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了使他勝解力的獲得自在,乃又將前所留觀的頭部半骨舍去,系心于眉宇問,專注一緣,湛然而住。因這已達不可計議的境界,所以名爲超作意位。
立二 義門分別
無貪性十地 緣欲色人生 不淨自世緣 有漏通二得
關于不淨觀,還有許多問題須要解決:第一以什麼爲性
第二依于幾地?第叁緣于什麼境界
第四在什麼地方得生
第五有什麼行相
第六緣那幾世?第七是有漏還是無漏子第八爲離染得抑加行得
現依頌文的次第,來答覆這些問題。
無貪性 這是解答第一問題。婆沙對此,本有多家的說法不同:有的以慧爲他的體性,有的以厭爲他的體性,但評家說以無貪爲他的體性,今說此觀以無貪爲性,就是根據評家來的。因修此觀門時,以思所成慧,觀察內身的不淨,能伏四貪令不現行,從所治而說以無貪爲體,若並眷屬而言,應以四蘊五蘊爲性。
十地 這是解答第二問題。十地,就是四根本靜慮及四近分、中間、欲界。于此十地,皆容能緣欲界中色,所以通依十地。
緣欲色 這是解答第叁問題。謂不淨觀,唯緣欲界所見的色境,爲什麼
因以欲界顯形色,爲此觀所緣對象的緣故。正理五九說:“此不淨觀力能遍緣欲界所攝一切色處” 。
人生 這是解答第四問題。能修令不淨觀現起的,唯有在我們人趣中,而在人類的四洲,唯有東南西的叁洲,北洲人們亦不能修。爲什麼天趣無有此觀?因此觀的行相,唯在不淨上轉,天上無有青瘀等的諸不淨相,所以不能生起不淨觀。
不淨 這是解答第五問題。不淨觀是善性,從他的自體說,應該是清淨的,現在所以說他不淨,那是約他的行相說的。正理五九說:“此觀行相唯不淨轉”,就是此意。
自世緣 這是解答第六問題。不淨觀,若已生法,過去世色爲過去不淨觀所緣,未來世色爲未來不淨觀所緣,現在世色爲現在不淨觀所緣,即能緣的不淨觀,與所緣的色法,爲一具有,同于一世,所以名自世緣。若不生法,那就可以通緣叁世,謂能緣的不淨觀,雖因緣缺不生,但所緣法,或在未來,或至現在,或謝過去,所以能通緣于叁世。
有漏 這是解答第七問題。此不淨觀的行相,非無常等的十六行相所攝,只是一種假想觀而已,所以在道理上講,唯屬有漏。
通二得 這是解答第八問題。此小淨觀,通離染得及加行得,所以說通二得。何謂離染得
就是離下地染時,得上地的不淨觀,如離欲界煩惱時,得初禅近分並初禅及中間叁地的小淨觀,離初禅煩惱時,得二禅近分並二禅不淨觀;離二禅煩惱時,得叁禅近分並叁禅不淨觀;離叁禅煩惱時,得四禅近分並四禅不淨觀,欲界不淨觀,無離染得。離染得巳,于後後時,亦由加行令得現起,未離染者唯加行得。光記說:“此且據一相說。若細分別,曾得、未曾得,俱通二種:曾得離染得者,謂離下地染得上地觀;曾得加行得,謂非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曾得者。未曾得離染得者,謂離有項染時得;未曾得加行得者,謂非由離染,由加行力,修得未曾得者” 。光師所說未曾得有離染得,足指盡智位言,因在盡智位中,一切有漏無漏的功德,小管足曾得未曾得,全山離有頂染而得的。
子二 明持息念
醜一 九門明念
息念慧五地 緣風依欲身 二得實外無 有六謂數等
前明不淨觀,此說持息念觀,持息念,就是數息觀。義章說:“于自氣息,系心數之,不舍忘失,名數息觀” 。寶疏說有九門,頌疏只說八門,即將釋名與出體合爲一門,今依寶疏分別如下:
息念 這是第一釋名門。息就是風,念持息故,名爲息念。印度名爲阿那阿波那念,或名安那般那念,或簡單的叫做念安般,或極略的名爲安般。如雜含二九說:“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增含第二廣演品說:“世聳告比丘,有一法,當修行,有名譽,成大果,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無爲處。一法者,謂念安般”。雜心八說:“安般念,今當說。安那者持來,般那者持去,亦名阿濕婆娑阿濕婆娑念者億念”。解脫道論七說:“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等”。因此知道:所謂阿那,譯雲持來,就是入息;阿波那,譯雲持去,就是出息。婆沙二六說:“經曰:有持來,有持去。此中持來者,謂入息,持去者出息。故施設論說:吸風入內名持來,引風出外名持出”。通常所以叫做數息觀者,那是約義說的,即數從一以至十的數字。
慧 這是第二出體門。此持息念,以什麼爲體
當知慧爲自體。既以慧爲自體,爲什麼說念不說慧?因此品的念的功用殊勝,所以特得念名。這話怎講?我們知道,念是明記不忘的意思,他對我們出入息的數量,有億念記持的功用,慧雖以息爲所觀境,假使沒有念爲助力,那是很難修得成的。顯宗二九說:“此品念勝,故得念名,由念力記持入出息量,故顯緣息定慧得成,由念功能故說爲念”。寶疏說念力持慧,既違正理、顯宗,亦背次上持息念名,所以爲今之所不取。
五地 這是第叁依地門。此念所依,唯通五地,就是欲界、靜慮中間、初禅近分、二禅近分、叁禅近分,不通其他諸地。爲什麼唯以這五地爲所依?因此念唯與舍受相應,所以不在根本諸地。欲界苦樂,能順引尋,而此念正是對治尋的,所以不得俱起。苦攝于憂,樂攝于喜,色界喜樂,違于專注出入息境,而此念唯于出入息境專注所修成的,兩者剛剛是相違背的,所以不得俱起。至于第四禅已上,諸定現在前時,雖說有彼舍受,但因息已無有,不能起此持息念觀,所以亦非此觀所依。
緣風 這是第四所緣門。此念所緣的對象,唯以出入息風爲境,除了這個而外,不緣任何其他的東西。
依欲身 這是第五依身門。此念唯依欲界人天趣的有情身起,非余有情身,不過在人趣中,還要除去北洲有情,因依北洲人身,是不能修此觀的。
二得 這是第六辨得門。依俱舍說,通于離染得及加行得;依正理說,唯加行得非離染得。因而正理者向俱舍者提出這樣的責問說:持息念是勝品徽細的觀門,唯內道所起的功德,專由勝加行得即可,怎麼可說通于離染得
況欲界並下叁禅近分,都不是離染地,怎麼可說有離染得
俱舍者同答正理者說:滅盡定中,佛無一德不是離染而得的,又離非想第九品染,叁乘之人,盡智初心,修九地中有漏功德,又中問定爲離染地攝,無一不是離染得,怎麼可說非離染得
實 這是第七作意門。此念唯與真實作意相應,顯示不是假想的。光記說:“彙理論雲:“此唯真實作意相應,有說亦通勝解作意”。此論同正理前師,雜心、婆沙同正理後師……前師唯據根本,故唯真實;後師亦通加行,故通勝解”。本義抄說:“若依當卷初釋(初師解釋),余處第二釋者,今論意:加行、根本同唯真實作意相應;若依當卷第二釋,余處初釋者,今論意:加行通勝解,根本唯真實作意相應” 。
外無 這是第八內外門。佛法與異教學者,誰能修這法門?這裏告訴我們:唯有依于正法而修的有情,方能確切的依此而修,諸余異教學者,不能修這法門。什麼道理?第一、在異敦群中,無有能說這法門者,說尚無說,況有人修?第二、諸異教學者,對此極做細法,不能有所自覺,自覺尚無,何況雲修
第叁、此持息念與我執,二者是最極相違的,有此則無彼,有彼則無此,異致者既有我執存在,當就沒有這持息念了。
有六謂數等 這是第九辨相門。辨此觀相,要具六因,方得圓滿。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轉,六、淨。數謂系心緣入出息,從一至十不減不增。所謂從一至十者,就是五入息五出息,而以入息爲始。婆沙二六說:“淨數者,于五入息數爲五入,于五出息數爲五出” 。雜心八說:“五出息,五入息,此爲十數”。爲什麼以入息爲始
婆沙二六說:“先數入息,後數出息,以生時息入,死時息出故。又如是觀身心安隱,非顛倒故;又如是觀顯于生死先入後出,非顛倒故”。爲什麼不多不少剛剛十數?爲恐心的極狹略聚,所以不得減于十數;爲恐心的廣逸散亂,所以不得增于十數。唯于數入出息的過程中,可能有叁種過失産生:一、數減失,就是于二謂一,于叁謂二,乃至于十謂九。二、數增失,就是于一謂二,于二謂叁,乃至于九謂十。叁、雜亂失,就是于五入數爲出,于五出數爲入,易言之,就是于入謂出,于出謂入。必須離此叁種過失,方可說是正數。假定中間錯亂數得不對了,應立刻的從一次第數之,終而複始,乃至得定,不可錯了就讓他錯下去。隨謂系心,隨入出息,念入出息,爲短
爲長
爲遠到什麼地方
然後再回轉頭來,且念入息,爲行遍身
爲行一分子隨息而行。止謂系念,或唯在鼻端,或唯在眉問,或唯在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是名爲止。觀謂觀察了息風巳後,更觀息俱大種造色,並依色住的心及心所,具觀五蘊以爲境界。婆沙說:“爲風大故,等觀四大,觀四大已,次觀四大所造之色,所謂色聲香味觸色。依何法能有造作
謂依心法故,次觀察受想行識。觀察是等,名之爲觀”。轉是移轉的意思,就是轉此入出息觀,起身念住,展轉乃至趄世第一法位,名之爲轉。淨是升進的意思,就是從苦法智忍開始,一直升進到見道而修道,修道而無學道。
醜二 六門明息
入出息隨身 依二差別轉 情數非執受 等流非下緣
這一顼,是明息相的差別。所謂數息的息,一定有他的狀態,現以六門來分別他。
入出息隨身 這是第一依身門。婆沙對此,本有隨身地和隨心地的兩說,評家取隨身地,今亦同評家說。爲什麼說入出息是隨身而非隨心
因這是屬于身的一分所攝,是物質而不是精神的。
依二差別轉 這是第二依轉門。依二的二字,指身與…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