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臥具,生喜足心,並對斷煩惱修聖道,生樂欲念。如其次第,名爲衣服喜足聖種,飲食喜足聖種,臥具喜足聖種,樂斷樂修聖種。總稱爲聖種者,因爲依此能出生衆聖的。婆沙百八十一說:“聖者即是佛、獨覺、聲聞,彼從此生,相續不斷,故名聖種”。少欲喜足的無貪,既在四聖種上表現,可知四聖種亦足以無貪爲性的,所以說亦爾。約體同前,固然沒有問題,約界所系,那又是怎樣的
婆沙百八一說:“界者,皆墮叁界及不墮界。問:色界無飲食,無色界無前叁,雲何叁界皆具四種
答:彼雖無食等,而有彼喜足功德。有說由下界具四種故,展轉引生,上界者亦具四種。世友作如是說:上界雖無食等,而有彼對治”。再說:前叁聖種通不通無漏子亦通無漏。然而無漏觀門,不緣衣服等事,怎可說前叁聖種亦通無漏
要知衣服等事,雖不是聖道生起之所緣的,然由對于衣服等生喜足心,而能引發聖道的生起,在聖道果上立緣衣服等因,所以說前叁聖種亦通無漏。
前叁唯喜足 此辨四聖種相。四聖種,在中含二十一說處經中,有這樣的說明:“阿難!我本爲汝說四聖種:比丘比丘尼者得粗衣,而知止足,非爲衣故,求滿其意。若未得衣,不憂悒,不啼泣,不槌胸,不癡惑;若得衣者,不染、不著、不欲、不貪,知出要,而用衣如此,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謂止住舊聖種。如是食、住處,欲斷樂斷欲修樂修,彼因欲斷樂斷欲修樂修,故不自貴、不賤他,如是事利不懈怠,而正知者,是謂止住舊聖種。阿難!此四聖種,汝當爲諸少年比丘,說以教彼,若爲諸少年比丘,說教此四聖種者,彼便得前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修梵行”。唯此四中,前叁的自體,唯在于喜足,即對衣服等,隨有什麼所得,沒有不生喜足的。至于第四聖種,雖然不是喜足,但因能夠棄舍欲貪及有貪,所以亦用無貪爲性。如上聽說,少欲喜足,都能對治貪,都以無貪爲性,但爲什麼唯立喜足爲聖種而非少欲呢
正理五九說:“以少欲者,容于衣等物有希求故。謂有意樂性下劣者,于未得境不敢多求,設已得多容求不歇;見喜足者,少有所得,尚不更求,況複多得
故唯喜足建立聖種”。第四聖種的樂斷樂修,婆沙雖有四義解說,但以第一 “樂斷煩惱,樂修聖道” ,最爲殊勝。佛爲什麼要立這四聖種子答:
叁生具後業 此明立四聖種的所以。一個人生存在這世間,不能沒有他的生活資具,又不能沒有他所作的事業,俗人如此,出家亦然。當知前叁聖種,爲助道的生具,最後一種聖種,爲助道的事業。學佛的出家弟子,既舍棄了世俗的生具及世俗的事業,不能不有以代替之,釋尊有感于此,所以立這助聖道的生具和事業,使諸弟子依此而行,不久當得解脫。論說:“汝等若能依前生具作後事業,解脫非久”,就是此意。然仍成問題的,就是爲什麼唯安立這二事
答:
爲治四愛生 我佛世尊所以立此二事說四聖種,共最主要的目的,是爲對治衣服、飲食、臥具、有無有的四愛。于中,前叁易知,第四有無有愛,是什麼意思
有愛,是于有情自體起愛,即自體愛,所以說:“于當來果報,赴愛名有愛”。無有愛,就是否定自我的愛。凡是緣起的存在,必有他相對的矛盾性,所以對于自己身心的存在,有時覺得可愛而熱戀他,有時又覺得討厭而欲舍棄他。其實這還是愛,還是以愛爲動力。集異門足論解釋這說:“此中有者,謂五取蘊,即色受想行識取蘊。無有者,謂此五取蘊,當來斷滅。如有一類作是念言:願我當來五蘊生起;複有一類作是念言:願我死後五蘊斷滅。于有無有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染愛,足名因有無有愛生”。依于這一解說,可以明白知道:現在五取蘊叫有,未來五取蘊爲無有,若現在有,若未來無有,均起愛,名爲有無有愛。
我所我事欲暫息永除故 這是以異門說明立四聖種的意義。我所事欲,意指在衣服、飲食、臥具的叁事上所起的貪欲;我事欲,意指在個己的生命體上所起的貪欲。前者爲我所愛,後者爲我愛。佛爲使令行者,暫息我所事上的貪愛,所以立前叁聖種,爲永拔除我所及我事上的貪愛,所以立第四聖種。此與前說不同者:如以對治言,前四各治一愛,今之前叁,雖亦各治一愛,但第四聖種,能通洽四愛;如以所愛言,前通說四愛,今別判爲我與我所;如以治說,前總叫治,今則別斷,且有暫永的不同。由于有這種種差別,所以特說這一異門。
辛叁 廣明七加行
壬一 明五停心
癸一 總標二門
入修要二門 不淨觀息念 貪尋增上者 如次第應修
如是身器清淨,依于佛道修行,最初所得的階位,就叫五停心。意于在這階段上,修行五法,停止五過。那五法呢?一、不淨觀,二、慈悲觀,叁、因緣觀,四、界差別觀,五、持息念。第一與第五,頌文會講到。慈悲觀者,觀一切衆生,生慈悲之念,爲對治嗔恚的唯一方法。因緣觀者,觀諸法由因緣而生的道理,爲對治愚癡的不二方法。界差別觀者,觀五蘊、十八界等的諸法差別,爲對治執著我見的最主要的方法。于此五者之中,本頌爲什麼唯說初後二者?答:
入修要二門不淨觀息念 衆生的根性有無量無邊,修行的入門亦有無量無邊,但今約最要說,入修略有二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不僅我們凡夫要以這爲入道的要門,就是叁世諸佛亦以這爲入道的要門。婆沙七四說:“複次,二種色觀,于入佛法爲甘露門,謂不淨觀及持息念”。足不是諸行者都要以這二門入修?不!怎樣
答:
貪尋增上者如次第應修 有情約有二類:一類是貪心猛利數數現前的貪行增上者,一類是尋多亂心妄想紛飛的尋行增上者,如其次第,前者應依不淨觀爲人修要門,後者應依持息念爲入修要門。依近對治門說,不淨觀固是對治貪的,持息念固是對治尋的,但若實在說來,不淨觀不唯能治貪病,亦能治余嗔等諸病,持息念不唯能治尋病,亦能治余癡等諸病。
癸二 別釋二門
子一 明不淨觀
醜一 不淨觀相
爲通治四貪 且辨觀骨鎖 廣至海複略 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 名爲已熟修 系心在眉間 名超作意位
入修要門雖說有二,但爲使人易于理解,今特分開,先辨不淨觀相,次明持息念觀。就明不淨觀中,此兩頌明不淨相,後一頌明諸門分別。
爲通治四貪且辨觀骨鎖 如前所說,不淨觀,觀境界的不淨相,爲對治我人貪愛執著的方法;然能使人生起貪愛執著的客觀境物,其種類是很多的,所以對之而起貪的種類亦複很多。現在先舉出貪的種類,然後再說對治的方法。貪的種類雖多,然就那顯著者言,要以發于外向的四種貪,過失最重:一、顯色貪,二、形色貪叁、妙觸貪,四、供奉貪。這四種貪,有一時俱起者,有各別而起者。怎樣對治這四種貪
其方法有二:一爲別治法,就是以四法別別對治四貪;二爲通治法,就是以一法通治四貪。先說別治四貪法:若見他身青黃赤白等的顔色,生起第一顯色貪的時侯,立刻就取死者身上所現的膨脹、青瘀等相,作不淨觀而修,了知現今可貪愛的妙色,亦不過是如此,有什麼可貪愛的
這麼一想,那妙色的念頭必然就去,而顯色貪也就對治掉了。若見他身水眸、柳眉、纖指、細腰等的形態,生起第二形色貪的時候,立刻就取死者經日爲烏鴉、餓狗、豺狼等瞰食後所現的諸相,作不淨觀而修,了知現今可貪愛的形色,亦不過是如此,有什麼可貪愛的?這麼一想,就可對治形色貪了。若觸他身柔軟光澤的皮膚肌肉等,生起第叁妙觸貪的時候,立刻就取死者經日爲蟲蛆,蠅蚋累累聚啖後所現的狀態,作不淨觀而修,了知現今可貪愛的妙觸,亦不過是如此,有什麼可貪愛的
這麼一想,妙觸貪就被對治掉了。若見他身進止起坐等的威儀,生起第四供奉貪的時候,立刻就取死屍強直不動的狀態,作不淨觀而修,了知現前可愛的供奉,亦不過是如此,有什麼可愛的?這麼一想,供奉貪就被對治掉了。如上所說,是別治法的大要,適治法又是怎樣的呢
謂對可生貪愛的對象,不論是顯色、形色,抑或爲妙觸、供奉,唯取一骨鎖相而觀,所以頌文說觀骨鎖。骨鎖,是皮肉完全爛了以後所剩下的骨架連鎖,易言之,就是一具骷髅,觀此皮肉已斓的骨鎖,試問有什麼妍妍之顔、嬌嬌之容、肌膚之柔軟、風姿之悅目,可爲生起四貪的對象呢
所以唯一骨鎖觀,就可通治四貪。不過要知道的,就爲修此骨鎖不淨觀,只能伏貪合不現行,要斷是不行的,因爲斷惑,必須遍緣一切才行,此骨鎖觀,只緣少分,所以不能徹底的斷除煩惱。論說:“然瑜伽師,修骨鎖觀,總有叁位:一、初習業,二、已熟修,叁、超作意” 。今分別解釋如下:
廣至海複略名初習業位 此明初習業位。正理五九說:“且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淨觀時,應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于眉間,或鼻額中,或于額等,隨所樂處專注不移,爲合等持得堅牢故。從入已去名初習業,入言爲顯最初系心,假想自身足指等處,下至能見錢量白骨,由勝解力漸廣漸增,乃至具見全身骨鎖……見全身已複方便入,緣外白骨不淨觀門,謂爲漸合勝解增故,觀外骨鎖在己身邊,漸偏一床、一房、一寺、一園、一邑、一田、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爲邊,于其中間骨鎖充滿。爲令勝解漸複增故,于所廣事漸略而觀,乃至唯觀自身骨鎖,齊此漸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初習業位” 。修此骨鎖觀,爲什麼以大海爲邊而不觀大海
因大海之德,不留死屍的。
除足至頭半名爲已熟修 此明已熟修位。謂對前所修的略觀,爲了使他勝解力的更爲增強,乃于一具白骨當中,先略去足骨,唯觀其余的身骨,系于內心而住,如是漸次漸次的簡略,乃至到達髑髅骨,舍頭半骨,唯觀半骨,系心而住,不淨觀成,名爲已熟修位。
系心在眉間名超作意位 此明超作意位。謂對前所修的略觀…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