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75

  ..续本文上一页常、非我等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就是以能观的智力,向四谛的一一,作四种的观解。如向苦圣谛的观察,起观非常、苦、空、非我的四行相,向集圣谛的观察,起观因、集、生、缘的四行相,向减圣谛的观察,起修灭、静、妙、离的四行相,向道圣谛的观察,起修道、如、行、出的四行相。初向苦谛作非常、苦、空、非我观者:苦为三界的果报,即一切世间之法。此法在有情的身心上,以逼迫恼害为性,所以叫苦。此法从我人的身心乃至妻子眷属自余的诸物,无一可为真实我的所有,所以叫空。此法称众缘和合,待因缘而生,亦以因缘之散而灭,所以叫非常。此法既无常住的意义,亦无独一或主宰的意义,所以叫非我。次向集谛作因、集、生、缘观者:集为迷的原因,就是起惑造业,由惑业产生苦果,犹如种子的能生芽等,所以叫做因。此惑业集积苦果而使现生,所以叫做集。此惑业复有一股力量,使所生的苦果相绩不绝,所以叫做生。同时又能为助缘而成办苦果,所以叫做缘。次向灭谛作灭、静、妙、离观者:减谛就是涅槃,涅槃界中断绝五蕴,所以叫做灭。止息贪、瞋、痴三毒的烦恼,所以叫做静。无有一切的过患,所以叫做妙。解脱一切的灾难,所以叫做离。后向道谛作道、如、行、出观者:道为悟的原因,就是无漏法,此法为圣者的实践履行,所以叫做道。契于正理,所以

  做如。趣向涅槃果,所以叫做行。超出三有的生死,所以叫做出。如此四谛,各起四种观解,合称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修前暖善根的行者,由下而中,由中而上,渐次渐次的增长,到达最极成满的时光,更生殊胜的善根,这叫做顶法。在此顶位之中,亦观四谛十六行相,如前暖位一样,所以说亦然。为什么称为顶

  这有二种解说:一、在四善根中,忍位以上,称“忍不堕恶趣” ,暖与项二位,称为动善根,有进退的可能性,进而可以起忍、世第一的不动善根,退而仍可起惑造业堕入恶趣。今顶善根,于动善根中,称为最胜,如人身的有项,所以叫做项。二、此顶位居于进退两位的中间,向前进可至后之忍位,渐渐入于见道,决定不再有退,向后退可以退至暖位,动辄有退堕罪恶之趣的危险,如山顶的在进退中间,所以叫做项。

  如是二善根皆初法后四 如是像上所说暖及项的二善根,在初安足(初起)的时候,都是唯观法念住的,什么道理

  因此暖项的行者,以十六行相,最初游履于四圣谛迹。四圣谛迹者,谓三世诸佛依此门为人道之迹。杂含十五说:“苦灭道迹圣谛”。中含七说:“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彼亦有此正行,说法谓四圣谛”。于见道中初起,所以唯法念住,因暖顶位, 是顺于见道的。及后增进的时候,不特唯修法念住,且可通修四念住,所以与初起不同。

  次忍唯法念 修顶善根的行者,由下品而中品,由中品而上品,渐次渐次的增长,到达最极成满的时光,更生殊胜的善根,这就叫做忍法。在这忍位中,行者对四谛理,信认印可,称为最胜,而且再无退堕之虞,所以名忍。世第一法,于四谛理,既无退堕,忍可亦胜,且无间的入于见道,然因不能具观四圣谛法,所以不得名忍。在此忍位,不论是初起,或是后增进,因为接近见道,无稍容预,所以初后唯观法念住,不能具观四念住。

  下中品同顶上唯观欲苦一行一刹那 这忍善根,有下、中、上的三品。于下,中二品的阶位,如前顶位一样的,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然四圣谛,以界分别,有欲界四谛与上二界的四谛差别。行者对这上下八谛,各起十六行相,合修而为三十二行相。至于上品忍位,唯观欲界苦谛,以一刹那心起一行相,直入后之世第一法位。现就中忍位减缘减行一说:中忍品位,虽初具十六行相而观上下八谛,但为欲作入见道的准备,修锐利的观慧,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名为减缘减行。缘指上下八谛,因这是所缘的境;于这所缘境上而起观解,为十六行相就是行,因这是能缘的行。所以减缘减行,是就十六行相而将观智力集中于一点所行的方法。如下表观第一周,从一至第三十一,减去第三十二,即上界道谛下出之一行相(减行);观第二周,从一至第三十,减去第三十一,即上界道谛下行之一行相(减行);观第三周,从一至第二十九,减去第三十,即上界道谛下如之一行相(减行);观第四周,从一至第二十八,减去第二十九,即上界道谛下道之一行相(此因不全缘上界道谛,所以名为减缘,不过减缘之时,亦并减行,但属减缘摄,所以不名减行)。如此第五、第六等,每观一周,从下逆次减一行相,直至三十一周时,称一行二刹那,以二刹那之心,唯观留欲界苦谛下的一行相。余之三十一行相,悉已减去。所谓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即在三十一周中,每四周减去三行相及一缘。在道理上,实在说来,应是三十一周减行,但因其余的七行,属于减缘所摄,所以但言二十四。今表如下:

  

  如此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唯观留欲界苦谛下的一行相,是为中忍满。为什么唯观留一行相

  因若观于上下八谛理,如下忍位,起三十二行解,那就观智散漫而不猛利,不能为发起无漏真智的胜缘,所以于此位中,渐渐减少,以便智力渐归猛利。婆沙第五以喻示其相说:“譬如有人,欲从己国,适于他国,多有财产,不能持去,遂以易钱,犹嫌其多,复以易金,犹嫌金重,复以贸易大价宝珠,持此宝珠,随意所往,行者亦然” 。此中忍的满位,一行二刹那,无间起殊胜的善根,就名为上忍位了。在此我们仍不得不知的,就是入见道者的根机,有利钝的差别;利根之中,有著我者及著我所者的两类;钝根之中,有我慢增者及懈怠增者的两类。其著我者的入于见道,是从非我的这一行相而入;其著我所者的入于见道,是从空的这一行相而入;其我慢增者的入于见道,是从非常的这一行相而入;其懈怠培者的入于见道,是从苦的这一行相而入:所以于中忍位中,所观留的行相,亦随其根机而各有不同。前表只是就其一类,以观留非常的这一行相为例,并不是每一行者都这样的。

  世第一亦然 从前上忍一行一刹那中,无间生起最极殊胜的善根,名为世第一法。此位所发的善根,在有漏世间法中,是最为殊胜的,所以名为世第一法。论说:“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 。于此成为问题的:所谓最胜,是约都胜说

  抑约分胜说产假定说都胜,世俗智为见道的眷属,难道这可胜于世俗智

  假定说分胜,不应唯此是世第一,暖等前三,亦应名世第一,因为也是分胜的。现在告诉责问者说:世第一法,于有漏中,名为都胜,为什么?因能开圣道门,世俗智无此胜能,不得名世第一,不唯如此,而且世俗智,要由世第一法方得生的,怎可相提并论

  在此世第一法位,唯缘欲界的苦,唯有一行一刹那心,同前上忍所行的一样,所以说亦然。

  皆慧五除得 暖等四善根法以什么为体

  一一皆以慧为自体,若并助伴而言,那就皆五蕴摄,因定俱必有随转色的,如定共戒名为色蕴。暖等所以皆以慧为自体,因为是以念住为性的。谓总相念住居法念住,从此而生暖法等。此暖等四,虽有能得的得,但助伴体中的得,不是暖等四善根体,所以说除得。为什么不可以得为体?要知圣者出见道后,有法后得得此暖等,暖等上的得,圣是咎可现行的,假定暖等以得而为自体,难道圣者还有暖等善根重现在前

  正理六一说:“勿诸圣者暖等善根重现前故,然已见谛不许暖等重现在前,已见谛者加行现前成无用故”。

  子二 善根差别

  此顺抉择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尔 圣由失地舍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见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所生善根相体,如前已辨,至于彼差别义,现在当说。于中,前十一句观相,相是相状的意思;最后一句出体,体是体性的意思。

  此顺抉择分 这是释名。谓前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名顺解脱分。解脱就是涅槃,分是因的意思,谓五停心观等的善法,能顺解脱而为其因,所以名顺解脱分。而此暖、顶、忍、世第一法,名顺抉择分。抉是抉断的意思,择是简择的意思,分是一分的意思。谓诸圣道,名为抉断简择。但是讲到诸圣道,主要的是说见道,因为有苦等四,所以说之为诸。总见道名为抉择,见道中的一分,所以名为抉择分。今此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为引其抉择分的缘,顺益于彼,所以名为顺抉择分。此顺解脱分、顺抉择分,亦名七方便位,因为是获得圣果的资粮方便之故。

  四皆修所成 这是明三慧所摄。暖等四善根法,唯依定地而有,所以于闻思修的三慧中,唯是修所成,非闻思所成。

  六地二或七 这是明所依地。暖等四善根,依正义说,皆依六地,就是依于四静虑、未至、中间。为什么欲界没有

  因欲界不是定地;为什么无色界无有?因暖等四,是见道的眷属,无色界没有见道,所以暖等亦无;还有,无色界心不缘欲界见道,可是任何一个人,对于欲界见道,都应先修,所以彼无色界无有。二或七的二字,是指暖与顶的二善根。此二善根,依妙昔尊者的意思,是以七地为所依的,就是于前六地外,更加欲界。婆沙百八十八及杂心五,都有此说。他为什么要加欲界为所依

  因耸者妙音,认暖项是思慧,所以可依欲界。假定真的如此,四皆修所成的,这话又怎么通

  当知这是依正义说,非依妙吾尊者义说,不可例比!

  依欲界身九 这是明所依身。暖等四善根法,唯依欲界人天身起。欲界天有六,人有四,合为十处,但可为四善根所依的,只有九处,即于人中除去北俱卢洲,而依其余的九处之身,得入于离生。不过约初起说:暖等前三善根,固是三洲初起,但是后生六天,亦仍继续现前;第四世第…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