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83

  ..續本文上一頁名沙門性,亦可名爲沙門果。

  寅二 立四果因緣

  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勝道 集斷得八智 頓修十六行

  諸沙門果,既然總有八十九,佛爲什麼不把他一一具說出來,而唯說四果

  當知果雖有多,然而所以不說,是也有他原因的,本頌就是顯示不說的所以。

  五因立四果 佛之所以只說四果,足由五因而建立的。正理六七說:“若斷道位具足五因,佛于經中建立彼斷,及與斷得俱時而生,淨解脫道爲沙門果”。所謂五因,是那五種呢?答:

  舍曾得勝道集斷得八智頓修十六行 這叁句頌,就是說的五因。一、舍曾道,謂舍先前所曾得的若果若向之道。如分別說:在預流果,唯舍向道;于余叁果,不但舍向道,且舍前果道。這舍曾道,簡單而扼要的說,是舍先前所得的劣道,得後所得的殊勝道。二、得勝道,謂于得果位中,而攝殊勝道的。叁、總集斷,謂總集擇滅無爲。如證預流果時,其總集斷,是總集叁界見惑上的無爲得,依所斷的見惑有八十八,共上無爲亦有八十八,因爲無爲有八十八,所以能得的得亦有八十八,故預流果時,起八十一類殊勝得,得八十八見惑上的無爲,以之名預流果時總集斷。次證一來果時的總集斷,見惑上的無爲,如前預流果,更起六種一類勝得,得欲界六品修惑上的無爲,以之爲一來果時的總集斷。次證不還果時的總集斷,見惑上的無爲,亦如前預流果,更起九種一類勝得,得欲界九品修惑上的無爲,以之爲不還果時的總集斷。次證羅漢果時的總集斷,見惑上的無爲,亦如前預流果,更起八十一品的一類勝得,得叁界八十一品修惑上的無爲,以之爲羅漢果時的總集斷。四、得八智,謂于一時中,總得四法、四類的八智。五、頓修十六行,謂能頓修無常、苦、空、非我等的十六行相。能具如上所說的五因,唯有住于四果位上的聖者,其他不論在什麼階位,都不完具這五因,因爲是這樣的關系,所以佛唯說四果。

  寅叁 明中間二果

  世道所得斷 聖所得雜故 無漏得持故 亦名沙門果

  照上面說,唯有淨道,是沙門性,既然如此,那由有漏道力所得的二果,爲什麼亦說他是屬于沙門果攝

  頌文答說:

  世道所得斷聖所得雜故 謂以世俗的有漏道,得一來、不還果的時候,此果不唯以世俗道所得的擇滅爲斷果性,而且兼以前之見道所得的擇滅,于中相雜總成一果,同起一類果道勝得,得彼所得諸擇滅的。由于世俗道所得擇滅,與無漏道所得相雜的關系,所以就以少從多,而亦名爲沙門果了。

  無漏得持故亦名沙門果 還有一個道理,就是中間的一來、不還二果,以世俗的有漏道去證得的時候,因爲無漏斷得所任持的關系,不說不退,即使有退,在未到命終的當兄,必然還可得果,無漏斷得印所印故,亦得名爲沙門果體。

  寅四 沙門果異名

  所說沙門性 亦名婆羅門 亦名爲梵輪 真梵所轉故

  于中唯見道 說名爲*輪 由速等似輪 或具輻等故

  依世俗道斷修所斷得二果時,所得擇滅亦可名爲沙門果體,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然而我們知道,沙門果是酬沙門性的,沙門性是什麼意思

  雖前已說,但這有沒有差別名,尚未談到,現在此頌告訴我們,所謂沙門性,也是有他的差別名的。

  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 如前所說的沙門性,假定是站在世俗的道理上講,那沙門是沙門,婆羅門定婆羅門,二者是有差別的,如佛在契經中說:“應施沙門,婆羅門等” 。假定依于勝義的道理說,那沙門就是婆羅門,婆羅門就是沙門,二者是無差別的,所以沙門性亦可名爲婆羅門。增一阿含第九說:“世尊告曰:欲言沙門者,即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沙門,諸有奉持沙門戒律,我皆已得。如今欲論婆羅門者,亦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婆羅門也。諸過去婆羅門所持法行,吾巳悉知”。雜合十七也說:“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道等者,彼是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同沙門同婆羅門,沙門義婆羅門義”。增一四六更說:“何故名婆羅門

  盡除愚惑之法,名爲梵志”。婆羅門是印度話,中國譯爲淨行,即修諸清淨行,而遠離于諸煩惱的。約四種姓說,婆羅門實爲一種族名;約宗教徒說,婆羅門實爲在家的宗教徒。

  亦名爲梵輪真梵所轉故 即此所說的婆羅門性,亦可名爲梵輪,爲什麼

  因這是真梵王力所轉的。正理六七說:“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獨應名梵,由契經說佛亦名梵,亦爲寂靜,亦名清涼,寂默沖虛蕭然名梵,佛具此德故立梵名,既自覺悟爲令他覺,轉此授彼故名梵輪”。于中,梵王(佛)爲能轉,無漏(法)爲所轉,于所轉義,含有自轉與他轉:謂無漏法,佛自覺悟,這是自轉;令爲他覺,這是他轉。雜含二六說:“能轉梵輪,于大衆中獅子吼而吼”。梵是清淨義,名之爲佛,輪是輪轉義,名所诠法,梵之輪故,名爲梵輪。簡世間初靜慮的假梵王,所以說名爲真。

  于中唯見道說名爲*輪 如上所說的沙門性,通于見、修、無學的叁道,然而于中,唯依見道,說名*輪。雜合十五說:“世尊于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輪”。中本起經上說:“佛告梵志:吾欲詣波羅奈,擊甘露法鼓,轉無上*輪”。爲什麼見道說名*輪?

  由速等似輪 這是答覆上面所問的。見道之所以名爲*輪,因速行等的狀態,似于世間的輪相的。宗輪論語體釋說:“如輪王的輪寶,旋璟不息,迅速的向前推進,有舍有取,能伏未伏,鎮伏已伏,上下回轉的。見道也是這樣,所以說名*輪。配合來說:見道的沒有間歇,如輪寶的旋璟不息。十六心後的刹那見道,如輪寶的行用速疾。見道的舍苦等境取集等境,如輪寶的舍前取後。見道的見所未見的真理,斷所未斷的惑障,已斷的不再退,已見的不再迷,如輪寶的降伏未伏,鎮伏已伏。見道的觀下苦後,觀上苦等,如輪寶的上下回轉。由具這些特殊的意義,所以唯有見道獨名*輪”。

  或具輻等故 這是第二妙音尊者的解說。婆沙舉妙音尊者的意見說:“八支聖道是正*輪”。我們知道,世間的輪相,具有輻、毂、辋的叁大要素,如缺少任何一種,那就不成爲輪相,八支聖道有似于彼,所以說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間的輪輻。正見是慧,正思惟等,資助于慧,智慧向外取境,就與輪輻相似,所以說名爲輻。正語、正業、正命,似世間的輪毂。正定,似世間的輪辋。叁者聯系起來說:正見等四依戒而轉,就如輪輻依毂而轉;正語等叁以戒爲體,戎是正見等的衆行所依,猶如依毂而有輻一樣的;定能攝正見等令不散失,如辋攝輻使令不散。婆沙百八十二說:“尊者妙音說曰:學八聖道,展轉和合,一時至他相績中轉,故名*輪。此八支道,見道位勝,是故見道,獨名*輪”。毂輻辋叁,如何配合,婆沙總有六說,今列一表如下:

  

  爲什麼唯是見道說名*輪?因唯見這是*輪初,所以說名*輪。如憍陳如等五比丘,見道生的時候,地空天神,即相互的傳告道:世尊已爲世間轉正*輪。或者有問:僑陳如等,既是自己入于見道,爲什麼說是世尊轉*輪子當知這是世尊他轉*輪之相,因爲五比丘的證人見道,本是由于世聳的法化,所以特別推在釋聳的身上。原來所謂轉*輪,有部說有二種的:一、于自身中轉,如佛在菩提樹下,以叁十四心成無上道,即爲自轉*輪。二、合他身轉聖道,如佛在鹿野苑中,爲五比丘說法,使他見道,即是令他轉*輪。佛以利他爲正事,所以以轉他的*輪,而爲佛的初轉*輪。雜含十五說:“諸比丘!我于此四聖谛叁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衆中,爲解脫、爲出、爲離,亦不自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已于四聖谛叁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于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衆中,得出、得脫,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懦陳如、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于波羅那叁轉十二行*輪,聞虛空神,謂六欲天,展轉聞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于波羅那叁轉十二行*輪”。什麼叫做叁轉?如說此苦聖谛,這是顯示見道;此應遍知,這是顯示修道;此已遍知,這是顯示無學道:所以叁轉就是顯示叁道。什麼叫做十二行相?謂于一一轉時,別別發生眼智明覺,叁四一十二,名爲十二行相。如實說來,苦谛下有叁轉十二行相,集滅道叁,亦各有叁轉十二行相,總有十二轉,四十八行相,然因其數相等,所以但說叁轉十二行相。論主敘述了有部的宗義,又表示自己的正解道:*輪並非唯是在于見道,即此叁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爲*輪。所謂叁轉,是叁周而轉的意思;所謂十二行相,是叁周循曆四聖谛的意思。謂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爲第一周的示相轉四聖谛;此應遍知,此應永斷,此應作證,此應修習,爲第二周的勸相轉四聖谛;此已偏知,此已永斷,此已作證,此已修習,爲第叁周的引證轉四聖谛。由此法門,于他相續,令解義故。此約教名*輪,于他相續,見道生時,已至轉初,故名已轉,理實叁道,皆名*輪。

  寅五 沙門果依身

  叁依欲後叁 由上無見道 無聞無緣下 無厭及經故

  依佛正法而行,能得四沙門果,那是不成問題的,但那一沙門果,依于那一界身得,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此頌特爲分別。

  叁依欲後叁 叁指前叁果,欲指欲界,意謂前叁果人,依于欲界身得,名爲叁依欲。後指阿羅漢,叁指叁界,意謂後一阿羅漢果,通于叁界身得,所以名爲後叁。于此有人提出這樣責問:初預流果及第二一來果,還沒有離欲界染,說他不依上界身得,這當然是不成問題的,但超越的第叁果,在先已經離去欲界染,怎麼也不可以依于上界身得?爲了解答這問難,所以第二句頌說:

  由上無見道 不論是次第證或超越證的聖者,必然是要先入于見道的,可是色無色界身,沒有見道的道…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