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地 谓义无碍解,假定是以诸法为义,那就以十智为体,假定是以涅槃为义,那就以俗、法、类、灭、尽、无生的六智为体,其义如十力中的漏尽力说。至辩无碍解,除了灭智之外,以其余的九智为体,因为是缘有为法的。他们的体性虽不同,但所依之地是同的,就是此二皆依欲界乃至有顶的九地为依而起的。或者有说:言说唯在欲界及初定中有,辩无碍解既是运用言说的,怎么可以通于九地
这因他于言说及道,许随缘一皆得而起的,所以通于九地。
但得必具四 此说四无碍解,要么就不得,如果得的话,不管是得那一种,必然具得四种,假定不是具得四种的话,那就不得名之为得,不过欲随自己的心意而现起的时候,也町具四或不具四的。有的学者说:有的是不具得四种的,因为没有道理说是得一必就要得四种的。
余如无诤说 此四无碍,皆足利根不动罗汉所起的,唯依人趣东南西三洲的人身,不依余者,姗无诤所说一样,所以说余如妩诤说。
癸四 明边际定
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后定 遍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如是像上所说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总称为共圣德,但这样的共圣德,究竟是依于什么而得的呢
这也不能不知,颂解答说:
六依边际得边际六后定 颂中的“六”字,是指无诤、愿智、四无碍解的六种,这六种都是依于边际定之所得的,因为是由边际定之所引发的缘故。假使依因果的关系说:边际定是因,因定而引生此六,那六就是果了。边际六,又是什么意思
是说边际定的自体有六种,即于前所引生的六种中,除词无碍,更加一延促寿等边际,所以体就成六。延促寿等,就是留寿行、舍寿行等。如有利根俱解脱阿罗汉,前世业所感得的命根众同分中,有同分长而命根短者,为了延续命根,于是就修布施,入边际定,从边际定起来以后,心里就这样想,口头就这样说:我所有的一切能感富异熟果的业,愿皆转招寿异熟果,所以就由边际定力,感得现在命根,是为留寿行。舍寿行、促寿行,准此可知。为什么要除去词无碍解
当知他虽依于第四边际定发,但因体是欲界,所以为初静虑摄,非彼第四静虑摄。后定,就是第四定,这显示边际名,但依第四静虑,不依余三静虑。
遍顺至究竟 这是解释边际名。什么叫做边际
谓从一切地,遍所随顺,增至究竟,得边际名。怎样叫做遍所随顺
就是在正修学这静虑的时候,从欲界的加行善心,入初静虑,次第顺入,一直至于有项,然后复从有顶,入无所有处,次第逆入:一直至于欲界,再从欲界,次第顺入,展转一直至于第四静虑,名一切地遍所随顺。怎样叫做增至究竟?论说:“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具有像上两种意义的静虑,所以得边际名。边是什么意思
是无越的意思,即于诸胜定中,无有越于此边际定的,所以名边。际是什么意思?是类或极的意思。谓此定中有种类相似义,如一颂有四句,名为四际,或如一界四海分齐,都是种类相似义。若说涅槃名为实际,那就是显示极义。正理七六说:“如是二言,显此静虑是最胜类,定中最极殊胜功德,多此引生,乐通行中此最胜故”。
佛余加行得 此明得者的得法不同。谓前所说无诤智等的六种,假定是佛的话,不仅由加行得,亦可由离染得,因为诸佛的功德,在初尽智的时候,由于离染的因缘,是可一切顿得的,不须要什么加行,假定是余圣者,那就唯由加行得,而不可以离染得了,因为不足一切皆得的。
壬二 明共凡德
癸一 正明六通
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余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
共圣的功德,已经显示过了,共凡的功德,现在应当辩别。与凡夫共同的功德,本来是有六神通、四静虑,乃至十遍处等,但是此下所说的,唯在六通,不说其余,因静虑等,要到下面的定品,才详显示,所以现在唯说六通,作为此品的结束。此四颂中:初一颂列名出体,后三颂诸门分别。于此计有六门:一、智摄门;二、依地门;三、缘境门;四、二得门;五、念住门;六、三性门。
通六谓神境天眼耳他心宿住漏尽通 此列六通名。一、神境智证通;二、天眼智证通;三、天耳智证通;四、他心智证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如是六通,就与凡夫相共来说,只有前五,第六漏尽通,是不共于几夫的,现在因依总相而说,所以亦共异生。但此六者为什么都叫做通?婆沙百四一说:“于自所缘,无倒了达,妙用无碍,故名为通”。智是证(了达义),亦即是通。至于六通的意义,如通常说,这里不再加以解释了。
解脱道慧摄 这是出六通体。谓此六通,以解脱道所摄的慧为其自体。这里所说的解脱,只是约出障初说,在道理上讲来,于胜进道亦容得起,所以正理七六说:“解脱道言显出障义,胜进道中亦容有故”。
四俗他心五 谓于六通中,除去他心、漏尽的二适,其余神境、天眼、天耳、宿住的四通,皆以俗智为体,什么道理
因都是缘于世俗境的。他心智通,以法、类、道、世俗、他心的五智为体,什么道理
因他心智通,通缘漏无漏境,所以通于五智。
漏尽通如力 谓第六漏尽智适,如十力中的漏尽智力,或除苫、集、道、他心,而以其余的六智为体,或即迪以十智为体。
五依四静虑 谓六通中的前五通,唯依四静虑不依无色、近分、中间,因为他们没有五通所依的定的。为什么无色非五通依
因前三通,但别绿色,无色界是无色的,所以前三通境,小足妩色所能缘的。他心智通,在初修的时候,以色为门,即将观于他心,先观我心,为观我白己的心,先观我自己身相,假定自心忿怒时,依身外相亦必忿怒于形,观依身忿怒形,知自心是忿怒心,假定自心喜悦时,依身外相亦必是适悦形,观依身喜悦形,知自心是遖悦心,这样观自身心以后,复观他的身心二相,亦是如此,山此加行,后得他心,于他七等,能如实知。至宿住通,渐次亿念分位差别,就是先自审察次前灭心,渐后逆观此生胎内五位胎外五位的十时分位前后差别,知结生心,乃至能亿知中有前身一念命终心,名宿住通的加行成就,如果根本成就的话,能忆过去生中,某处某姓的种种事。但是依无色地,没有这样的功能。为什么未至、中间非五通依,因这是观增止减,而不是止观均等的,所以非五通依。
自下地为境 这是明五通的缘境。谓此五通所缘。唯缘自地境及下地境。且如神境通,假定是于初禅发的,那他就能于初禅及下欲界,行化自在,可是于此上地,就没有这样的功能,因为势力劣故。
声闻麟喻佛二三千无数 前约坚明作用宽狭,此约傍显作用宽狭。以诸圣者来说:假定是不作意的话,声闻能于一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麟喻能于二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大觉能于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假定是极作意的话,声闻能于二千世界、麟喻能于三千世界、大觉能于无数世界,起诸神通妙用,自在无碍。
未曾由加行曾修离染得 此明五通的二种得。谓得通者,于无始来,假使从来所未曾得过的,现有殊胜猛利势用,那就由加行得,假使过去曾经串习过的,现在没有什么殊胜势用,那就由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他心三余四 此明五通为念住摄。约四念住以辨六通:神境、天眼、天耳最初的三通,唯属身念住摄,因为定缘色而起的,如神境通,缘色香味触的四处,天眼通缘色处,天耳通缘声处,所以是身念住摄。他心智通,唯属后三念住所摄,无身念住,因为他足知心而不知色的。所余宿住通及漏尽通,因为是缘五蕴一切境的,所以通于四念住摄。
天眼耳无记余四通唯善 此分别五通的三性。谓五通中的天眼与天耳二通,在三性中,唯是无记性摄,因此二通的自体,是眼耳识相应慧的关系。眼耳识的生得善,不许异地而起,今过既与二识相应,假定是善的话,那就应如二识不得异地起,事实通是可以异地起的,既异地起,当然不是善性所摄。同时,天眼与天耳二通,是与定相生的,依定发通,还从定出,所以证知不是善性,唯属无记,不过在四无记中,是属通果无记而已。除此而外,其余的四通,性唯是善。
癸二 辨三种明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 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合非明
杂含三一三明经说:有无学三明:谓无学宿命智证通,无学生死智证通,无学漏尽智证通。然彼三明,于六通中,以什么为性呢
第五二六明 这是出体。谓第一宿住智证明,以无学位所摄的第五宿住通为其自性;第二死生智证明,以无学位所摄的第二天眼通为其自性;第三漏尽智证明,以无学位所摄的第六漏尽通为其自性。
治三际愚故 此明废立。谓于六通中,为什么唯以此三说名为明?六中三种独名明者,如其次第,能够对治三际之愚:宿住智明,通达解了过去的一切,能治忘失前际的愚昧;死生智明,通达解了未来的一切,能治不知后际的愚昧;漏尽智明,通达解了涅槃真实之乐,能治爱著中际的愚昧。
后真二假说 此通妨难。为什么此三都叫无学明呢?因为都是在无学身中而起的。唯此三种明中,只有最后的漏尽明,容可说是真的,因为通无漏的,余二名明,只是少分明相,假说名明。妙音尊者说:“于三明中,唯漏尽智是胜义明,余二能引胜义明,故假立名明”。
学有阁非明 此遮有学。有学身中,本亦具有宿住智及死生智的,为什么不叶做明呢
此之所以不名明者,因为他的身中,还有愚暗存在。正理七六说:“有学…
《俱舍论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