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名爲預流二目七生者,于人中受七生,于六欲天受七生,應該說有十四生;若再以中有、生有分別,人中七生,有七中有,有七生有,天上七生,有七中有,有七生有,四七總有二十八生,爲什麼說彼極受七生
所以說爲七生者,是因七數相等的。所謂七生,人天合受七生,未嘗不可,有什麼可以證知人天各受七生
小本雜含說:“于人天中,七生七死,得盡苦際”;“飲光部經,分別說于人天處各受七生”:由此證知人天各受七返生死。爲什麼預流只受七生而不受八生?因在他的生命體上,齊此七生,所有聖道,一定是成就的,到了第七生的時候,遇到佛法,固然會得阿羅漢,就是遇不到佛法,居在家中,亦必得阿羅漢,不過得阿羅漢果後,必不再住家中,自然得苾刍形相而已。現在更要問的:預流既還沒有斷除不善修惑,怎可名爲無退墮法 不再墮于叁惡趣
因爲從此以後,不再造墮彼業;雖不再造新業,但有舊業豈不可墮
舊業固然不無,已無與果功能,所以仍是不墮;爲什麼沒有功能
因有強盛的無漏善根力將他鎮壓住了,使他不能發生作用;爲什麼會被鎮壓
因善根力的加行以及意樂的清淨;再進一步說,諸有決定墮惡趣的業力,在忍善根位尚且不起,況是已得預流果的聖者?老實說,墮不墮在于智愚,不在罪大罪小,所作罪雖小,如是愚癡無智者,亦會墮叁惡趣的,如一小塊鐵團,會得沈水一樣;所作罪雖大,如是智而不愚者,不特不會墮惡趣。而且可以脫苦,如一大的鐵缽,可以浮在水面一樣。爲什麼如此
這就在造罪者有沒有慚愧,沒有慚愧就會墮落,有慚愧就可脫苦。
子二 一來向果
斷欲叁四品 叁二生家家 斷至五二向 斷六一來果
行者于預流果位,既斷叁界見惑,進而當斷修惑,在斷修惑的過程中,由于所斷惑品多少的不同,而建立種種的聖位,此頌無來建立一來向果。初兩句明家家,次兩句明向果。
斷欲叁四品叁二生家家 關于成爲家家,約有二種:一是超越的,二是次第的。法勝兒昙六卷叁說:“若住果,若凡夫人,欲界修道斷中,叁種盡,上上、上中、上下,彼說家家”。正理六四說:“謂或于先異生位斷,或今預流進修位斷”。這都包含超越與次第的二種。但今俱舍論中,唯約次第而論,所以說預流進。一來向的聖者,當斷叁品或四品的思惑時,名爲家家聖者。所謂家家者,是從家至家之義;即從人間生天上,或從天上生人間。這有二種:斷欲叁品惑的聖者,名爲叁生家家;斷欲四品惑的聖者,名爲二生家家。爲什麼這樣分別
要明了這個道理,先當知道欲界九品惑,潤七番生死,即以九品煩惱的勢力,使有情于欲界中,受七度之生:謂上上品惑,能受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叁品惑,各受一生;中中、中下二品惑,合受一生;下上、下中、下下叁品惑,臺受一生,如是共爲七生。
行者若斷前叁品的思惑,尚有後六品的惑在,必須叁度受欲界生,所以名爲叁生家家。行者若斷前四品的思惑,尚有後五品的惑在,必須二度受欲界生,所以名爲二生家家。此二者,各有天家家、人家家的差別。叁生家家中的天家家,稱爲天叁人二:謂于人間悟證預流果者,斷前叁品的思惑,沒于人間,受生天上(天一);複從天沒,生于人間(人一);次沒人間,再生天上(天二);複從天沒,再生人間(人二);最後又沒人間,生于天上(天叁),就在天上斷盡一切煩惱,而悟證阿羅漠果。叁生家家中的人家家,稱爲人叁天二:謂于天上悟證預流果者,斷前叁品的思惑,沒于天趣,受生人中(人一);複從人沒,生于天上(天一);次沒上天,再生人中(人二);複從人沒,再生天上(天二);最後又沒天上,生于人中(人叁) ,即于人中斷盡一切煩惱,而悟證阿羅漢果。二生家家中的天家家,稱爲天二人一:謂于人問悟證預流果者,斷前四品的思惑,沒于人間,受生天上(天一);複從天沒,生于人間(人一);次沒人間,再生天上(天二),即于天中斷盡一切煩惱,而證悟阿羅漢果。二生家家中的人家家,稱爲人二天一:謂于天上悟證預流果者,斷前四品的思惑,沒于天趣,受生人中(人一);複從人沒生于天上(天一);次沒天上,再生人中(人二),即于人中斷盡一切煩惱,而證悟阿羅漢果。今將九品的潤生及家家的不同,表示如下:
或有人間:斷欲界修惑的一品、二品或五品,爲什麼不名家家
這因得了初果的聖者,要麼不斷欲界修惑,如開始斷欲修惑,一斷就是一大品結(叁叩爲一大品) ,絕對沒有說是斷了一品、二品,不斷叁品,就于中間死生的;亦決沒有說是唯斷五品,不斷第六品,就于中間死生的。什麼道理
因初果聖者,在斷欲界修惑時,生起極大的加行,所以斷二百叩必斷叁品。又一品不能障于得果,所以斷了五品,亦必斷第六品。家家是什麼意思,如前聽說固已知道,但要具備什麼條件,預流方得轉名家家
論說要具叁個條件:一、由斷惑,就是斷欲界修惑的叁四品;二、由成根,就是得能治彼的無漏根;叁、由受生,就是更受欲有的叁生、二生。今此頌中,只說第一與第叁的兩個條件,沒有說第二成根的一個條件,因預流果後進斷修惑,諸無漏根一定是有的,所以頌中略而不說。
斷至五二向斷六一來果 此明一來向果。謂預流果的聖者,進斷欲界一品乃至五品的修惑,就名一來向。此爲趣向一來果的因道,所以名爲一來向。假定斷了欲界的六品修惑,那就名一來果了。所謂一來者,就是在欲界的人間天上,一往來之義。因于九品惑中斷前六品,尚留有下叁品惑,依這下叁品惑的力量,必往來于欲界人天的,所以名一來果。即此一來果,亦名薄貪瞋癡,因爲上中六品的重貪瞋癡已斷,而唯有下叁品的薄貪瞋癡存在的緣故。
子叁 不還向果
醜一 正明不還
斷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間 此即第叁向 斷九不還果
一來向與一來果的差別,已經辨別過了;不還向與不還果的差別,其次應當建立。于中,初兩句明一間,次兩句明向果。
斷七或八品一生名一間 此明一間。謂一來果的聖者,進斷欲界修惑,斷前七品,固然唯受一生,斷八品惑,亦複唯受一生,即此一生,亦名一間。間是間隔,意謂斷七八品惑的聖者,尚存欲惑的第九品,爲其間隔,使之不能證于不還果;或說唯爲一生之所間隔,使之不能澄于涅槃。由于具此二義,所以名爲一間。應知此一間如家家,亦有人天二種,婆沙五十叁說:二問有二,謂天一間及人一闾。天一問者,謂于天上,唯受一生,六欲天中,隨應受一生;人一間者,謂于人中,唯受一生,叁洲隨應,除北俱盧” 。如家家須要具備叁個條件,當知此一問亦須具備叁個條件:一、由斷惑,就是斷除欲界的七八品惑;二、由成根,就是成就了能治彼七八品惑的無漏根;叁、由受生,就是更受欲有的殘余一生。今此頌中,只說第一與第叁的兩個條件,沒有說第二成根的一個條件,因一來果後進斷修惑,諸無漏根一定是有的,所以頌中略而不說。于此成爲問題的,就是只有第九一品的修惑,怎麼還有力量能爲障礙,令不獲證不還聖果,而于欲界再受一生?這因斷了這一品,便超越了欲界所系的諸業、煩惱、異熟、等流二果地故,彼一品惑極爲留礙,所以障得不還果容更受生。至斷六品惑的時候,因爲還未超越欲界地,所以沒有斷五品而于中間受生的道理。
此即第叁向斷九不還果 此明向果。即此斷欲修惑七八品的行者,應知亦名第叁不還果向。此爲趣向不還果的因道,所以名不還向。假定斷了欲界的九品修惑,那就名爲不還果了。所謂不還者,因爲到此階段,已將欲界九品修惑全部斷盡,不會再依欲界修惑的力量,還來欲界受生的事實,所以名不還果。即此不還果,亦可名五下結斷,所以雜含叁十四說:“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 。五下分結,就是欲貪、嗔、身見、戒禁取見、疑。正理六四說:“此或名爲五下結斷,如契經說:“永斷五下分結,名爲不還”;此據集斷密作是說,必無五結俱時斷理,或二或叁先已斷故,理實應說于此位中,斷二或叁得不還果”。
醜二 不還差別
寅一 七種不還
此中生有行 無行般涅槃 上流若雜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沒 余能往有頂 行無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不還向與不還果的差別,雖然已經知道,但在諸契經中,複以種種門建立不還的差別,今當進一步的說明那個差別相。這兩頌是明七種不還。初一頌半明五不還,第七句明無色不還,第八句明現般不還。初中前兩句明四不還,次一行頌明上流不還。
此中生有行無行般涅槃 此明四種不還。頌文的“此”字,是指不還體。謂此不還,總說有七:一、中般,意說不還的聖者,于欲界沒而往生色界時,就在中有位上,生起強有力的聖道,斷盡上二界的修惑,成阿羅漢而入無余涅槃。二、生般,意說不還的聖者,于欲界沒而往生色界時,生去已後不久,就能生起強有力的聖道,斷盡殘余的修惑,成阿羅漢,于命終時,方般涅槃。這生般聖者,具有勤修、速進的二道。前中般,是約入無余依涅槃說,此生般,是約入有余依涅槃說,因爲不是才生便般無余者。光說:“彼色界中,于舍壽命,般入涅槃無自在故。于初生時,斷余惑盡,名爲生般,後盡彼壽,方般無余故” 。叁、有行般,意說不還的聖者,于欲界沒生到色界去已後,須經長時間的加行動修,然後方得入于有余依涅槃。這有行般的聖者,雖有勤修道,但無速進道。四、無行般,意說不還的聖者,于欲界沒生到色界去已後,在長久的時間中,不加何等的修行,任運而自然的入于有余依涅槃。這無行般的聖者,不特沒有速進道,就連勤修道亦無。有行、無行的次第,是約有部宗的學者說的,若約經部師的意見來說,應先無行而後有行,爲什麼如是次…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