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这是如有项治的。无学位上的退法等前四种性,在修练根的时候,如果到达第九品解脱道的阶段上,那他就能修未来的九智,即于前八智上,更加一世俗智。为什么加一此智
因这世俗智,是同得应果的。为什么不修无生智?因这是钝根性。无学位上的第五堪达种性,在修练根的时候,如果到达第九品解脱道的阶段上,那他能修未来的十智,所以说一切。此第五种性与前四种性,所以别说,因前四种性未得无生,而此种性是得无生的。其次,无学位上练根所有的诸加行道,除无生智外,那他能修未来其余的九智。还有,无学位上练根所有的诸胜进道,假定足钝根性的,除无生智外,那他能修未来其余的九智;假定是利根性的,那他能修未来的十智,所以说一切。
杂修通无间学七应八九 此明杂修无间道及修五通的诸无间道。修此也有有学与无学的不同:假定是有学圣者杂修无间道及修五通的诸无间道,那他能修未来苦、集、灭、道、法、类、世俗的七智。为什么不修他心智
因这所修的是无间道,所以不修;为什么不修尽、无生智
因这是有学而非无学,所以不修。为什么叫做杂修
是杂修静虑的意思。为什么只说五通
因于六适中除去漏尽通的。假定是无学圣者杂修无间道及修五通的诸无间道,钝根性者,能修未来的八智,即于十智中,除去他心智及无生智。为什么要除他心智
因这所修的是无间道;为什么要除无生智
因这是属钝根性。利根性者,能修未来的九智,即于十智中,除去他心智,因为此所修的是无间道。无学钝根能修八智,所以颂说应八;无学利根能修九智,所以颂说应九。
余道学修八应九或一切 余道,是指杂修及修五通的诸解脱道、加行道、胜进道。这也有有学与无学的修习不同:假定是在有学位杂修这些余道,那他能修未来的八智,即于十智中,除去最后的尽及无生的二智。为什么要除去此二智
因这是有学而非无学。假定是在无学应果位上杂修这些余道,钝根性者,能修未来的九智,即于十智中,除去最后的无生智。为什么要除去此智
因这是属钝根性的关系。利根性者,能修未来的十智,所以颂说t切。在此不过须要知道的:上说修通的诸解脱道,唯约宿住、神境、他心的三通而修解脱道说,不约天眼、天耳二通而修解脱道说,因这二者是无记性的,不名为修。
圣起余功德及异生诸位所修智多少皆如理应思 再就圣者诸余功德及异生诸位,以明修智的多少差别。圣者生起诸余四静虑、四无量等修所成摄的有漏功德时,假定他是一个有学而尚未离欲的圣者,那他能修未来的七智,即于十智中,除去他心、尽及无生的三智;假定他是一个有学而已离欲的圣者,那他能修未来的八智,即于十智中,加一他心智,仍除尽及无生的二智,因为已经离欲,所以有他心智,因为还是有学,所以无尽、无生的二智;假定他是一个无学而属钝根性,那他能修未来的九智,即于十智中,除一无生智,因为这是钝根性的,假定他是一个无学而属利根性的,那他能修未来的十智。异生位上,假定是未离欲的,那他唯能修未来世俗的一智,余者皆不得修,假定是已离欲的,那他就能修未来的二智,谓于世俗智外,再加一他心智。麟说:“若断欲第九解脱,得初定他心,乃至离第三禅染,得第四定他心,若离第四定染,不得他心,故异生依四静虑,即具二智,自余诸位,唯修世俗”。颂文的末后两句,告诉我们:要知圣者所起的诸余功德以及异生诸位,所修智的多少,皆如道理所说,应该好好的思量,不可有所错误!
王五 约依地辨修
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 为离得起此 修此下无漏
唯初尽遍修 九地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 曾所得非修
未来修智的多少,在前面固已分别过了,但正式作诸未来修的时候,那是依于几地而修的呢
诸所起得是不是也名所修呢
关于这两问题,现在为之解说:前七句解第一问题,后一句说第二问题。
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 前虽说智有十,现总十智为二,就是有漏智与无漏智。有漏智,必随道所依地,所以此中分为二类:一为依地,一为得地。道起所依地为依地,道初所得法地为得地。诸道,是指世俗道及无漏道。假定是修有漏法,总有两类:一、诸道依此地现起之时,能修未来的此地有漏。二、诸道得此地初所得法时,能修未来的此地有漏。显宗三六说:“诸道依此地及得此地时,能修未来此地有漏。谓依此地,世俗圣道现在前时,未来唯修此地有漏,以有漏法系地坚牢难修余故。随依何地离下地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亦修未来所得上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离下地缚必得上故”。此中所谓上地,是对所离的下地说,实在是指所得的此地,因依上地离下地染,必然是得其上地的。
为离得起此修此下无漏 前明修有漏,此明修无漏。说此修无漏道,总有三类:一、为离此地时,能修未来此地无漏及下地无漏。唯此所谓修此地下地,是望离染地说,不是望依地说,如果望依地说,也可名为修上的。杂心六说:“若此地离欲,即修此地及下地。谓初禅离欲,即修初禅功德及未来(即新未至) ,如是乃至第一有离欲,修一切地无漏功德”。二、得此地时,能修未来此地无漏及下地无漏。三、依此地中诸道现起时,能修未来此地无漏及下地无漏。离此、得此、起此三者,所以都能如是者,因无漏道,非地之所系的,因而可得傍修。论说:“为离此言,通二四道”。为离此,足说的能治道,而此能治道,“恐谓唯无漏中无间、解脱,故言通有漏无漏二各四道,二道俱离染,故加行胜进,亦是离染之道类故”。
唯初尽遍修九地有漏德 唯初尽智现在前的时候,其力足能遍修九地有漏而为意地所摄的闻、思、修所成的不净观等无量胜功德,不唯如此,而且不论随于那一地的尽智现在前时,都能通修自地、上地、下地的诸有漏德。但是在此所要问的:为什么唯这初尽智时,力能遍修诸有漏德
因就殄灭无始来的一切善根的烦恼怨贼说,唯有初尽智现起时有此创能,如有摧伏国所共怨,一切俱来庆贺称善,所以此时力能遍修诸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 然而此若生于上地,那他必不修下地善。如身在欲界得阿罗汉,固然通修三界九地的诸有漏善,但若生于初定得阿罗汉,那就不修欲界的诸有漏善,而祗修上二界八地的诸有漏善了,如是乃至生于有项得阿罗汉,唯修有顶一地的诸有漏善,而不再修下八地的诸有漏善了。为什么
因身生上定,不成下有漏善的,所以生上不能修下。生上而不修下,约有漏说,固然如此,约无漏说,是怎样呢
无漏诸地自在,上下不遮,换句话说,无漏生上,亦得修下,与有漏不同。
曾所得非修 说到修,大概都是约先未得说的,就是先时从来所未曾得过,而现在开始得了,当知此得是由用功所得的,听以名为所修,假使先时曾经得过的,后因某种因缘又弃舍了,现在纵然还得前所舍的,但不得名为所修,因这不是由设劬劳而证得的,所以曾得舍而还得,不名所修。
壬六 明四种修义
立得修习修 依善有为法 依诸有漏法 立治修遣修
讲到修,不唯约得说名为修,总说修有四种,就是得修、习修、对治修、除遣修,或有更加防护修、观察修,而为六修的。但照昆婆沙师说:防护修,就是对治修;观察修,就是除遣修。现在姑依前四修说,如是四修依于什么而立的呢
颂解答说:
立得修习修依善有为法 此明得习二修。如此二修,是依有为善法而建立的。一切有为善法,都应当须要修习的,为什么
为了可爱的果,应当精勤修习,使命渐渐增长,所以名为习修。一切有为善法,都能得可爱果,即得世间可爱异熟的增上果,并得出世间的诸离系果,所以应当精勤修习,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合速获得所求爱果,因而名为得修。染、无记法及善无为,因为没有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得立名为修。正理七五说:“诸未曾得功德现前,及得未来所余功德,新修得故皆名得修;曾得未得功德现起,现修习故皆名习修。此二但依善有为立”。如果在时间方面分别:于未来世唯有一个得修,因能起得而得的;于现在世则具得习二修,有法俱得,名为得修,体现行故,名为习修”。
依诸有漏法立治修遗修 此明治遣二修。如此二修,是依诸有漏法而建立的。治修,就是对治修,有四种对治,为有漏法敌对治道,所以以有漏法为依,建立此对治修。光记说:“此有漏法,望对治道生边,有能治故,名对治修”。遣修,就是除遣修,谓望离缚义边,除遣惑缚,名除遣修。
己二 明智所成德
庚一 明不共法
辛一 举数标名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能成之智的差别,已如上说;其所成的功德,又是怎样的呢
此可大分为二类:一是不共的功德,一是共的功德。现在先说佛的不共功德。所谓十八不共佛法,是那十八种呢
答:
十八不共法谓佛+力等 初句举数,次句标名。谓佛果位上的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如是总合名为十八不共法。为什么说这十八是不共法呢
因这唯是诸佛初成佛时,于尽智位上所有的功德,而与诸余圣者及诸凡夫所不共的,所以名为不共法。
辛二 随名别解
壬一 正明不共
癸一 明佛十力
子一 明佛心力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减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
此明佛的十力相别:初六句出体,次四句诸门分别,于中有四门。关于十力的广说,在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卷中有一经。中含四七多界经,对于是处非处,亦曾广为分别。至于杂心、甘露味等论,都以十力柑配诸智而说。
力处非处十 此明第一处非处智力。颂初力字一字是总标十力;处非…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