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77

  ..续本文上一页是已起了顺解脱分的,不然,现生决不会生起顺抉择分的,什么道理

  要知不管那一个有情,在他初种顺解脱分的时候,迅速得不得再迅速的,也要三生方得解脱,就是于第一生中,初起顺解脱分,于第二生中,生起顺抉择分,于第三生中,入圣乃至得解脱。论说:“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脱,三位亦尔”。声闻极速,固然只要三生,如果极迟,那就要六十幼。独觉又不同:最快不得少于四生,址慢那就须要百劫。所谓四生者:一、最初发心生;二、起顺解脱分生;三、顺抉择分生;四、入圣生。三生六十劫与四生百劫,就根机说,谁钝谁利

  从修行的时分长短来看,共根机的利钝,已很清楚的划分出来了。如经三无数大劫而修行的佛,是最极利根;经百大劫长时间而修行的麟角,是极利根;经六十劫而修行的声闻,如身子等是极利根。反过来说,三生得脱的声闻,四生得脱的独觉,由于修行时分极为短促,所以大都是属钝根性的有情。

  闻思成三业 此明三慧及业体。谓顺解脱分的完成,全在闻思二慧,非由修慧所成,因这是属敞地所有的。所成的顺解脱分,以什么为体呢

  以三业为体,不过就最胜言,唯是意地意业,就最胜说,虽以闻思相应的意业为主,但此闻思相应的思愿所摄起的身语二业,亦得名为顺解脱分。种殖顺解脱分,是不是须要很多的施戒闻等诸善

  这不一定,如果殊胜意乐至诚相续,那怕足极少分的施戒闻等善法,也可种殖顺解脱分,否则的话,就是修习很多的善法,也不能殖成顺解脱分。

  殖在人三洲 在什么地方可以种殖顺解脱分子唯在人中三洲能殖,因为唯有人趣,厌离般若均极殊胜的。如三恶趣,虽有厌离苦的功能,但缺乏了殊胜般若;天趣有情,虽有殊胜般若的作用,但因苦痛的轻微,又缺乏厌离的一个条件;至于北俱卢洲,既无甚深的厌离,又无殊胜的般若:所以不能种殖顺解脱分。人趣三洲,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有佛出世也好,无佛出世也好,都可种殖顺解脱分。

  庚二 约三道辨人

  辛一 明三道建立

  王一 约现观位明

  癸一 明十六心

  子一 正明十六心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

  所谓十六心者: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三、苦类智忍;四、苦类智;五、集法智忍;六、集法智;七、集类智忍;八、集类智;九、灭法智忍;十、灭法智;十一、灭类智忍;十二、灭类智;十三、道法智忍;十四、道法智;十五、道类智忍;十六、道类智。如是八忍八智的十六心怎样生起,现在当为分别。

  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生无漏法忍忍次生法智 由世第一法位,无问发无漏十六心,观上下八谛之埋,而断三界见惑的八十八使。首先缘欲界的苦圣谛境,生起无漏法,名苦法智忍,从此苦忍无问,再缘欲界苦谛,其次生起法智,名为苦法智。于此须要知道的:前四善根中的忍,是属有漏性,现在这里所说的忍,是属无漏性。怎么知道这属无漏性摄

  因从世第一法后无间而生起的。如契经说:“世第一无问,入正性决定,或正性离生,尔时名越异生地” 。此苦法智忍,既是决定、离生一分所摄,当然是属于无漏的了。所谓入正性离生者:见所断的烦恼,令诸有情堕在三恶趣中,受种种不可言说的剧苦,就如生硬的饮食,在有情的生命体中,作出种种苦恼的事一样,所以名之为生;或说见惑烦恼这种东西,令诸有情所修的善根,不得淳熟,所以名之为生。现在所得的见道,能够超越这些,所以名为离生。正性,或说就是涅槃,或说就是见道,依前者言,正性的离生,名为正性离生,依后者言,正性即离生,名为正性离生。所谓入正性决定者:或说取决涅槃,或说决了谛相,名为决定。此缘欲界苦圣谛境所生的无漏法,为什么名之为忍

  这因我人从无始时来,对于苦法这东西,为身见所迷惑,妄执有个实有的我我所,现从佛法的实践中,创见那唯是苦法性,并没有个实在的我我所,对于此法,忍可现前,名苦法忍。这苦法忍,能够引发后面的苦法智生,是彼智生障的对治,所以特又名为苦法智忍。这一苦法智忍,为什么叫做入

  因是最初入于正性决定,或是最初入于正性离生,所以说名为人。假定这样的话,为什么于无漏慧,唯初见谛得决定名产这因在见谛时,始于四圣谛理,获得难以毁坏之决定见的。

  次缘余界苦生类忍类智 谓于苦法智无间,次缘余上二界的苦圣谛境,首先有类智忍生,名为苦类智忍,从此类忍无间,复再缘于此境,有类智的生起,名为苦类智。这里所得的忍智,为什么叫做类?正理六一说:“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是后随前而证境义,或从前生故,后得前类名,如世间言干是父类,即是从欲界苦决定觉,所生余界苦决定觉义”。

  缘集灭道谛各生四亦然 如缘欲及上界的苦谛,生法忍、法智、类忍、类智的四心,当知缘余三谛,各各有四心生,亦复如是。谓即于前苦类智后,次缘欲界集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无间而缘欲界集谛,有法智生各集法智;次缘余界集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集类智忍,此忍无问即缘上界集谛,有类智生名集类智;次缘欲界灭圣谛境,有法智生名减法智忍,此忍无问即缘欲界灭谛,有法智生名减法智;次缘余界灭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灭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上界灭谛,有类智生名减类智;次缘欲界道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无问即缘欲界道谛,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缘余界道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道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余界道谛,有类智生名道类智。

  如是十六心名圣谛现观此总有三种谓见缘事别 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因这是对三界的四圣谛境,次第现前而如实观的。现观,是一种亲切、直接而明明白白的体验;是一种直觉到的经验,不是意识的分别,不是抽象的说明,也不是普通生活的经验;他足内心深入对象的一种特殊经验。讲到圣谛现观,向有四谛渐现观与四谛顿现观的不同。四谛渐现观,就是先观苦谛,然后观集谛,见苦时不见集,渐次证见,所以叫渐现观。四谛现观完满,就是证得初果。四谛顿现观,就是将四谛作一种共相空无我观,所以一念智生,就能一了百了,顿下现观四谛,证得初果,所以叫顿现观。渐现观的,先收缩其观境,集中于一苦谛上,见苦谛不见其他三谛;如是从苦谛而集谛、而减谛、而道谛,渐次证见,要等四谛都证见了,才能得道。顿现观的,对四谛的分别思辨,先已用过一番工夫,所以见道时,只收缩集中观境在一灭谛上;一旦生如实智,证入了灭谛,就能四谛皆了。总之,四谛顿现观是见灭谛得道,四谛渐现观是见四谛得道。四谛渐现观,是有部宗的学者所主张的,他们认为行者观四谛时,在苦谛没有观成功前,决不能现观集谛。四谛渐现观,固然未尝不可,但为什么先观于苦乃至最后现观于道

  这是就四谛的粗细而观的,苦谛最粗,所以先观,乃至道谛最细,所以后观。照这么说,渐次现观,是很对的了,为什么人众系的学者又主张顿现观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了知的,就是现观有三种:一、兑现观,这唯是无漏慧,于诸四圣谛境,如实的觉了,名见现观,就是由见分明现前,如实而观四谛境义。二、缘现观,这就是无漏慧及慧相应的心心所法,同一所缘,名缘现观,即由见等的心心所法,同能取于所缘的四谛境义。三、事现观,这就是前所说的诸相应法及余俱有,同一事业,名事现观。余俱有者,就是道共戒及生等四相,俱有因故,名为俱有。彼大众者所说顿现观,约事现观说则可,约余二现观说则不叮。为什么

  因事现观最初观见苦圣谛时,即能断除苦下的集谛烦恼,证得苦下的灭谛择灭,断集证灭,由于能治能证的道谛,如是在现观见苦时,于集、减、道三,有断、证、修习的力用,所以事现观是顿的。汲大众者,如约事现观说顿,不但没有过失,而且应赞言善。至于见、缘二现观,只可说他是渐非顿:以见现观于四圣谛的一一自相,各各现见,如契经说:诸圣弟子,于苦的行相思惟于苦,于集的行相思惟于集,于灭的行相思惟于灭,于道的行相思惟于道。此四圣谛的别别自相,行者现观时,必不能顿时俱见,所以见现观是渐非顿。缘现观是缘迷境的,迷于苦谛有我执生,若于现观中缘此我执,悟达他的我相不可得,就可对治实有的我执。但这不是顿观诸法无我,若是顿观诸法无我,那就不能于谛别别了知。所以唯缘苦谛非我时,得名为现观,非泛指缘一切无我。因此,缘现观是渐非顿。有部学者,亦即依这见、缘的二种现观,说为渐现观;若从事现观说,有部也承认是顿观的。

  子二 明十六依地

  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

  上来已说明了现观俱有十六心,但这十六七依于何地而起作用呢?,现以两句颂来说明他。

  皆与世第一同依于一地 如前所说世第一法,依于四静虑、未至、中间的六地,当知这十六心,一一皆与世第一同样的依于六地。至为什么唯依六地,如前明世第一法中所说可知,不再赘说。

  子三 明忍智次第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如前所说,八忍八智,是前后次第,相杂而起的,但为什么必然是这样的

  不可没有一个明白的说明,这雨句颂就是解答这问题的。

  忍智如次第无间解脱道 八忍八智,如其次第,前者是无间道,后者是解脱道。八忍为什么叫做无间道?依论文说,间是间隔,意谓在忍尚未生起来时,前之惑得能为障碍,令不能够证于圣果,现在忍生起了,断除了那惑得,令彼惑得,不再能为隔碍,所以名无间道。伙正理说,从忍至智,中间无有余道能为隔碍,合不从忍生…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