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82

  ..续本文上一页以远离,那他们各有几种离系得呢

  这是紧接上面而来的问题,现以颂文解答说:

  圣二离八修各二离系得 圣言简别凡,圣二言简圣一道,八言显下八地,简有顶,修言简见道。总括而论:一切有学的圣者,都可用有漏无漏的二道,离于下八地的修所断惑,而且不论是有漏道或无漏道,各能引生二离系得。分别而论:圣以有漏道断下八地修所断的烦恼时,一方面固能引生有漏的离系得,另方面亦能引生无漏的离系得,所以说“能具引生二离系得” 。圣以无漏道断下八地修所断的烦恼时,能具引生二离系得,与前所说是一样的。所以能够如此者,因“有漏无漏二种断道,于八地中所作同故”。正理六六说:“由此有学离八修断,世出世道随一现前,各未来修世出世道。既说圣者二离八修,各能引生二离系得,准知圣者离有顶修及见断时用无漏道,唯引无漏离系得生,亦不未来修世俗道,与世俗道不同事故。异生离八用有漏道,唯引有漏离系得生,亦不未来修无漏道,未入圣故,不说自成”。

  寅三 道离地通局

  无漏未至道 能离一切地 余八离自上 有漏离次下

  有漏无漏道,都有离染的功用,这是不成问题的,但由那一地的道,断那一地的染,是还须要分别的,此颂就是明道离地通局的。

  无漏未至道能离一切地 诸无漏道,通依未至、中间、四静虑及三无色的九地,假定是依未至地所起的无漏道,能离欲界乃至有顶的九地染,所以说一切。

  余八离自上 余八,就是静虑中间、四静虑及三无色。假定是依这八地所起的无漏道,随其所应,能离自地染及上地染,但不能离下地染,因彼已离而无可再离的。如举例说:初定中间,能离自地及上七地,初静虑地,能离自地及上六地,乃至无所有处,能离自地及上有顶。上地的圣道现前,下地的惑染已离,所以不离下地。

  有漏离次下 有漏言简别无漏,下言简别自地及土地,次言显邻次,简别不是隔越于下地。综合而言:一切的有漏道,唯能远离次下一地的惑染,既不能离自地染,亦不能离土地染,更不能离隔越的下地染。如依未至地所起的有漏道,唯能离于次下的欲界惑染,若依第二静虑近分所起的有漏道,唯能离于次下的初静虑染。为什么不能离上地染

  因为他的势力做劣;为什么不能离白地染

  自地烦恼所随增故;为什么不能离隔越的下地染

  因彼已离而无可再离的。

  寅四 近分摄道别

  近分离下染 初三后解脱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诸依近分离下地染的,如无间道都是属于近分所摄的,诸解脱道是不是亦属近分呢

  这没有一定!那是怎样的

  颂文解答说:

  近分离下染 诸道所依的近分,大概总有八种,就是四静虑边及四无色边,边就是近分的意思,因他近于根本的关系。如论二十八卷中说:“四本静虑,四本无色,各有近分,与八根本为人门故” 。初禅近分,离欲界染;二禅近分,离初禅染;乃至有顶近分,离无所有处染,所以说近分离下染。 ,

  初三后解脱根本或近分 初三,指初二三禅,后解脱,指第九解脱。意谓此三近分离下三地染,第九解脱现在前的时候,或者入于根本,或者就在近分,是没有一定的。此中既然特别指出第九解脱道,可以想见前八解脱道,都是属于近分的,不能人于根本定。

  上地唯根本 从第四禅一直到有顶天,都名为上地。此上五地的近分,各各离下于五地染,第九解脱现在前的时候,那就唯有入于根本,而不就在近分。为什么有此差别

  要知此上五地,不论是近分,或者是根本,同样都是只有舍受,所以在离下染的时候,必定欣求上地,但因受无差别,所以必入根本。下三静虑就不同了,近分虽然都唯舍受,根本却有喜乐受的。因而要从这一受转入另一受,觉到稍为有点艰难的,所以有不能够入于根本。

  寅五 世俗道绿行

  世无间解脱 如次缘下上 作粗苦障行 及静妙离三

  诸出世道的无间、解脱如何,前面既已说了;诸世间道的无间、解脱怎样,现在应当分别。首先要问的:诸世间道,是以什么为所缘的?又是作什么行相的

  颂文解答说:

  世无间解脱如次缘下上作粗苦障行及静妙离三 有漏世俗的无间道及解脱道,如其次第,能缘下地上地。说得明白一点:有漏的无间道,能缘自次下地;有漏的解脱道,能缘彼次上地。以无间道缘于下地的诸有漏法,作粗苦障的三种行相,于三行相中,随起一行相;以解脱道缘于上地的诸有漏法,作静妙离的三种行相,于三行相中,亦随起一行相。如对起来说:无间道缘下为粗,解脱道缘上为静;无间道缘下为苦,解脱道缘上为妙;无问道缘下为障,解脱道缘上为离。粗是什么意思

  谓下地的诸有漏法,由于有多掉举,非同上地寂静,所以说名为粗。苦是什么意思

  谓下地的诸有漏法,由于难以超越,非同上地美妙,所以说名为苦。障是什么意思

  谓下地的诸有漏法,由于有多灾害覆障,非同上地能得出离,所以说名为障。静是什么意思

  “诸上地中不作功用掉举微劣,故名为静”;妙是什么意思

  一不设劬劳掉举微劣引生胜乐,故名为妙”;离是什么意思

  “于下地中所有灾害,能决定见,心不生欣及能越彼,故名为离”。

  丑三 尽等相生

  不动尽智后 必起无生智 余尽或正见 此应果皆有

  前面曾经说到,金刚喻定无间,必有尽智续生,但尽智无间的时候,又有什么智续生呢

  颂文解答这一问题说:

  不动尽智后必起无生智 诸阿罗汉,也有利根钝根的差别,像不动罗汉,就是属于利根的。如是不动种性的诸阿罗汉,尽智无间必然的会生起无生智,因这无生智,是他本来之所追求的,所以可与尽智俱时而得。尽智与无生智的行相有什么差别?论二六卷说:“知苦、断集、证减、修道,名尽智;不应更知、不复更断、不复更证、不复更生,名无生智”:这就是二者的行相差别。

  余尽或正见 除不动法阿罗汉之外,其余的退法等的五种阿罗汉,因为是属钝根的关系,所以于尽智无间,或仍生起尽智,或即引生无学正见,没有无生智无间而生,因为后来还容有退的。这样说来,他们在因位中,是不是双求尽、无生的二智呢

  求当然是求的,由于到了极果,可能还要有退,所以金刚喻定正灭位中,不得无生唯得尽智,而尽智后亦唯尽智现前,或即引生无学正见。

  此应果皆有 这是答覆一个问题的。有人这样问道:不动罗汉,于尽智后,既然是起无生智,难道他没有无学正见吗

  不是!凡是罗汉,不管是钝根利根,必然都有无学正见的,所以不动罗汉,于无生智生起之后,或者更起无生智,或即引生无学正见,现在所以不说者,因为这是一切应(阿罗汉)果之所共有的,犹如尽智一样,是故金刚喻定正减位中,一切皆得无学正见。不过我们须要知道的,就是这无学正见,不是因中所正求的目标,因而尽、无生的二智无间,或有即生起的,或有不现前的。

  丑四 便明道果

  寅一 沙门性果数

  净道沙门性 有为无为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脱道及灭

  上来所说的四果,应知就是四沙门果,于此产生三个问题:一、怎样叫做沙门性

  二、这果体是指的什么?三、果位的差别总有几种?这都是我们所必须要知道的问题,现在分别解答如下:

  净道沙门性 这是解答第一问题。净是清净,清净道就是无漏道(,易言之,诸无漏道为沙门性。如在生命体上,怀有这无漏道的,就名为沙门。沙门是什么意思

  就一般说,即出家的宗教徒;依佛法说,能勤苦修行,断诸惑染的,即名为沙门。中含四八说:“云何沙门

  谓息止诸恶不善之法,诸恶秽污为当来有本,烦恼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沙门”。正理六七说:“言沙门者,能永息除诸界趣生生死魑魅,或能勤励息诸过失,令永寂静,故名沙门”。增一四六说:“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又说:“复以何故名为沙门

  诸结永息故,名为沙门”。杂合二九说:“何等为沙门义

  谓贪欲永断,嗔恚、痴永断,一切烦恼永断”。所以真正做个名符其实的沙门,是不简单的。不说一般的人们不够资格称为沙门,就是已断无所有处染的异生,也不得称为真正的沙门,因为他们尚有残余的过失存在,所得寂静安宁,只是暂时的,不是究竟的。

  有为无为果 这是解答第二问题。沙门性既是诸无漏道,沙门果体当就通于有为无为,所以佛说总有四沙门果,就是初预流果,次一来果,次不还果,后阿罗汉果。杂含二九说:“何等为沙门果子谓须陀冱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中含二六狮子吼经说:“此中有第一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此外更无沙门梵志,异道一切空,无沙门梵志”。所谓有为果,是约解脱道说;所谓无为果,是约择灭说。正理六九说:“道类智品,是谓有为预流果体,见断法断,是谓无为预流果体;道类智品或离欲界第六无漏解脱道品,是谓有为一来果体,见断法断及欲界系修所断中前六品断,是谓无为一来果体;道类智品或离欲界第九无漏解脱道品,足谓有为不还果体,兑断法断欲修断断,是谓无为不还果体;尽智、无生智、无学正见品,足谓有为阿罗汉果体,三界见修所断法断,是谓无为阿罗汉果” 。观此,所谓有为无为果,可说是很清楚了。

  此有八十九解脱道及灭 这是解答第三问题。此沙门果,简单的说,虽则如上四种,详细分析,实有八十九种,因解脱道有八十九种,所证择灭亦有八十九品。所证择灭是无为果,诸解脱道是有为果。此八十九种,属于见道的,其数有八,属于修道的,有八十一。谓断三界所有的见惑,有八无间(八忍) 、八解脱道(八智);断三界九地的修惑,有八十一无问道,八十一解脱道。见修合论,总有八十九。诸无间道,唯是沙门性,不可名沙门果;诸解脱道,不仅可…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