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教證與理成。雜含二九說:“斷五下分結,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汲地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又雜含二七說:“五下分結盡得中般,若不得中般得生般,若不得生般得無行般,若不得無行般得有行般,若不得有行般得上流般”。這是最有力的教證。論說:“有速進道、無速進道,無行、有行而成辦故,不由功用得、由功用得故”。分開來說:有速進道而不由功用般于涅槃的,名爲無行般;無速進道而由功用般于涅槃的,名爲有行般。成實論第一有更好的說:“生滅者,生時深厭離有,即入涅槃,是名生滅,以利根故;或有生已,諸無漏道自然在前,不加勤行而入涅槃,是不行滅,以根中故;或有生已,深畏受生,勤修行道而入涅槃,是名行滅,以根鈍故” 。這是最有力的理成。因此,論主認爲如足次第,是極契合于理的。
上流若雜修能往色究竟超半超褊沒余能往有頂 此明第五上流般。上流是上行的意思,即生色界的不還聖者,不在所生之處般于涅槃,而更轉生較上的天處,于其轉生的天處,方始入于涅槃,名上流般。這有二類:一有雜修,即樂慧的聖者;二無雜修,即樂定的聖者。假定是雜修而樂慧的上流,樂智慧的高妙,不樂禅定的殊勝,則能往于色界的色究竟天,因爲色界是智慧勝的。如是樂慧的上流,複有叁種的差別:一、全超,謂此聖者,在欲界的時候,于四靜慮,巳具雜修,後來因爲遇到逆緣,將上叁靜慮退失了,唯味著于初禅,所以從此命終,上生到梵衆天,然由過去的熏習力,在梵衆天,仍能雜修第四靜慮,所以從梵衆沒,就上生色究竟,最初天沒,最後天生,頓超中間十四天,所以名爲全超。二、半超,謂此聖者,從梵衆天沒,生色究竟天,中間有十四天,漸次漸次受生,或唯越于一天,就上生色究竟,或越二天、叁天,乃至越十叁天處,然後生色究竟,都可名爲半超,因爲所超非全,所以名爲半超。如果是越一天的,那就要受十五生,如果是越二天的,邢就要受十四生,如果是越叁天的,那就要受十叁生,乃至如越十叁天的,那就唯受叁生。這樣看來,可以知道:半超聖者,極多受十五生,極少唯受叁生。爲什麼不說生于大梵天而說生于梵衆天
大梵說我能生世間,這是非因計因的戒禁取,是僻見處,聖者決不生到這樣的地方去的。叁、遍沒,謂此聖者,在色界十六天中,盡偏受生,一天也不超越的,所以名爲遍沒。假定是不雜修而樂定的上流,樂禅定的殊勝,不樂智慧的高妙,于色界十六天,雖能遍生色界,但不受生于五淨居天,所以經初十一天後,直生無色界的下叁無色,然後生有頂天,入般涅槃。這樣分別,所以知道,色界的下十一天,不論樂定樂慧,是都可以受生的,但到廣果天,自然就分二路:謂樂慧者,從此生于五淨居天,而樂定者,從此生于無色界天。七種不還中,從中般至上流般的前五,都是行于色界的聖者,雖說樂定上流,生無色界,因爲經色界生,所以是色界攝。
行無色有四 這是第六行無色般。意說不還的聖者,于欲界沒,不生色界,超生無色界而般涅槃者。此與上流般中的樂定聖者不同:彼是生于色界而更生無色界的,此是不生色界而直生于無色界的。如就其類分別,有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的四種,望前行于色界的,缺一中般,因無色界是沒有中有的。此行無色界的上流般,例前行于色界的上流般,亦有全超、半超、遍沒的叁類。謂四無色中,超于中間的二處,名爲全超;唯超一處的,名爲半超;遍于四空處受生的,名爲偏沒。
住此般涅槃 這是第七現般。意說不還的聖者,既不行于色界,亦不行于無色界,就住于此而能般涅槃的,名爲現般涅槃。爲什麼能夠如此
因他以欲界的現實生命體,斷盡叁界的所有修惑,所以能夠現般涅槃。
寅二 九種不還
行色界有九 謂叁各分叁 業惑根有殊 故成叁九別
行于色界的五不還者,依其異門顯示,有九種的差別。這九不還,考之于婆沙,是沒有的,如婆沙百七十四,雖說有一、二、五、二十、叁十,乃至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等的差別,但沒有如此所說的九種。又如雜心第五,雖說有五、七、八、十五、二十等的差別,但也沒有如此所說的九種。當知此中所說,同于成實論第一分別賢聖品第十所說。初兩句,總釋叁種、九種不還;後兩句,別釋叁種、九種不還。
行色界有九謂叁各分叁 謂即行于色界的五種不還,先總立爲叁,然後又將總叁各分爲叁,叁叁就有九種。總叁是什麼
一、中般;二、生般;叁、上流般。爲什麼不說有行般與無行般
因這二般,都是要生色界後,方得入于涅槃的,所以現在把他總歸于生般所攝。總叁又是怎樣的各分爲叁
第一中般叁者:一、初起而即般涅槃的,叫做速般;二、至遠而始般涅槃的,叫做非速般;叁、近當來所生處而始般涅槃的,叫做經久般。初者如劄火,中者如鐵火,後者如小火星,所以論說“由叁火星喻所顯故” 。第二生般叁者:一、約速建立才生而即般涅槃的,叫做生般;二、約非速建立要勤修行而始般涅槃的,叫做有行般;叁、約經久建立無功用行而即般涅槃的,叫做無行般。論說:“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並應名爲生般” 。第叁上流般叁者:一、約速建立而超諸天般涅槃者,名爲全超;二、約非速建立而超一天、叁天,乃至十叁天般涅槃者,名爲半超;叁、約經久建立而于十六天盡遍受生得涅槃者,名爲遍沒。是諾叁種,皆是由速、非速、縫久而得般于涅槃的,所以雖分幾種,彼此不相雜亂。
業惑根有殊故成叁九別 如是像上所說的叁種、九種,都是由于業、惑、根叁者的差別而成的。由業差別而成叁者:造順起業,成爲中般,中有名起,趣向未來的生處,暫時而起,所以感此中有業,名爲順起業;造順生業,成爲生般;造順後業,成上流般。由惑差別而成叁者:下品煩惱,在中般行者的生命體上現行;中品煩惱,在生般行者的生命體上現行;上品煩惱,在上流般行者的生命體上現行。由根差別而成叁者:上根者爲中般,因爲他是最速利的;中根者爲生般,因爲他是處中行的;下根者爲上流般,因爲他是最遲鈍的。于此須要特別丫知的:頌中雖說“業惑根有殊”,但那是約總相說,即以叁種不還而論,固然皆由業惑根的差別,但約別相而言,只有上流的叁種不還,可說具由惑業根的差別,而中般生般的各叁不還,不是由于業的差別,而是由于惑根的差別。爲什麼上流叁者可有業的差別?因順後業,有全超業、半超業、遍沒業的叁種差別。爲什麼中生二般的叁者無有業的差別鏟因中般叁,同是屬于起業,生般叁,同是屬于生業,所以無有差別可言。今將九種不還,圖示如下:
寅叁 七善士趣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無別 善惡行不行 有往無還故
有人據經問道:假定說是真有九種不還,爲什麼諸契經中佛唯說有七善士趣
如中含七法品善人往來經,足就說七善人所往至處,並且廣說中般叁、生般叁及上流的七善人。舊論說:“七種賢聖人行”,也是此意。上兩句明立七善士趣的所以,下雨句簡別諸余有學非屬善士趣攝。
立七善士趣由上流無別 經立七善士趣,是依小般、生般各叁,上流爲一而立的,因爲上流無別,所以只有七善人。爲什麼前二各分爲叁,第叁上流唯立爲一子所謂上流,是上行的意思,山于彼此義同,所以但立爲一。于此或有要問:小生二般也是義同,爲什麼各分爲叁
這因他們的別相,很難了知,如不加以分別,是無法了解的,爲欲使令學者,容易了解起見,所以各各分叁;上流不然,他的別相,是很容易了解的,無須于彼更別建立,所以合立爲一。還有一個道理:中生二般的差別,就只有這麼多,如中般,唯在將生的時候,依于根惑的品別,分爲叁種;生般,唯在已生之後,依于根惑的品別,分爲叁種;要是爲人顯示的話,那是很容易的,所以各分爲叁。第叁上流就不同了,他的差別義多得很,不特通于將生巳生,而將生已生的上流,又有于靜慮雜修不雜修的差別, “複于如是二上流中,若無雜修容生二界,若有雜修唯生一界,生一界者複分爲叁,全超、半超、遍沒異故,于半超內差別有多” 。因爲上流是這樣的複雜,要想將他一一顯示清楚,那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就總立爲上流。
善惡行不行有往無還故 這是解答一個問題而明諸余有學非爲善士。有人提出這樣責問:爲什麼唯依于此立善士趣而不依于所余有學
諸余預流及一來的有學聖者,並不是說不可名善士趣,實際講來,佛也曾經說過他們是善士的,如經中說:二萬何善士
謂若成就有學正見,乃至成就有學正定” 。但是現在所著重的在趣,什麼叫做趣
謂趣上果及趣上生,而能趣于上果及上生的,只有已斷欲界貪嗔等的非善士法及與無學大善士果極相鄰近的聖者,所以經唯說此七聖名善七趣。同時還有兩個理由:一、專門能夠行善而不作惡的,只有這七種聖人,諸余預流及一來者,雖則說是可以行善,但是有時亦作于惡,所以不得名善士趣。二、確能往生上界而不複還來欲界的,亦唯此七善人,諸余預流及一來者,只能往來于欲界中,無有力能生于上界,所以不得名善士趣。
寅四 明無叁事
經欲界生聖 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無練根並退
光記與寶疏,並科此頌爲非生上界,這實在是不大妥的,因爲缺少了生上生、無練退的二事,所以此應科爲明無叁事。婆沙五十叁說:“評日:若在欲界經生聖者,定不複生色無色界。所以者何
若在欲界經生聖者必無叁事:一者不退,二者不轉根,叁者不生色無色界。聖道久住相續中極堅牢故。恐上二界有長時苦同欲界故” 。現在不過是加“從欲上生”這一點不同而已。上兩句明非生上,下兩句…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