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講記▪P95

  ..續本文上一頁處下定別釋。什麼叫做處?合乎道理謂之處。如說身等惡行,感非愛果,所修善因,感可愛果,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名處。什麼叫做非處?不合道理謂之非處。如說造諸善行,可以感惡趣果,作諸種種罪行,反而感可愛果,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名非處。如來大智,于處如實了知足處,于非處如實丁知是非處,名爲處非處智力。此智力,具以如來十智爲他的體性,因佛十智,隨其所應,皆能了知處非處的。同時爲了簡別余所有智,所以特別說爲如來十智。

  業八除減道 此明第二業異熟智力。業是因,異熟是果。如來大智,善能了知如是類業,感如是類諸災熟果,無罷礙智,名爲業異熟智力。所謂業因,就是集谛,所謂異熟果,就是苦谛。婆沙叁十說:“唯緣苦集,十力經說,知他衆生因緣處所受其果報”。此智力,以如來的八智爲他的體性,即于十智中,除去滅、道二智。爲什麼要除這二智

  因滅、道二智,不緣苦、集右漏,換句話說,業因苦果,不是滅道所攝的,所以唯八智爲體。

  定九 此明第叁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靜慮,就是四靜慮;解脫,就是八解脫;等持,就是叁叁摩地;等至就是四禅四無色的八等至。如是一切,都是定的異名。如來大智,如實了知靜慮等,名爲靜慮等智力。此智力,以如來的九智爲他的體性,即于十智中,除去一滅智。爲什麼要除去滅智

  因靜慮等不是屬于滅谛所攝的。

  根九 此明第四根上下智力。根,就是信、進、念、定、慧的五根,而此信等五根,在衆生分上,有上下的差別。如來大智,能知衆生信等根的上下差別,所以名爲根上下智力。此智力,以如來的九智爲他的體性,即于十智中,除去一滅智,其義如前說。

  解九 此明第五種種勝解智力。意謂如來大智,善能了知衆生種種喜樂勝解,所以得此智力名。此智力,以如來的九智爲他的體性,即于十智中,除去一滅智,其義如前說。

  界九 此明第六種種界智力。意謂如來大智,善能了知衆生種種性以及世間種種界非一界,皆如實知,所以得此智力名。此智力,以如來的九智爲他的體性,即于十智中,除去一滅智,其義如前說。

  遍趣九或十 此明第七偏趣行智力。遍趣行,就是一切諸行,因爲一切諸行,隨其所應,皆能趣果,所以名爲遍趣行。如來大智,于此一切遍趣行中,皆能如實了知,所以名爲遍趣行智力。雜心論說:“向地獄乃至涅槃,彼緣起及衆具,故名趣力”。根據此說,唯以九智爲此智力的自體,即于十智中,除去一滅智,因擇滅無爲不是能趣的。彼論又說:“有說趣智力,是十智性”。根據此說,不唯以能趣爲境,亦複緣所趣爲境,所趣通五趣及涅槃,所以加減智爲十。

  宿住死生俗 此明第八宿住隨念智力。宿住是所知境,余四宇是能知智,隨彼彼所曾經驗過的諸事,皆能如實了知,所以得此智名。十力經說:“複次,如來悉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億百千生、無量生;成劫、敗劫、無數成敗劫中,我昔生彼處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憶如是無數宿命之事”。此智力,因爲是緣事法的,所以唯以俗智爲體。此句頌中,複說明第九宿住死生智力。前者以了知佛陀本身過去所經諸事,此則了知衆生死此生彼的現象。十力經說:“複次,如來知衆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觀衆生之類,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行所種,皆悉知之;或複衆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見業,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複衆生身口意行善,小誹謗賢聖,恒行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爲天眼,清淨觀衆生類所趣之行”。此宿住死生智力,亦名天眼力。義章說:“天眼力者,纴中亦名生死智力”。此智力,因爲是緣事法的,所以唯以俗智爲體。

  盡六或十智 此明第十漏盡智力。漏盡,就是擇滅涅槃理,爲所緣境,緣此漏盡智,名爲漏盡智力。婆沙叁十所緣門中說:“若緣漏盡境故,則緣滅谛;若依漏盡身故,則緣一切法”。因爲所緣的對象不同,所以以幾智爲體也就有別。如果說是但緣有漏盡擇滅,那就只以六智爲體,于十智中,除苦、集、道、他心的四智。爲什麼要除去這四智?因這四智足不緣滅谛的。“滅谛故有滅智;通上下界有類(智)、法(智);佛故有盡(智)、無生(智);滅谛後邊有俗智”。如果說是緣擇滅所依相續身中所得法,因爲那是通一切法的,所以就以十智爲體。

  宿住死生智依靜慮余通 此明十力的依地。謂第八宿住隨念智力、第九宿住死生智力,依四根本靜慮生起;其余所有的八智,通依欲界、四禅、未至、中間、四無色的十一地生起。婆沙叁一說:“地者,宿住、死生在四根本靜慮,是通性故,近分、無色、及小定地,非迪所依故無。此二余力,有漏者在十一地,無漏者在九地”。所謂九地,即于十一地中,除去欲界及有頂,因此二地是沒有無漏的。今總說爲十一,未加簡別。

  贍部男佛身 此明十力的依身。謂此十力,皆依贍部男子佛身,因爲唯有這個,方堪爲力所依的。或說佛身即是男,何必要說男子佛身

  當知佛身雖亦是男,但此是有所簡的,即爲簡二乘聖者,二乘身雖是男,然而不堪爲力所依。

  于境無礙故 此明力的意義。謂佛的大智,對于一切的所知境,已經獲得無礙,要想知道什麼,就能知道什麼,甚而至于極久之時,極遠之處,也沒有說是不了知的,所以名之爲力。諸余聖者,雖亦能知境界,但不能夠無礙,所以不名爲力。力之所以爲力,婆沙說有諸義,如彼叁十說:“不可屈義、不可伏義、不可摧義、不可害義、不可轉義、不可覆義、能遍覺義、能荷擔義、堅固義、最勝義、能製他義、是力義”。本頌所說無障礙義,實足包含了如是諸義的。

  子二 明佛身力

  身那羅延力 或節節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觸處爲性

  諸佛心力無邊,已經略爲分別;諸佛身力大小,又是怎樣的呢?現當爲之說明。于中,初二句正明身力量,第叁句明所喻延力量,第四句出體。

  身那羅延力或節節皆然 此正明身力量。佛有生身、法身之別,現在所說身力,是約生身而論。佛生身力究竟怎樣,我們本是不可知的,現在所以能夠分別,是以世間共所欽重的那羅延力做譬喻的。那羅延,此雲人生本,即是大梵天王。外道說:一切人皆從大梵天生,所以名爲人生本。中論疏說:“那羅延,此雲生本,以是衆生本故”。若問佛的身力如何,頌中顯示兩種異說:有說佛的生身力,等于那羅延力一樣;或說佛身所有的支節,節節皆如那羅延力一樣。論文更舉大德法救義說:如來身力猶如心力,是無量無邊的,不可以其他什麼大力者與之相比,假定不是這樣的話,那諸佛的生身,就應不能持無邊的心力,既能持無邊的心力,證知身力亦是無邊。于此叁說中,論主意取第叁大德說。因唯有這樣,才能活潑的顯示佛的身力,亦唯有這樣,才能顯示佛的身力特色和偉大!

  象等七十增 此明所喻延力量。謂佛身力如那羅延力,而那羅延力量又是怎樣的呢

  此以象等七力,十十倍增來顯示他。一、十凡象力,當一香象力;二、十香象力,當一大露形神力;叁、十大露形神力,當一勝蘊神力;四、十勝蘊神力,當一妙支神力;五、十妙支神力,當一執持神力;六、十執持神力,當一那羅延力。頌中的等字,就是等于後面的六種。

  此觸處爲性 這是出體。如是身力,是以觸處爲體的,觸有能觸所觸,能觸是身,所觸是塵,于所觸中,大種勝者,名爲身力,因爲異余大種,所以又名差別。

  癸二 明四無畏

  四無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佛的身力心力,都已說過了,佛的四無所畏,其相又是怎樣的呢?所謂無畏,是沒有怖畏的意思。爲什麼會無怖畏?因爲有智,不畏他人,或從智中而生無畏,所以名爲無畏。舊論二十說:“無畏以無怖爲性。雲何說智慧爲無畏?由此四法故,諸佛于大衆中,無複疑心故,說彼是無畏,此無畏是智慧所成,故于智說無畏,非智是”。今將四無畏解釋如下:

  四無畏如次初十二七力 佛四無畏,如經所說是這樣的:一、正等覺無畏,以十智爲體,猶如“初”力。因處非處智力,了知諸法是非,就是正等覺義。怎樣叫做正等覺無畏

  “謂佛自言:我于諸法正等覺者,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 ,依法立難,言佛如來于如是法非正等覺,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于是事,正見無畏,故得安隱無怖無畏”。二、漏永盡無畏,以六智或十智爲體,如第“十”力。怎樣叫做漏永盡無畏

  “謂佛自言:我于諸漏已得永盡,若沙門等,依法立難,言佛于漏未得永盡,佛爲通釋,無怖畏故”。叁、說障法無畏,以八智爲體,如第“二”力。怎樣叫做說障法無畏

  “佛說染法必能爲障,若外道難言,染非能障,佛爲通釋,無怖畏故”。四、說出苦道無畏,以九智或十智爲體,如第“七”力。怎樣叫做說出苦道無畏?“佛說修道必能出苦,若外難言,道非出苦,佛爲通釋,無怖畏故”。然此四無畏,究竟是顯什麼意思

  主要是爲顯自利利他義:前二是爲顯示自利義,後二定爲顯示利他義。

  癸叁 明叁念住

  叁念住念慧 緣順違俱境

  佛四無畏,亦已說了,佛叁念住,其相差別,又是怎樣的呢

  然此叁念住與前所說四念住,是同是異,也是一個問題。據正理第七五說:“非前說四今複說叁,可總說言念住有七,今叁攝在前四中故,謂在緣外法念住攝”。山此可知此叁念住,不是異于四念住的。

  叁念住念慧緣順違俱境 叁念住者:一、緣順境不生歡喜念住:如諸弟子對于佛陀,一向恭敬尊重,不少有所差錯,但是在佛緣之,一點不生歡喜,舍而不生執著,安住正念正知,是爲第一念住。二、緣違境不生憂戚念住:如諸弟子對于佛陀,不生恭敬之七,不能正受正行,但是在佛緣之,一點不生憂感,舍…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