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无练根退。
经欲界生圣不往余界生 诸有在圣位的圣者,如果是经欲界受生的,那他必定不往生色无色界,因他厌苦的心非常迫切,深感欲界已多苦恼,如生上界也同欲界有长时的苦痛,岂不是自寻苦恼
所以于欲界经生的圣者不生上界;如果是于色界经生的圣者,因色界纯乐无苦,厌离心不易生起,所以容可生于无色界。或有人这样问:欲界经生的圣者,上界尚且不生,亦应不更生于欲界
不能这样说,要知于欲经生的圣者,虽则厌离心很重,一因烦恼的难断,二因圣道的未熟,不能不在欲界更受多生。设或经生圣者,精进励力的修持,使圣道于身中现起,断上二界惑尽,得阿罗汉果,现身就般涅槃了,所以必不往生上界。
此及往上生无练根并退 此欲界经生的圣者及往生上界的圣者,必无练根及无有退。什么道理
因为经多数生,久久熏练修习,其根已经渐渐极为成熟了,所以已得预流、一来的圣者,其所依身是极殊胜的,婆沙所说“彼相续中极坚牢故”,就是此意。如入见道所依身,因为是凡夫身,虽然已得无漏,但说不上殊胜;得无漏后的经生圣者,因所依身是圣身,极为殊胜,所以无练根及退转理。至于上界经生的圣者,亦因所依身是殊胜的,所以也无练根及退转的道理。正理六五说:“以曾经生于自相续,蕴积圣道极坚牢故,及得殊胜所依身故,由此彼无练根、退理”。
寅五 杂修静虑
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
前面曾经说到,上流般的圣者,由于杂修静虑为因,得能往生色究竟天,现在针对此说,提出三个问题:一、先应杂修那一种的静虑?二、由于到达怎样的阶位知道杂修已成
三、究竟为了什么因缘而要杂修静虑?今此颂文,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后两句答第三问。
先杂修第四 诸有欲想杂修四静虑者,不管是阿罗汉人,或者是彼不还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然后方能维修下三静虑。什么道理
因彼第四静虑,止观均等,最具有堪能性,而在一切乐行中,彼第四静虑乐行,又是最殊胜的,如依于彼杂修静虑,即使后来退失而生到余天中去,但由先时杂修彼的力量,仍能依彼杂修静虑。
成由三思杂 诸有杂修四静虑者,当其正在杂修时,究作一种什么方便,彼必先入第四静虑
论说:“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渐减,乃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次后唯从一念无漏,引起一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如是有漏,中间刹那,前后刹那,无漏杂故,名杂修定根本圆成,前二刹那似无间道,第三刹那似解脱道。如是杂修第四定已,乘此势力随其所应,亦能杂修下三静虑”。
为受生现乐及遮烦恼退 行者杂修静虑的因缘有三:一为受生,就是生于五净居天;二为现乐,就是求得现法乐住;三为遮止起烦恼退。若不还修由前三缘,而以根的利钝分别:诸利根者杂修静虑,是为现法乐及生净居的二缘:“为现乐者,欣乐胜定,谓世俗定最能资身,由此能令现法乐住,前后无漏为其助伴”;“为受生者,希求胜生,谓厌共生欣不共故”。诸钝根者杂修静虑,不特为前现法乐及生净居的二缘,亦为遮防起烦恼退的一缘:“谓钝根者起二无漏,方便防护清净等持,令味相应等持转远,不合净为染等无问缘故” 。若罗汉修由后二缘,不由受生,而以根的利钝分别:诸利根者杂修静虑,专为现法乐住;诸钝根者杂修静虑,不仅是为现法乐住,亦为遮防起烦恼退。
寅六 净居唯五
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
行者为生五净居天而杂修静虑,那末,净居为什么不多不少而唯有五呢
现在以颂答道:
由杂修五品生有五净居 净居所以不多不少唯有五者,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差别的缘故。五品者:一、下品;二、中品;三、上品;四、上胜品;五、上极品。初品有三心现前,就算成就圆满。谓初起一念无漏,次起一念有漏,后又起一念无漏。中品有六心现前,就算成就圆满。谓二有漏,为四无漏之所杂修。上品有九心现前,就算成就圆满。谓于前六心外,更起三心,于中三有漏,为六无漏之所杂修。上胜品有十二心现前,就算成就圆满。谓于前九心外,更起三七,于中四有漏,为八无漏之所杂修。上极品有十五心现前,就算成就圆满。谓于前十二心外,更起三心,于中五有漏,为十无漏之所杂修。如是五品杂修为因,如其次第能感五净居果。不过须要知道的,就是此中的有漏无漏,无漏只能熏修有漏,使去招感五净居果,无漏本身并不招感净居果的,因他根本就是悄背三有的。
寅七 身证不还
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证
中含五一阿湿具经说:“若有比丘,非俱解脱,非慧解脱,而有身证。云何北丘而有身证
若有比丘,八解脱身触成就游,不以慧见证漏巳尽已知,是比丘而有身证” 。这就是以不还名身证。经中既说不还也可名为身澄,那究竟是依什么殊胜功德而立这身证名
颂解答说:
得减定不还转名为身证 谓入灭尽定而于身得寂静之乐的不还果圣者,转名身证。婆沙五四说:“身证谓信胜解或见至,以身具证八解脱,未以慧尽诸漏” 。谓即由身证得似涅槃法,依身而又以身作澄,身即证故名为身证。为什么说由身证非心证呢?因灭尽定中,灭诸心心所,是无心的,怎么可说心证
依身生的,所以但名身证。论主更确切的解释说:彼不还人,从减尽定刚刚起来的时候,得到从来所未得的唯有识心而身寂静的境界,于是便作这样的思惟二逗灭尽定最为寂静,很有一点儿像涅槃。山此思慧及身,证得身的寂静,所以名为身证。
子四 罗汉向果
丑一 向果差别
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 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
不还向与不还果以及他们的种种差别相,都已分别说明了,阿罗汉向与阿罗汉果的差别,现应次第的建立。颂的前六句明罗汉向,后二句明罗汉果。婆沙对此提出问题道:离欲界染,只有九品,立一来、不远的二果;离上界染,有七十二品,唯立一阿罗汉果,这是什么道理?答:离欲界染所以立有二果,是因欲界的惑染,难断难破难可越度;离上界染所以唯立一果,是因上界的惑染,易断易破易可越度;所以这个问题是很易解决的。
上界修惑中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皆阿罗汉向 不还果的圣者,既已全断欲界修惑的九品,由是进而更断色界初禅天第一品,如是二品三品渐次渐次断至无色界有顶天第八品的修惑,是就转名为阿罗汉向,而逐步逐步的趣向于阿罗汉果了。
第九无间道名金刚喻定 即此所说阿罗汉向中
那能断有顶惑的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金刚是最坚最锐的,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破,此定的坚锐,犹如金刚一样,无一烦恼而不破的。定虽有力能破一切,但是先已破除了的余惑,不为现在所破,现在所破的,唯是第九品惑,虽唯破最后一品惑,而实有能破一切的功能。此无间道,既能摧毁最微细的一品惑,因而也就知道一切无间道中,唯此刹那是最极上品,正因为这是最极上品,所以能永断除一切烦恼。此金刚喻定生起时所依的地,是未至、中间、四根本、下三无色的无漏九地,因为是能治道所依的地。欲界不是定地,所以非为所依;有顶不是无漏:—:婆沙二八说:非想非非想处,无自地无漏,所以亦非所依。此多种金刚喻定,悉皆随一生起,就证得阿罗汉,并不是说一个行者能起众多的。
尽得俱尽智成无学应果 金刚喻定既能断有顶地的第九品惑,当然就有力能引起这第九品惑的尽得俱行的尽智,使合至于生相中。前金刚喻定,是断惑中最后的无间道,这所生尽智,是断惑中最后的解脱道。什么叫做尽智
谓由这解脱道,与诸漏的尽得,同时俱生尽,名为尽智。如是断尽有顶的第九品而尽智至已生的时候,那就成为无学阿罗汉果了。所谓无学者,就是到了这个地步,一切所作皆已成办,更无有何可学,所以名为无学。所谓阿罗汉者,依照他的意思译为应,就是一个梵行已立,烦恼已断,生死已了的圣者,应受人天广大的供养;或也可以这样讲,证得无学果位的圣者,对于诸自利行,都已修学完成,为自利事,没有什么应更学的,如果现在还有要做的,那就唯作诸利益他事。因为具此二义,所以译名为应。通常说的应供,即此应为他事,应受供养。婆沙对此又作多种的解释说:“复次,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复次,漠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定远离义,远离诸恶不善法故”。
丑二 诸门辨道
寅一 地由道离染
有顶由无漏 余由二离染
如上所说,修道是有两种的:一是有漏的修道,一是无漏的修道,现在我们所要问的,就是于此二种道中,由那一种的道,离那一地的染?颂文解答说:
有顶由无漏余由二离染 三界最高有顶地中所有烦恼,唯无漏道能够使他彻底的远离,绝对不是有漏道的力量所能为力的,为什么?因有漏道是欣上厌下的,唯于次上近分地中,起世俗的有漏道,能治下地的烦恼,有顶既为三界最高的一地,在他上面更无上地可以欣求,当然是就没有有漏道能够离于彼地的烦恼了。或有人说:以自地的世俗道治自地的烦恼惑,这有什么不可呢
不可!为什么?因自地道为自地烦恼之所随增的,无力能够治彼烦恼,如人被缚不能自解,其道理是一样的。有顶之下的其余八地烦恼,通由漏无漏的二道能令永离,因为世出世道俱能远离的。
寅二 道引离系得
圣二离八修 各二离系得
下八地染,既适由漏无漏二道得…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