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讲记▪P95

  ..续本文上一页处下定别释。什么叫做处?合乎道理谓之处。如说身等恶行,感非爱果,所修善因,感可爱果,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名处。什么叫做非处?不合道理谓之非处。如说造诸善行,可以感恶趣果,作诸种种罪行,反而感可爱果,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名非处。如来大智,于处如实了知足处,于非处如实丁知是非处,名为处非处智力。此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他的体性,因佛十智,随其所应,皆能了知处非处的。同时为了简别余所有智,所以特别说为如来十智。

  业八除减道 此明第二业异熟智力。业是因,异熟是果。如来大智,善能了知如是类业,感如是类诸灾熟果,无罢碍智,名为业异熟智力。所谓业因,就是集谛,所谓异熟果,就是苦谛。婆沙三十说:“唯缘苦集,十力经说,知他众生因缘处所受其果报”。此智力,以如来的八智为他的体性,即于十智中,除去灭、道二智。为什么要除这二智

  因灭、道二智,不缘苦、集右漏,换句话说,业因苦果,不是灭道所摄的,所以唯八智为体。

  定九 此明第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静虑,就是四静虑;解脱,就是八解脱;等持,就是三三摩地;等至就是四禅四无色的八等至。如是一切,都是定的异名。如来大智,如实了知静虑等,名为静虑等智力。此智力,以如来的九智为他的体性,即于十智中,除去一灭智。为什么要除去灭智

  因静虑等不是属于灭谛所摄的。

  根九 此明第四根上下智力。根,就是信、进、念、定、慧的五根,而此信等五根,在众生分上,有上下的差别。如来大智,能知众生信等根的上下差别,所以名为根上下智力。此智力,以如来的九智为他的体性,即于十智中,除去一灭智,其义如前说。

  解九 此明第五种种胜解智力。意谓如来大智,善能了知众生种种喜乐胜解,所以得此智力名。此智力,以如来的九智为他的体性,即于十智中,除去一灭智,其义如前说。

  界九 此明第六种种界智力。意谓如来大智,善能了知众生种种性以及世间种种界非一界,皆如实知,所以得此智力名。此智力,以如来的九智为他的体性,即于十智中,除去一灭智,其义如前说。

  遍趣九或十 此明第七偏趣行智力。遍趣行,就是一切诸行,因为一切诸行,随其所应,皆能趣果,所以名为遍趣行。如来大智,于此一切遍趣行中,皆能如实了知,所以名为遍趣行智力。杂心论说:“向地狱乃至涅槃,彼缘起及众具,故名趣力”。根据此说,唯以九智为此智力的自体,即于十智中,除去一灭智,因择灭无为不是能趣的。彼论又说:“有说趣智力,是十智性”。根据此说,不唯以能趣为境,亦复缘所趣为境,所趣通五趣及涅槃,所以加减智为十。

  宿住死生俗 此明第八宿住随念智力。宿住是所知境,余四宇是能知智,随彼彼所曾经验过的诸事,皆能如实了知,所以得此智名。十力经说:“复次,如来悉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亿百千生、无量生;成劫、败劫、无数成败劫中,我昔生彼处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乐,寿命长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忆如是无数宿命之事”。此智力,因为是缘事法的,所以唯以俗智为体。此句颂中,复说明第九宿住死生智力。前者以了知佛陀本身过去所经诸事,此则了知众生死此生彼的现象。十力经说:“复次,如来知众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观众生之类,善色恶色,善趣恶趣,随行所种,皆悉知之;或复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造邪见业,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复众生身口意行善,小诽谤贤圣,恒行正见,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名为天眼,清净观众生类所趣之行”。此宿住死生智力,亦名天眼力。义章说:“天眼力者,纴中亦名生死智力”。此智力,因为是缘事法的,所以唯以俗智为体。

  尽六或十智 此明第十漏尽智力。漏尽,就是择灭涅槃理,为所缘境,缘此漏尽智,名为漏尽智力。婆沙三十所缘门中说:“若缘漏尽境故,则缘灭谛;若依漏尽身故,则缘一切法”。因为所缘的对象不同,所以以几智为体也就有别。如果说是但缘有漏尽择灭,那就只以六智为体,于十智中,除苦、集、道、他心的四智。为什么要除去这四智?因这四智足不缘灭谛的。“灭谛故有灭智;通上下界有类(智)、法(智);佛故有尽(智)、无生(智);灭谛后边有俗智”。如果说是缘择灭所依相续身中所得法,因为那是通一切法的,所以就以十智为体。

  宿住死生智依静虑余通 此明十力的依地。谓第八宿住随念智力、第九宿住死生智力,依四根本静虑生起;其余所有的八智,通依欲界、四禅、未至、中间、四无色的十一地生起。婆沙三一说:“地者,宿住、死生在四根本静虑,是通性故,近分、无色、及小定地,非迪所依故无。此二余力,有漏者在十一地,无漏者在九地”。所谓九地,即于十一地中,除去欲界及有顶,因此二地是没有无漏的。今总说为十一,未加简别。

  赡部男佛身 此明十力的依身。谓此十力,皆依赡部男子佛身,因为唯有这个,方堪为力所依的。或说佛身即是男,何必要说男子佛身

  当知佛身虽亦是男,但此是有所简的,即为简二乘圣者,二乘身虽是男,然而不堪为力所依。

  于境无碍故 此明力的意义。谓佛的大智,对于一切的所知境,已经获得无碍,要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甚而至于极久之时,极远之处,也没有说是不了知的,所以名之为力。诸余圣者,虽亦能知境界,但不能够无碍,所以不名为力。力之所以为力,婆沙说有诸义,如彼三十说:“不可屈义、不可伏义、不可摧义、不可害义、不可转义、不可覆义、能遍觉义、能荷担义、坚固义、最胜义、能制他义、是力义”。本颂所说无障碍义,实足包含了如是诸义的。

  子二 明佛身力

  身那罗延力 或节节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触处为性

  诸佛心力无边,已经略为分别;诸佛身力大小,又是怎样的呢?现当为之说明。于中,初二句正明身力量,第三句明所喻延力量,第四句出体。

  身那罗延力或节节皆然 此正明身力量。佛有生身、法身之别,现在所说身力,是约生身而论。佛生身力究竟怎样,我们本是不可知的,现在所以能够分别,是以世间共所钦重的那罗延力做譬喻的。那罗延,此云人生本,即是大梵天王。外道说:一切人皆从大梵天生,所以名为人生本。中论疏说:“那罗延,此云生本,以是众生本故”。若问佛的身力如何,颂中显示两种异说:有说佛的生身力,等于那罗延力一样;或说佛身所有的支节,节节皆如那罗延力一样。论文更举大德法救义说:如来身力犹如心力,是无量无边的,不可以其他什么大力者与之相比,假定不是这样的话,那诸佛的生身,就应不能持无边的心力,既能持无边的心力,证知身力亦是无边。于此三说中,论主意取第三大德说。因唯有这样,才能活泼的显示佛的身力,亦唯有这样,才能显示佛的身力特色和伟大!

  象等七十增 此明所喻延力量。谓佛身力如那罗延力,而那罗延力量又是怎样的呢

  此以象等七力,十十倍增来显示他。一、十凡象力,当一香象力;二、十香象力,当一大露形神力;三、十大露形神力,当一胜蕴神力;四、十胜蕴神力,当一妙支神力;五、十妙支神力,当一执持神力;六、十执持神力,当一那罗延力。颂中的等字,就是等于后面的六种。

  此触处为性 这是出体。如是身力,是以触处为体的,触有能触所触,能触是身,所触是尘,于所触中,大种胜者,名为身力,因为异余大种,所以又名差别。

  癸二 明四无畏

  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佛的身力心力,都已说过了,佛的四无所畏,其相又是怎样的呢?所谓无畏,是没有怖畏的意思。为什么会无怖畏?因为有智,不畏他人,或从智中而生无畏,所以名为无畏。旧论二十说:“无畏以无怖为性。云何说智慧为无畏?由此四法故,诸佛于大众中,无复疑心故,说彼是无畏,此无畏是智慧所成,故于智说无畏,非智是”。今将四无畏解释如下:

  四无畏如次初十二七力 佛四无畏,如经所说是这样的:一、正等觉无畏,以十智为体,犹如“初”力。因处非处智力,了知诸法是非,就是正等觉义。怎样叫做正等觉无畏

  “谓佛自言:我于诸法正等觉者,若有世间沙门、梵志、天魔梵等 ,依法立难,言佛如来于如是法非正等觉,无有是处。设当有者,我于是事,正见无畏,故得安隐无怖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以六智或十智为体,如第“十”力。怎样叫做漏永尽无畏

  “谓佛自言:我于诸漏已得永尽,若沙门等,依法立难,言佛于漏未得永尽,佛为通释,无怖畏故”。三、说障法无畏,以八智为体,如第“二”力。怎样叫做说障法无畏

  “佛说染法必能为障,若外道难言,染非能障,佛为通释,无怖畏故”。四、说出苦道无畏,以九智或十智为体,如第“七”力。怎样叫做说出苦道无畏?“佛说修道必能出苦,若外难言,道非出苦,佛为通释,无怖畏故”。然此四无畏,究竟是显什么意思

  主要是为显自利利他义:前二是为显示自利义,后二定为显示利他义。

  癸三 明三念住

  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

  佛四无畏,亦已说了,佛三念住,其相差别,又是怎样的呢

  然此三念住与前所说四念住,是同是异,也是一个问题。据正理第七五说:“非前说四今复说三,可总说言念住有七,今三摄在前四中故,谓在缘外法念住摄”。山此可知此三念住,不是异于四念住的。

  三念住念慧缘顺违俱境 三念住者:一、缘顺境不生欢喜念住:如诸弟子对于佛陀,一向恭敬尊重,不少有所差错,但是在佛缘之,一点不生欢喜,舍而不生执著,安住正念正知,是为第一念住。二、缘违境不生忧戚念住:如诸弟子对于佛陀,不生恭敬之七,不能正受正行,但是在佛缘之,一点不生忧感,舍…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