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地 謂義無礙解,假定是以諸法爲義,那就以十智爲體,假定是以涅槃爲義,那就以俗、法、類、滅、盡、無生的六智爲體,其義如十力中的漏盡力說。至辯無礙解,除了滅智之外,以其余的九智爲體,因爲是緣有爲法的。他們的體性雖不同,但所依之地是同的,就是此二皆依欲界乃至有頂的九地爲依而起的。或者有說:言說唯在欲界及初定中有,辯無礙解既是運用言說的,怎麼可以通于九地
這因他于言說及道,許隨緣一皆得而起的,所以通于九地。
但得必具四 此說四無礙解,要麼就不得,如果得的話,不管是得那一種,必然具得四種,假定不是具得四種的話,那就不得名之爲得,不過欲隨自己的心意而現起的時候,也町具四或不具四的。有的學者說:有的是不具得四種的,因爲沒有道理說是得一必就要得四種的。
余如無诤說 此四無礙,皆足利根不動羅漢所起的,唯依人趣東南西叁洲的人身,不依余者,姗無诤所說一樣,所以說余如妩诤說。
癸四 明邊際定
六依邊際得 邊際六後定 遍順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如是像上所說的無诤、願智、四無礙解,總稱爲共聖德,但這樣的共聖德,究竟是依于什麼而得的呢
這也不能不知,頌解答說:
六依邊際得邊際六後定 頌中的“六”字,是指無诤、願智、四無礙解的六種,這六種都是依于邊際定之所得的,因爲是由邊際定之所引發的緣故。假使依因果的關系說:邊際定是因,因定而引生此六,那六就是果了。邊際六,又是什麼意思
是說邊際定的自體有六種,即于前所引生的六種中,除詞無礙,更加一延促壽等邊際,所以體就成六。延促壽等,就是留壽行、舍壽行等。如有利根俱解脫阿羅漢,前世業所感得的命根衆同分中,有同分長而命根短者,爲了延續命根,于是就修布施,入邊際定,從邊際定起來以後,心裏就這樣想,口頭就這樣說:我所有的一切能感富異熟果的業,願皆轉招壽異熟果,所以就由邊際定力,感得現在命根,是爲留壽行。舍壽行、促壽行,准此可知。爲什麼要除去詞無礙解
當知他雖依于第四邊際定發,但因體是欲界,所以爲初靜慮攝,非彼第四靜慮攝。後定,就是第四定,這顯示邊際名,但依第四靜慮,不依余叁靜慮。
遍順至究竟 這是解釋邊際名。什麼叫做邊際
謂從一切地,遍所隨順,增至究竟,得邊際名。怎樣叫做遍所隨順
就是在正修學這靜慮的時候,從欲界的加行善心,入初靜慮,次第順入,一直至于有項,然後複從有頂,入無所有處,次第逆入:一直至于欲界,再從欲界,次第順入,展轉一直至于第四靜慮,名一切地遍所隨順。怎樣叫做增至究竟?論說:“謂專修習第四靜慮,從下至中,從中至上,如是叁品,複各分叁,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具有像上兩種意義的靜慮,所以得邊際名。邊是什麼意思
是無越的意思,即于諸勝定中,無有越于此邊際定的,所以名邊。際是什麼意思?是類或極的意思。謂此定中有種類相似義,如一頌有四句,名爲四際,或如一界四海分齊,都是種類相似義。若說涅槃名爲實際,那就是顯示極義。正理七六說:“如是二言,顯此靜慮是最勝類,定中最極殊勝功德,多此引生,樂通行中此最勝故”。
佛余加行得 此明得者的得法不同。謂前所說無诤智等的六種,假定是佛的話,不僅由加行得,亦可由離染得,因爲諸佛的功德,在初盡智的時候,由于離染的因緣,是可一切頓得的,不須要什麼加行,假定是余聖者,那就唯由加行得,而不可以離染得了,因爲不足一切皆得的。
壬二 明共凡德
癸一 正明六通
通六謂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盡通 解脫道慧攝
四俗他心五 漏盡通如力 五依四靜慮 自下地爲境
聲聞麟喻佛 二叁千無數 未曾由加行 曾修離染得
念住初叁身 他心叁余四 天眼耳無記 余四通唯善
共聖的功德,已經顯示過了,共凡的功德,現在應當辯別。與凡夫共同的功德,本來是有六神通、四靜慮,乃至十遍處等,但是此下所說的,唯在六通,不說其余,因靜慮等,要到下面的定品,才詳顯示,所以現在唯說六通,作爲此品的結束。此四頌中:初一頌列名出體,後叁頌諸門分別。于此計有六門:一、智攝門;二、依地門;叁、緣境門;四、二得門;五、念住門;六、叁性門。
通六謂神境天眼耳他心宿住漏盡通 此列六通名。一、神境智證通;二、天眼智證通;叁、天耳智證通;四、他心智證通;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六、漏盡智證通。如是六通,就與凡夫相共來說,只有前五,第六漏盡通,是不共于幾夫的,現在因依總相而說,所以亦共異生。但此六者爲什麼都叫做通?婆沙百四一說:“于自所緣,無倒了達,妙用無礙,故名爲通”。智是證(了達義),亦即是通。至于六通的意義,如通常說,這裏不再加以解釋了。
解脫道慧攝 這是出六通體。謂此六通,以解脫道所攝的慧爲其自體。這裏所說的解脫,只是約出障初說,在道理上講來,于勝進道亦容得起,所以正理七六說:“解脫道言顯出障義,勝進道中亦容有故”。
四俗他心五 謂于六通中,除去他心、漏盡的二適,其余神境、天眼、天耳、宿住的四通,皆以俗智爲體,什麼道理
因都是緣于世俗境的。他心智通,以法、類、道、世俗、他心的五智爲體,什麼道理
因他心智通,通緣漏無漏境,所以通于五智。
漏盡通如力 謂第六漏盡智適,如十力中的漏盡智力,或除苫、集、道、他心,而以其余的六智爲體,或即迪以十智爲體。
五依四靜慮 謂六通中的前五通,唯依四靜慮不依無色、近分、中間,因爲他們沒有五通所依的定的。爲什麼無色非五通依
因前叁通,但別綠色,無色界是無色的,所以前叁通境,小足妩色所能緣的。他心智通,在初修的時候,以色爲門,即將觀于他心,先觀我心,爲觀我白己的心,先觀我自己身相,假定自心忿怒時,依身外相亦必忿怒于形,觀依身忿怒形,知自心是忿怒心,假定自心喜悅時,依身外相亦必是適悅形,觀依身喜悅形,知自心是遖悅心,這樣觀自身心以後,複觀他的身心二相,亦是如此,山此加行,後得他心,于他七等,能如實知。至宿住通,漸次億念分位差別,就是先自審察次前滅心,漸後逆觀此生胎內五位胎外五位的十時分位前後差別,知結生心,乃至能億知中有前身一念命終心,名宿住通的加行成就,如果根本成就的話,能憶過去生中,某處某姓的種種事。但是依無色地,沒有這樣的功能。爲什麼未至、中間非五通依,因這是觀增止減,而不是止觀均等的,所以非五通依。
自下地爲境 這是明五通的緣境。謂此五通所緣。唯緣自地境及下地境。且如神境通,假定是于初禅發的,那他就能于初禅及下欲界,行化自在,可是于此上地,就沒有這樣的功能,因爲勢力劣故。
聲聞麟喻佛二叁千無數 前約堅明作用寬狹,此約傍顯作用寬狹。以諸聖者來說:假定是不作意的話,聲聞能于一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麟喻能于二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大覺能于叁千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假定是極作意的話,聲聞能于二千世界、麟喻能于叁千世界、大覺能于無數世界,起諸神通妙用,自在無礙。
未曾由加行曾修離染得 此明五通的二種得。謂得通者,于無始來,假使從來所未曾得過的,現有殊勝猛利勢用,那就由加行得,假使過去曾經串習過的,現在沒有什麼殊勝勢用,那就由離染得。
念住初叁身他心叁余四 此明五通爲念住攝。約四念住以辨六通:神境、天眼、天耳最初的叁通,唯屬身念住攝,因爲定緣色而起的,如神境通,緣色香味觸的四處,天眼通緣色處,天耳通緣聲處,所以是身念住攝。他心智通,唯屬後叁念住所攝,無身念住,因爲他足知心而不知色的。所余宿住通及漏盡通,因爲是緣五蘊一切境的,所以通于四念住攝。
天眼耳無記余四通唯善 此分別五通的叁性。謂五通中的天眼與天耳二通,在叁性中,唯是無記性攝,因此二通的自體,是眼耳識相應慧的關系。眼耳識的生得善,不許異地而起,今過既與二識相應,假定是善的話,那就應如二識不得異地起,事實通是可以異地起的,既異地起,當然不是善性所攝。同時,天眼與天耳二通,是與定相生的,依定發通,還從定出,所以證知不是善性,唯屬無記,不過在四無記中,是屬通果無記而已。除此而外,其余的四通,性唯是善。
癸二 辨叁種明
第五二六明 治叁際, 愚故 後真二假說 學有合非明
雜含叁一叁明經說:有無學叁明:謂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然彼叁明,于六通中,以什麼爲性呢
第五二六明 這是出體。謂第一宿住智證明,以無學位所攝的第五宿住通爲其自性;第二死生智證明,以無學位所攝的第二天眼通爲其自性;第叁漏盡智證明,以無學位所攝的第六漏盡通爲其自性。
治叁際愚故 此明廢立。謂于六通中,爲什麼唯以此叁說名爲明?六中叁種獨名明者,如其次第,能夠對治叁際之愚:宿住智明,通達解了過去的一切,能治忘失前際的愚昧;死生智明,通達解了未來的一切,能治不知後際的愚昧;漏盡智明,通達解了涅槃真實之樂,能治愛著中際的愚昧。
後真二假說 此通妨難。爲什麼此叁都叫無學明呢?因爲都是在無學身中而起的。唯此叁種明中,只有最後的漏盡明,容可說是真的,因爲通無漏的,余二名明,只是少分明相,假說名明。妙音尊者說:“于叁明中,唯漏盡智是勝義明,余二能引勝義明,故假立名明”。
學有閣非明 此遮有學。有學身中,本亦具有宿住智及死生智的,爲什麼不葉做明呢
此之所以不名明者,因爲他的身中,還有愚暗存在。正理七六說:“有學…
《俱舍論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