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無練根退。
經欲界生聖不往余界生 諸有在聖位的聖者,如果是經欲界受生的,那他必定不往生色無色界,因他厭苦的心非常迫切,深感欲界已多苦惱,如生上界也同欲界有長時的苦痛,豈不是自尋苦惱
所以于欲界經生的聖者不生上界;如果是于色界經生的聖者,因色界純樂無苦,厭離心不易生起,所以容可生于無色界。或有人這樣問:欲界經生的聖者,上界尚且不生,亦應不更生于欲界
不能這樣說,要知于欲經生的聖者,雖則厭離心很重,一因煩惱的難斷,二因聖道的未熟,不能不在欲界更受多生。設或經生聖者,精進勵力的修持,使聖道于身中現起,斷上二界惑盡,得阿羅漢果,現身就般涅槃了,所以必不往生上界。
此及往上生無練根並退 此欲界經生的聖者及往生上界的聖者,必無練根及無有退。什麼道理
因爲經多數生,久久熏練修習,其根已經漸漸極爲成熟了,所以已得預流、一來的聖者,其所依身是極殊勝的,婆沙所說“彼相續中極堅牢故”,就是此意。如入見道所依身,因爲是凡夫身,雖然已得無漏,但說不上殊勝;得無漏後的經生聖者,因所依身是聖身,極爲殊勝,所以無練根及退轉理。至于上界經生的聖者,亦因所依身是殊勝的,所以也無練根及退轉的道理。正理六五說:“以曾經生于自相續,蘊積聖道極堅牢故,及得殊勝所依身故,由此彼無練根、退理”。
寅五 雜修靜慮
先雜修第四 成由一念雜 爲受生現樂 及遮煩惱退
前面曾經說到,上流般的聖者,由于雜修靜慮爲因,得能往生色究竟天,現在針對此說,提出叁個問題:一、先應雜修那一種的靜慮?二、由于到達怎樣的階位知道雜修已成
叁、究竟爲了什麼因緣而要雜修靜慮?今此頌文,初句答第一問,次句答第二問,後兩句答第叁問。
先雜修第四 諸有欲想雜修四靜慮者,不管是阿羅漢人,或者是彼不還者,必先雜修第四靜慮,然後方能維修下叁靜慮。什麼道理
因彼第四靜慮,止觀均等,最具有堪能性,而在一切樂行中,彼第四靜慮樂行,又是最殊勝的,如依于彼雜修靜慮,即使後來退失而生到余天中去,但由先時雜修彼的力量,仍能依彼雜修靜慮。
成由叁思雜 諸有雜修四靜慮者,當其正在雜修時,究作一種什麼方便,彼必先入第四靜慮
論說:“多念無漏相續現前,從此引生多念有漏,後複多念無漏現前,如是旋還後後漸減,乃至最後二念無漏,次引二念有漏現前,無間複生二念無漏,名雜修定加行成滿;次後唯從一念無漏,引起一念有漏現前,無間複生一念無漏,如是有漏,中間刹那,前後刹那,無漏雜故,名雜修定根本圓成,前二刹那似無間道,第叁刹那似解脫道。如是雜修第四定已,乘此勢力隨其所應,亦能雜修下叁靜慮”。
爲受生現樂及遮煩惱退 行者雜修靜慮的因緣有叁:一爲受生,就是生于五淨居天;二爲現樂,就是求得現法樂住;叁爲遮止起煩惱退。若不還修由前叁緣,而以根的利鈍分別:諸利根者雜修靜慮,是爲現法樂及生淨居的二緣:“爲現樂者,欣樂勝定,謂世俗定最能資身,由此能令現法樂住,前後無漏爲其助伴”;“爲受生者,希求勝生,謂厭共生欣不共故”。諸鈍根者雜修靜慮,不特爲前現法樂及生淨居的二緣,亦爲遮防起煩惱退的一緣:“謂鈍根者起二無漏,方便防護清淨等持,令味相應等持轉遠,不合淨爲染等無問緣故” 。若羅漢修由後二緣,不由受生,而以根的利鈍分別:諸利根者雜修靜慮,專爲現法樂住;諸鈍根者雜修靜慮,不僅是爲現法樂住,亦爲遮防起煩惱退。
寅六 淨居唯五
由雜修五品 生有五淨居
行者爲生五淨居天而雜修靜慮,那末,淨居爲什麼不多不少而唯有五呢
現在以頌答道:
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居 淨居所以不多不少唯有五者,由雜熏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的緣故。五品者:一、下品;二、中品;叁、上品;四、上勝品;五、上極品。初品有叁心現前,就算成就圓滿。謂初起一念無漏,次起一念有漏,後又起一念無漏。中品有六心現前,就算成就圓滿。謂二有漏,爲四無漏之所雜修。上品有九心現前,就算成就圓滿。謂于前六心外,更起叁心,于中叁有漏,爲六無漏之所雜修。上勝品有十二心現前,就算成就圓滿。謂于前九心外,更起叁七,于中四有漏,爲八無漏之所雜修。上極品有十五心現前,就算成就圓滿。謂于前十二心外,更起叁心,于中五有漏,爲十無漏之所雜修。如是五品雜修爲因,如其次第能感五淨居果。不過須要知道的,就是此中的有漏無漏,無漏只能熏修有漏,使去招感五淨居果,無漏本身並不招感淨居果的,因他根本就是悄背叁有的。
寅七 身證不還
得滅定不還 轉名爲身證
中含五一阿濕具經說:“若有比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而有身證。雲何北丘而有身證
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不以慧見證漏巳盡已知,是比丘而有身證” 。這就是以不還名身證。經中既說不還也可名爲身澄,那究竟是依什麼殊勝功德而立這身證名
頌解答說:
得減定不還轉名爲身證 謂入滅盡定而于身得寂靜之樂的不還果聖者,轉名身證。婆沙五四說:“身證謂信勝解或見至,以身具證八解脫,未以慧盡諸漏” 。謂即由身證得似涅槃法,依身而又以身作澄,身即證故名爲身證。爲什麼說由身證非心證呢?因滅盡定中,滅諸心心所,是無心的,怎麼可說心證
依身生的,所以但名身證。論主更確切的解釋說:彼不還人,從減盡定剛剛起來的時候,得到從來所未得的唯有識心而身寂靜的境界,于是便作這樣的思惟二逗滅盡定最爲寂靜,很有一點兒像涅槃。山此思慧及身,證得身的寂靜,所以名爲身證。
子四 羅漢向果
醜一 向果差別
上界修惑中 斷初定一品 至有頂八品 皆阿羅漢向
第九無間道 名金剛喻定 盡得俱盡智 成無學應果
不還向與不還果以及他們的種種差別相,都已分別說明了,阿羅漢向與阿羅漢果的差別,現應次第的建立。頌的前六句明羅漢向,後二句明羅漢果。婆沙對此提出問題道:離欲界染,只有九品,立一來、不遠的二果;離上界染,有七十二品,唯立一阿羅漢果,這是什麼道理?答:離欲界染所以立有二果,是因欲界的惑染,難斷難破難可越度;離上界染所以唯立一果,是因上界的惑染,易斷易破易可越度;所以這個問題是很易解決的。
上界修惑中斷初定一品至有頂八品皆阿羅漢向 不還果的聖者,既已全斷欲界修惑的九品,由是進而更斷色界初禅天第一品,如是二品叁品漸次漸次斷至無色界有頂天第八品的修惑,是就轉名爲阿羅漢向,而逐步逐步的趣向于阿羅漢果了。
第九無間道名金剛喻定 即此所說阿羅漢向中
那能斷有頂惑的第九無間道,亦說名爲金剛喻定。金剛是最堅最銳的,能破一切而不爲一切所破,此定的堅銳,猶如金剛一樣,無一煩惱而不破的。定雖有力能破一切,但是先已破除了的余惑,不爲現在所破,現在所破的,唯是第九品惑,雖唯破最後一品惑,而實有能破一切的功能。此無間道,既能摧毀最微細的一品惑,因而也就知道一切無間道中,唯此刹那是最極上品,正因爲這是最極上品,所以能永斷除一切煩惱。此金剛喻定生起時所依的地,是未至、中間、四根本、下叁無色的無漏九地,因爲是能治道所依的地。欲界不是定地,所以非爲所依;有頂不是無漏:—:婆沙二八說:非想非非想處,無自地無漏,所以亦非所依。此多種金剛喻定,悉皆隨一生起,就證得阿羅漢,並不是說一個行者能起衆多的。
盡得俱盡智成無學應果 金剛喻定既能斷有頂地的第九品惑,當然就有力能引起這第九品惑的盡得俱行的盡智,使合至于生相中。前金剛喻定,是斷惑中最後的無間道,這所生盡智,是斷惑中最後的解脫道。什麼叫做盡智
謂由這解脫道,與諸漏的盡得,同時俱生盡,名爲盡智。如是斷盡有頂的第九品而盡智至已生的時候,那就成爲無學阿羅漢果了。所謂無學者,就是到了這個地步,一切所作皆已成辦,更無有何可學,所以名爲無學。所謂阿羅漢者,依照他的意思譯爲應,就是一個梵行已立,煩惱已斷,生死已了的聖者,應受人天廣大的供養;或也可以這樣講,證得無學果位的聖者,對于諸自利行,都已修學完成,爲自利事,沒有什麼應更學的,如果現在還有要做的,那就唯作諸利益他事。因爲具此二義,所以譯名爲應。通常說的應供,即此應爲他事,應受供養。婆沙對此又作多種的解釋說:“複次,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余故,名阿羅漢。複次,羅漢名生,阿是無,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于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複生故。複次,漠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定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
醜二 諸門辨道
寅一 地由道離染
有頂由無漏 余由二離染
如上所說,修道是有兩種的:一是有漏的修道,一是無漏的修道,現在我們所要問的,就是于此二種道中,由那一種的道,離那一地的染?頌文解答說:
有頂由無漏余由二離染 叁界最高有頂地中所有煩惱,唯無漏道能夠使他徹底的遠離,絕對不是有漏道的力量所能爲力的,爲什麼?因有漏道是欣上厭下的,唯于次上近分地中,起世俗的有漏道,能治下地的煩惱,有頂既爲叁界最高的一地,在他上面更無上地可以欣求,當然是就沒有有漏道能夠離于彼地的煩惱了。或有人說:以自地的世俗道治自地的煩惱惑,這有什麼不可呢
不可!爲什麼?因自地道爲自地煩惱之所隨增的,無力能夠治彼煩惱,如人被縛不能自解,其道理是一樣的。有頂之下的其余八地煩惱,通由漏無漏的二道能令永離,因爲世出世道俱能遠離的。
寅二 道引離系得
聖二離八修 各二離系得
下八地染,既適由漏無漏二道得…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