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遠離,那他們各有幾種離系得呢
這是緊接上面而來的問題,現以頌文解答說:
聖二離八修各二離系得 聖言簡別凡,聖二言簡聖一道,八言顯下八地,簡有頂,修言簡見道。總括而論:一切有學的聖者,都可用有漏無漏的二道,離于下八地的修所斷惑,而且不論是有漏道或無漏道,各能引生二離系得。分別而論:聖以有漏道斷下八地修所斷的煩惱時,一方面固能引生有漏的離系得,另方面亦能引生無漏的離系得,所以說“能具引生二離系得” 。聖以無漏道斷下八地修所斷的煩惱時,能具引生二離系得,與前所說是一樣的。所以能夠如此者,因“有漏無漏二種斷道,于八地中所作同故”。正理六六說:“由此有學離八修斷,世出世道隨一現前,各未來修世出世道。既說聖者二離八修,各能引生二離系得,准知聖者離有頂修及見斷時用無漏道,唯引無漏離系得生,亦不未來修世俗道,與世俗道不同事故。異生離八用有漏道,唯引有漏離系得生,亦不未來修無漏道,未入聖故,不說自成”。
寅叁 道離地通局
無漏未至道 能離一切地 余八離自上 有漏離次下
有漏無漏道,都有離染的功用,這是不成問題的,但由那一地的道,斷那一地的染,是還須要分別的,此頌就是明道離地通局的。
無漏未至道能離一切地 諸無漏道,通依未至、中間、四靜慮及叁無色的九地,假定是依未至地所起的無漏道,能離欲界乃至有頂的九地染,所以說一切。
余八離自上 余八,就是靜慮中間、四靜慮及叁無色。假定是依這八地所起的無漏道,隨其所應,能離自地染及上地染,但不能離下地染,因彼已離而無可再離的。如舉例說:初定中間,能離自地及上七地,初靜慮地,能離自地及上六地,乃至無所有處,能離自地及上有頂。上地的聖道現前,下地的惑染已離,所以不離下地。
有漏離次下 有漏言簡別無漏,下言簡別自地及土地,次言顯鄰次,簡別不是隔越于下地。綜合而言:一切的有漏道,唯能遠離次下一地的惑染,既不能離自地染,亦不能離土地染,更不能離隔越的下地染。如依未至地所起的有漏道,唯能離于次下的欲界惑染,若依第二靜慮近分所起的有漏道,唯能離于次下的初靜慮染。爲什麼不能離上地染
因爲他的勢力做劣;爲什麼不能離白地染
自地煩惱所隨增故;爲什麼不能離隔越的下地染
因彼已離而無可再離的。
寅四 近分攝道別
近分離下染 初叁後解脫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諸依近分離下地染的,如無間道都是屬于近分所攝的,諸解脫道是不是亦屬近分呢
這沒有一定!那是怎樣的
頌文解答說:
近分離下染 諸道所依的近分,大概總有八種,就是四靜慮邊及四無色邊,邊就是近分的意思,因他近于根本的關系。如論二十八卷中說:“四本靜慮,四本無色,各有近分,與八根本爲人門故” 。初禅近分,離欲界染;二禅近分,離初禅染;乃至有頂近分,離無所有處染,所以說近分離下染。 ,
初叁後解脫根本或近分 初叁,指初二叁禅,後解脫,指第九解脫。意謂此叁近分離下叁地染,第九解脫現在前的時候,或者入于根本,或者就在近分,是沒有一定的。此中既然特別指出第九解脫道,可以想見前八解脫道,都是屬于近分的,不能人于根本定。
上地唯根本 從第四禅一直到有頂天,都名爲上地。此上五地的近分,各各離下于五地染,第九解脫現在前的時候,那就唯有入于根本,而不就在近分。爲什麼有此差別
要知此上五地,不論是近分,或者是根本,同樣都是只有舍受,所以在離下染的時候,必定欣求上地,但因受無差別,所以必入根本。下叁靜慮就不同了,近分雖然都唯舍受,根本卻有喜樂受的。因而要從這一受轉入另一受,覺到稍爲有點艱難的,所以有不能夠入于根本。
寅五 世俗道綠行
世無間解脫 如次緣下上 作粗苦障行 及靜妙離叁
諸出世道的無間、解脫如何,前面既已說了;諸世間道的無間、解脫怎樣,現在應當分別。首先要問的:諸世間道,是以什麼爲所緣的?又是作什麼行相的
頌文解答說:
世無間解脫如次緣下上作粗苦障行及靜妙離叁 有漏世俗的無間道及解脫道,如其次第,能緣下地上地。說得明白一點:有漏的無間道,能緣自次下地;有漏的解脫道,能緣彼次上地。以無間道緣于下地的諸有漏法,作粗苦障的叁種行相,于叁行相中,隨起一行相;以解脫道緣于上地的諸有漏法,作靜妙離的叁種行相,于叁行相中,亦隨起一行相。如對起來說:無間道緣下爲粗,解脫道緣上爲靜;無間道緣下爲苦,解脫道緣上爲妙;無問道緣下爲障,解脫道緣上爲離。粗是什麼意思
謂下地的諸有漏法,由于有多掉舉,非同上地寂靜,所以說名爲粗。苦是什麼意思
謂下地的諸有漏法,由于難以超越,非同上地美妙,所以說名爲苦。障是什麼意思
謂下地的諸有漏法,由于有多災害覆障,非同上地能得出離,所以說名爲障。靜是什麼意思
“諸上地中不作功用掉舉微劣,故名爲靜”;妙是什麼意思
一不設劬勞掉舉微劣引生勝樂,故名爲妙”;離是什麼意思
“于下地中所有災害,能決定見,心不生欣及能越彼,故名爲離”。
醜叁 盡等相生
不動盡智後 必起無生智 余盡或正見 此應果皆有
前面曾經說到,金剛喻定無間,必有盡智續生,但盡智無間的時候,又有什麼智續生呢
頌文解答這一問題說:
不動盡智後必起無生智 諸阿羅漢,也有利根鈍根的差別,像不動羅漢,就是屬于利根的。如是不動種性的諸阿羅漢,盡智無間必然的會生起無生智,因這無生智,是他本來之所追求的,所以可與盡智俱時而得。盡智與無生智的行相有什麼差別?論二六卷說:“知苦、斷集、證減、修道,名盡智;不應更知、不複更斷、不複更證、不複更生,名無生智”:這就是二者的行相差別。
余盡或正見 除不動法阿羅漢之外,其余的退法等的五種阿羅漢,因爲是屬鈍根的關系,所以于盡智無間,或仍生起盡智,或即引生無學正見,沒有無生智無間而生,因爲後來還容有退的。這樣說來,他們在因位中,是不是雙求盡、無生的二智呢
求當然是求的,由于到了極果,可能還要有退,所以金剛喻定正滅位中,不得無生唯得盡智,而盡智後亦唯盡智現前,或即引生無學正見。
此應果皆有 這是答覆一個問題的。有人這樣問道:不動羅漢,于盡智後,既然是起無生智,難道他沒有無學正見嗎
不是!凡是羅漢,不管是鈍根利根,必然都有無學正見的,所以不動羅漢,于無生智生起之後,或者更起無生智,或即引生無學正見,現在所以不說者,因爲這是一切應(阿羅漢)果之所共有的,猶如盡智一樣,是故金剛喻定正減位中,一切皆得無學正見。不過我們須要知道的,就是這無學正見,不是因中所正求的目標,因而盡、無生的二智無間,或有即生起的,或有不現前的。
醜四 便明道果
寅一 沙門性果數
淨道沙門性 有爲無爲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脫道及滅
上來所說的四果,應知就是四沙門果,于此産生叁個問題:一、怎樣叫做沙門性
二、這果體是指的什麼?叁、果位的差別總有幾種?這都是我們所必須要知道的問題,現在分別解答如下:
淨道沙門性 這是解答第一問題。淨是清淨,清淨道就是無漏道(,易言之,諸無漏道爲沙門性。如在生命體上,懷有這無漏道的,就名爲沙門。沙門是什麼意思
就一般說,即出家的宗教徒;依佛法說,能勤苦修行,斷諸惑染的,即名爲沙門。中含四八說:“雲何沙門
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諸惡穢汙爲當來有本,煩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沙門”。正理六七說:“言沙門者,能永息除諸界趣生生死魑魅,或能勤勵息諸過失,令永寂靜,故名沙門”。增一四六說:“沙門名息心,諸惡永已盡”;又說:“複以何故名爲沙門
諸結永息故,名爲沙門”。雜合二九說:“何等爲沙門義
謂貪欲永斷,嗔恚、癡永斷,一切煩惱永斷”。所以真正做個名符其實的沙門,是不簡單的。不說一般的人們不夠資格稱爲沙門,就是已斷無所有處染的異生,也不得稱爲真正的沙門,因爲他們尚有殘余的過失存在,所得寂靜安甯,只是暫時的,不是究竟的。
有爲無爲果 這是解答第二問題。沙門性既是諸無漏道,沙門果體當就通于有爲無爲,所以佛說總有四沙門果,就是初預流果,次一來果,次不還果,後阿羅漢果。雜含二九說:“何等爲沙門果子謂須陀冱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中含二六獅子吼經說:“此中有第一沙門、第二、第叁、第四沙門,此外更無沙門梵志,異道一切空,無沙門梵志”。所謂有爲果,是約解脫道說;所謂無爲果,是約擇滅說。正理六九說:“道類智品,是謂有爲預流果體,見斷法斷,是謂無爲預流果體;道類智品或離欲界第六無漏解脫道品,是謂有爲一來果體,見斷法斷及欲界系修所斷中前六品斷,是謂無爲一來果體;道類智品或離欲界第九無漏解脫道品,足謂有爲不還果體,兌斷法斷欲修斷斷,是謂無爲不還果體;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品,足謂有爲阿羅漢果體,叁界見修所斷法斷,是謂無爲阿羅漢果” 。觀此,所謂有爲無爲果,可說是很清楚了。
此有八十九解脫道及滅 這是解答第叁問題。此沙門果,簡單的說,雖則如上四種,詳細分析,實有八十九種,因解脫道有八十九種,所證擇滅亦有八十九品。所證擇滅是無爲果,諸解脫道是有爲果。此八十九種,屬于見道的,其數有八,屬于修道的,有八十一。謂斷叁界所有的見惑,有八無間(八忍) 、八解脫道(八智);斷叁界九地的修惑,有八十一無問道,八十一解脫道。見修合論,總有八十九。諸無間道,唯是沙門性,不可名沙門果;諸解脫道,不僅可…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