功用,是不能遣除的。又如粗合,小小的光明,就将他消灭,但是细合,没有大明,是不能灭的。功德与过失的相对,其道理也是这样。能对治的道力量强,所对治的障力量弱,所以一刹那顷的下下品道,能断无始上上品的惑。如经长时期间所集众病,只要吃一点点的良药,就可使他立刻痊愈;又如在长时间中所集众合,只要一刹那顷的光明,就可使他立即消灭。

  癸二 历位广明

  子一 预流七生

  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

  功德过失的各有九品,亦已辨别,其次当再依彼差别,建立圣者的不同。现在先约修惑完全未断的来建立。

  未断修断失住果极七返 一个见道的圣者,对于九地的修惑,如果一品还未断的话,那他住预流果,往来天上人间,各有七返受生。住预流果,本来有受七生、三生、五生、乃至一生的,现在论说极言,这就显示了受生最多不过七返,并不是说诸预流者,一定要受七返生死,三生、两生、一生都可以的。预流的流,是指诸无漏道,因到这时始参预此流,所以名为预流。不过我们还要问的,就是这预流的名称,究竟是依什么而得的

  为约最初得道而得名预流的

  为约最初得果而得名预流的

  若约最初得道名为预流,那就应当以苦法忍名为预流,因为这是最初得道的;若约最初得果名为预流,那超越人至道类智,得二三果应名预流,因为这是最初得果的。现在解答这个问题说:预流这个名称,唯约最初得果说,因在四沙门果中,这是一定最初得的,超越人得二、三果,虽也可以说是初得,但不一定是初得,而此定是初得,所…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