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教证与理成。杂含二九说:“断五下分结,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无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觉者,得有行般涅槃,汲地未等觉者,得上流般涅槃”。又杂含二七说:“五下分结尽得中般,若不得中般得生般,若不得生般得无行般,若不得无行般得有行般,若不得有行般得上流般”。这是最有力的教证。论说:“有速进道、无速进道,无行、有行而成办故,不由功用得、由功用得故”。分开来说:有速进道而不由功用般于涅槃的,名为无行般;无速进道而由功用般于涅槃的,名为有行般。成实论第一有更好的说:“生灭者,生时深厌离有,即入涅槃,是名生灭,以利根故;或有生已,诸无漏道自然在前,不加勤行而入涅槃,是不行灭,以根中故;或有生已,深畏受生,勤修行道而入涅槃,是名行灭,以根钝故” 。这是最有力的理成。因此,论主认为如足次第,是极契合于理的。
上流若杂修能往色究竟超半超褊没余能往有顶 此明第五上流般。上流是上行的意思,即生色界的不还圣者,不在所生之处般于涅槃,而更转生较上的天处,于其转生的天处,方始入于涅槃,名上流般。这有二类:一有杂修,即乐慧的圣者;二无杂修,即乐定的圣者。假定是杂修而乐慧的上流,乐智慧的高妙,不乐禅定的殊胜,则能往于色界的色究竟天,因为色界是智慧胜的。如是乐慧的上流,复有三种的差别:一、全超,谓此圣者,在欲界的时候,于四静虑,巳具杂修,后来因为遇到逆缘,将上三静虑退失了,唯味著于初禅,所以从此命终,上生到梵众天,然由过去的熏习力,在梵众天,仍能杂修第四静虑,所以从梵众没,就上生色究竟,最初天没,最后天生,顿超中间十四天,所以名为全超。二、半超,谓此圣者,从梵众天没,生色究竟天,中间有十四天,渐次渐次受生,或唯越于一天,就上生色究竟,或越二天、三天,乃至越十三天处,然后生色究竟,都可名为半超,因为所超非全,所以名为半超。如果是越一天的,那就要受十五生,如果是越二天的,邢就要受十四生,如果是越三天的,那就要受十三生,乃至如越十三天的,那就唯受三生。这样看来,可以知道:半超圣者,极多受十五生,极少唯受三生。为什么不说生于大梵天而说生于梵众天
大梵说我能生世间,这是非因计因的戒禁取,是僻见处,圣者决不生到这样的地方去的。三、遍没,谓此圣者,在色界十六天中,尽偏受生,一天也不超越的,所以名为遍没。假定是不杂修而乐定的上流,乐禅定的殊胜,不乐智慧的高妙,于色界十六天,虽能遍生色界,但不受生于五净居天,所以经初十一天后,直生无色界的下三无色,然后生有顶天,入般涅槃。这样分别,所以知道,色界的下十一天,不论乐定乐慧,是都可以受生的,但到广果天,自然就分二路:谓乐慧者,从此生于五净居天,而乐定者,从此生于无色界天。七种不还中,从中般至上流般的前五,都是行于色界的圣者,虽说乐定上流,生无色界,因为经色界生,所以是色界摄。
行无色有四 这是第六行无色般。意说不还的圣者,于欲界没,不生色界,超生无色界而般涅槃者。此与上流般中的乐定圣者不同:彼是生于色界而更生无色界的,此是不生色界而直生于无色界的。如就其类分别,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的四种,望前行于色界的,缺一中般,因无色界是没有中有的。此行无色界的上流般,例前行于色界的上流般,亦有全超、半超、遍没的三类。谓四无色中,超于中间的二处,名为全超;唯超一处的,名为半超;遍于四空处受生的,名为偏没。
住此般涅槃 这是第七现般。意说不还的圣者,既不行于色界,亦不行于无色界,就住于此而能般涅槃的,名为现般涅槃。为什么能够如此
因他以欲界的现实生命体,断尽三界的所有修惑,所以能够现般涅槃。
寅二 九种不还
行色界有九 谓三各分三 业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别
行于色界的五不还者,依其异门显示,有九种的差别。这九不还,考之于婆沙,是没有的,如婆沙百七十四,虽说有一、二、五、二十、三十,乃至一万二千九百六十等的差别,但没有如此所说的九种。又如杂心第五,虽说有五、七、八、十五、二十等的差别,但也没有如此所说的九种。当知此中所说,同于成实论第一分别贤圣品第十所说。初两句,总释三种、九种不还;后两句,别释三种、九种不还。
行色界有九谓三各分三 谓即行于色界的五种不还,先总立为三,然后又将总三各分为三,三三就有九种。总三是什么
一、中般;二、生般;三、上流般。为什么不说有行般与无行般
因这二般,都是要生色界后,方得入于涅槃的,所以现在把他总归于生般所摄。总三又是怎样的各分为三
第一中般三者:一、初起而即般涅槃的,叫做速般;二、至远而始般涅槃的,叫做非速般;三、近当来所生处而始般涅槃的,叫做经久般。初者如札火,中者如铁火,后者如小火星,所以论说“由三火星喻所显故” 。第二生般三者:一、约速建立才生而即般涅槃的,叫做生般;二、约非速建立要勤修行而始般涅槃的,叫做有行般;三、约经久建立无功用行而即般涅槃的,叫做无行般。论说:“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并应名为生般” 。第三上流般三者:一、约速建立而超诸天般涅槃者,名为全超;二、约非速建立而超一天、三天,乃至十三天般涅槃者,名为半超;三、约经久建立而于十六天尽遍受生得涅槃者,名为遍没。是诺三种,皆是由速、非速、缝久而得般于涅槃的,所以虽分几种,彼此不相杂乱。
业惑根有殊故成三九别 如是像上所说的三种、九种,都是由于业、惑、根三者的差别而成的。由业差别而成三者:造顺起业,成为中般,中有名起,趣向未来的生处,暂时而起,所以感此中有业,名为顺起业;造顺生业,成为生般;造顺后业,成上流般。由惑差别而成三者:下品烦恼,在中般行者的生命体上现行;中品烦恼,在生般行者的生命体上现行;上品烦恼,在上流般行者的生命体上现行。由根差别而成三者:上根者为中般,因为他是最速利的;中根者为生般,因为他是处中行的;下根者为上流般,因为他是最迟钝的。于此须要特别丫知的:颂中虽说“业惑根有殊”,但那是约总相说,即以三种不还而论,固然皆由业惑根的差别,但约别相而言,只有上流的三种不还,可说具由惑业根的差别,而中般生般的各三不还,不是由于业的差别,而是由于惑根的差别。为什么上流三者可有业的差别?因顺后业,有全超业、半超业、遍没业的三种差别。为什么中生二般的三者无有业的差别铲因中般三,同是属于起业,生般三,同是属于生业,所以无有差别可言。今将九种不还,图示如下:
寅三 七善士趣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无别 善恶行不行 有往无还故
有人据经问道:假定说是真有九种不还,为什么诸契经中佛唯说有七善士趣
如中含七法品善人往来经,足就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并且广说中般三、生般三及上流的七善人。旧论说:“七种贤圣人行”,也是此意。上两句明立七善士趣的所以,下雨句简别诸余有学非属善士趣摄。
立七善士趣由上流无别 经立七善士趣,是依小般、生般各三,上流为一而立的,因为上流无别,所以只有七善人。为什么前二各分为三,第三上流唯立为一子所谓上流,是上行的意思,山于彼此义同,所以但立为一。于此或有要问:小生二般也是义同,为什么各分为三
这因他们的别相,很难了知,如不加以分别,是无法了解的,为欲使令学者,容易了解起见,所以各各分三;上流不然,他的别相,是很容易了解的,无须于彼更别建立,所以合立为一。还有一个道理:中生二般的差别,就只有这么多,如中般,唯在将生的时候,依于根惑的品别,分为三种;生般,唯在已生之后,依于根惑的品别,分为三种;要是为人显示的话,那是很容易的,所以各分为三。第三上流就不同了,他的差别义多得很,不特通于将生巳生,而将生已生的上流,又有于静虑杂修不杂修的差别, “复于如是二上流中,若无杂修容生二界,若有杂修唯生一界,生一界者复分为三,全超、半超、遍没异故,于半超内差别有多” 。因为上流是这样的复杂,要想将他一一显示清楚,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总立为上流。
善恶行不行有往无还故 这是解答一个问题而明诸余有学非为善士。有人提出这样责问:为什么唯依于此立善士趣而不依于所余有学
诸余预流及一来的有学圣者,并不是说不可名善士趣,实际讲来,佛也曾经说过他们是善士的,如经中说:二万何善士
谓若成就有学正见,乃至成就有学正定” 。但是现在所著重的在趣,什么叫做趣
谓趣上果及趣上生,而能趣于上果及上生的,只有已断欲界贪嗔等的非善士法及与无学大善士果极相邻近的圣者,所以经唯说此七圣名善七趣。同时还有两个理由:一、专门能够行善而不作恶的,只有这七种圣人,诸余预流及一来者,虽则说是可以行善,但是有时亦作于恶,所以不得名善士趣。二、确能往生上界而不复还来欲界的,亦唯此七善人,诸余预流及一来者,只能往来于欲界中,无有力能生于上界,所以不得名善士趣。
寅四 明无三事
经欲界生圣 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无练根并退
光记与宝疏,并科此颂为非生上界,这实在是不大妥的,因为缺少了生上生、无练退的二事,所以此应科为明无三事。婆沙五十三说:“评日:若在欲界经生圣者,定不复生色无色界。所以者何
若在欲界经生圣者必无三事:一者不退,二者不转根,三者不生色无色界。圣道久住相续中极坚牢故。恐上二界有长时苦同欲界故” 。现在不过是加“从欲上生”这一点不同而已。上两句明非生上,下两句…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